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2 1959年,于田縣政府接到報告:塔克拉瑪干生存著一群與世隔絕的人

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母親河,對於被稱作“塔克拉瑪干野人”的克里雅人來說也一樣。克里雅人是維吾爾族人種的一個分支,關於他們的族源如今依然不清楚。他們居住的沙漠被人們稱作“原始部落”,1959年,于田縣人民政府派人找到這群隔絕的他們,併為他們建立了達裡雅布依村。然而,克里雅人到底從何而來,我們還是得從他們的母親河說起。

1959年,于田縣政府接到報告:塔克拉瑪干生存著一群與世隔絕的人


克里雅河培育的綠洲


1959年,于田縣政府接到報告:塔克拉瑪干生存著一群與世隔絕的人

克里雅河,這條流經于田縣向北流進塔克拉瑪干沙漠200多公里的河流,不僅養育了位於沙漠深處的一片綠洲和生活在這裡與世隔絕的克里雅人,而且孕育了獨特的克里雅文化。在維吾光爾族語中,克里雅河是“漂移不定”的意思, 它縱貫于田縣,沿河生態系統依河而生,伴河而存,兩岸生長著大面積的胡楊、紅柳和蘆葦等荒漠植被,形成了一條東西寬十公里,南北長300多公里的綠色走廊,並在河流的尾部發育成了達裡雅布依綠洲。

1959年,于田縣政府接到報告:塔克拉瑪干生存著一群與世隔絕的人

在新疆塔里木盆地有9大水系,它們分別是是孔雀河水系,迪那河水系,渭幹河、庫車河水系、喀什噶爾水系,葉爾羌河水系,和田河水系,克里雅河小河水系,車爾臣河(且末河)小河水系。因此,地理學家們認為,在南疆源自天山和崑崙山流入塔里木盆地的所有河流都可歸為塔里木河水系,構成塔里木河流域。塔里木河流域是一個封閉的內陸水循環和水平衡的相對獨立的水文區域。克里雅河就這樣站在了塔里木河的源頭之上,與眾多的河流一起構築了曾經輝煌的塔里木文明。歷史上,克里雅河曾橫穿塔克拉瑪干沙漠, 匯入塔里木河。 後來,因來水減少,與塔里木河逐漸斷絕。

1959年,于田縣政府接到報告:塔克拉瑪干生存著一群與世隔絕的人


河裡漂來的蘋果


1959年,于田縣政府接到報告:塔克拉瑪干生存著一群與世隔絕的人

探尋未知領域是人類的天性,雖然我們至今還沒有弄清自己從哪裡來,但正是這個原因,讓我們從來也沒有放棄過這個種探尋。對於克里雅人來說也一樣。

普魯村是于田縣蘭幹鄉的一個村子,在這裡,庫拉甫河和喀什塔什河交匯組成克里雅河,自南向北流動,在出山口普魯村往下滋潤于田縣綠洲後,繼續蜿蜒向北,深入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最後消失在達裡雅布依附近。

1959年,于田縣政府接到報告:塔克拉瑪干生存著一群與世隔絕的人

由普魯村向南,沿河谷而上翻過海拔5114米的硫磺達坂就進入了青藏高原的北部邊緣的阿什庫勒盆地。盆地中東西向一字形排列著色格孜庫勒、阿什庫勒、烏魯克庫勒三大湖泊,它們都位於克里雅河上游高山區。從這裡前行,在克里雅山口以北的地方有一處由幾個小湖泊串接而成、長近10公里的高原湖泊,靜靜地吸納著來自東西兩側雪山的流水。據說這個海拔5000多米的湖泊就是克里雅河的源頭。

1959年,于田縣政府接到報告:塔克拉瑪干生存著一群與世隔絕的人

1929年,一個叫吾拉音維吾爾族人沿克里雅河逆流而上,他想弄清克里雅河這條孕育沙漠綠洲文明的河流到底來自哪裡,一路艱辛,當他和他的同伴來到這裡時,身上已經沒有了一點兒多餘的力氣。很無奈地,他們將一路帶來的一袋蘋果投入了湖邊的一個出水口,隨後返回。

