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如果每一代鸡都砍掉两只脚,若干代后小鸡会不会没脚?

蔡Eason


决定鸡长不长脚不是砍不砍决定的,而是由它的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的,除非你能直接编辑鸡的基因,使它的长脚基因无法表达,否则你靠题目这样做是无济于事的。

在进化论刚刚萌芽的时候,著名的进化论奠基人、法国博物学家,生物学家拉马克曾提出与题目类似的观点,拉马克认为生物的进化是有趋向性的,由获得性遗传、用进废退这两个原则来决定生物进化的趋向性,他认为生物进化的原因是外界的环境对于生物的直接影响,当外界环境变化了,生物需要作出改变,比如长颈鹿按照拉马克的学说就是因为环境变化,低矮的树、草没有了,只有高处的了,于是天天伸长脖子,渐渐地变成了长颈鹿。(在现代演化论学说下,这样的说法是错误的)

拉马克认为随着生物频繁的使用某个器官,会使这个器官更加的强大以适应环境,不常用的器官就会慢慢的退化,并且这种变化可以遗传给下一代,使变化保留遗传下来。在拉马克的学说中,甚至认为生物个体的欲望意志都可以左右进化的方向,这正是错误的原因了。

但我们是在现今生物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回顾历史的,不可否认的是,在拉马克生活的18世纪-19世纪初提出了这样的划时代的生物理论是多么的了不起,他与达尔文一样都是进化论的奠基者,达尔文作为后辈,在《物种起源》一书中也大量的引用了拉马克的看法。

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科学家的研究已经到了基因的水平上了,拉马克的学说也成为了过去时,在新的演化论框架之下,长颈鹿之所以脖子长的原因是因为基因突变,因为基因突变产生了脖子长的性状,然后由于环境变化,低矮的、容易获取的食物没有了,所以脖子短的灭绝了,剩下来的就是脖子长的了。同样的,题目的设想也是不可能的。

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留言探讨。我是科幻船坞,感谢大家的阅读与关注

本文图片来自于网络,侵删


科学船坞


当然不可以,进化最基本的前提就是遗传性状,就是由基因控制的特征,这些基因在繁殖过程中被复制并传递给后代。而每一代鸡都砍掉两只脚,若干代后就认为小鸡会没脚的想法其实属于拉马克主义——获得性遗传理论。1815年,拉马克提出了一种假设,即个体在其一生中所获得的、所奠定的或所改变的组织结构,都是一代一代保存下来的,并传给下一代个体,简单归纳就是“用进废退”。

在上世纪30年代时期的苏联,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理论是苏联农业科学院院长李森科提出的教条的核心。李森科主义的伪科学思想假定获得性特征具有遗传性,从而反对孟德尔遗传和基因概念,拒绝自然选择和达尔文进化论。李森科宣称黑麦可以变成小麦,小麦可以变成大麦,杂草可以变成粮食。但这从未实现,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李森科和李森科主义彻底已经名誉扫地。

大残肢实验。1891年,一位名叫奥古斯特·弗里德里希·维斯曼的科学家用老鼠做了一项有趣的实验,他试图证明拉马克提出的获得性遗传理论。维斯曼剪掉了白鼠的尾巴,试图证明白鼠的后代出生时尾巴变短或没有尾巴,当新出生的老鼠尾巴和其他老鼠一样长时,维斯曼非常失望。但是他继续了他的实验,最后,他连续19代将901只老鼠的尾巴砍掉,但每一代新出生老鼠的尾巴都是完整的!

