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黑格尔哲学都讲了些什么?为什么会被说成是西方哲学“集大成者”?

阿Q大赚无语


黑格尔是西方哲学史上很重要的一个人物,可以这样说,读了黑格尔,也就等于读了整个西方哲学。有这样一个比喻:黑格尔就像一个水池,此前的哲学都汇聚在这里,此后的哲学又都从这里流出。



以下是黑格尔哲学的几个主要部分:逻辑学、精神现象学、辩证法、自然哲学、法哲学原理以及“哲学就是哲学史”和存在就是合理的七个部分的解释。其中的《逻辑学》前半部分比较枯燥乏味,没兴趣的可以略过。

一:《逻辑学》


按照黑格尔的话说,《逻辑学》就是“创造”上帝的过程。《逻辑学》分为存在论、本质论、概念论三部分。 本质是过去的存在,因此本质才是真正的存在。存在与本质最终形成的是概念。概念才是本质与存在的总和,也只有概念才是形象而又具体的存在。传统的存在论与本质论都是分开独立的,黑格尔则将它们有机地联系了起来,并由此产生出概念——一个真正的本体。 概念又分为普遍概念,具体概念和个体概念。普遍概念必须涵盖特殊概念,特殊概念在普遍概念之下发挥出的作用就是具体概念。具体概念具有能动性,经过自我否定之后就进入了个体概念。就是“这一个”,无可替代、无比丰富,几乎涵盖一切的概念。这个概念具有自我分化的作用,一个概念可以分为两个概念,这样就产生了判断。将两个分开的概念糅合成一个概念的,就是推理。“任何事物都是一个推理”。推理过程就是逻辑,概念经过这种逻辑推理过程,就成为了“理念”。 而到达“理念”的程度也就是接近了真理,真理就是上帝!《逻辑学》就是寻找真理的过程,因此黑格尔认为自己找到了上帝,认识了上帝,甚至代表了上帝。

黑格尔很狂妄,叔本华也很狂,他说过一句“不是我配不上这个世界,是这个世界配不上我”。但叔本华说这句话也是因为黑格尔。他为了要证明自己,就选择了和黑格尔同一时间地点讲课,结果听黑格尔课的人很多,没人听他的课。于是,叔本华一气之下说了这么一句话。

二:精神现象学

中国有“庄周梦蝶”,西方有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我晚上做梦起来了,屋子里走来走去,但是醒来以后发现我躺在床上,那么到底我做梦的时候是真实的,还是我醒来以后是真实的?到底是蝴蝶梦为庄周,还是庄周梦为蝴蝶?怀疑到这个地步,一切感性都没有什么确定性。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目的,就是要把最后那个客观真理(逻辑学)引导出来,把真正的真理的确定性把它确立起来,确立绝对知识,不再怀疑。 《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全部哲学的真正的诞生地和秘密,也就是说黑格尔用上帝创世说这样一套基督教的框架,纂改了他最初写《精神现象学》的这个意图,或者说掩盖了他早期的这样一个意图,把他的全部哲学的诞生地和秘密掩盖起来了。 《精神现象学》就是意识的经验科学,意识的发展共经历了八个阶段或八种形态,即感性确定性、知觉、知性、自我意识、理性、精神、宗教和绝对知识。绝对知识就是哲学。 精神现象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人精神成熟过程,黑格尔树立一个又一个概念,然后又把所有的观点都摧毁了,他的学生们就不理解,说你讲了这么多,什么都是不对的,那你讲什么是对的?这和楞严经中佛对阿难一样,把传授给阿难的所有知识全部否定,并反问阿难,我教过你什么知识,我什么都没有教过你啊? 黑格尔也是这样,他说所有这些都是对的,对不对不在于某个观点,而在于你把所有东西都建立起来又摧毁了这个过程本身,这就是绝对知识,绝对知识是一条怀疑之路。《精神现象学》是一种训练,是对人的精神的一种反复的打磨和激发,把人们信以为真的东西讲出它的道理来,然后又摧毁掉,让你信以为真,然后呢,又把你的信心加以打击,这种打击实际上是一种激发,它鼓励读者对每一个问题产生怀疑,但这种怀疑不会让你无所作为,而鼓舞你的创造力去突破旧的命题,去建立新的命题。 马克思曾经有一句名言:我首先怀疑我准备相信的东西,那么黑格尔呢,是我首先相信我准备怀疑的东西。

