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為什麼大清帝國沒有強大的錦衣衛?

非常男嘉賓


明朝為什麼一定要設錦衣衛呢?

眾所周知,明代的錦衣衛和廠衛是朱元璋及後人為了監視官員、達成皇權集權化的一個黑暗特務組織。

現代研究明代的錦衣衛文獻很多,部分較為中立的文獻都相繼指出。朱元璋早期的錦衣衛(“拱衛司”,後改稱“親軍都尉府”,洪武十五年時改為錦衣衛),僅僅擔負軍事情報收集、分析,以及監軍,和分化、策反的職能。

直至洪武十五年,錦衣衛才擁有監視、逮捕、審問、及典詔獄的職權。為什麼會在洪武十五年時,朱元璋會啟用錦衣衛呢?因為朝廷裡已經沒有人能制約勳貴集團了。

熟知明史的人,都會發現明初的幾次針對勳貴的大案,都是在劉伯溫死後才爆發的。

每一個皇朝都需要朝局出現一個平衡的狀態,每個皇帝都忌諱朝堂中的官員形成一派。

可朱元璋的集團裡,從他脫離濠州起兵之時,其上下均為淮西人擔任的軍、政要職,當朱元璋稱帝之後,所冊封的王、候也大都出自於淮西。稱帝之初,能讓淮西勳貴集團所忌憚的文官不多,也就朱升、劉基等寥寥幾個而已。

朱升早在洪武二年時告老還鄉(70多歲了),劉基則死於洪武八年。剩下的非淮西勳貴集團的文官,如唐仲實、吳伯宗等人根本就無法壓制得了勳貴們。這點從胡惟庸執政時期就能看出來了,整個朝廷內外基本都是他的親信,甚至有獻媚者“諛者爭引符瑞”。

因此也是從洪武八年後,劉基一死,朱元璋就親自赤膊上陣,啟用了之前的軍事情報部門親軍都尉府與儀鸞司,合併改設為錦衣衛。

開始時,只是朱元璋對文官集團中的淮西勳貴動手,可很快當皇太子朱標死後,就再次轉向對淮西武勳系統。

因此當所有淮西貴族被清理乾淨之後,朱元璋就立刻宣佈將內外刑獄從錦衣衛職責中廢除,交由法司處理,只保留給錦衣衛的監視、偵查權利。

若不是朱棣靖難的話,估計明代的錦衣衛就如唐的內衛、宋的皇城司一樣,只不過是拱衛皇權的一把刀子。可朱棣靖難即位後,為了穩固皇權,再次啟動了錦衣衛的司法權,隨後為了制約錦衣衛的權利,朱棣還增設了東廠。最終錦衣衛和東廠就形成了定例、制度,一直延續到南明。

明初歷經了兩代皇帝之後,元朝統治時期導致的中土“胡化”已經逐漸消失了,重塑華夏文明已經不再是後來者的首要任務了,因此隨後的錦衣衛就逐漸成為拱衛皇宮、偵查軍情的作用(這裡有明宣宗朱瞻基起了很大的作用)。

其實從土木堡之變後,留守京師的文官們直接毆死錦衣衛馬順,也能看出來,此時的錦衣衛在脫離皇權之後,根本無法與文官集團所抗衡。

再則,雖然史書中記載的錦衣衛和廠衛擁有特權,他們胡作非為、貪贓枉法、甚至為了邀功請賞而羅織罪名,不擇手段地擴大牽連範圍,製造的冤假錯案不勝枚舉,是造成了明代社會的混亂不堪的元兇之一。

可若是深究,也能發現明代的錦衣衛和廠衛基本不對百姓動手(礦監和稅監則會),更多的是對官員以及商人群體。

因此明代的錦衣衛只是皇權用於制約官僚系統的一種工具,錦衣衛及廠衛系統是隨著皇帝的性格,所產生的影響而變化的。皇帝“仁政”時,錦衣衛及廠衛就會退入幕後,若是皇帝如正德、嘉靖,需要對抗官僚系統時,就會站在臺前。

清代為什麼不設立錦衣衛及廠衛?