在当时拉马克和达尔文都不知道动物的遗传特征是由DNA编码决定的,而不是习惯或环境因素。现在我们知道进化不是拉马克以为的那样,而是基因控制的,关于基因的反证证据有许多:后天获得的特征不影响生物体的基因组;只有基因组被传递给后代。因此,获得的性状不能遗传给后代。


科学闰土


类似的实验是有人做过的,只不过他砍的不是鸡,而是老鼠。

19世纪末,德国科学家魏斯曼做了一个跨度好几年的疯狂实验,他将一批老鼠的尾巴切掉,然后用这一批无尾老鼠交配,小老鼠一生出来就它们的尾巴切掉,然后继续让他们交配,继续切掉下一代的尾巴。一直切了22代老鼠尾巴,他发现第23代老鼠还是有尾巴的。

【魏斯曼的恐怖实验,切了20代老鼠尾巴,老鼠仍然接连不断长出尾巴。】


他为什么要做这个恐怖实验呢?原来,在当时对于生物演化,存在着两种既相同又不同的观点: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说它们相同,是因为它们都承认物种是演化来的,而不是神创的;说它们不同,可以以一个著名的关于长颈鹿故事为例。

拉马克说:长颈鹿本来的脖子没有那么长,后来环境恶化了,植物资源减少,长颈鹿被迫伸长自己的脖子才能够到高处的叶子,就这样,长颈鹿的脖子由于使用较多,就越来越长,于是就成为了现在的样子。

【拉马克的“用进废退”:生物的变化来自于自身驱动。】


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则要腹黑很多:不是因为长颈鹿想要伸长脖子就能够遗传给下一代的。真实的情况是,有一部分的原始鹿发生了变异,大部分的变异会使生物不利于生存,但是偶然的一种变异让鹿的脖子变长,可以比一般的原始鹿获取更多的资源,更有可能生存下来成为现在的长颈鹿,没有变异的原始鹿都饿死了。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物种过量繁殖,资源紧张,更适应环境的留存下来,繁殖后代,反之就只能死去,消逝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


不管怎样,拉马克与达尔文的观点还是发生了争论。毕竟,在科学界,不是你的观点说的天花乱坠、貌似天仙,大家就会相信你的,靠实验结果说话是最有力的武器。

最终,魏斯曼用切老鼠尾巴的实验宣布了拉马克的失败。

【魏斯曼用著名的“切老鼠尾巴实验”宣布了达尔文的首胜。】


总之,题主很厉害,竟然提出了一个科学史上的经典问题。经过这些故事,大家也会知道,和老鼠尾巴一样,小鸡的腿还是会长出来的。

进入20世纪中叶,分子生物学的蓬勃发展,让人类理解到,决定生物性状的实际上是生物的遗传物质:基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DNA。

如果想要小鸡不长腿,砍它爸爸妈妈的腿没用,必须通过基因工程改变鸡的DNA,才有希望。

【王祖蓝为什么这么像他妈?】


话说回来,我们都爱吃鸡腿,题主为什么不喜欢鸡长腿呢?开封菜表示抗议!


鲁超


题主厉害了,提了一个科学史上的经典问题!

当然,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解决的方法不是砍鸡脚,而是切鼠尾!为什么要做如此残忍的实验呢?这是因为在生物演化问题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一种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这两种观点都承认生物是演化而来,而不是神创,但分歧也是非常明显的。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强调生物的演化来自自身力量的驱动,然后可以获得性遗传;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则强调个体对环境的适应,适应能力最强的个体生存下来。

举个例子就很好理解了。为什么会有长颈鹿这样的物种?

原始鹿的脖子都是短的嘛。如果用“用进废退”学说来解释就是,由于环境恶化植物资源减少,只有脖子伸得更长才能吃到更多的树叶,于是一直伸一直伸,原始鹿的脖子就越来越长,然后一代代继承下来,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了。简单说就是,拉马克认为,个体后天努力而得到的性状,是可以遗传给下一代的。

如果用“自然选择”来解释的话,就残忍一些。种群因为内部的激烈竞争和外部环境的恶化,无法养活全部个体,所以必定要饿死一批。达尔文认为,长颈鹿的基因有显性和隐形之分,显性表现为高,隐形表现为矮。