三:辩证法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第一,质量互变规律,来自黑格尔《逻辑学》第一部‘存在论’。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来自《逻辑学》第二部‘本质论’。第三,否定之否定规律,来自《逻辑学》第三部‘理念论’。 辩证法根本在于用全面,发展,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所以辩证法也是方法论,是综合客观衡量标准。对立统一是得出客观结论的主要方法,激进派的对立面是保守派,两者之间的激烈碰撞最后产生的结果,也就是两者都认同的这一部分就是“理性的客观结果”。 否定之否定就是不断更新,西方哲学史就是一个不断否定的历史,后人不断否定前人的哲学,每一次否定都是一次提升。因为在中国哲学中看不到这种否定的现象,因此黑格尔说中国的哲学不是哲学。 有人对辩证法提出相反的意见,认为这种“全面,客观”不但不可能达到全面客观认识对象的效果,甚至会相反。他们认为孤立的,静止的、片面地去研究事物的方法,在人类现有的认识情况下才是最好的方法论,才可能了解事物的本质。因为事物之间的联系千丝万缕,如果把所有的关联都考虑进去,就等于什么也干不成,就象中国文化习惯一样,总想一口吃成个大胖子,一开始便从总体上提出本质的观点。这个特征和辩证法几乎一致,辩证法更像是中国古代思想方法的一种现代表述,中国人从来不缺少这种整体全面客观思维方式,需要恰恰的正是孤立的,静止的、片面地来研究事物的笨功夫。

四:自然哲学

对于自然哲学,黑格尔有一句话:“僵硬冰冷的石头也会呼喊起来,最终使自己超脱为精神”。石头不是亚里士多德所认为的没有生命的矿物,而是也能“呼喊”的有精神的“生命”。从没有生命的矿物到有精神的生命,黑格尔仍然采用辩证法来进行论证,这个三段式是:机械论,有机论,精神论。 在最初阶段,石头只是石头,没有生命,不会说话,不会表达。它的存在只是一个“力”的存在,只是机械性地随着重力的运动而运动。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石头也是有机的,也有生命(形成)到死亡(风化)的过程,只是周期相对于动物,植物来说,相对长了一些而已。 “生命”是概念在自然中的最高的存在方式。生物的死亡,即生命个体的被扬弃,也就是精神的出现。这就构成从自然哲学到精神哲学的过渡。从自然过渡到精神,决不是说从物质世界、自然界派生出精神,而是意味着精神在经历了外在形式并扬弃了这种形式之后,又返回到精神自身了。

五:《法哲学原理》自由意志

自由大致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种:相对的自由 这种自由是最简单的自由,即便是被囚禁在笼子里的囚犯也有,手脚被锁住了无法动弹,但他仍旧有说话和不说话,睁开眼睛和闭上眼睛的自由。因为这些自由仅仅只是局部的有限制的自由,因此只能是“相对的自由”。 第二种自由:任意的自由 任意的自由其实也不是自由,当一个人不遵守规则时,即便是掌握着权力,他也就没有了自由。因为当他可以对别人做任何事情时,别人也可以对他做任何事情,这样的结果就像法国大革命一样,大家轮流着把对手送上断头台,最后,自己也被送上断头台。 第三种自由:合目的的自由 这种自由就是孔子说的“随心所欲,不逾矩”,能够随心所欲,又能合情合理,这是“圣人”才能做到的。一切不符合规则,对别人有害的行为都不会去做,甚至没有这种意识去做,人性中的贪嗔痴慢疑等都已经消失(佛学有句话“修行是为了失去,而不是得到”),这就是修得了菩萨身,证得了罗汉果,心物一元,知行合一。因此,属于自由的最高境界。

