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2 1959年,于田县政府接到报告:塔克拉玛干生存着一群与世隔绝的人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母亲河,对于被称作“塔克拉玛干野人”的克里雅人来说也一样。克里雅人是维吾尔族人种的一个分支,关于他们的族源如今依然不清楚。他们居住的沙漠被人们称作“原始部落”,1959年,于田县人民政府派人找到这群隔绝的他们,并为他们建立了达里雅布依村。然而,克里雅人到底从何而来,我们还是得从他们的母亲河说起。

1959年,于田县政府接到报告:塔克拉玛干生存着一群与世隔绝的人


克里雅河培育的绿洲


1959年,于田县政府接到报告:塔克拉玛干生存着一群与世隔绝的人

克里雅河,这条流经于田县向北流进塔克拉玛干沙漠200多公里的河流,不仅养育了位于沙漠深处的一片绿洲和生活在这里与世隔绝的克里雅人,而且孕育了独特的克里雅文化。在维吾光尔族语中,克里雅河是“漂移不定”的意思, 它纵贯于田县,沿河生态系统依河而生,伴河而存,两岸生长着大面积的胡杨、红柳和芦苇等荒漠植被,形成了一条东西宽十公里,南北长300多公里的绿色走廊,并在河流的尾部发育成了达里雅布依绿洲。

1959年,于田县政府接到报告:塔克拉玛干生存着一群与世隔绝的人

在新疆塔里木盆地有9大水系,它们分别是是孔雀河水系,迪那河水系,渭干河、库车河水系、喀什噶尔水系,叶尔羌河水系,和田河水系,克里雅河小河水系,车尔臣河(且末河)小河水系。因此,地理学家们认为,在南疆源自天山和昆仑山流入塔里木盆地的所有河流都可归为塔里木河水系,构成塔里木河流域。塔里木河流域是一个封闭的内陆水循环和水平衡的相对独立的水文区域。克里雅河就这样站在了塔里木河的源头之上,与众多的河流一起构筑了曾经辉煌的塔里木文明。历史上,克里雅河曾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 汇入塔里木河。 后来,因来水减少,与塔里木河逐渐断绝。

1959年,于田县政府接到报告:塔克拉玛干生存着一群与世隔绝的人


河里漂来的苹果


1959年,于田县政府接到报告:塔克拉玛干生存着一群与世隔绝的人

探寻未知领域是人类的天性,虽然我们至今还没有弄清自己从哪里来,但正是这个原因,让我们从来也没有放弃过这个种探寻。对于克里雅人来说也一样。

普鲁村是于田县兰干乡的一个村子,在这里,库拉甫河和喀什塔什河交汇组成克里雅河,自南向北流动,在出山口普鲁村往下滋润于田县绿洲后,继续蜿蜒向北,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最后消失在达里雅布依附近。

1959年,于田县政府接到报告:塔克拉玛干生存着一群与世隔绝的人

由普鲁村向南,沿河谷而上翻过海拔5114米的硫磺达坂就进入了青藏高原的北部边缘的阿什库勒盆地。盆地中东西向一字形排列着色格孜库勒、阿什库勒、乌鲁克库勒三大湖泊,它们都位于克里雅河上游高山区。从这里前行,在克里雅山口以北的地方有一处由几个小湖泊串接而成、长近10公里的高原湖泊,静静地吸纳着来自东西两侧雪山的流水。据说这个海拔5000多米的湖泊就是克里雅河的源头。

1959年,于田县政府接到报告:塔克拉玛干生存着一群与世隔绝的人

1929年,一个叫吾拉音维吾尔族人沿克里雅河逆流而上,他想弄清克里雅河这条孕育沙漠绿洲文明的河流到底来自哪里,一路艰辛,当他和他的同伴来到这里时,身上已经没有了一点儿多余的力气。很无奈地,他们将一路带来的一袋苹果投入了湖边的一个出水口,随后返回。

