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星人拯救世界
先說結論,大清國絕對不可能成功變成一個世界級的資本主義強國。關於維新變法,這件事情教科書上說的很明確,維新變法這件事情,他就是單純的一場思想解放潮流而已,將君主立憲制以為代表的民主共和思想帶入了中國社會,這就屬於它自己的歷史意義了。
別看了那些維新黨說的那個麼冠冕堂皇,可是指望他們輔佐之下可以讓大清國成為世界級別的資本主義強國就是根本就不可能的事情,中國什麼時候產生民族資產階級的呢,中國是在洋務運動的誘導和列強在華投資設廠利益的刺激下,這才產生了最早的民族資產階級,也就是說,大清國非常的缺少資產階級所需要的社會環境。
除此之外,維新變法期間的那麼些個變法的內容非常的扯淡,指望著那些變法的內容,可以使得大清國在沒有慈禧干預的情況下變成世界性的資產階級強國,還不如指望著大清國在洋務運動之後,可以堂堂正正的正面擊敗甲午的日軍。
維新變法的那些改革內容,為什麼說是很扯淡呢?因為他非常的不靠譜,我們首先說變法的一條重要內容,說廢科舉——光緒大刀闊斧的宣稱科舉廢除,目的還是比較好的,什麼目的呢?目的就是讓這些讀書人去研究研究西方的學問,促進西方學問的流入。
但是此舉卻直接傷了天下讀書人的心,光緒他所說的創辦新式學堂,卻沒有相配套的足夠的新學堂可以安置他們這些曾經的讀書人,同時,由於斷絕了他們向上流通的做官工具,就反過來逼迫著這些讀書人只能選擇參軍(加入新軍)的方式來尋找向上的通道,請問這種完全沒有考慮過後果的改革對大清國成為一個資產階級強國有沒有什麼效果呢?當然是沒有任何效果,而且還有強烈的負面作用——廣大知識分子日後絕對不會站在光緒帝所在陣營,對傳播西式知識也沒有太多的積極作用。
再說說改革的第二大條,說要廢除旗人特權。這一條內容簡單來說就是要廢除自大清開國以來就設立的八旗子弟擁有特權的特權,這自然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政策,但問題是,它頒佈的時間非常的不湊巧,同上一條改革情況一樣,這一條改革的具體措施非常的大刀闊斧,壓根兒沒有考慮到相配套的措施,比如說廢除這麼多特權的旗人,他們的生計該如何處置?而且這一條除了可以減輕財政負擔外,對資產階級在中國的發展,可以講幾乎沒有什麼太多的用處。
我們再來看改革的第三條,維新變法的官員以及光緒皇帝都認為,京城的大小官員大部分都沒有什麼用,那些地方上的大量綠營軍隊大部分也沒有什麼用,既然如此,那就通通一起裁撤了吧!這種改革實在是聞所未聞,光緒第一個區區剛剛得到權柄的傀儡皇帝,就敢幹這種事情,就算沒有慈禧太后的干預,我們只需要看看他想砸多少人的飯碗——詹事府、通政司、光祿寺、鴻臚寺、太僕寺、大理寺、湖北、廣東、雲南三巡撫以及總督,各地糧道鹽道…我們毫不客氣的講,這種改革的領袖,乾的事情全是作死的事情。
別說成為一個世界級別的資產階級強國了,沒有慈禧太后跟著後面擦屁股,就光緒皇帝這種手腕,和他那些手下的手腕,就是能不能活著挺過這個戊戌年都是一個大問號?變法肯定還是會迎來失敗的大結局——需要特別註明的是,我到現在還沒有把洋人的變量引進來,如果我引進洋人的變量,我們會發現這個資產階級的改革更不可能成功,因為洋人不會容許大清國成為一個世界性的資產階級強國的。
無筆
關於這個問題,慈禧表示:“天地良心啊,哀傢什麼時候阻撓過維新變法?光緒這個新兵蛋子拉扯著康有為等一批政治素人加空想家,不但拿不出確實有效的強國對策,還天天變著法地想搞掉哀家。哀家只是被迫反擊一下,然後這些個變法先鋒跑了,變法黃了,所以這都怪我咯?”