滿清的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八旗全民皆兵的制度,以及滿臣高於漢臣的潛規則。

這兩項可以讓清朝的皇帝擁有最為忠誠的政治盟友,也可以讓清朝皇帝擁有一個相對穩定的三角形態政治體系——皇權、滿臣、漢臣。

滿城制度——監視、控制地方官員、以及百姓

多爾袞攜幼帝入關定鼎之時,在北京城時期,就將漢人(包括漢臣)全部驅逐出內城,將八旗軍隊安置在北京城內。

隨後順治時期,逐漸在全國各地省會、繁華之地、要塞區域設立了20個滿城。這些內城(滿城)居住著八旗軍及家眷。

主要作用就是監視、控制地方官員、以及百姓,防止反清組織在大城市內部獲得較多資源援助。當然戰時成軍,攻打叛軍、外敵,或是固守待援。

魯迅曾回憶提及南京城內的滿城,辛亥革命之前,魯迅需要去南京水師學堂上學時需要途徑滿城,結果還被滿城裡的旗人小孩鄙視、辱罵過。

滿臣高於漢臣

清廷入關初期,仿契丹、金國曾經設立過兩院制度,即規定尚書及侍郎滿、漢各一,官員等級分“九品十八級”,每等有正從之別(滿臣為正,漢臣為副)。

順治親政之後再次進行改革,提升了內閣權利,但是又施行軍、政分立的體制,即:軍事上,不容內閣插手,而議政王大臣議奏時,可以涉及到清朝所有事務(議政王大臣均為滿人宗室擔任)。

後來康熙、雍正再次改革,削弱了內閣和議政王大臣議奏的權利,將權利收歸內廷。甚至康熙還建立了密奏制度,以及雍正還設立了軍機處,以及巡撫制度。

八旗制度、滿城制度、密奏制度、以及巡撫制度,這些完全是皇權的耳目,監視整個大清國內部,防止民間反清,又監視了官員,同時又輔助了皇權集權化。


因此清朝統治的前一百多年裡,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完全是多支監視天下的隊伍,加上清朝對於官員腐敗的處罰措施教輕【清代官員貪腐,只要不涉及激起民變、不涉及反清或造反,基本腐敗的官員都少被判決死刑的,這點與明初剛好相反】;再則就是漢臣無法自主掌握軍權(三藩之後),故清朝早中期時,少有官僚系統形成派系對抗皇權的現象【清代的權臣,全都是“家奴”】。

另外,清代漢臣擺脫“官場老二”的身份,是從嘉慶時期開啟的,嘉慶在誅殺和珅親政後,雖然名義上不牽連,可事實上對於和珅時代的官員依舊是換了個遍,如十八省的巡撫、總督就換了十三個。

和珅時代,基本上旗人(包括蒙、漢八旗在內)都去巴結和珅,導致了嘉慶皇帝在換人之時,竟然出現了有才能的旗人都與和珅系統有一定的關聯。因此被迫提拔了大量的漢臣成為部門的一把手。

雖然漢臣逐漸成為文官系統中的一把手,但有清一朝,能完全控制軍權的是到太平天國起義爆發之後,可軍機處這樣的中樞,直至清滅亡都沒有漢臣能進入到。

這種結果,雖然成為清朝滅亡的另外因素,可在一定的時間裡,漢臣與滿臣之間的爭鬥,反而又成為平衡皇權的最佳局面!



圖片均來源網絡


史之為用


因為清朝並不需要錦衣衛!首先我們要知道,錦衣衛是明太祖朱元璋發明的特務組織。這個特務組織的最大作用則是監視文武大臣,防止其圖謀不軌犯上作亂!

而清朝則不是這樣,清朝皇帝在宮廷中擁有以八旗貴冑子弟組成的“御前侍衛”。而這既是皇帝對八旗貴胄的恩賞與信任,同時也等同於把這些人,變成了皇帝手中的人質。

更兼清朝從始至終都是以八旗監控天下的,在各個重要城市都有八旗軍駐防,在中央各部門也是八旗子弟佔據著主導地位。

因此需要被防範的漢臣根本就沒有真正掌握大權的機會,而地方官員又因為受致於朝廷設計的互相牽制制度,所以也不可能有造反的機會!在整個清朝歷史上,除了在特殊歷史時期產生過平西王吳三桂因坐大而造反外,其他時期從未發生過統治階層內部的反叛!

