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 河南滑县历史名人——刘姓始祖刘累豢龙豕韦

河南滑县历史名人——刘姓始祖刘累豢龙豕韦

刘累

刘累,是刘姓公认的始祖。据《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载,刘累本是帝尧陶唐氏的后裔,生活在夏代帝孔甲之时。早年曾到夏的属国豕韦(故墟在今河南省滑县万古镇妹村),去向董父学了一手驯养龙的技术。董父原来是专为帝舜养龙的,被帝舜封为"豢龙氏"。到夏帝孔甲之时,擒获雌雄各二的四条龙,想让豢龙氏后裔来饲养。可是一打听,豢龙氏后人中已经无人继承祖业,于是孔甲便命刘累为他养龙。刘累果然把龙饲养得很好,孔甲很是嘉许,赐刘累以"御龙氏"的姓氏,让他的家族取代豢龙氏而专司为帝养龙的职业,还把豕韦这块地方作为刘累的封国。后来刘累养的一条雌龙死了,刘累将其制成肉羹献给帝孔甲。孔甲一尝,果然味道鲜美,还要再吃。刘累害怕死龙的事情败露被孔甲降罪,于是由豕韦逃到鲁县(今河南鲁山县)隐居下来。后来留居豕韦的刘累后裔族人助商汤灭夏有功,被商汤赐封"豕韦氏",成为商朝的一个重要方国。如今,刘姓后人尊鲁山县为其姓氏起源之地,其实豕韦,也就是今天滑县万古镇的妹村,是刘累早期生活和建功立业之地,那里是刘姓更早的源头。

关于豕韦氏故地的确切地址,古籍多有记载。《后汉书郡国志》记载:"白马县(今之滑县)南有韦城、韦乡,即古豕韦氏之国。"南宋罗泌在其关于古代方国姓氏考据的专著《路史国名记》中明确地说:"董氏豢龙在滑之韦城,古城内有豢龙井。"隋朝开皇年间在豕韦古国的故地设置了一个韦城县,隶属滑州,一直沿袭到金代明昌年间,因为县城为洪水所毁,韦城县被废为韦城镇。古城内旧有豢龙井,传为刘累豢龙的旧迹,直到清代还保留着,"龙井烟迷"是著名的"滑台十二景"之一。古城内还有一座豢龙庙,是专为祭祀刘累而建的。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韦城县大旱,时任武成军判官,兼理韦城县知县的司马光,还曾经带领僚佐和百姓到豢龙庙祈雨,并做了一篇《豢龙庙祈雨文》,其中说"昔者圣王设官分职,畜扰(驯养)神物,以为人用。后世丧业,神实继之。知龙嗜慾,服事夏后。王嘉神劳,胙以此土。"这段话就是说的刘累在豕韦养龙的事,其中的"神"就是指的刘累。

刘姓是中国诸多姓氏中极为显赫的一族。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刘氏建立了西汉、东汉、蜀汉、前赵、南朝宋等诸多王朝或政权,计有66个帝王。"刘累御龙"的传说,为刘氏先人蒙上了一道神秘的光环。开创大汉基业的刘邦,就自诩为"真龙天子",把"龙与帝王"紧密地联系起来。特别是由刘氏建立的汉王朝,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发生了重大的影响,生息于华夏大地上的众多族群被统称为"汉人""汉族",使用的语言和文字被称为"汉语""汉字"。追根溯源地说起来,豕韦,就是今天滑县的妹村,不光是刘姓的发源之地,也是汉族形成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源头。

其实,不只是刘姓,豕韦氏还是陶、唐、杜、范共同的族源。据史书的记载,他们和刘姓都是帝尧陶唐氏的后裔。在《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记载了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范匄(gài,也称范宣子)的一段话:"昔匄之祖,自虞(舜)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意思是说,范匄的祖先,在舜帝之前是陶唐氏,在夏朝称为御龙氏,在商朝称为豕韦氏,周朝建立后称为唐杜氏,春秋晋国称霸时称为范氏。这个姓氏传承的过程,是陶、唐、刘、杜、范姓所公认的,也是各自的族谱上都有记载的。

几千年来,刘累的故地豕韦,由豕韦古国演变为韦城县,再变而为韦城镇,最终演变为"妹村"。然而从名称上看,"豕韦"变而为"韦城",似乎还有迹可循;而由"韦城"变为"妹村"甚或"妹子村",似乎已经风马牛不相及了。其实不然,"妹"字正是由"韦"字演化而来的。原来韦、妹在古代汉语中本是同音字,"韦"也读为"妹"的音。后来汉语语音系统发生了变化,作为一般用字的"韦"的读音,其原有声母"m"渐渐消失;而作为地名的"韦"的读音,原有声母"m"却在民间口头传承中顽强地保留下来。这样,"韦城"这两个字已经不能表达当地百姓对"mei cheng"的实际称谓,所以只好换用"妹城"二字来表达,以便文字的读音与民间口头的称谓相一致.后来"城"已经沦为村庄,索性又将"妹城"改成了"妹村"。

尽管由一个古国的国都沦为了一个村落,然而,妹村——这个豫北平原上的普通村庄,作为刘姓以及陶、唐、杜、范诸大姓共同的发源地,却是牢牢地写在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