今天的很多人,對慈禧太后的印象依然停留在中學課本上那個大權在握卻冥頑不化的老太婆形象中,好像這個老女人正經事不幹,專門就是給正面人物唱反調,唯恐清朝不完蛋似的。
真的是這樣嗎?當然真的不是。作為一個執掌清朝48年的女人,慈禧太后比任何人都希望清朝強大,畢竟在國人的傳統思維中,面子有時候比生命都重要,誰沒事了奔著亡國之君的名號去啊?再說了,這種黑鍋一樣的東西還需要爭取嗎?啥都不幹坐等就行。
所以慈禧絕對是想著有一番作為的,事實上也確實如此。咸豐皇帝死後,慈禧聯合東宮太后慈安和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搞掉肅順等顧命八大臣,執掌了清朝的最高權力。
此時的清朝,外有英法美俄等列強的覬覦和侵略,內有太平天國和捻軍的反抗和搗亂,西北和西南的回民也伺機勾結外國叛亂建國,清朝走到了自建國以來最危急的時刻。
在這樣的情況下,慈禧打破祖制,大膽起用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沈葆楨等一系列漢族官僚,除了全力絞殺太平天國、鎮壓捻軍、撲滅西北迴亂、收復新疆,還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在中法戰爭中成功擊退法國侵略者。由於此時的皇帝為同治,這一時期被後世稱為“同治中興”。
作為清朝的掌舵者,尤其是1871年慈安太后去世後,慈禧就成為清朝的最高統治者,在維持風雨飄搖的清朝方面,慈禧太后是功大於過的。
雖然清朝晚期的統治非常反動,對於列強的侵略難以抵抗,但在風雨飄搖的亂世,維持版圖統一比支離破碎最終淪為列強殖民地的結局要好得太多。
同治皇帝駕崩後,慈禧繼續扶持光緒皇帝。應該說,對於光緒皇帝的志向,慈禧並不反對,畢竟任何皇帝都不想成為亡國之君,所以1889年光緒親政後,慈禧是給了這個年輕人很大自主權的,於是才有了甲午戰爭的慘敗。
老實說,如果沒有翁同龢對光緒的鼓動,光緒的小宇宙被點燃,清朝可能不會敗得這麼慘,畢竟實力擺在那裡,僅靠李鴻章的淮軍和日本全國死扛,就是三個李鴻章都不夠打。
甲午戰爭慘敗後,光緒鬱悶,資產階級覺醒,於是才有了戊戌變法。
從今天的角度來看,戊戌變法除了富國強兵的想法值得肯定,幾乎沒有任何可取的地方。政治素人康有為除了給光緒吹風,拿不出任何實質性措施,更沒有處理維新派與保守派矛盾的經驗和能力,這注定了這場變法從一開始就是一個鬧劇,年輕的光緒又一次成了康梁二人的冤大頭。
而即便這樣,慈禧也是支持變法的,因為她不想在她手中斷送江山。要知道如果沒有她的支持,戊戌變法不可能折騰103天的。但是這場變法變著變著就變味了,成了光緒向慈禧要權的奪權行為。
更要命的是,維新派的譚嗣同還提出賣掉新疆、西藏等偏遠地區籌措經費,這讓千辛萬苦才收回新疆的慈禧氣不打一處來。
不僅如此,康有為等人在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訪華時,提出讓光緒聘請伊藤博文為變法顧問,並將把決事權交給他。最讓人怒不可遏的是,康有為甚至提出“中美英日合邦 ”,想要將我國的軍事、財稅、外交等國家大權等全部交給列強。這不是富國強兵,更不是君主立憲,這是赤裸裸的賣國。
今天的很多人,對袁世凱出賣維新派的告密痛心疾首,但回過頭來想想,如果沒有袁世凱的告密,任憑這幫二桿子胡鬧下去,今日的我國可能會更危險。