半個月後,吾拉音等人終於回到了于田,于田的人們告訴他們克里雅河中流來了蘋果,還將蘋果拿出來給他們看。他們由此堅信,克里雅河的源頭就是那個他們投入蘋果的湖泊。

吾拉音去世後,人們為紀念他探尋克里雅河源頭的功績,將他葬在了崑崙山,還將他發現的那座湖泊命名為吾拉音庫勒。


斯文·赫定的發現


1959年,于田縣政府接到報告:塔克拉瑪干生存著一群與世隔絕的人

最早發現克里雅人的是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1896年1月,他想沿克里雅河追尋到沙漠的盡頭,他想知道克里雅河消失在了哪裡,讓他自己也沒有想到的是,他克里雅河尾閭發現了克里雅人。

那是一個被胡楊樹遮蔽、風景如畫的村莊,人們與外界幾乎沒有任何聯繫,居住在以胡楊樹枝為牆、葦草為屋頂的簡易屋子裡,過著遊牧的生活,但也種植少量的糧食。斯文·赫定看到,在整個村莊裡,還有野駱駝、野豬以及其他一些野生動物在奔跑……他把這一切記了下來,但可惜的是,在那個年代並沒有在中國國內引起多少關注。

1959年,于田縣政府接到報告:塔克拉瑪干生存著一群與世隔絕的人

到了1959年,于田縣人民政府才得知在沙漠腹地還生存著這樣一群人,派人前來尋找他們,併為他們建立了達裡雅布依村。改革開放以後,政府再次進入達裡雅布依,並改村設鄉,建立學校,培訓醫護人員和獸醫,解決用電、用水,開辦郵政所和信用社等,達裡雅布依人桃花源式的生活方式開始被現代文明滲透。

曾經,政府試圖讓克里雅人搬離清苦的大漠腹地,但克里雅人一直不願離開,多年的生存已經讓他們將大漠視為故鄉,有些故土難離了。而他們也在最初對待外來遊客如同用打量外星人般的目光裡,將這裡變成了一個逐漸熱鬧的旅遊盛地。

1959年,于田縣政府接到報告:塔克拉瑪干生存著一群與世隔絕的人

值得一說的是,“達裡雅布依”這個名字的漢語音譯是“在河邊上”之意,而這又不可逃離地與克里雅河關聯在了一起。

現在,我們似乎可以做這樣一個設想:曾經與塔里木河相能的克里雅河,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因為水量減少,開始不斷退縮,與塔里木河的距離越來越遠。而生存在克里雅河尾閭及兩岸的人們,也隨著河水的減弱,也始終跟著河水遊移,最終把自己居住的地方變成了一個與世隔絕的村莊。


克里雅人的長相及來源


1959年,于田縣政府接到報告:塔克拉瑪干生存著一群與世隔絕的人

記不得是誰說過這樣一句話:居住在一條河邊的人,語言與文化甚至來源都是相似或者一樣的。

克里雅河同樣給了生活在兩岸的人們相同或者相似的長相與文化,不管是上游的普魯村還是下游的達裡雅布依,人們都說他們的長相既像維吾爾族人,又像蒙古人和西藏人。在這種長相里,關於他們的民族來源也有三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克里雅人為西藏阿里古格王朝的後裔,為逃避戰亂翻越崑崙山進入了新疆;另一說法是克里雅人原來就是這裡的沙漠土著民族;第三種說法是克里雅人是2000年前的古樓蘭人的一支。

1959年,于田縣政府接到報告:塔克拉瑪干生存著一群與世隔絕的人

河流雖說是始終向前的姿態,但河流孕育的文明卻在於不斷吸納。也許,我們將這三種說法綜合在一起,就是克里雅人的來路。據現代考古發現,克里雅河上游普魯村附近有多處距今3000—10000年的石器遺址,說明這一地區自古就有人類活動的痕跡,有著悠久的歷史。這就是說,在很早以前克里雅流域就有人類生存的蹤跡了。因此,“像”的說法就成了後來的一點點、一步步地融合。

今天,克里雅人已經告別“河岸邊”封閉落後的生產和生活,逐步走向開放和文明。我們可以這樣去探訪和了解他們:烏魯木齊—(470公里)庫爾勒—(160公里)輪臺縣輪南鎮—穿沙漠公路—(522公里)民豐縣—(126公里)于田縣—(220公里)克里雅河尾閭。(文/路生)

1959年,于田縣政府接到報告:塔克拉瑪干生存著一群與世隔絕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