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热河事变为何东北军一败涂地?

云中游l


热河事变为何东北军一败涂地?

在1933年的2月21日,日本方面总共派出了10万人,从锦州开始出发,分了三路前进,去包围热河。从第2天开始,热河事变就开始全面爆发,在3月4日,日军的先头部队就占领下了承德。到了4月21日,日本部队又占领下了我国的兴隆地带,在那一刻,热河地区算是沦陷到了日军的手中。面对日军的强力进攻,汤玉麟带着部队直接逃跑了。这就等同于东北军最后一次可以挽回战局的机会也因此而丧失掉。据了解,在这之前一年多的时间,日军方面就一直在派人秘密地和汤玉麟接触,所以在他们来到时,他才不慌不忙的收拾东西,带着所有部队逃跑。但实际上他并没有投靠日本!



汤玉麟只是穷困人家出生,因为后来得到了张作霖的重用,所以才步步高升。在1928年,他就成为了热河省主席。他这个人就是典型的贪官污吏,自从来到这里当官,就让当地的百姓们恨得牙痒痒。他不仅贪婪,喜欢收人的贿赂,他还欺压百姓,搜刮百姓们的血汗钱。最可恶的是,他居然在热河一带卖起了鸦片,而他跟日本方面的接触则是引起了国民党的关注。当时日军去进犯热河一带时,宋子文,张学良,宋哲元等人就多次的发生表明,要用武力捍卫热河,就连东北的最高统帅张学良,他都表明很想打这一场热河之战,从而一洗耻辱。



但是当初他抛弃东北的这一行为,已经让无数人对他不齿,所以他在军中的声威大降,已经调动不了多少的兵力。汤玉麟对他更是瞧不起,根本不听这位上司的话。无奈之下,张学良还去请了八叔出来说话,要求汤玉麟必须抵抗,不准投降撤离。结果汤玉麟更反感了,他觉得这个将整个东北都丢弃的张学良,根本就没有资格来命令他做抵抗。他都不出面抵抗日军,凭什么又来命令他来抵抗日军呢?



所以日军一到,他就收拾着东西,带着部队撤离了。不过他并不是汉奸,虽然日本人多方和他接触,但他也没有答应投靠日本。他之所以不抵抗,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手下的部队人手太少,和日军的10万军队比起来,他们那点军队根本就不够看。再者来说,最初汤玉麟是希望结合友军万福麟,冯占海这两支部队一同来抵抗日军。没想到日军刚一过来,这两人就先逃跑了,导致防线直接崩溃,这个时候他即使有心挽回战局也是无力。再者来说,张学良让他来出兵抵抗日本,但他又不给他任何的资源,就这样随意动动口,想将他推出去当挡箭牌。他当然就觉得相当不乐意,所以最后才会带着部队干脆也逃跑了。


江上孤舟


“热河事变”可能不是谁都知道,先来了解一下。

1933年2月21日,也就是“九一八事变”一年半以后,日本关东军和伪军集中10余万人马,以锦州为后方基地,大举进攻热河省。

“热河省”,现在已经没了,是哪儿呢?

北洋军阀时期,于1914年设立热河特别区;1928年蒋介石统一全国后,正式设热河省,省会定在承德;新中国成立后,于1955年撤销该省,所属区域一分为三,分别划给内蒙、河北和辽宁。

4月21日,日军占领兴隆,仅仅两个月就基本攻占热河省全境。这,就是“热河事变”。

如果说东三省沦陷还能把锅甩给老蒋,不能怪东北军无能,这一次呢?

要说责任,“热河事变”有个人是绕不过去的——热河守将、热河省主席、张作霖的结拜兄弟汤玉麟。

这位汤主席最擅长的不是打仗,而是“理财”。老汤家里资产不少,他和两个儿子并称汤家三虎,打仗能力一般,搜刮地皮和积累财富的能力倒是很强。日本人打过来的时候,他们的第一反应不是该怎么抵抗鬼子,保住热河,而是怎么运走家产,不让自己受到经济上的损失。汤玉麟用大批军车运送自己的物资和钱财,终于赶在日本占领热河以前,把这些宝贝都转移走了。

1933年3月4日,世界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出现了:日军一个128人的侦察小分队,居然占领了热河省会承德,十几万东北军被打得溃不成军。

追究责任,热河省主席汤玉麟罪在不赦。如果不是因为他一心搜刮钱财,战时无心打仗,即便热河最后沦陷,也会给鬼子造成巨大杀伤,绝对不可能出现一百多人就占领热河省会这样的丑闻。

除了汤玉麟,另一个名人也难辞其咎——张学良,他的罪过甚至比汤玉麟更大。

何出此言?