六:哲学就是哲学史

我们现在的哲学成果,是历史累积而成的,每一个阶段的哲学或者哲学家,都只是这个历史中的一部分,整个哲学史也就是哲学。 因为哲学讲逻辑,逻辑也就是因果链,历史中的哲学都是这个逻辑中的一个环节。要想知道以后,必须先明白现在,要想明白现在,必须先知道以前。只有知道一个人从出生到成长的整个过程,你才有可能全面地了解他。所以哲学史就是哲学,哲学就是哲学史。

七:存在就是合理?

黑格尔是普鲁士国王的御用哲学家,“存在的都是合乎理性的”是黑格尔所说,这句话争议比较大。据说有一天谢林就去问他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黑格尔看看周围没人就说:这句话应该反过来理解,也就是“合乎理性的都是应当实现的”。前面一句是保守主义,是统治者阶级最喜欢的论调。因为现实存在的都是合理的,那么都是应当遵守认同的,就算我欺负你,也是合理的。 而后一句则是革命的,就和前面一句的意思完全相反了。你欺负我,这就是不合理,谁也不欺负谁,这才是合理的,才是“应当实现的”。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关键词在于这个“理”,如果是“天理”,自然之道的“理”,那么这句话没毛病。如果是相对于人而言,那么它就是“不合理”的。因为自然灾害,人类疾病等是事实存在的,对自然规律来说是“合理”的,对人来说就是不合理,应该受到控制的。黑格尔死后,普鲁士国王似乎明白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就把谢林请过来试图消除黑格尔的影响。因为普鲁士国王可能已经知道,黑格尔虽然身为御用哲学家,暗中却在贩卖私货。


参考书目:《西方哲学史》,《逻辑学》,《精神现象学》,邓晓芒讲述黑格尔讲义,张志伟讲述西方哲学史讲义。


霍大胜


黑格尔之所以被称为西方哲学的集大成者,原因在于他建立了庞大的哲学体系,试图将当时已经独立发展起来的科学继续同哲学、史学绑在一处,恢复过去哲学的“无所不包”。就哲学史而言,黑格尔所处的时代能够帮助他将前人的知识一网打尽,并转化创造成为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也是他能够被称为“集大成者”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黑格尔死后,他的哲学大厦便立即崩塌,不但在哲学上遭受了众多哲学家的批评,即使在科学领域,人们也表现出了对黑格尔思想的极度厌恶。可以说,历史上引发科学和哲学全面战争的导火索便是黑格尔的《自然哲学》。


黑格尔的知识体系的特点

黑格尔的主要思想分别来源于康德、谢林和费希特,但同时也对三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其中,对康德的批评引发了很多人的不满,不单单是学者,普通人之间也是充满了火药味。据说前些年法国一次哲学高考中,康德的支持者出了考场后喊道“Hegel, ta gueule”,即“闭嘴吧黑格尔”,结果引发黑格尔的支持者们极度不满,很快,其他康德的支持者们也迅速赶来,双方发生了集体斗殴事件——12人轻伤。而在俄罗斯,两位居民因为在商店附近讨论康德时意见不合,导致一人怒而开枪。

1、真理是全体

黑格尔首先批判的是近代认识论转向后的认识论优先原则,这很明显是针对康德——前者因此把后者比喻成一个“迂腐的学究”——不会游泳前千万别下水。但平心而论,哲学史上淹死的哲学家不在少数,所以康德的谨慎是完全有理由的,而且,黑格尔很快就溺水了。