所以,慈禧從維護清朝統治的角度出發,做法沒有問題。而如果慈禧不阻撓的話,我國能成為世界級的帝國主義國家嗎?當然真的不能。從明朝和清朝後期所謂的資本主義萌芽全部夭折的過程就可以看出,這個小農經濟支撐起來的帝國,根本不可能有發展資本主義制度的可能性。
我國自始至終都沒有成熟的資產階級誕生,沒有資產階級來爭取自己的地位和權益,資本主義就永遠是天方夜譚般的空談。而所謂的“帝國主義國家”,一般指的都是資本主義國家。
事實上,戊戌變法作為晚清時期弱小的資產階級的政治鬧劇,幾乎沒有對我國曆史產生任何推動,教科書上給它賦予的政治改良和思想解放的光環,實在是太過牽強,它唯一的好處,是讓慈禧知道了君主立憲是個什麼東西,為庚子國難後慈禧的“預備立憲”打下了基礎。而預備立憲無論是規模還是深度,都遠遠超出戊戌變法。
可惜,世界大潮留給清朝的時間不是不多,而是根本沒有,清朝滅亡的命運已經無法避免。1908年慈禧去世後,1912年,清朝壽終正寢。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光緒回想之前的變法行動,不免驚出一身冷汗。還好這一切都結束了,那個“混賬”慈禧被誅,餘黨榮祿也被袁宮保剿滅。現在終於可以放手大幹,相信後人在評價他時,一定會把他與聖祖(康熙)相提並論。
維新變法無非是從財政、軍政、交通、教育、郵政等五個主要方面著手變革。
財政方面,時清廷的財政總收入約為八千多萬兩,雖然較清初有所增加,但光賠償日本的軍費就需要3億兩。以前戶部籌餉無外乎八種方法:一、裁兵;二、整頓厘金;三、考核錢糧;四、剋扣養廉金;五、鹽斤加價;六、茶糖加釐;七、當商捐銀;八土藥行店捐銀。其中又以裁兵、核糧、整鹽價最為重要,但很難實行,這關係到各省的切身利益。另外像剋扣養廉,本來清朝官吏薪水就少,你還想再打他們養老金的主意,後果可想而知。那麼問題來了,所謂改革就是廢除這種舊制度,那麼清政府上萬的官員又將何去何從!
軍政方面:全國養兵共八十多萬,每年光軍費就需三千多萬兩,分攤到各省,省庫常入不敷出。改練新軍,新武器設備以及請外籍教官所需的錢又該從哪裡出!
交通方面興建鐵路,需要大量的鐵礦,當時最有名的當屬張之洞創辦的漢陽鐵廠,但建鐵廠前期需要大量的錢財,漢陽鐵廠修到後面還需要四千萬兩。最後是盛宣懷想辦法才籌到一半資金,另一半則從洋人手裡借。
另外像教育、郵政都需要用到錢,國庫虧空,根本沒有多餘的財力來維持這項操作。
其實早在變法未成之前,康有為就跟光緒算了一筆賬:內政需銀一萬萬兩,練兵百萬一萬萬兩,興創海軍一萬萬兩,分築三大幹路三萬萬兩,合計需六萬萬兩。
文武百官中,除了維新派精神抖擻,其它默默不做聲。終於有個人站出來,他叫徐桐,是內閣大學士。“皇上,恕老臣直言,康梁所謂平權者,實則平等耳,平君臣之尊卑,改男女之外內,必為愚民所喜,亂民必作,綱紀不行,大清必亂。”光緒聽完,連忙擺手,宮廷侍衛見機將徐桐架在手裡。這時徐已趴在地上,眼淚鼻涕一把流“皇上,皇上,寧可亡國,不可變法!”。
徐的聲音慢慢消失,光緒深吸一口氣,他隱約覺得今天送走徐桐,明天會不會出現個李四,後天會不會冒出個張三。這些言官以諫阻為榮,不在乎生死。他們所代表的保守,實際才是當時清廷真正民意所向。
看到站在隊伍前面的康有為,光緒面色轉陰為晴:那麼新致需要多久?“他問康有為:“雷厲風行,力推新政,三月而政體略舉,期年而規模有成!”。康答的鏗鏘有力。每當這個廣東人講官話的時候,光緒必須豎起耳朵聽,不然他根本聽不懂。
站在隊伍中的伊藤博文聽完康的陳述,忍住不笑。他想:日本明治維新從1868年開始,天皇與臣子上下齊心,到現在已歷時整整三十年。現在你清國這種狀態,竟然只要一年則成!伊藤博文於1898年來華遊歷,在九月中旬抵達京城,9月20日,光緒已經跟他正式會過一次面。這次推翻慈禧為首的頑固派,他已被康梁等人提議為新政府的首相。