第一,因为地盘的原因,小张拒不接受6个师的中央军增援热河战场(担心对方来抢自己地盘);

第二,明知汤玉麟无能,小张却拒绝蒋介石要他撤换汤玉麟,另换良将守备热河的计划。

说白了,这一切都是私心作祟。中央军进来了,那东北军怎么办?少帅早把北方看成是自己的地盘,老蒋不能染指。汤玉麟是他爹张作霖的老兄弟,他得喊“伯父”。汤虽然无能,但对少帅还是忠心耿耿的。如果贸然撤掉,换一个人,就未必这么忠诚了。小张考虑这些因素过多,对战场上的因素,反而基本没怎么考虑。

热河耻辱沦陷,除了汤和张两个人的因素,还有一个原因——东北军已经不行了。

30年代初期的东北军,早就不是老帅手里那支敢和直军拼刺刀,血战九门口和三道关的奉军了。奉军老一辈除了张作相,其他人都腐朽了;中生代杨宇霆、郭松龄、李景林、姜登选这些名将,死的死退的退,只剩下一个独木难支的韩麟春。这支奉军看似强大,其实早已就是一只纸老虎。尤其是“九一八事变”一枪不放丢了老家,东北军的家没了,魂也没了。小张指望这么一支“无士气、无良将、无灵魂”的三无军队去抵抗强大的日军,简直就是开玩笑。

综上所述,汤玉麟无能,张学良自私,东北军腐化,这三个因素加在一起,导致了热河省迅速沦陷。

范克明:《张学良传》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脑洞大开的历史


首先澄清一点!热河战役张学良是尽力的!而真正的责任人就是张学良的叔辈汤玉麟!是汤玉麟不战而逃坑了张学良!而许多网友不知道的是,热河战役只是长城抗战的一部分!有些小编为了阅读量故意不提整个长城抗战东北军先烈所受的巨大伤亡!而只提汤玉麟一部!真是居心叵测!现在我们来看看整个长城抗战 东北军表现到底怎么样! 长城抗战的截止点是塘沽协定的签订为标志结束的,但是关于长城抗战的起点却分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长城抗战起始点为1933年1月1日日军对山海关发动进攻,东北军何柱国部通过3个昼夜的激烈巷战,中国守军将士一个团大部殉国,1月3日山海关失陷。狭义的长城抗战起点为1933年3月4日开始的冷口防御战。两者之间的区分点大致可以以张学良指挥期间和何应钦指挥期间做区分。



山海关失守后张学良到南京请蒋介石北上指挥作战,北方将领联名通电请蒋介石北上,蒋介石接口近日要赴赣,约需半月布置妥当才能北上,随后命令张学良和张作相分别率部保卫热河,并许诺已密备“六个师”北上支援。满心欢喜的张学良遂调动八个集团军共35万人马信心满满,其中东北军26万人全员上阵。由于得到了蒋介石的“支持”,他太要借此展示抗敌决心,用全部身家对阵15万兵力的关东军,并寻机收复失地。因此在热河以北、察哈尔以东和长城沿线布防重兵,抗击日军进犯。

此时唯一的问题是张学良并不信任汤玉麟,这个著名的草包将军摇摆动摇始终是个不稳定因素,因此决定用张作相替换汤玉麟出任热河一线司令长官,此举引起了汤玉麟的猜忌,认为张学良联合国民政府要夺他的兵权,日军来袭之前就“拆台”撤走,导致热河不战而失,亲自指挥东北军重兵集团的张学良顿时有被切断退路而被全歼在热河的危险,慌忙撤退。消息传来一时国内舆论大哗,舆论茅头直指蒋介石和张学良。为了平息国内舆论,蒋介石用丢车保帅的方式再一次把张学良推出做了替罪羊,蒋介石这为“大哥”着实不太地道。