可以吃到更多树叶的高脖子鹿存活下来,显性基因得以继续遗传;而表达隐形基因的矮鹿在一轮一轮的自然选择中,都饿死了,所以隐形基因就慢慢消失了。经过这样一代一代的筛选,显性基因表达越充分的个体存活几率越高,所以活下来的长颈鹿就越来越高。

现在我们知道,达尔文的解释也不全面,因为那个时代认识不到基因突变的存在。自然界中,不光环境在选择物种,物种本身也在不断变化。当群体竞争激烈、环境发生变化,群体中主流的个体已经无法适应新环境时,突变的个体(长脖子鹿)就会被筛选出来,成为新物种。

而且基因突变和筛选的速度,可能超乎你想象。就有科学家在纽约市冷藏食品库里发现过身上长着长长绒毛的老鼠,而其它地方甚至周围都找不到这样的物种。这足以说明,是因为老鼠长期在低温的冷库里觅食,才导致了环境选择出基因向抗寒方向突变的个体。

切鼠尾实验证明了什么呢?

回到题主的问题,切鸡脚或者鼠尾,会不会导致后代没有脚或者没有尾呢?在生命科学刚起步的年代,这也困扰着科学家们。于是,1891年,德国科学家奥古斯特•弗里德里希•魏斯曼就做了一个的疯狂实验,以证明拉马克理论是正确的。

实验跨越有好几年,魏斯曼找来一批老鼠并将它们的尾巴切掉,然后让这批无尾老鼠交配,等小老鼠出生,再切掉子代老鼠的尾巴,然后继续让它们交配繁殖。他试图发现老鼠的尾巴一代比一代短,或出现无尾老鼠。然而,每一代新出生的老鼠,尾巴都和刚开始实验的时候一样长;一直到第19代,魏斯曼已经切掉了901个老鼠的尾巴,新出生的老鼠尾巴依然是完整的,从而证明了拉马克理论是错误的。

综上,物种演化的内因是基因的突变,而不是获得性遗传!任何个体在一生中,所获得的、所奠定的、所改变的组织结构,无法被保存,也无法传递给下一代。


参考文献:

1.谢平.《生命的起源-进化理论之扬弃与革新》.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2. Darwin C. 1872. . Sixth Edition. London: John Murry(达尔文 C. 1997. 物种起源. 周建人等译. 北京:商务出版社. 根据伦敦•约翰穆瑞书店1911年第6版译出);

3.徐宪江编著,《青少年智力开发百科》第1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09。


不入流的大刘


这是中了进化论的毒了,如果每天都扶着猪让猪站起来走路,几千年以后猪会不会也跟人一样会直立行走了呢?,上学的时候讲政治课,有个同学提出过这样的问题让老师给训了一顿,并且通知了家长,我觉得若干代以后鸡还是两只脚


谁是我知心


这是本末倒置的问题,外现的性状是不会反过来影响基因的。这个问题是典型的拉马克获得性遗传法则,拉马克是法国博物学家和生物学家,最先提出生物进化的学说。大家对达尔文都是耳熟能祥,殊不知拉马克为进化学说做的巨大贡献。


拉马克关于生物进化学说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法则。拉马克为了说明他的理论经常会列举长颈鹿的例子,他认为长颈鹿的脖子起初并没有那么长,但是为了能吃到更多的食物就需要不断的伸长脖子,站立起来吃树叶,随着脖子的不断运用,长颈鹿的脖子会变长,并且这种形状是可以遗传给后代的。而实际上长颈鹿的脖子越来越长正统的进化论解释是这样的,在长颈鹿的种群里因为基因突变出现了脖子长的个体,当环境适宜食物充足的时候,长颈鹿的脖子长短并不决定什么。但是如果突然遭受天灾,或者其他因素导致低矮树丛大量死亡食物紧缺,那么在此环境下脖子长的长颈鹿依然可以吃到树叶,而脖子短的就被饿死了。