伊藤博文
本草百曉生
慈禧本來並沒有阻撓光緒的維新,維新開始光緒一直聽著翁同龢的話以溫和的方式進行著維新宣傳和推廣,慈禧也對此很滿意。雖然維新效果不太明顯,但是開頭是成功的。為此得到了西方國家的認同和尊重,可惜光緒還是誤信了康有為等人的教唆,想要更加激進方式快速進行革新,一時間政府被光緒安插很多無用之人,嚴重攪亂了滿清政府辦事效率,有人就去向慈禧打小報告,可慈禧並沒有理會。康有為等人膽子越來越大,竟然開始對關係皇家安全的高官榮祿下手打壓,並且指出是慈禧在後面阻止維新,並且必要時請各國列強施壓慈禧徹底還政,光緒居然都同意了,這無疑觸怒了慈禧。八國聯軍逼得慈善亡命出逃是慈禧終身難忘的回憶,而光緒也居然用洋人來逼慈禧還權,打臉啪啪。
之後被光緒十分看重的袁世凱和翁同龢兩個老辣的政治家看出光緒所謂的維新根本就是幼稚而沒有前途的東西,兩人先後都背叛光緒投向了慈禧。
百日維新即使沒有慈禧干涉也會因為光緒的短視和康有為等人能力不足沒有政治眼光註定是一次失敗的改革!
謝承傑
百日維新?不好意思,這就是一個笑話。
中國人自古以來有一個優良傳統,就是甩鍋,尤其是男人沒本事的時候,就會甩鍋給女人。比如說商紂亡國怪妲己,周幽王被殺怪褒姒,夫差亡國怪西施,等等。所以,清末那個局面又使得慈禧太后成了背鍋俠。
言歸正傳,為什麼說百日維新是個笑話,其實原因很簡單,這個維新變法沒有一份明確的綱領,沒有一個參考目標,沒有前期準備,完全是一個野心家和一堆糞青在胡鬧。說是鬧劇已經算是好聽的了。
可以對比一下日後慈禧主導的立憲運動,慈禧先是同朝野達成立憲變法的共識後,就立即組織五大臣出洋考察,學習各國憲政的經驗,選擇參考對象,並制定本國立憲改革的綱領以及時間表。相比之下,維新變法幼稚多了。
所以我並不認為這個百日維新有什麼值得稱讚的地方。為何慈禧太后一定要掐斷維新運動,這要從伊藤博文說起。伊藤博文卸任後曾經到中國遊歷,維新派請光緒留下伊藤博文,統領各國豪傑,完成變法。這在慈禧看來就是李提摩太提案的翻版。
李提摩太是一個英國傳教士,他給清政府去信說他願意效忠清政府,可以作為中國的財政顧問;同時他也願意去歐洲替清政府招募英國的人才來幫助清政府改革。不過這封信被慈禧晾在了一邊,因為這就是英國殖民印度的翻版,英國曆史上就是通過對各個土邦進行滲透最後完成了對印度的殖民。如果光緒真的留住了伊藤博文,則後面的勢態很難被預料,甚至中國很有可能被列強逐漸分化,最終徹底瓜分成殖民地。
所以,為了愛新覺羅家的江山,慈禧必須要把這個扯淡的維新給掐斷,否則的話慈禧也沒臉去見愛新覺羅家的列祖列宗了。畢竟慈禧一直以愛新覺羅家的媳婦自居,她死後這個天下還是要由愛新覺羅家來坐。
綜合一下,如果慈禧不打斷這個所謂的維新變法,那麼中國很可能就亡國滅種了。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我不這麼認為。
百日維新的失敗,是多方面,表面看,是慈禧太后這樣的封建頑固派,太多強大,才導致維新派失敗。
(百日維新)但實質上,維新派自身也有許多毛病。首先,光緒皇帝雖然有改革的決心,但缺乏必要的政治手腕,在整個維新運動中,犯了些重要錯誤:
改革措施過於冒進,大肆裁撤官員。首先,作為帝黨一員的軍機重臣,光緒的老師翁同龢,因為反對變法,就直接被光緒開缺回家,這相當於直接斷掉了自己的心腹力量;