何应钦上任之前张学良制定的长城抗战是守中有攻的,并在热河失守后的积极防御中取得了一系列反击胜利,如据守现有阵地再行反击,夺回了冷口,喜峰口包抄战,取得了滦口和青山梁阻击战,古北口阻击战的胜利,并集结重兵于抚宁一线投入反扑,并以主力集结喜峰口和迁安一线准备向平泉一线发起进攻。拥有数量优势的国军应该说这个办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这一切随着何应钦的到来却被终结。

11日面对舆论压力的张学良宣布下野,一心要削弱东北军的蒋介石终于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会,马上命何应钦取而代之,并将张学良留下的东北军主力改编成四个军,成功掌控了东北军主力。何应钦一上台便完全执行了蒋介石著名的“稳扎稳打”策略,死守各个城口,开始了一字排开,没有纵深的消极被动挨打模式。此时蒋介石的主力部队近40万人的大手笔却在江西围剿红军,而对长城抗战的指挥官何应钦只留下了一句话:“不要再指望增派部队”。 何应钦其人 何应钦,字敬之,1889出生贵州省兴义,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1925年后追随蒋介石参与发动“四一二”政变。1929年任国民政府海陆空军总参谋长。1930年8月5日任鄂湘赣三省“剿匪”总指挥。指挥长城抗战之前刚刚遭遇惨败,使得红军在15天里连打5个胜仗,打垮了他的15个师,出了名的败仗之王。但何是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积极支持者,主张对日本帝国主义妥协投降,被认为是国民党中大“亲日派”代表。因此何应钦指挥长城抗战的消极防御背后更深层次的目的是以打促和,并不求胜。奉行的是蒋介石“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政策。

“兵强马壮”的援军 在长城抗战爆发之前,蒋介石许诺张学良的援军大致是西北军29军,中央军17军,这个17军是由关征麟的25师,第2师和83师组成,其中西北军缺粮少弹,因此大刀算得上是标配是无奈之举,喜峰口一战成其“威名”,虽有宣传鼓舞士气的目的,但喜峰口之战日方给出的伤亡数据为80人,(日军战报总有可疑之处)。关征麟的25师刚刚由旅扩编成师,补充了戴安澜的两个补充团,重武器没有,轻机枪还在“仓库里”,黄杰的第2师刚刚在与徐向前的红军作战中被重创,整补中被拉到长城参加抗战,只有刘戡的83师称得上全装满员,装备齐整。另外还有商震的晋绥军32军,下辖3个师。

面对日军绝对优势的武器装备和重炮面前,广大东北军将士被调往一线作战,用血肉之躯承受日军疯狂的炮击,如53军下辖8个师的重兵集团被分别派往界岭口,义院口外侧阵地一线排开,面对绝对火力的日军炮火轰击遭受了惨重伤亡。67军107师被单独布置古北口一线阵地独自面对日军半个师团的猛烈炮火和进攻,这支由北大营蒙受了屈辱的步兵第七旅改编的107师官兵抱着复仇之心,死死的顶住日军的攻击整整三天后终于不支被击溃,而此时背后的蒋介石嫡系部队却如同观战和督战迟迟不发,坐视不理。由此东北军将士对嫡系部队形同督战式的做法有了极大的不满。当古北口守军关征麟将67军112师再一次布置在一线阵地的时候,112师扔下阵地一走了之,间接为后来古北口失守要负责任。关征麟部在随后的战斗中遭受伤亡由第2师接防,黄杰的第二师却又在守古北口八道楼子时自恃地形险要,官长带领士兵赌博,致使日军趁夜小部队偷袭成功,八道楼子阵地全失,古北口防御全线动摇。

冷口一线的晋绥军商震32军镇守,实际情况是商震深知部队打光就是没用的“死牌”,何应钦如此布置摆明了是消耗东北军实力,因此心知肚明的他虽手握三个师和一个军直属队的部队,却在冷口始终只布置了一个师,另外两个师和军部至始至终就没有调动过,远远的观战,在日军疯狂进攻下迅速被击溃。冷口失守。而此时奉命坚守滦河西岸的67军因冷口失守而腹背受敌,无奈67军主力随之撤离,留下117师吴克仁部面对日军前后夹击死死据守阵地接应各路败军撤离。至此长城一线阵地全部失守。随后退无可退的17军激战南天门取得了一些战果,遭受了一定伤亡,但此时败局已定,无力回天。