這樣看來,清朝皇帝以八旗監控天下的手段,可是要比明太祖朱元璋的錦衣衛制度高明得多了!


北疆同心侃歷史


個人覺得一方面清朝的家族性質決定他不需要錦衣衛這樣的機構;第二,清朝吸取明朝滅亡的經驗,宦官專權,朝政腐敗,所以不再設錦衣衛。

首先來講一下錦衣衛的由來和職能,明朝初期,丞相胡惟庸等官僚集團密謀造反,但是被朱元璋鎮壓下來,為了以後不再出現官僚集團影響皇權的局面,明太祖設立了錦衣衛,由皇帝的禁衛軍改成的軍事組織。東西廠、錦衣衛都是皇帝用來制衡官僚集團的工具和機構,深受明代各個皇帝的重用,但是明朝後期這些機構相互勾結、狼狽為奸、戕害忠良,間接的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下邊說一說大清帝國沒有設立錦衣衛

第一,清朝的家族性質決定不需要設立錦衣衛

其實在中國曆朝歷代按民族統治可分為漢族和外族兩種,漢、唐、明是漢族統治者,這樣皇帝在政治上需要家族(漢族不立異性王,明朝天子守國門)或者一個機構來支持,對抗其他官僚集團,使他不會對自己的統治權力構成威脅。

元和清時期是屬於外族統治全國,而皇帝身後是整個民族,實力雄厚,家族人員在權力的最高峰,家族都安排在各個緊要職位。拿清朝來說,整個國家都是愛新覺羅的,天下也都是滿族八旗子弟的,他們身處高層,並且擁有共同的利益。

所以說漢、唐、明時期有及其嚴重的宦官專權問題,在元、明時期宦官勢力弱小,不需要特務機構來制衡其他勢力。

第二,清朝設軍機處等制度替代類似錦衣衛機構,

其實在順治進關後,延用明朝所有的機構,包括太監、錦衣衛等,但是在順治二年就取消了錦衣衛,改為鑾儀衛,由滿族人員擔任職務,負責皇帝出行以及保衛工作,鑾儀衛存在到最後清朝滅亡。

明朝設上行文書制度,皇帝所看的奏摺是經過一定品級的官員審核後才看到的,這樣的話,皇帝就不能看到實際情況,錦衣衛就會蒐集密報,並被賦予一定的權力,直接聽命皇帝,這樣一來加強中央集權。

清朝設立秘密奏摺制度,康熙時期鼓勵官員上密奏,與皇帝直接對話,這樣各個官員都不會知道對方上的什麼摺子,也避免了瞞報事實的情況,皇帝也非常瞭解各級官場及地方的情況,另外雍正時期設立了軍機處,加強中央集權。

總的來說,錦衣衛制度不適合清朝,性質不同,另外也吸取明朝滅亡經驗,採用更好的制度取代類似錦衣衛功能的機構。

以上純屬個人意見,也有好多不對的地方,希望指出,謝謝您的閱讀,祝您生活愉快!


娜片花海執著於冬


清朝成立之後,就將明代留在北京的所有機構都收歸名下,其中就包括錦衣衛。在初期,這些錦衣衛的名稱並沒有改變,只是取消了錦衣衛的偵查等職責,只是讓錦衣衛管理皇帝儀仗人員,可這使錦衣衛還是歸朝廷大臣所管,可是錦衣衛與皇帝畢竟有直接關係,所以在後來才由本朝宗室管制,並改名為鑾儀衛。

也就是從這時開始,有兩百多年曆史的錦衣衛才算是真的在時間消失了,並且在順治三年七月,清廷“革鑾儀衛緝訪人役,永著為令”,這時就連錦衣衛的特色也消失殆盡,而鑾儀衛也一直在清朝滅亡之後才消失。