半个月后,吾拉音等人终于回到了于田,于田的人们告诉他们克里雅河中流来了苹果,还将苹果拿出来给他们看。他们由此坚信,克里雅河的源头就是那个他们投入苹果的湖泊。

吾拉音去世后,人们为纪念他探寻克里雅河源头的功绩,将他葬在了昆仑山,还将他发现的那座湖泊命名为吾拉音库勒。


斯文·赫定的发现


1959年,于田县政府接到报告:塔克拉玛干生存着一群与世隔绝的人

最早发现克里雅人的是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1896年1月,他想沿克里雅河追寻到沙漠的尽头,他想知道克里雅河消失在了哪里,让他自己也没有想到的是,他克里雅河尾闾发现了克里雅人。

那是一个被胡杨树遮蔽、风景如画的村庄,人们与外界几乎没有任何联系,居住在以胡杨树枝为墙、苇草为屋顶的简易屋子里,过着游牧的生活,但也种植少量的粮食。斯文·赫定看到,在整个村庄里,还有野骆驼、野猪以及其他一些野生动物在奔跑……他把这一切记了下来,但可惜的是,在那个年代并没有在中国国内引起多少关注。

1959年,于田县政府接到报告:塔克拉玛干生存着一群与世隔绝的人

到了1959年,于田县人民政府才得知在沙漠腹地还生存着这样一群人,派人前来寻找他们,并为他们建立了达里雅布依村。改革开放以后,政府再次进入达里雅布依,并改村设乡,建立学校,培训医护人员和兽医,解决用电、用水,开办邮政所和信用社等,达里雅布依人桃花源式的生活方式开始被现代文明渗透。

曾经,政府试图让克里雅人搬离清苦的大漠腹地,但克里雅人一直不愿离开,多年的生存已经让他们将大漠视为故乡,有些故土难离了。而他们也在最初对待外来游客如同用打量外星人般的目光里,将这里变成了一个逐渐热闹的旅游盛地。

1959年,于田县政府接到报告:塔克拉玛干生存着一群与世隔绝的人

值得一说的是,“达里雅布依”这个名字的汉语音译是“在河边上”之意,而这又不可逃离地与克里雅河关联在了一起。

现在,我们似乎可以做这样一个设想:曾经与塔里木河相能的克里雅河,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因为水量减少,开始不断退缩,与塔里木河的距离越来越远。而生存在克里雅河尾闾及两岸的人们,也随着河水的减弱,也始终跟着河水游移,最终把自己居住的地方变成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村庄。


克里雅人的长相及来源


1959年,于田县政府接到报告:塔克拉玛干生存着一群与世隔绝的人

记不得是谁说过这样一句话:居住在一条河边的人,语言与文化甚至来源都是相似或者一样的。

克里雅河同样给了生活在两岸的人们相同或者相似的长相与文化,不管是上游的普鲁村还是下游的达里雅布依,人们都说他们的长相既像维吾尔族人,又像蒙古人和西藏人。在这种长相里,关于他们的民族来源也有三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克里雅人为西藏阿里古格王朝的后裔,为逃避战乱翻越昆仑山进入了新疆;另一说法是克里雅人原来就是这里的沙漠土著民族;第三种说法是克里雅人是2000年前的古楼兰人的一支。

1959年,于田县政府接到报告:塔克拉玛干生存着一群与世隔绝的人

河流虽说是始终向前的姿态,但河流孕育的文明却在于不断吸纳。也许,我们将这三种说法综合在一起,就是克里雅人的来路。据现代考古发现,克里雅河上游普鲁村附近有多处距今3000—10000年的石器遗址,说明这一地区自古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有着悠久的历史。这就是说,在很早以前克里雅流域就有人类生存的踪迹了。因此,“像”的说法就成了后来的一点点、一步步地融合。

今天,克里雅人已经告别“河岸边”封闭落后的生产和生活,逐步走向开放和文明。我们可以这样去探访和了解他们:乌鲁木齐—(470公里)库尔勒—(160公里)轮台县轮南镇—穿沙漠公路—(522公里)民丰县—(126公里)于田县—(220公里)克里雅河尾闾。(文/路生)

1959年,于田县政府接到报告:塔克拉玛干生存着一群与世隔绝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