战役结局  随后日军指挥官武藤于5月3日下令入关作战。此时,热河日军西进占领察哈尔省(今分属内蒙古、河北)的多伦和沽源。7~10日,日军第6师等部复攻占滦东,并于12日由滦县、迁安、兵河桥等地突破滦河67军防线,向平津方向进击。守军第29、第32、第53、第67军等部奉命节节后撤。 13日,古北口日军第8师占领石匣镇,19日占领密云。21~23日,第59军在怀柔牛栏山抗击由密云向北平进逼的第8师,也未奏效。至23日,日军先后占领冀东的丰润、迁安、遵化、唐山、玉田、蓟县、三河、香河、平谷、密云、怀柔等县市。守军退至平、津附近。日军从南、东、北三个方向对北平形成威逼态势。
5月25日,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委员长何应钦面对平津危机准备南迁保定,同时派军使至密云向日军求和,而日军此时已达到所有战前目的。31日双方代表在塘沽签订了使中国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在事实上承认了日本占领东北三省和热河,并把冀东置于日伪势力范围之内。广大爱国军民所进行的长城抗战,终因国民党政府采取妥协退让的方针而导致失败。 整个长城抗战日军伤亡两千余人,阵亡五百余人(此数据疑似作假),中国守军伤亡六万五千余人,其中29军伤亡4千人,17军伤亡五千余人,商震的32军伤亡仅三千余人,其他参战部队各有部分伤亡。而东北军前后共计伤亡四万余人。国民革命战史是由蒋纬国编写,不可避免的在九一八事变和长城抗战中为其父开脱,极尽掩饰其不抵抗国策,消极抗战和消耗东北军之实。近代史国军抗战大多都是满满的屈辱,此时关外孤军浴血奋战的义勇军还在血红雪白中抗敌,却被一纸塘沽协定彻底出卖了。


虎啸山林猴孙散


热河是民国时期塞北四省之一,辖区分布在今天的内蒙古、河北省、辽宁省,包括承德市、赤峰市、朝阳县、凌源县、围场县等。1928年成立、1955年撤销。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军并没有止步,1933年2月21日,组织日军、伪军十余万向热河进犯,以锦州为基地,兵分三路。两个月后,日军占领兴隆,至此,热河全境沦陷。其中3月4日这天,日军川原旅团先头部队,仅以128人就占领热河省会承德,被当做抗战笑话。热河最高长官是东北军虎将,号称“汤大虎”的汤玉麟。但是拨开历史的迷雾,发现汤玉麟真的不是望风而逃。

首先,汤玉麟的部队很少。汤玉麟有6个旅、2个直属团、2个直属营、1个特务队,防区很大,每个地方的驻军都不多。6个旅里面,有3个是骑兵旅,但是热兵器时代,骑兵作用不大,只是汤玉麟喜欢马才没撤销骑兵。这些部队,对外号称第十二军,实际上只有一个师的兵力。而面对的侵略军,却有十余万。

第二,汤玉麟的战友太菜了。万福麟、冯占海的两支部队退入热河,汤玉麟积极联合他们抗日,三人约定:一旦日军来犯,由万、冯两部先行阻击,结果这两位望风而逃,导致局面难以收拾。

第三,汤玉麟本人差点阵亡。汤玉麟还没来得及部署承德防御,城内的达官贵人们收拾细软南逃,局面异常混乱。汤玉麟没来得及带家属,乘一辆三轮摩托车撤退,行李一路抛洒,日军一路轰炸。遇上特务对官兵,才勉强渡过滦河逃得性命。

第四,汤玉麟能得军心。汤玉麟带领部队,撤退到沽源,还剩下几千人,遭到孙殿英(清东陵盗墓的)伏击,损失惨重。他跪着面对剩余部队,部队都愿意保他。

日军招降汤玉麟,他没有做汉奸,而是派人联系第二十九军宋哲元,希望能被收编。宋哲元将他的部队编为一个旅,可见是很惨了。


九州历史


首先介绍以下热河事变

热河战役是1933年2月至3月中日双方在热河爆发的一次战役。1933年,日军接口伪满洲国《建国宣言》中有过“凡长城以北关外东北四省均为满洲国法理领土热河为满洲一部份”的说法。于是日本以帮助伪满州国的名义武装侵略热河。中国方面,1933年2月11日,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宋子文至北平,与包含张学良、宋哲元等27名将领一同发表“捍卫”热河通电。2月21日,热河战役迸发。3月4日省会承德失守,热河全境沦亡,至此东北全境沦入伪满控制之下,热河抗战结束,长城抗战开端。

那么为何热河抗战中担任主力的东北军一败涂地呢?