滿山紅遍


清朝的錦衣衛僅存在一年,即清入關後的第一年仿效明朝制度設立錦衣衛,但是在順治二年,錦衣衛改稱鑾儀衛。

清朝鑾儀衛是負責掌管皇帝皇后車駕儀仗的機關,設置於皇宮的中央機構。鑾儀衛總管大臣為正一品武官(相當於中央警衛局局長),職責非常重大,負責皇帝出行儀仗及其保管,皇帝的保衛工作,由滿族貴族親信擔任。



灥靐飍羴麤龘


明朝為了強化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從明太祖朱元璋起開始設立特務組織,並逐漸形成廠衛制度。

廠衛指的是錦衣衛、東廠、西廠的簡稱,均為明朝特務組織,所執行的職務不盡相同。明朝為了強化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從明太祖朱元璋起開始設立特務組織,並逐漸形成廠衛制度。

錦衣衛,皇帝的侍衛機構。前身為太祖朱元璋時所設御用拱衛司。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設大內親軍都督府,十五年設錦衣衛,作為皇帝侍衛的軍事機構。朱元璋為加強中央集權統治,特令其掌管刑獄,賦予巡察緝捕之權,下設鎮撫司,從事偵察、逮捕、審問活動,且不經司法部門。

明代設錦衣衛,乃是著名的酷政。其實,明代有許多朝廷官僚以外的、直屬皇帝的專設監察、刑獄系統,包括錦衣衛、東西廠、鎮撫司獄等,這類系統,自己有軍隊、有監獄,又直接向皇帝負責,基本上貫徹於整個明皇朝的始終。《明史·刑法志》把它們與廷杖(皇帝在朝廷打臣僚板子的肉刑)加在一起,稱之為:“明之自創,不衷古制”。一語道破了貫穿明皇朝的特別專制的酷政性質。

東廠為明成祖朱棣所設。在發動“靖難之役”奪取了侄子的皇位後,朱棣的精神一直處在高度緊張中,一方面,建文帝未死的流言不斷出現,另一方面,朝廷中的很多大臣對新政權並不十分支持。為了鞏固政權,朱棣迫切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專制機構,但他覺得設在宮外的錦衣衛使用起來並不是很方便,於是決定建立一個新的機構。在朱棣起兵的過程中,一些宦官和和尚出過很大力(如著名的鄭和、道衍),所以在他心目中,還是覺得宦官比較可靠。

為什麼清朝不設立錦衣衛東廠西廠?

至少有兩個層面的原因。第一是“家天下”vs “族天下”導致對宦官的不同態度;第二是不同的奏摺制度導致對特務機構的不同需求。簡單地說,明代與清代的一個本質不同,就是明朝是“家天下”,而清朝是“族天下”。

明朝是朱家的天下,但老朱家並沒有一個與他休慼與共利益一致的統治集團。皇帝面對強大的文官集團時,常常勢單力薄,需要拉上宦官集團(及其領導下的特務機構)來做同盟軍。而族天下的皇帝,則有整整一個統治民族站在他身後,形成天然的同盟軍。這個統治民族盤踞在社會最上層,把持著從中央到地方的所有權力要津,皇帝只是這個統治民族的代表。天下既是愛新覺羅家的,也是所有八旗子民的,二者是利益共同體。

中國歷史上的幾個統一大王朝,漢人建立的漢、唐、明有非常嚴重的宦官專權。而異族入主的元和清則宦官勢弱。原因很簡單,後者根本不需要宦官發揮政治作用。第二個原因是明清的上行文書制度不同。明朝大臣給皇帝的奏摺,要有通政司抄錄,內閣轉遞,基本上一定品級以上的官員都能看到。皇帝要想探聽點文官集團中的各種秘密,非常困難,只好成立專門的特務機構來做這事,一個還不夠,後來又加上倆。

而清朝從康熙朝開始,鼓勵官員給皇帝上秘密奏摺,勿需經過內閣等程序,而是直接與皇帝一對一交流。這樣一來,官員之間誰也不知道別人跟皇上說了些啥。對於皇帝來說,這個制度使他能非常方便地瞭解各地各部官場情況,根本用不著再成立專門的特務機構了。

順便說一說,曹雪芹他爺爺當年頗受康熙寵愛,一大原因就是他負責向皇帝秘密彙報江南一帶的官情民情,算是康熙派駐江南的一大監聽站。




德智體2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白錦衣衛是幹嘛的,負責什麼?