另外,黑格尔主要反对独断论——这跟康德比较一致,以及怀疑论和折中主义。康德对经验论和唯理论的批评,被费希特和谢林吸收,二人又试图克服康德的不足,黑格尔认为自己如同康德、费希特和谢林一样,也在做着扬弃的工作。因此,真理必然是全体,不但包括了理性,还包括了意见。

2、哲学无前提

这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螺旋式上升”。在黑格尔看来,哲学本身没有起点,因此不能像康德以及早期认识论中使用几何方法对哲学命题进行逻辑推理。他认为,起点只是权宜之计,真正的目的,是要让起点同时也是终点,并且,当成为终点时,这个终点是大大丰富了的终点,而不只是简单的那个起点。这就是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在自己这里达到了终点的原因,哲学注定要在这里完成,但实际上,这只是黑格尔自己的幻想。

3、否定辩证法

Fufheben,翻译过来是“扬弃”,也就是我们熟悉的“正”、“反”、“合”三命题。在这里,黑格尔反对康德提出的二律背反,认为世界普遍存在矛盾,且,矛盾是推动整个世界的原则。这一点后来为马克思所吸收。

4、实体即主体

近代认识论转向以来的实体学说属斯宾诺莎所有,而主体学说为费希特所创造,黑格尔将二者统一了起来。“上帝存在”,这个命题是康德所批判的,黑格尔对此作了另一番解释,认为上帝存在不是一个简单的逻辑命题,而是一个辩证的过程,即克服矛盾对立面之后所得到的大大丰富了的结果。

5、辩证法、历史和认识论的统一

传统哲学在理论与实践、科学与道德、自然与社会、真理与历史之间设定了不少隔阂,康德的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的区分是这个传统的延续。黑格尔则继承谢林的看法,将不同的学科内容统摄在了一起,以致于存在不少生搬硬套和拼凑的嫌疑,但这为后人提供了一定的方法和尝试。


他的哲学体系,按照时间顺序主要分为: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应用逻辑学。


肥嘟嘟的小不理


黑格尔,乔冶,威廉,弗里德里希(1770一1831)年,伟大的德国哲学家,他在制定辩证发展的理论方面起过巨大作用。

黑格尔的哲学是唯心主义哲学。根据黑格尔"客观"(或绝对)唯心主义体系,世界的基础是某种在自然界和人类出现以前就己存在的神秘"绝对观念"。

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在其辩证的自己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逻辑的阶段,在″绝对观念"是逻辑的概念和范筹的体系,即逻辑体系。

第二,自然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在"。在″自然哲学"中阐述了他的关于自然界的学说。

第三,他在著作《精神哲学》阐述了″绝对精神"。他把个人意知的阶段,社会意知的价段及观念在宗教,艺术和哲学的形式之下最终达到其自我认识的最高阶段。

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有价值的辩证方法一关于矛盾的斗爭是发展的泉源,发展通过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而实现,真理是具体的许多问题学说。

列宁认为黑挌尔的辩证法是德国哲学中最伟大的成果。正是由于辩证法,黑挌尔的哲学,才同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德国共它哲学家的哲学一样,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之一。

黑格尔哲学的特点就是辩证方法和形而上学体系间的深刻矛盾。

马克思写道:"我的辩证方法不仅基本上和黑挌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绝对不同。…观念的东西不过是被移置于人类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己。"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对黑格尔唯心主义三个"绝对知识",″绝对精神",″绝对观念"绝对″恰巧相反…"。


易家巷


我个人最不喜欢用集大成者这个词!

朱熹也被称为明宋理学的集大成者!

黑格尔哲学很丰富!

黑格尔哲学很难读!