其实热河战争某种程度上也是洗刷东北军九一八耻辱的绝好时机,但是东北军还是很不争气,20万大军就坚持了十几天,其实东北军不应该输的这么快的,很大的问题是时任东北军热河省司令的汤玉麟实在是无能,当热河重镇开鲁的一个骑兵旅投降后,东北郡基本上都成建制投降了日军,这时候坐镇省城承德的前敌总指挥汤玉麟立马慌了神,结果自己也溜了,剩下东北军节节败退,主心骨都没了,自然不是日军的对手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在少帅掌控东北军后,可以说东北军的几次作战都是一触即溃,中东路事件对苏作战惨败、九一八之后迅速丢了东北、热河事变惨败、长城抗战惨败。东北军真正有战果,要到了抗战中,因国仇家恨与日军血战。

1、中东路事件

1928年皇姑屯事件,张作霖被炸死,张学良成为东北军的负责人。在改旗易帜后,张学良成了东北边防军司令,所部三十余万人。

(中东路事件)

或许是为了立威,或许是响应革命外交。少帅在对苏问题上逐步强硬,最后要武力解决。

到了真冲突的时候,加仑指挥苏军全面击败东北军,被迫签《伯力协定》。兴兵是君,停战也是君。

2、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沈阳。之后日军向全东北开进,在东北各地的十几万部队,溃的溃,降的降。

(日军占领东北)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国民政府要求张学良死守锦州,可锦州一枪未放就放弃了。按理说日军也不想大打,十几万东北军精锐在辽西走廊对战日军一个、半个师团应该是还占有优势的。

可以放弃辽西走廊,直接退守山海关。两年后的榆关事件就和这时候的选择有关。

3、热河抗战

在热河问题上,汤玉麟要承担一半责任。在改旗易帜后的五年里,他任人唯亲,贩卖烟土,军备废弛,毫无抵抗力。

(热河抗战)

但作为国民革命军副总司令的少帅也要承担一半责任,指挥、部署不力,开战十天就丢了省会。

4、长城抗战

占领热河后,日军并没有罢兵的意思,日军继续南进,逐步向长城逼近。少帅指挥十几万东北军、以及华北的西北军、晋绥军、杂牌军、中央军共计四十万人对日作战。

结果是长城各口除了中央军防御不错外,其他表现一般,东北军尤其差。

古北口方面,东北军精锐攻击前进,却一触即溃。等中央军接管后,这里反而成了最坚固的阵地。

(长城抗战)

东北军是一支军阀军队,并没有太多信仰,当兵吃粮,自然在战争中屡战屡败。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1933年2月22日,由日本关东军司令长官武藤信义亲率3个师团的兵力,以锦州为大本营,兵分4路向热河攻来:一路从绥中进攻凌源,一路从锦州攻击朝阳,一路由通辽攻伐开鲁,一路由林西猛攻多伦,拉开了入侵热河的战幕。这场战役,史称“热河事变”。

日军调来参战的部队为第6、第8两个师团,以及陆军本部直辖的两个步兵混成旅团,一个骑兵旅团 、1个飞行联队及重炮、装甲联队各一,还有伪满张海鹏(原奉张军28师旅长)和于藏山的两个军配合作战,总兵力共10万余人。日军的计划是先攻取承德,再依次进攻长城喜峰口、冷口、娘子关等各主要隘口。

此前,因东三省沦陷,张学良备受国人指责,被讥为“不抵抗将军 ”,加上热河之战爆发前由东北军何柱国部负责镇守的山海关丢失,张压力山大,他不敢怠慢,加紧布置,临时成立了两个集团军,各自下辖3个军团,防守热河。

