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研究表明,小行星撞擊後,隕石坑內的微生物迎來了大發展


研究表明,小行星撞擊後,隕石坑內的微生物迎來了大發展

科廷大學領導的研究首次詳細介紹了在恐龍大規模滅絕事件後,微生物種群如何快速重建的新見解。

該研究發表在《地質學》上,分析了位於墨西哥灣深海希克蘇魯伯隕石坑(Chicxulub crater)中心巖芯樣品中的生物標記物,也稱為分子化石。

研究結果表明,在6600萬年前,巨大的小行星撞擊造成恐龍滅絕之後,陸生植物、真菌和沿海微生物墊層等遺留物,如現代疊層石,在海嘯活動期間通過波浪活動被運送到火山口。

主要作者博士 來自科廷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學院的WA-有機和同位素地球化學中心(WA-OIGC)的博士候選人Bettina Schaefer說,該研究提供了希克蘇魯伯隕石坑中存在的多種形式的光合作用生命的第一個分子證據,表明了這些堅強的微生物在小行星撞擊後經歷的異常艱苦狀態。

“我們的研究表明,當小行星撞擊的塵埃沉澱下來並且陽光回到理想水平時,陸地植物、鞭毛藻、藍細菌和各種形式的厭氧性光合硫細菌(包括火山口地區微生物墊層中的細菌)迅速復活。”,Schaefer女士說。

科廷地球與行星科學學院WA-OIGC創始主任John Curtin傑出教授Kliti Grice表示,研究結果進一步表明,撞擊隕石坑的浮游植物群落繼續以“快速”速率產生和進化。

“浮游植物的發展和繁殖伴隨著營養和氧氣供應的重大轉變,從而影響了微生物的生命恢復。在如此短的時間內發生瞭如此多的事情,這確實就像是末日後微生物的混亂正在發生在希克蘇魯伯隕石坑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