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6 「新書」曾海軍主編《切磋七集——四川大學哲學系儒家哲學合集》出版暨前言

「新書」曾海軍主編《切磋七集——四川大學哲學系儒家哲學合集》出版暨前言

曾海軍主編

《切磋七集——四川大學哲學系儒家哲學合集》

出版暨前言

「新书」曾海军主编《切磋七集——四川大学哲学系儒家哲学合集》出版暨前言

書名:切磋七集——四川大學哲學系儒家哲學合集

主編:曾海軍

出版:華夏出版社

【目錄】

前言

【丁紀】葛兆光“大陸新儒學”批評駁議

高小強教授榮休紀念專題

【陳壁生】理教與經教之間——朱子政治哲學中的帝王、士大夫與庶民

【廖恆】儒家思想與德國哲學

【梁中和】直面確定性——現代處境中的先驗思路與道德感

【曾怡】別開門徑見庭月——小強師《天道與人道》一書讀後記

【李秋莎】禮、體、理——朱子釋“克己復禮為仁”探義

【丁紀】高老師其志、其識、其德

【曾海軍】一種儒家的情懷到底有多重要——寫在高小強老師退休之際

學術論文

【高小強】“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我們今日如何可能傳承道、政、學三統合一之道統

【丁紀】鵝湖詩與四句教

【王明華】《論語•公冶長》“令尹子文”章解義

研究生論壇

【方 芳】朱子禮學管窺——以《儀禮經傳通解》、《家禮•冠禮》為例

【龐令強】說“由己溺之”

【陳 磊】自任與窮理——朱陸工夫異同管窺

【陳 威】科學,作為儒學問題

交流與討論

儒家與女性——第三十二期切磋班發言稿

《皋陶謨》研習心得交流發言稿

《禹貢》研習心得交流發言稿

【前言】

我出生在偏遠農村,成長在村民好爭小利的環境中。若說我從小與其他孩子有什麼不一樣的表現,在於很早就懂得討厭利益的劃割與紛爭。記得在我十幾歲的時候,帶著才剛學會說話的小侄兒經過一片菜園子。小侄兒指著那片菜園奶聲奶氣地說,那是我們家的菜。我聽了不是覺得十分驚喜,而是心中略感不快。

一個小娃抱著一個玩具說是自己的,這倒也罷了,卻還惦記著自家的菜地,這長大了還能有什麼出息嗎?從娃娃開始就將利益的分割佔據腦海,慢慢地把自家的一點蠅頭小利變成根深蒂固的意識。為了自家的一畝三分地而爭吵不休,毫不顧忌別人的感受,完全意識不到對他人造成的傷害,這讓我特別受不了。我發誓要遠離村夫們的卑瑣庸俗、村婦們的蜚短流長,特別嚮往能找到那些通情達理的人,一起愉快地生活。

若干年後,我終於在高校任教,與大學師生相處。大學老師的素質明顯不一樣,雖然利益始終是自家的利益,但通常有底線、有分寸,懂得理解別人的個性,知道尊重別人的感受。按說我該感到滿意了,但不幸的是,我教的是哲學。不是教哲學有什麼不幸,而是教哲學的人在一起真是很不幸。還是各種爭辯,無休無止的爭辯,衹是這回爭的不是利益,而是對利益的理解。我衹想與通情達理的人生活,可通的是何種情、達的是哪種理,居然都是不清楚的,而且都是要爭辯的。這是我之前做夢都沒想到過的,原來要找到想通情達理的人並不難,難的是這樣的人如何能通一樣的情、達一樣的理。

剛開始的時候,我還以爭辯為樂事,覺得我們不爭雞毛蒜皮的事,甚至不爭利益,我們爭古今、爭中外,爭善惡、爭義利,爭的都是一些高大上的東西。哲學不就是得爭辯嗎?真理不就是越辯越明嗎?我們都是爭辯的小能手,還把這種爭辯的技能傳授給學生。然而,時間久了之後,我發現爭辯越來越成為一件沒有意義的事情,真理並沒有因為爭辯而明,成見反而因為爭辯而變得更深。

很多時候,道理之爭讓人深感交流是多麼的無力,認同是多麼的艱難。彼此的立場是如此的鮮明,分歧是如此的深刻,相互在道理的問題上毫不含糊,不容退讓。每每爭辯下來,都令我感到無比的沮喪,甚至還想起鄰里之間的利益之爭。爭利益是容易討價還價的,衹要腦瓜子好使,總能找到解決的方案,做一場雙方都能接受的交易。有句俗話說,凡是錢能解決的問題,就都不是問題,這句話說在這裡太應景了。爭道理則不然,每一個問題都停留在自身的道理體系當中,成為一個個無法化解的死結。