錦衣衛是皇帝的儀仗兵,只是負責出行,明太祖朱元璋為了對付胡惟庸、藍玉等逆臣,錦衣衛被給予偵緝、刑訊和管理詔獄的權力,永樂朝又設立了南、北鎮撫司,賦予了維護京城治安的權力,增加了參與大獄、聽審的權限。錦衣衛曾有過監察百官的時期,但明中後期就沒有這職能務了。

清攝政王多爾袞曾經設立過錦衣衛,順治二年改為鑾儀使,負責給皇帝當儀仗隊,但清朝還是有真正的“錦衣衛”的,不過叫“步軍統領衙門”。

《夢蕉亭雜記》概括:“步軍統領,又名九門提督,即古之執金吾。管理京師地面,權勢重要,扈從尤極煊赫。”

步軍統領衙門統率京師八旗步兵和京師綠營馬步兵,除了負責北京內城九座城門內外的守衛和門禁之外,還要負責巡夜、救火、編查保甲、緝捕、審案、發信號炮等職責。

康熙13年,為加強京城治安和保衛,始命步軍統領提督九門事務,稱“九門提督”。步軍統領衙門開始正式負責“京城內外,一體巡察,責任既專,則於費除盜賊、安輯商民,庶有裨益”。

這時,該衙門的主要工作就已經和大明朝的錦衣衛一樣,可以代表天子干預司法——比如可以單獨負責緝拿欽犯。

步軍統領衙門可以參與司法審判,有審理犯人、緝拿犯人的權力,對於“違禁、犯法、奸匪逃盜”等情形,可以自行完審,將錄供送交刑部定擬。

城內各種禁令,也由步軍統領衙門執行,包括內城不許開設戲院、青樓,旗人及職官不許入戲院,不許編刊鼓詞、小說,入夜之後關閉街衢柵欄,禁止夜行等等。

老舍《茶館》裡,成天拿著灰大褂的宋恩子和吳祥子,就是步軍統領衙門的番子,番子多是旗人,常常“欺軟怕硬”。所以,有錢有勢、有反骨的秦二爺不敢招惹,但是沒錢沒勢只有一身正氣的常四爺卻是他們的“一生之敵”。


國學童生


清朝入關後,很多地方都沿襲明朝舊例,但在特務機構上,卻摒棄了明朝特有的廠衛政治,沒有設立錦衣衛這種正式的特務機構,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關於這個問題以下具體分析。

先說說錦衣衛的由來與職能。

錦衣衛是明朝專有軍政蒐集情報機構,前身為明太祖朱元璋設立的“拱衛司”,後改稱“親軍都尉府”,統轄儀鸞司,掌管皇帝儀仗和侍衛。洪武十五年(1382年),裁撤親軍都尉府與儀鸞司,改置錦衣衛。

錦衣衛設立之初,其職能主要分為以下三個方面:守衛值宿、偵查逮捕、典治詔獄。明朝初年的錦衣衛,由於具有司法職能,所以在“藍玉案、郭恆案”等重大政治案件中極為活躍,深得朱元璋信賴。後期錦衣衛發展到軍事領域,參與收集軍事情報、策反暗殺敵將等工作,如在萬曆朝鮮戰爭中收集了大量的日軍軍情。

錦衣衛的首領稱為錦衣衛指揮使,一般由皇帝的親信武將擔任,直接向皇帝負責。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親國戚,並進行不公開的審訊。錦衣衛審訊關押囚犯的地方,就是臭名昭著的“詔獄”。朱元璋生性多疑,錦衣衛成立五年之後就被他廢除錦衣衛“典治詔獄”之責,將他們的這一職能移交司法部處理。

