03.05 1862年李秀成指揮的雨花臺大戰為什麼以失敗告終?

手機用戶76167782075


1862年10月至11月,忠王李秀成指揮的雨花臺大戰是關乎太平天國命運的一次關鍵戰鬥。這次戰鬥意在清除湘軍駐紮在雨花臺的營壘,太平天國方面投入了數倍於湘軍的兵力,使用了新式武器,最終卻以失敗告終。其中原因何在呢?


這裡先介紹一下湘軍在雨花臺紮營的情況。


1861年9月,湘軍攻克安慶後,天京上游門戶洞開,湘軍的先頭部隊快速東下。1862年5月30日,曾國荃率領湘軍進逼天京,在雨花臺要塞紮營。曾貞幹率軍駐紮在三汊河、江東橋一帶,沿著長江岸邊築營,以確保糧道。彭玉麟率水軍保護水上交通,遏制九洑洲的太平軍,保證江南江北聯繫暢通。當時,湘軍主力仍在安徽,曾國荃、曾貞乾的部隊再加上彭玉麟的水師,總數不超過三萬人。

圖注:曾國荃畫像


由於兵力不足,加上當時軍中瘟疫流行,這一支湘軍採用的是反客為主的做法:不急於攻打天京,在雨花臺挖下長濠、築起營壘,擺出長期駐紮的姿態。當時太平軍主力正在松江、上海一線作戰,洪秀全下令李秀成率軍回救天京。在洪秀全的嚴厲催促下,李秀成於7月21日率領數十萬大軍(具體數字各方面資料記載不一,有的說號稱六十萬,有的說不到三十萬,有的說以十萬計)配備洋槍洋炮,回救天京。

圖注:李秀成畫像


從10月13日到11月25日,李秀成指揮大軍向湘軍陣地反覆進攻,湘軍將領倪桂戰死,曾國荃也受了傷。但是,李秀成以數倍於曾國荃的兵力,卻沒能打破湘軍在雨花臺的營壘,沒能達到為天京解圍的目的,可以說是以失敗告終。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第一,指揮失當。李秀成率領的大軍雖然向曾國荃的營壘發起猛烈攻擊,“洋槍洋炮,驟若飛蝗”,但這種攻擊是分散的,沒有把湘軍的主要營壘包圍起來。這種戰法表面看起來轟轟烈烈,實際上卻不能取得有效戰果。另外,李秀成的主要精力集中在雨花臺大營的正面,沒有注意切斷湘軍的補給線。如果把主要精力用於切斷長江與天京護城河交匯口的三汊河,雨花臺的營壘就會不攻自破。


第二,補給困難。太平軍沒有切斷湘軍的補給線,使得湘軍能夠源源不斷接到來自後方的武器、糧食、軍餉,而太平軍自己的後勤供應卻十分困難。由於資料缺乏,無法判斷為什麼天京近在咫尺,卻對李秀成率領的大軍幾乎沒有接濟,他們只得自己設法籌集糧草軍備。李秀成自己曾說:“各未帶冬衣,九、十月正逢天冷,兵又無糧,未能成事者此也。”


第三,戰鬥力下降。天平天國後期,軍隊中來自兩廣的老兄弟越來越少,新補充的兵源佔了多數。經略蘇浙時新補充的兵源成分複雜,既有清軍的潰兵,又有各地的土匪,這些人把惡劣作風帶入天平軍中,使得軍紀鬆弛,軍心散漫。根據《湘軍志》記載,當時太平軍各級將領腐化,“自重其死,又烏合大眾,不知選將,比於初起時衰矣。”

圖注:《湘軍志》書影


雨花臺大戰的失敗,使湘軍鞏固了包圍天京的營壘,曾國藩合圍天京的計劃得以繼續實施。太平天國方面則陷入處處被動,疲於應付的局面。

參考文獻:

《太平天國通史》下冊,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

《太平天國戰爭全史》第4卷,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歷史研習社


第一,他的失敗可以用曾國藩一句話來概括,“城中群酋受封,至九十餘王之多,各爭雄長,苦樂不均,勝不相賀,敗不相救。”平常作戰,這些新封的王爺各自在自家戰場,李秀成指揮起來還是比較從容。可是,當把他們聚集在天京這麼一個芝麻小地,同是王爺,李秀成這個忠王已經失去了之前的約束力和支配力。壓制他們必然會引起他們反感,造成消極參戰,或者自行其是,不聽指揮。

第二,解圍天京被圍戰,第一次打向榮是由東王楊秀清,那時太平軍戰力正盛,萬眾一心。第二次打和春、張國樑是由洪仁軒指揮,此時太平天國雖然經過內訌,可是朝政還算清明,加上指揮有方、將士用命所以還能勉強戰勝。第三次呢?它的最高指揮者卻是蠢笨如豬的洪氏家族勇王指揮,此人貪財又不識字,把太平天國朝綱弄得絮亂不堪,比指鹿為馬的趙高還不如!