张学良亲任第1集团军总司令,下辖于学忠、商震、宋哲元之1、2、3军团,总兵力大约17、8万人。第2集团军由奉军老臣张作相任总司令,由万福麟、汤玉麟、张作相分统4、5、6军团,总兵力也有十余万人,东北军不惜血本,尽遣精锐,准备在热河痛击日寇,一雪前耻。

遗憾的是,具体负责指挥热河作战的统帅张作相原计划调配布署的兵力,竟有一半以上未按时到达防区,更谈不上构筑完整的防御体系了,当日军战斗机扔了几颗炸弹,用机枪扫射了一阵,用坦克轮番冲击了几波,结果负责防守开鲁的汤玉麟第5军团之崔兴武旅立马意志崩溃,并率先举白旗投降,日军鱼贯入城,开鲁陷落;守凌源的万福麟第4军团与日军浴血拼杀了一阵子,无奈腹背受敌,力战不支,遂逼不得已退守喜峰口;在日伪军的凶猛攻击下,防守朝阳的东北军全线溃退,张学良精心部署的3条防线相继失守、溃败。

张作相、万福麟见大势不妙,急忙指挥所部发起反攻,激战中,于兆麟将军中弹壮烈殉国。

后来,张学良在其口述历史中回忆道:“热河抗战,部队接受任务出发,战斗打响后,战地指挥官连这些参战部队所在的具体位置都查不清楚,怎么指挥”?!

当张作相赶到承德时,日军前锋已经逼近,城里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秩序大乱。热河省主席汤玉麟无心御敌,他调来大批军车抢运其私人财产,准备运送到天津租界,置汹汹军情于不顾。张作相火急火燎地找他,他竟避而不见,电话也不接。东北军表现最英勇的是万福麟部,他麾下有5个旅、3个炮兵团,兵力并不单薄,装备也不弱,但浴血奋战的万部由于朝阳、北票先后沦陷,面临腹背受敌的危险,万福麟在没有得到总指挥部的明确指令下擅自率部退守喜峰口。万福麟一撤,东北军的防线等于被日军撕开了一道大口子。

已经抵达赤峰的杂牌军孙殿英部,因情况不明,不敢前行,遂停在当地观望不前;已经开到古北口的东北军张廷枢第12旅,犹豫再三,也不敢向前迈一步了。张作相的总指挥部设在承德前清将军府里,麾下无将无兵,很有些孤军守城的悲壮感。

3月3日清晨,日伪军前锋骑兵已兵临城下,枪炮轰鸣,震耳欲聋,张作相身边除几个卫兵和文职参谋外,其他人早已逃跑殆尽,他成了名副其实的光杆司令,据说当时他一人坐在椅子上,猛抽旱烟,双眼垂泪,身边人问他怎么办,他恼羞成怒竟无言以对,副官和卫士不由分说,将他强行架上汽车,从城门疾驰而出,一道烟向古北口方向驶去,逃到他儿子12旅旅长张廷枢驻地,才算捡回一条命。热河省主席汤玉麟则带着卫队逃往滦平去了,金银细软和家眷也早就送到天津租界里去了,日军仅用128名骑兵的前锋部队便占领了热河省省府承德。

热河首府迅速被日军占领,接着,热河全省沦陷敌手,喧嚣尘上的热河保卫战,就这样虎头蛇尾、草草结束了。

前线溃败,噩耗传来,少帅张学良瞠目结舌,他无论如何都想不到,他麾下的东北军竟如此不堪一击,热河的防务竟如此银样蜡枪头,中看不中用。旧耻未雪,又添新耻。急怒攻心下,他险些晕厥。羞愤之下,张学良下令将弃承德逃跑的汤玉麟逮捕法办,以正军纪,以振低落 、萎靡之士气,同时以泄其愤。但汤玉麟已畏罪潜逃至察哈尔,最后竟得不死。

热河陷落后,举国舆论一片哗然,各大媒体与民众口诛笔伐,南京国民政府饱受谴责、攻讦。张学良更是被天下悠悠之口攻讦的体无完肤,无地自容。1933年3月7日,张学良迫于巨大的压力,主动致电南京,引咎辞职下野......