马克思称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为黑格尔的圣经。

中国哲学界过去对黑格尔的《小逻辑》研究的比较多,但这只是黑格尔对学生的讲稿和听课笔记整理出来的。

德国近代一位哲学家曾讲过,黑格尔的真正脫稿只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两部书。


用户62061732706


黑格尔的哲学,包括大逻辑,小逻辑,精神分析学,是建立在西方社会基础上的,是西方哲学的大全,马克思也曾经在此获得素养,但是归根结底西方人以宏观看世界,东方人以微观看世界,中国的,金、木、水、火、土,阴阳五行学说,老子的道德经,等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朴素的唯物主义,并不落后黑格尔的哲学体系。


用户97909352152大器


哲学也分东西方?


金大侠63


「個體必須理解國家不是因為他們而存在,但是個體的出現卻是為了國家。」-這是黑格爾的名言。黑格爾在西洋哲學史被稱為Prince of Darkness (黑暗王子)。

黑格爾被看作是一位能夠闡釋時間的精髓並揮灑自如的世界歷史性的人物,他說:「所有的公眾輿論都有對與錯的兩面,但是發現其中的真理才是大人物所耍做的。現在的大人物就是能夠表達他的時間的意志的人,他能夠說明此時他能做什麼,以及如何取得成功。」而成為「大人物」是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夢想,也是黑格爾的願望。

在某種程度上,黑格爾學說有種早期的「三元」政治理念-為了財富,為了力量,為了公平,聯合團體的社會價值。但是,黑格爾的方法卻是把所有不符合社會需要(不合理)的意願而非個體真正的意願重新分類。相反,群體意識,即感性,被賦予了全部的力量和權威。這使黑格爾成為了極權主義之父之稱號。他著名的社會起源說-是兩個人之間的第一次衝突,是一場「血腥的鬥爭」,在戰爭中設法讓一個人把另一個人看作自己的主人且接受自己奴隸的角色。因為人們害怕死亡,所以要強迫部分人類屈服於他人,這樣,社會也就永遠地分為兩個等級:奴隸和主人。這也是造成「青年黑格爾派」馬克斯主義者與黑格爾產生分歧的地方-即推動一個階級壓制另一個階級不是物質需要,它是關於人類駕馭他人的特殊欲望的一種鬥爭(這一學說又產生了新黑格爾主義-喬瓦尼.詹蒂萊哲學教授,他創造了法西斯主義思想體系)。

二戰後,哲學家卡爾.波普爾寫了一本名為The 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ies(《開放社會及其敵人》)。在這本書中,波普爾認為黑格爾是個騙子,他把自己的空虛隐藏在自大和卑賤的風格之後。他說黑格爾的哲學是在取悅他的雇主-反動的普魯士君主制的欲望和逐步獲得他自己的地位、威望和影響的過程中不斷推進的。波普爾強調說黑格爾代表著柏拉圖和現代的極權主義之間「缺少的那一環」。他說:「國家就是一切,個體什麼都不是⋯」

但不能否認的是,黑格爾是西方難得的哲學家同時也是個堅定愛國者~


填格


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观表达了宇宙大人身,人身小宇宙的“无人类意识”的同一世界。西方哲学(或希腊哲学)在构建对象世界的同时,把人类意识用语言行为和对象世界普遍联系。也即是《道德经》中的“常无与常有同出而异名”,所以西方哲学“集大成者”也没有跳出中国哲学的“手掌心”。


金扣


这问题个人还讲不清,“因为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而黑格尔在逻辑导言中对哲学定义有这样的叙述:“概括讲来,哲学可以定义为对于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

在这里他指明哲学只是一种“考察”活动,是对事物的考察活动,是对物也对事的考察的活动(而“事”是“物”活动轨迹和规律)。而且它不是简单的体察活动而还要求用大脑去将考察收集到得现象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找到来龙去脉找出规律,也就是还得对表象进行一番思维,如此考察思维,思维后再考察直至真理!

巴西胜墨西哥2球!


手机用户6844152672


以上的朋友已把“黑格尔”对哲学理念的“剖析”贡献~已经非常到位。

如果~黑格尔的哲学理念+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应该是“哲学理念”的全部。

如有不妥,请原谅。谢谢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