人为的砍掉鸡脚,可以看作是我们参与的“用进废退”,如果按照拉马克进化学说解释,那么这种“断脚”的性状是可以遗传给后代的。当然我们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拉马克进化学说在极力解释进化学说的时候,并没有基因概念的参与。

有一个典型的例子: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象牙经常偷猎大象,长久以往人们发现大象的牙越来越短!对于这个事实,有的人用拉马克进化学说解释,因为大象牙齿被割掉,越来越短因此这种形状遗传下去了。殊不知这是完全错误的,正确的解释应该是象牙较长的尚未繁殖后代就被猎杀割去象牙,而那些象牙短的(基因原因)逃过一劫可以平安的繁衍后代,因此象牙呈现越来越短的趋势。



科学黑洞


进化论说的东西是基因层面的变化,有利于生存的基因在各种选择和偶然下,种群里含有这个新基因的个体越来越多,最终结果使得种群能够更好的繁衍下去。

而问题中的行为,并不是基因层面的变化,所以鸡的基因里,腿部有关基因一直存在,下一代依旧是有腿。

————

如果有一代小鸡中,偶然有一只天生残疾,其他没有残疾的鸡很小的时候就被杀死,使它们的基因没有流传下去,只有残疾的鸡能够繁衍后代。经过这样不断地筛选,久而久之这个种群里,残疾的鸡就是普遍现象,后代一万只鸡有九千九百九十只鸡以上都是残疾,那么这就是一种进化,种群得以繁衍下去。

【这个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超过一个度,又有利于生存,就可以称为种群发生进化。当一个种群里,新的特征占种群一定比例,并且这个种群的后代也普遍有这样新特征,那么就可以断定是新品种。。。比如狗又分出腊肠、泰迪、京巴、松狮、哈士奇、细犬、无毛、脊背犬等众多品种。。。还有人类的相对封闭地区的一些遗传病。】


黑眼历史观


并不能!这种观点是对进化论的误解。简单说,进化论并不是你想怎样就怎样,进化论的本质是基因突变,受到环境影响的基因突变,这种变化是在繁衍下一代的时候出现的,砍掉每一代鸡的脚并不会改变鸡的基因,说白了,“含脚的基因会”会一直存在着,除非拥有两只脚已经不适应环境了!

但总有两只脚会让鸡更适应环境,它们没有必要向没有脚的鸡的方向进化!

这就像很多人有同样类似的疑问,比如说,我们人类每天连练习憋气,若干年以后是不是人类就不用呼吸了?不用呼吸也能生存?还有,我们每天练习飞翔的动作,若干年后是不是可以长出翅膀直接飞起来了?

更直接的,每天我们练习跳楼(比如说先从二楼开始练习),若干年后人类是不是就摔不死了?

进化不是这样的!说白了,进化不是我们说了算,是大自然说了算。同时大自然没有要求一个物种一定要适应环境,不适应怎么办?很简单,被淘汰就可以了!

同时,进化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动辄需要数千万年甚至上亿年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当基因突变的性状表现的比较普遍比较明显时,进化就发生了!


宇宙探索


不会,鸡砍了脚,基本不能生存,但人工喂养可以生存,但基因依然是有脚的基因,所以后代一直有。正确的做法是,把脚比较短,拿去交配,再从后代中拿几只更短的去交配。要是过程中出现无爪子的鸡,也可以拿去交配。一直繁衍下去,肯定有一天能出现没脚的鸡。


高哮兽X7superiormode


中国的女人裹了上千年的小脚,从宋代流行到清代末期,看看现在的女人脚小了没有。

孩子们没见过,我这代人没少见。其实那些个古装片都是假的,古代的汉族女人大概除了生孩子做饭缝缝补补,其实能干的事极少。那个小脚走起来没个鸡快,脚趾都是折成粽子样,今天看来完全不可理喻。

脑补那个场景,呵呵,还好没在那个时代,不知道男人们为了怕女人跑了,天天闻一米长也许几个月不洗的裹脚布子是什么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