【写作不易 严禁搬运】 【插图源自网络】





铁马冰河wu


呃…事实上,除了东北军在东北自发的抵抗,东北军在少帅的统帅下,就从未取得过胜利,热河事变只是其中之一罢了,失败很正常,胜利了才比较神奇吧。

九一八事变之后,欲壑难填的日本,并不满足于占据东北三省,将东三省消化之后,日寇得陇望蜀,又开始对位于华北和东北之间的热河省产生觊觎之心,并不断对热河省采取政治、军事等试探行为。

1933年元旦,日寇挑衅发动了山海关事件,随后,1933年2月21日,日寇及伪军10万余人以锦州为基地,兵分三路向热河进犯。此时,退出东三省在东北军尚有10万余人驻扎在热河境内。

面对日寇的侵略和全国要求抵抗的舆论,国民政府和张学良被迫开始对日寇的侵略行为进行抵抗,热河事件爆发。然而讽刺的是,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与日寇作战的中国军队接连战败,东北军几乎一触即溃。





反而是杂牌中的杂牌孙殿英部,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对日寇进行了激烈的抵抗,也给了日寇不小的杀伤。1933年3月21日,日本占领兴隆。至此,除丰宁县等少数县城之外,热河全境沦陷。为什么热河事变中东北军会一败涂地呢?

第一,防守的东北军根本没有做好迎击来犯之敌的准备。为保存实力,上至张学良,下至东北军各级军官,都没有做好与日寇浴血奋战的准备。在日寇发动对热河的侵略战争之时,东北军甚至连部署都没有完成,防线几乎处处都是漏洞。



而且,失去了富庶的东北老巢,尤其是去了东北兵工厂之后,东北军的装备、训练乃至于后勤补给都大不如从前。而离开家乡的东北军将士士气普遍低落,战斗力自然也大幅衰退。

第二,防守的中国军队互不同属,彼此之间矛盾重重。例如,驻守热河的东北军,只有张学良担任总司令的第一集团军为东北军嫡系,第二集团军既有东北军,也有自发抗日的义勇军,还包括汤玉麟部、杂牌军如孙殿英部等等。张学良也根本没有理顺这些部队的关系。因此,在抗战过程中这些部队几乎毫无配合,反而互相拉后腿。



第三,热河事变中,许多部队及高级将领,并没有坚决抗战的决心。虽然有的东北将士面对日寇侵略浴血奋战,但也有的人在抗战中三心二意,只顾个人私利,有的人甚至直接投敌当了汉奸。

例如,日军茂木旅团在从通河进攻开鲁的时候,防守的守军汤玉麟部骑兵旅旅长崔兴武,根本没有抵抗,直接率部逃往了林东,后来甚至当了汉奸。


而当时担任热河省主席的汤玉麟,先是两边下注,与日寇眉来眼去。当热河守军节节败退之后,惊慌失措的汤玉麟首先想到的是保护自己的家产,他甚至直接扣留了前线的200多辆军车,让这些军车给自己往天津租界运送家产。在这样的统帅指挥之下,东北军焉能不败?

第四,当时的日军装备先进,训练有素,战斗力远强于东北军。此时的日寇主力都是经过严酷训练的精锐,而经济尚未崩溃的日本,也可以为日军提供足够的武器装备和后勤补给。再加上熟悉当地情况的汉奸帮助,有飞机大炮掩护的日寇在进攻热河的过程中几乎势如破竹,以微小的代价就占据了整个热河省。


鸢飞九天2018


当官的无心打仗,当兵的也不愿意卖命,当日军在为进攻热河而遣资调兵时,热河省政府里里外外也在忙碌着,省府主席汤玉麟和驻守热河的36师正在把物资和汤玉麟的家产搬上军车,准备撤退。

此时的热河,张学良想借此大战一场以雪洗自己九一八不抵抗之恶名,蒋介石想借此机会把中央军安插到东北的地界上,而热河省政府主席兼36师师长的汤玉麟却在盘算着如何把家产快速运出去。


汤玉麟是个老牌投机者,早年跟随张作霖搞保安队,后来在东北王的角逐中又出卖了张作霖,但张作霖念在曾经从土匪到官军的打拼历程以及把兄弟旧情,心软放了汤玉麟一马,并且还是给了汤玉麟重权,可是这位仁兄已经不是当年搞保安队时能出生入死的把兄弟了。张作霖皇姑屯被炸死、张学良九一八的不抵抗,国民政府时时刻刻的吞并手段,日本人的招降政策,汤玉麟细细琢磨一番后还是觉得自己在热河搜刮的民脂民膏最重要,而且自己的36师在自己的一己私利之下已经完全不能打仗,此时,撤退保实力是最重要的。而且日本四个师团以及伪军近20万人的进攻自己根本就挡不住,当然,也没想挡!