道理之爭令人沮喪,利益之爭令人厭惡。近幾年寒假回農村老家過年,都會遭遇各種因徵地拆遷引發的糟心事。基層政府一手主導,將當地百姓一次又一次地捲入利益博弈之中。既有基層小吏與當地百姓之間的博弈,又有眾多百姓相互之間的博弈。所有捲入其中的人都很難置身事外,各級小吏貪腐成風,衹要有一丁點權力,就瘋狂聚斂。很多百姓也毫不示弱,費盡各種心機,耍盡各種手腕。沒結婚的早結婚,結了婚的又離婚,早結婚早生孩子,生了孩子又超生,嫁出去的女兒謊稱沒嫁,早嫁出去的女兒又往回遷。無論小吏還是百姓,盯著別人的利益時,都知道把公不公平掛在嘴上,可撈取自身的利益時,幾乎每個人都不管合不合理。尤其是基層小吏,挖空心思為自己攫取利益,卻能厚顏無恥地要求百姓遵紀守法。

今年回家過年,生產隊上徵了部分土地,按人頭每人可以分到幾百塊錢。有一戶人家有三個女兒,早嫁出去了兩個,最小的那個也跟別人生了小孩。他們辯稱小女兒沒有正式出嫁,要參與生產隊的分錢,有人就不肯,說沒有出嫁怎麼會生小孩呢?另一戶人家有嫁出去了的女兒離了婚,說要參與分錢就都可以參與。就為了多一個人分到幾百塊錢,村民們可以通宵達旦地爭吵。然而,那多爭到的幾百塊,可能轉眼就會在麻將場上輸掉。百姓的利益之爭荒誕不經,聞之令人心塞。

徵地挑起民利,拆遷敗壞民心,這個社會轟轟烈烈的城市擴張背後,不止是底層民工的艱辛,還有整個人心的撕裂。以利益為導向的城市化道路,兼顧了百姓的胃,卻無視了百姓的心。這不僅是政府之責,若整個知識群體都分崩離析,毫無共識可言,又如何指望官吏清正而百姓向善呢?以爭辯為能事而與民生無關,這種哲學理念不免陷入觀念的遊戲。

愈是深入儒家學問,愈發覺得爭辯意義有限。傳承文明、凝聚共識,才是這個社會最為迫切的形勢。儒家文明心繫天下,關懷蒼生,心心念念全在百姓的安頓處。我們方向的師生立足於儒家哲學,一直以來以傳承儒家文明為志業,追求作為中國人的道理與情懷。編輯和出版“切磋”系列論文集,是近年來的一項重要工作,今年已經出版到第七集。

在《切磋六集》的前言中,表達過“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預感,現在看來,這種預感並非沒有來由,在籌劃《切磋七集》的過程中,由於缺乏經費的支持而陷入停頓。好在並未耽擱太長時間,一年之後重新啟動編輯和出版工作。在此期間,我們方向的師生曾以“一個儒者的學術與情懷”為主題,為高老師的退休舉辦了一個小型活動。在活動中,圍繞著高老師的學術生涯,邀請了幾位與他關係密切的老師和學生作了主題發言。

《切磋七集》特設“高小強教授榮休紀念專題”,收錄了當時部分發言人的文章,謹以此表達對高老師的景仰。在這一欄目中,廖恆和梁中和提交的文章是發言稿的修改版,李秋莎則提交了新的論文,曾怡錯過了當時的活動,後來補交了一篇文章。丁老師和我提交的是發言稿的原版,但不是學術性的。陳壁生主動提出,願意為高老師的退休專題提交一篇文章,這是他兌現諾言的表現。

“切磋”系列論文集一直有收錄在讀碩士生的論文,與以往各集不同的是,本集論文將碩士生的論文集中在一起,構成“研究生論壇”專欄,並由指導老師撰寫推薦理由。“學術論文”和“交流與討論”是“切磋”系列論文集的保留欄目,由於中間耽擱一年,這一集收錄了兩期“儒家經典研習營”的總結髮言稿,另一篇是我們方向以“儒家與女性”為主題的切磋班發言稿。

丁老師為《切磋七集》正式提交了《鵝湖詩與四句教》一文,他為高老師的退休寫的文字和在“儒家與女性”切磋班上的發言,也一併收入論文集。此外,在沒有獲得丁老師認可的情況下,將他針對葛兆光教授的一篇駁議文章置於書首。希望丁老師不要太介意,我也是真心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讀到他的真知灼見。這次也是機緣湊巧,能同時收錄丁老師的多篇文章,成為《切磋七集》的一個鮮明特色。

我們方向的盧辰和龐令強對本集論文作了十分細心的校對,在此對他們的辛勞表示感謝。《切磋七集》的出版已經耽擱了一年,在這辭舊迎新之際,衷心希望今後的“切磋”系列論文集的出版能夠順順當當,保持每年一集的節奏,不再有這種耽擱。

戊戌年正月初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