朱棣登基後,由於得國不正,需要大量監視臣民以防復辟之人。於是他恢復了錦衣衛原先被廢除的所有職能,並進一步擴大其職權,甚至都開始插手朝廷中原由憲司所負責的事項。朱棣還設立了北鎮撫司,由此加強了錦衣衛的司法職能。

明朝初期的時候,錦衣衛的名聲還算可以,基本上能做到秉公執法,沒有後面出現的藉機盤剝,打擊報復等弊端。但隨著東廠權勢日重,錦衣衛逐漸淪為了東廠的附庸與走狗,二者狼狽為奸,犯了許多天怒人怨的罪行,使得錦衣衛的口碑急轉直下。直到明朝滅亡,廠衛政治都始終存在。

清朝入關後,對於明朝的很多制度措施都承襲下來,繼續使用,這其中也包括錦衣衛。1644年(崇禎十七年,順治元年),剛剛繼位進入北京的順治皇帝(實際上應為多爾袞,畢竟順治還是個孩子)也設置了“錦衣衛”來拱衛京師,並且其一把手也叫“指揮使”,其餘屬官也與明朝錦衣衛的基本類同:

定在京文武官員支給俸祿柴直,仍照故明舊例……錦衣衛都督、一百六十八兩。都督同知都督僉事都指揮使、都指揮同知、各一百四十四兩。署都指揮僉事、都指揮僉事指揮使各一百二十兩。指揮同知、九十六兩。指揮僉事七十二兩。帶俸都指揮使等官、四十八兩。經歷、三十六兩。——《順治實錄》
以內大臣輔國將軍錫翰、總理錦衣衛事。——《順治實錄》

只不過轉過年來,到了順治二年,清朝的錦衣衛便被更名改姓了,改稱鑾儀衛。在那個時代,剛剛建立起來的一個機構,在經歷了短短一年的時間就被改名,一切都還沒來得及鞏固完善,更不用說會留下什麼樣的具體影響。因此,在歷史上它當然不會廣為人知了。


風雲天下之談古論今


亂世用重典,朱元璋建明後,為維護統治,懲治貪腐,設立了錦衣衛特務機構,錦衣衛作為皇帝直屬的機構,獨立於國家司法機構之外,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親國戚,並進行不公開的審訊,任何機構都無權干涉過問。可以說錦衣衛的權利在明朝達到了極致。就是權傾朝野的東西廠,都不敢與錦衣衛對立。

清朝入關後,錦衣衛也同明朝大多數官僚軍隊一樣,投降清朝,多爾袞防明設立國家機構,保留錦衣衛機構,但僅一年後,錦衣衛機構被廢除。這是因為清王朝入關後,志在天下,總結了很多明朝滅亡的經驗,清朝統治者認為錦衣衛特權太多,權利太大,胡作非為、貪贓枉法、無人監督,直接造成了了冤案錯案層出不窮,社會朝野混亂不堪,得出“明之亡之一於廠衛。”之說。

所以清王朝是沒有錦衣衛這個機構的,也沒有類似的特務結構,但是清王朝設立一個密摺制度,以彌補皇帝情報的缺失。


曹老師xixi


你這個問題問的有點……首先你得了解錦衣衛的職責是什麼,

錦衣衛是一個特務機構主要就是負責監視對帝國統治有威脅的或者可能構成威脅的人或一個組織,錦衣衛主要監視的是朝廷大員,你要是官低了人家都懶得搭理你,其次錦衣衛還有負責在民間還有若干的探子,比如你如果活在明朝,有可能你身邊的某一個路人就是錦衣衛,

再說清朝,清朝雖然沒有錦衣衛,但是由於清朝是由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滿人駐紮在了全國各地,其職能就是監視民間反清組織,但是與錦衣衛探子不同的是他們的身份是公開的,並且清朝的重要機構裡都是以滿治漢,滿人的官員權利比漢官的權利要大,滿人在清朝統治中起到錦衣衛的作用,作為皇帝只需要一個小型的特務機構,監視滿官即可牢固的統治中國,還完全不用暴露,其實性質還是一樣的,

到了民國中統軍統,其性質與錦衣衛職責完全一樣只不過是改了個名字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