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从“大丈夫”到“小男人”,“唐诗”到“宋词”的文化传递!

历史在不断前行,文化也随之不断演变。而作为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诗歌确实反应了时代变化的不同面貌。其中,尤以“唐诗”到“宋词”的转变更具文化代表性!

整个农业社会阶段,大多数民众并没有受到相应的教育,几乎都是如假包换的文盲,民间也多流行浅近粗鄙的俗文化,而真正代表历史主流文化的诗歌一直都是读书人专属的文化。那么,如何从诗歌中感受到一个时代的脉搏?自然还是要从唐诗宋词说起!

人终究是时代的产物,诗歌亦然。所以,当我们走进唐诗宋词,自然可以窥见那个时代所蕴含的与众不同的时代面貌。

从“大丈夫”到“小男人”,“唐诗”到“宋词”的文化传递!


唐朝是个格局开放的时代,唐诗更是恢宏阔达、气象万千,写尽喜怒哀乐、人间盛景,而创造了这些不朽诗篇的大唐诗人们显然都是大时代的歌手,从昆仑之巅,到滨海之岸,到处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他们是“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壮士,他们是“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勇士,他们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狂士,他们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雅士,而他们共用一个称呼,名为“诗人”!

大唐诗人们紧贴着时代的脉搏,血管里流淌着“大丈夫”的热血,他们不仅仅热衷于“抒写情怀”,更热衷于靠自己的“身体力行”去“建功报国”。

从“大丈夫”到“小男人”,“唐诗”到“宋词”的文化传递!


边塞诗人岑参如果不是身临其境,怎么写得出“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千古诗篇。

大诗人李白因为家世原因无法参加科举,仍旧四处奔走希望能为国家效命。虽然曾被玄宗招入宫禁,但只为文学之臣,后被赐金放还,但一生不曾放弃!后李白得永王邀请入幕,写下“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的饱含其人生志向的诗句。更为难得的是,年近六十的李白在流放归来后仍旧要去投军报国,可惜半路病发未能成行。

即使是被称为“诗佛”的“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的王维也在出使塞外时体验了一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阔景观,而不是伏在书案前绞尽脑汁地“徒劳狂想”边塞风光。

归根结底,大唐的诗人们因为版图的辽阔而得以眼界广阔,因为时代的气象而心灵充裕、格局高远,即使是中晚唐诗人也一直向往盛唐时那种海涵地负的伟大气象,这也注定了大唐诗人们多为身有傲骨、知行合一的大丈夫形象。

从“大丈夫”到“小男人”,“唐诗”到“宋词”的文化传递!


相比于唐诗,宋词的气象显然小得多,也温婉得多,宋代文人虽然沐浴在“刑不上大夫”的荣光中却再也没有了唐代诗人“仗剑走天涯”的血性,而是徜徉在美酒美食美女的温柔乡里无法自拔,活出了一副精致的“小男人”形象!

在时代的背景板上,宋朝的版图中再也没有了塞外的雄奇开阔,而赵家人却能在外敌环伺中依旧过着歌舞升平、衣食无忧的生活,由此可见,占据官僚主体的宋代文人们大多也只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觉悟了。如果再参考众多身为文官的文人们用文章羞辱名将狄青时的场景,恐怕会让旁观者也为之愤怒!

宋朝从骨子里就是个懦弱的朝代,所以,大多身居高位的文人们也自然没啥风骨,大敌当前只要缴纳了贡品,照旧每日享受着风花雪月,好不快哉!这样的朝代,这样的文人,自然很难写得出唐人那种意境辽阔、奋进高歌的诗文来,反倒是对生活微末之事驾轻就熟,写来毫不费事,毕竟不再向往远方的人也只剩下了眼前的安逸和苟且。

从“大丈夫”到“小男人”,“唐诗”到“宋词”的文化传递!


时代的环境影响了太多的文人,即使是宋代最大的文人苏东坡也逃不出这个窠臼。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整个诗篇在“故国神游”之前还保持着豪迈的味道,毕竟思及周瑜不免有豪杰之感慨。一旦提及自己就不由得“早生华发”,气势开始衰颓。接下来更是“人生如梦”,全无先前的冲天豪气,而是将人生虚无成梦境。最后又将酒洒入江中,用类似祭祀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无力感,气势几乎完全丧失,让整首词难免有虎头蛇尾之感。

从“大丈夫”到“小男人”,“唐诗”到“宋词”的文化传递!


宋代大文人也只有“词中之龙”辛弃疾虽然一生不得志,但终究在词作中还留有个人的大志向,是能够与时代对抗的很难得的一位文人。

文化属于时代,时代也养育了文化。从唐诗中的“大丈夫”气象,到宋词中的“小男人”气息,文化在逐步的衰退,而文人群体也由“胸怀天下”退化到了“小肚鸡肠”,自此以后,诗词中几乎再也看不到大唐的气象风骨,真真可悲!

感谢阅览《明境国学》

您的关注转发是我持续发文的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