在中央政府,光緒精簡機關,裁撤數萬名官員,而又不安排這些沒了官職的官員的出路,這無形中,又為變法增添了不少阻力。
(光緒帝)其次,維新派的主要人士,康有為等人,只能說思想在當時較為先進,但實幹能力不行,說句不好聽的,就是山炮一個。
推行改革,必然會觸及反對派的利益,而要對付以慈禧為首的反對派,必須要有強有力的實力,但他們似乎並沒有掌握到什麼實際的軍政大權,就連最後極力想拉攏的袁世凱,也是一看形勢不對,直接開溜。
作為維新變法的主體力量,光緒皇帝,康有為的維新派,並沒有動員更多的社會力量,也沒有掌握到中央大權,最終失敗。
(康有為)倘若封建頑固派中,沒有慈禧的阻撓,維新變法也不一定會將中國帶向更強盛的資本主義國家。
這是中國歷史遺留下來的國情,在慈禧、光緒這樣的封建時代,更是習以為常:整個社會,士農工商,依次排列社會地位,作為資本主義制度重要力量的、商人,在中國長期以來的封建社會中,一直都是被壓迫的對象,地位連農民都不如。
時間一久,本來也是很具有創新、銳意進取的商人,也逐漸麻木,不敢過問政治,也不願意過多參與政治。面對政治上的變革,大多采取明哲保身的措施,即使是積極進取的商人,也難得會有好下場,最典型就是依附左宗棠的、紅頂商人胡雪巖。
(紅頂商人 胡雪巖)這是中國長期封建歷史、所遺留下來的最根本問題,與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商人積極參政、謀取自身利益的做法不同,封建時期的商人,面對現實生活的種種屈辱、脅迫,大多采取金錢消災的方法,一有問題,就出錢解決,一直拖延,源源不斷地給清朝送錢,從不從根源來、思考破除封建制度。
這裡,還有個最典型的商人,就是廣州十三行的首富老大,伍秉鑑。他是當時,中國的首富,也是享譽西方世界的世界首富,不光在中國把地產、瓷器、茶葉、票號等中國生意做得有聲有色,在國外也是、積極參與美國銀行、鐵路、股票、保險的建設、投資。
在美國等西方人看來,這樣一個看起來,應該生活無比滋潤的世界富翁,在清朝、中國,最起碼也是個響噹噹的人物啊。(伍秉鑑)
但實際上,在清朝看來,伍秉鑑不過是清朝政府的錢袋子,啥政治地位也沒有,想整你就整你,清政府打了敗仗,《南京條約》要賠不少銀子,清政府沒錢,就直接派李鴻章去要錢。
有了這次經驗,清政府也知道伍秉鑑有錢,每次一簽賠錢的條約,直接拿廣州十三行的這些首富們,開刀,強迫、甚至敲詐這些商人的錢財。
而伍秉鑑,作為清朝頂級商人、資本家的存在,至死都沒有動過改變清朝封建制度的想法,還是一條路走到黑,一再忍讓。
所以,即使沒有了慈禧太后的阻撓,清朝要走上資本主義的帝國主義階段,還是很難的,根本原因,就是作為清朝的商人們,早已經在長期封建制度的殘害下,面對統治者唯唯諾諾,難以參政,更不用說動用國家權力,去走上帝國主義道路了。
而這些清朝的商人們,至多也只能為清朝多掙點銀子,做個有錢人,要參政、商人們自己撈錢,就看他們的腦袋夠不夠慈禧、光緒,以及後來的民國軍閥們他們砍了。
歲七夸父
好,假使慈禧因吃包子姿勢不當咽死了。光緒大權緊握。 然後開始雄心勃勃的推行維新運動,大量重用維新人員,並頒佈《定國是詔》。
慈禧:
人才選拔
廢科舉常駐內容四書五經,改試策論。並把經濟專業列入正科。企圖選拔實用實幹人才。 驟然廢止四書五經,搖頭晃腦了一輩子之乎者也的老學究,如何能忍受?全國讀書人哪個不是書院學四書五經出身?一旦不考這些固定內容,他們所學就是廢了,畢生所學作廢,就是斷人前程,試問誰人能忍?就像高考突然頒佈說不考以前的科目了,改考四書五經了,你要是學生,你會不會氣炸?家長會不會氣炸?