第三,太平軍水師在田家鎮一戰全軍盡喪,糧食運輸只能依靠陸路,肩挑人扛地運糧本來損耗的就十分巨大。

第四,太平軍進行雨花臺作戰時正值冬季降臨,士卒冬衣不繼,極大地影響了軍隊戰力。

第五,太平軍的士兵素養已經不可與初期同日而語。在雨花臺激戰正酣之際,竟然有士兵和清軍交易旗幟以虛報戰功。

此外,太平軍賞罰不分到了令人吃驚的地步,在外出生入死的士卒竟然比不多王府掃院子的差役官位高!


大福讀史


1862年10月13日至11月26日,李秀成率領大軍與駐紮在雨花臺的湘軍曾國荃部展開激烈交戰,太平天國傾盡全力試圖擊敗湘軍的圍困,以保證都城天京的安危。然而,激戰44日後太平軍始終無法擊破湘軍營壘,無功而返,只能退守天京孤城。天京失陷的命運就此註定,再也無力翻盤。

1861年9月5日,長江中游軍事重鎮安慶的失陷,使天京失去了至關重要的屏障,徹底暴露在湘軍面前。曾國藩採用穩步推進的戰術,派九弟曾國荃率軍從蕪湖、太平一路向東推進,攻佔秣陵關、方山等地,直插天京南門外的雨花臺。湘軍在雨花臺修築營壘,水路由彭玉麟扼守護城河口,以保護糧道。洪秀全見狀連下數旨,召忠王李秀成率軍回援天京,並表示“如不奉詔,國法難容”。正在向上海發起進攻的李秀成不得不下令撤軍,集結護王陳坤書等十三位王爺的人馬,號稱六十萬,實際也有三十餘萬大軍,分三路從蘇州出發,浩浩蕩蕩直奔天京。

李秀成經營江浙戰場多年,整個蘇南地區除鎮江和上海一隅外,盡入其手。富庶的蘇福省使得太平軍從洋人手中購置了大量軍火,李秀成手下的太平軍裝備了大量洋槍洋炮,裝備精良。加上江浙戰場上太平軍連戰連捷,軍中士氣如虹,這數十萬大軍堪稱勁旅。反觀湘軍方面,孤軍深入,缺乏後援。曾國荃率吉字營三萬餘人駐守雨花臺,卻恰逢時疫漫延,將士人心惶惶。曾貞幹率貞字營五千餘人駐守大勝關、江東橋一帶。彭玉麟率水師一萬餘人控制長江航道,以保證糧道不失。太平軍與湘軍兵力之比大約為7:1。

10月13日,從溧陽、溧水方向趕到雨花臺的李秀成大軍向駐守雨花臺的湘軍發起猛烈進攻。曾國荃心知硬拼肯定不行,嚴命固守營壘,只在太平軍進攻時發炮還擊,不得主動出擊。太平軍採用人海戰術,一波接一波的發動進攻,卻毫無效果。交戰十餘天,損失了數萬將士。情急之下,李秀成派出數千人突襲江心州,企圖截斷湘軍糧道,被彭玉麟指揮水師官兵擊退。11月3日,侍王李世賢率三萬生力軍加入戰場,李秀成集中火力,發動交戰以來最猛烈的進攻,正面以火力壓制湘軍,私下挖掘地道,直通湘軍營壘。迫使曾國荃抽調曾貞乾的人馬前來援助防守。太平軍挖掘的地道炸塌了湘軍兩處營牆,數千太平軍蜂擁而上,殺入營壘。

湘軍將士急紅了眼,報著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必死之心,與衝入營壘的太平軍激烈爭奪。雙方來回數次爭奪,最終太平軍勢竭,湘軍成功守住了大營和營壘。此戰之後,鬱悶至極的李秀成又採用了炸藥戰、穴地戰、輪番進攻戰等戰術,皆無效果。無奈之下於11月26日下令撤圍,退守天京。雨花臺大戰以湘軍勝利而告終。為何太平軍在具有優勢兵力和裝備的情況下無法戰勝湘軍,未能替天京成功解圍呢?

一.急於求成。李秀成求勝心切,試圖畢其功於一役。如果集中兵力先斷湘軍糧道,再以優勢兵力圍攻雨花臺,其結果將會大不相同。

二.戰鬥力低下。李秀成率領的這幾十萬大軍大多未經歷惡戰,雖有先進的洋槍火炮在手,但遇到湘軍這種不要命的對手,不消幾個回合就敗下陣來。《湘軍志》的作者王闓運對此評論“烏合大眾,自重其死,不知選將,大不如初起之時矣!”三.以己之短攻彼之長。太平軍善攻而能守,優勢長處是擅長野戰。湘軍是善守而能攻,長處是先守後戰。每到一處先築營固守,使擅長野戰的太平軍進攻失利。待敵人士氣衰落,再起而攻之。

如果太平軍趁湘軍立足未穩之時便發動進攻或許有較大可能將其擊敗,一旦等湘軍修築起營壘,太平軍想要擊敗他們便難上加難。這不僅可以從雨花臺大戰中看出,在此之前,陳玉成率大軍援救安慶之時也是同樣是無功而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