光緒:
軍事改革
令陸軍改練洋操,北方新建陸軍,南方軍隊改建。令各地封疆大臣出錢練兵,採購軍備,以及鑄造槍炮。統一定製,務必求質量精良。此令打破各省稅收截留分配慣例。要練兵,必須得出大筆錢財,這錢財又只能從地方截留的稅收上出,如在這上面支出,那麼整個省份官場的利益分配就會被打破。比如,本來一個七品縣令月俸加獎金可以非常豐厚的。可以因為軍事改革動用了截留稅收,那麼他這個月領取一點相比來說“可憐”的薪水了。這是動到了地方官場飯碗。
官僚:
鼓勵民間興業
有獨力創建學堂,開闢地利,興造槍砲廠者,並照軍功例賞勵之。 按照軍功激賞?那平日裡底下被踩的人地位,會突然之間抬高得比他們老官僚還高。這令他們習慣了一貫的優越感如何能承受?壓制,堅決壓制!
裁官
乙丑,詔裁詹事府,通政司,大理、光祿、太僕、鴻臚諸寺,歸併其事於內閣、禮、兵、刑部兼理之。裁湖北、廣東、雲南巡撫,以總督兼管之。河東河道總督並於河南巡撫。兼裁各省糧道、鹽道。這才是最最致命的命令,這道新政讓全國數以十萬的官員失業。還包括巡撫、總督等封疆大吏。這些官本無犯錯,讓寒窗苦讀得到的小官們,和拼命幾十年向上爬大臣們的心臟如何能忍?聖旨剛下,這些官人人反對。
鼓勵創新經商
新政保護專利,廣開各大各省通商口岸。鼓勵民間創新發明。這條新政還沒有觸犯太大的守舊階層利益。 單單裁官,就夠掀起全國官場風暴了。更不說各項改革基本觸及守舊階層的利益。他們絕對不會執行新政,除非他們有特別崇高的覺悟,願意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精神。
光緒銀幣:
但是,這可能嗎? 而且新政只改革表面的政策,根本上制度問題沒有解決。封建守舊制度才是制約新政的最大絆腳石。
除非實施君主立憲制,否則,依舊是換湯不換藥,跟洋務運動一樣,註定失敗。可是要君主立憲,必須清除滿清王室反對者,他光緒能做到清除那些反對的滿清王室嗎?
清王室:
所以,即使沒有慈禧為首,阻擋新政,百日維新,依舊只是一個幼稚美好的幻想。沒有生存的土壤。更不要遠說發展成強大的帝國主義國家了。因為一個強大的國家,必須做到軍事、經濟、科教、吏治、文化並行強勢發展才行。更不要說這個百日維新只是非常簡略的改革了一下,經濟改革都還沒涉及。
剛日讀史
從古至今像慈禧太后這樣的敗類大有人在,它他並非一國之主,卻把持朝政,專橫跋扈,這種垂簾干政的沒有一個好東西,註定是要失敗的。
在中國只有毛主席締造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和發展了新中國,人民才逐步走向富強。
純樸忠義
不會,因為戊戌變法根本就不可能成功。即便沒有慈禧阻撓,也不會成功。
說到清末的戊戌變法,很多人喜歡拿它和日本的明治維新做對比,認為既然日本的明治維新都能成功,那麼中國的戊戌變法只要能推行下去,必然也能成功。
但是其實,日本的明治維新和清末的戊戌變法完全是兩回事,沒有可比性。
首先,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前,推翻了阻撓改革的德川幕府,日本維新派相當於是以革命者的身份推行的改革。而當時的中國,大清對應的是日本幕府,中國的維新派如果不把大清朝廷推翻,改革將無從下手。(原因後面會詳細分析)
其次,日本在改革之前,已經具備了改革成功的絕大多數條件,只欠政府正式宣佈改革的動員令。而清朝在推行戊戌變法時,基本上不具備改革的成功條件。
上面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明治維新前,日本從上到下都希望改革,日本人並不排斥全面西化。並且,日本的經濟組織管理體系跟當時的歐洲國家很類似,都是小中央的管理體制。既得利益者並不多,全面改革的阻力很小。(日本沒有科舉制,絕大多數的老百姓沒有上升渠道,沒興趣維護現有體制)
第三,日本的維新變法是由一群老牌日本政治家推動的。這些人非常善於權謀術,把整個變法玩的如火純青。
基於以上三個基本前提,日本在推翻了德川幕府後,便飛速的進入了改革軌道。
而當時的大清呢?跟日本完全不能比。
首先,清政府的存在,本身就是變法的最大阻撓,不改變清政府,變法無從下手。
這句話應該怎麼理解呢?舉個例子,八國聯軍事件後,清政府推行新政,派五大臣出國考察外國制度。當時這幫人對君主立憲的概念是這麼理解的:君主立憲首先應該要保持皇帝和皇室的權力,雖然皇帝也要受到一定的制約,但不能搞英國式的虛君政治,而應該學習日本或德國式的立憲。
說實話,當時的德國皇帝、日本天皇,權力已經很大了。但是五大臣回國述職後,慈禧等人還是覺得不滿意,認為應該還要加強君權。於是到最後,清政府就弄出了一個讓很多人都失望透頂的《欽定憲法大綱》。
這部《欽定憲法大綱》一共有23條細則,其中14條講的是“君上大權”,9條講的是“臣民權利義務”。沒有一條內容是關於限制君權的條款。
↓《欽定憲法大綱》原本
事後,原本擁護清政府的立憲派立即跟清政府翻臉,開始逐步倒向了革命黨。在當時的立憲派看來——既然清政府不願意放權,那就沒必要再擁護這個政府了。
(清末新政雖然比戊戌變法晚了十年,但兩次改革的內容是一樣的。戊戌變法也沒有限制皇權的內容。)
另外,戊戌變法一個期間還有“五不議”,也就是辮子不能剪,旗人特權不能免,太監不能裁撤等不議內容。也就是說,戊戌變法的深度其實很淺。當時即便推行了這次變法改革,變法的實效性也並不高。
就好比洋務運動,只治標不治本,清政府始終沒有質的變化。而想要有質的變化,清政府又必須要否定它的自身。但是否定自身的阻撓又太大了。
因為如果中央不放權,那麼民間團體肯定就不買帳;如果中央放權了,中央的既得利益者又不買帳;如果皇帝給漢人太多權力,滿人們會不買帳。如果皇帝依然給滿人過多的特權,漢人們又不買賬。
這麼多利益關係要處理,別說是光緒了,就算是慈禧也未必能鎮得住場子。(後來由慈禧主持的新政,其實也是失敗的)
出現這種情況,其實就是戊戌變法前,清朝沒有類似於日本的倒幕戰爭,沒有把一部分人在變法前,從權力圈子中踢出去。
第二,當時中國反對變法的人太多了,不單單隻有慈禧和以她為代表的頑固派。
其實,戊戌變法的目地並不是君主立憲,而是光緒要從慈禧手裡收回權力。當時的慈禧籠絡了大部分既得利益者,光緒認為自己要奪回權力,就必須打破常規。結果他的變法主張,立即就遭到了多數人的反對。
比如,當時的士人階層(沒有考取功名的讀書人)就很反感變法。戊戌變法前,讀書人考科舉,考的是四書五經。但在戊戌變法期間,光緒主張在科考中改考策論,廢除四書五經。在我們現在看來,四書五經有這個那個不好,但是在當時對於讀書人來說,他們每天都看四書五經,突然考策論,他們不會啊。這等於是斷了他們的生路。
這就好比咱們家今天考語數外政史地理化生九門課,但到了高考那天,突然說要改考四書五經,學生們都不會,全傻眼了。你說學生們會支持這種改革嗎?
還比如,戊戌變法要裁撤一部分衙門。但是光緒卻沒有善後處理,只是蠻橫粗魯的把官員直接裁撤,相當於是把中間派的官員推到了慈禧一方。把他自己變成了光桿司令。
這裡多說一句,其實清末新政的目的也不是為了君主立憲,而是朝廷覺得地方督撫的權力太大了,要收回權力。攝政王載灃利用立憲打壓漢人官僚的目的太明顯了,以至於漢人官僚根本就不支持新政,繼而又倒向了革命黨鎮營。
第三,戊戌變法的主持者都是沒有任何經驗的妄人,這些人毫無政治權謀,把整個變法玩的一塌糊塗。
在推行戊戌變法的維新派中,光緒無權,而康梁等人又是那種不知道官場規矩的人,當時像李鴻章、張之洞這樣的人,都曾經表示支持變法,如果把他們拉進來,變法最後的結果未必會那麼慘。但康有為等妄人看不起他們,不屑於和他們同流。
比如,康有為曾經和北洋大臣兼直隸總督的榮祿有過這樣的一番對話:
榮祿問康有為:固知法當變也。但一二百年之成法,一旦能遽變乎?(咱們大清實行的制度已經兩百年了,你有什麼辦法可以讓大家改變觀念,支持新法)
結果康有為居然跟榮祿說:殺幾個一二品的大員,法即變矣!(殺幾個既得利益者,大家就支持變法了)
榮祿聽了康有為的膚淺之言,立即就斷定變法不可能成功。因為光緒本來就是光桿,裁撤舊衙署的罪了一批官員,改革科舉考試又得罪了一批人。現在光緒居然讓康有為這種狗屁不通的人主持變法,而康有為居然還提出殺幾個一品大員震懾整個官場的言論。這無疑是把整個官場全部推到慈禧一方,把光緒變成真正的孤家寡人。
一個沒有任何人支持的寡人,怎麼可能變法成功呢?
所以說,戊戌變法想要成功,絕不是殺幾個一品大員,發佈幾部從西方國家照抄而來的政策制度就能成功的。不在清政府內部做一次大規模的人事清理,不邀請老牌精英政客出來給光緒站臺,徹底把清政府從一個封建王朝進化為具有近代意義的政府,變法是不可能成功的。
但如此變法,卻又不是光緒變法的初衷。因為戊戌變法的失敗,從一開始就是可以預料的的結果。
最後再說說慈禧太后。慈禧太后之所以要發動政變,並不是她真的不支持變法,而是她不支持康有為主張的那種變法。除去上面所說的之外,康有為當時還在《請斷髮易服改元折》裡提出了剪髮辮,易服飾的要求。撇開今日觀點不談,這樣的要求在當時無疑是對於滿族統治的一種否定。別說慈禧不可能答應了,整個滿族貴族和一部分漢人官僚也不會答應。慈禧所做的,只不過是順應了官場的“民意”而已。
Mer86
不會,絕對不會。
如果沒有慈禧他們的阻撓,大清只會撐不過兩年。
戊戌變法這麼高的評價,實際上都是民國那些搞“全面西化”和現在歷史課本上不明所以的吹出來的。
大家只知道戊戌變法要立憲法,大搞資本主義君主立憲建設,卻不知道康有為這幫人壓根就是理想主義,不懂得社會學,不知道如何去處理社會矛盾。
甲午戰爭失敗,全天下的文人都支持變法圖強。但是維新黨上來就說要廢除科舉,卻沒有考慮如何安置這些讀書人,反倒是天天懟這些讀儒家經典的學者,一下子便失去了士人人心。
而且為了控制兵權,竟然把手伸向了本來已經不打算管事的慈禧太后那裡,又可以說是自己作死。
大搞文字工作,卻不興實業救國,沒有經濟基礎,也不得民心。
戊戌變法,說白了就是一個在科舉上不得志的小人,還想給皇帝獻媚,然後就領著一幫熱血青年在那裡胡鬧。
如果慈溪不阻撓,張之洞、李鴻章也不會配合,聶士成、袁世凱也不容許,皇族成員也會站出來打擊這些所謂的變法黨。
到時候清國必然四分五裂,列強也將趁勢下手瓜分中國,那中國的結局怕是要更慘。
真要說變法,倒不如看看袁世凱在天津的新政,整得有理有條,合理的調解了舊書生和新學者之間的矛盾,把天津的經濟和民生都提了上去。
什麼叫變法救過,康有為和袁世凱比,差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