所以,汤玉麟早早的就溜之大吉,而日本军队128人的侦查小队不费一枪一弹就进入了承德。


野钓鱼倌


这个问题......真是一言难尽。

1933年2月21日,日本关东军、伪满军共10余万人,以锦州为基地分三路进犯热河。

此时的热河驻有汤玉麟部6个旅,2个直属团,2个直属营,1个特务队。但由于汤玉麟的消极抗战,开战不到10天,汤玉麟便仓皇逃跑,使得日军川原旅团先头部队在1933年3月4日仅以128骑占领热河省会承德。随后在4月21日,热河全境沦陷。嚣张的日军将战火引向长城沿线,华北地区形势危急。

自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节节败退,日军仅用了4个多月时间,就占领了东三省数百万平方公里土地,而兵力占优、武器装备精良的东北军几乎没有任何抵抗就退入关内,将3000多万东北同胞留给日本人。

东北军的所作所为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东北军将领张学良更是成为众矢之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论是受蒋介石蛊惑还是因为惧怕日本而不抵抗,热河抗战都应该成为东北军雪耻的最好机会。

但是,这个机会还是没有被东北军抓住,而东北军也在经历了热河抗战的惨败后,再也没有翻过身来。

那么,为什么热河抗战会一败涂地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东北军士气低落,内部离心

张作霖死后,东北军的辉煌也就基本结束了。

1928年,张学良改旗易帜后,东北军似乎迎来了春天。但是紧接着就在1929年遭遇了“中东路事件”的惨败,年轻气盛的张学良自以为有大哥蒋介石的支持,大胆向苏联开战,结果被揍得鼻青脸肿,换来的是蒋介石干扰张学良向苏联求和的“有力支持”。

虽然此时的张学良已经到了而立之年,但是其政治经验明显欠缺,这使得张学良屡屡被蒋介石戏弄。

“中东路事件”的惨败让张学良心中有了阴影,而东北军内部将领对张学良的质疑也越来越多。张学良认为列强势力太强,无论苏联还是日本都得罪不起,而东北军将领认为张学良就是个菜鸟。

这种现象的直接后果就是张作霖死后,东北军已经在事实上分崩离析。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基本上一枪未发,大部队退入关内,而留下的很多东北军将领“弃暗投明”投降了日本人。

汤玉麟早先与张作霖不和,对张作霖尚且轻视,对张学良就更是不屑了,作为热河省主席和热河守区司令,汤玉麟痴迷于鸦片,将热河治理得乌烟瘴气,根本就不得民心。

张学良深知汤玉麟靠不住,所以在热河抗战前派遣自己的心腹张作相接替汤玉麟的职位,这种行为自然让汤玉麟深感不满。而张作相因为得不到汤玉麟的支持,只能做一个光杆司令。

而汤玉麟关心的永远都是他的大烟,对于可能发生的战争不作充分准备。等到热河事变爆发,在气势汹汹的日伪军面前,汤玉麟首先逃跑,导致热河守军群龙无首,全线溃败。

因为之前的信誓旦旦,特别是2月11日,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宋子文与包括张学良、宋哲元等27名将领一起发表保卫热河通电,使得热河抗战吸引了全国人民的目光,也被寄予了厚望。但结果仅仅20多天就兵败如山倒,比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的不抵抗还要丢人。

2、热河位置前出,孤立无援

热河事变爆发时,虽然蒋介石统一了全国,但是国内仍然是军阀混战,军阀各怀鬼胎,根本无法形成强大的力量。

虽然张学良宣布改旗易帜,服从南京国民政府,但是仍然保持了强大的力量,深受阎锡山、冯玉祥等巨烦的忌惮。

在各军阀的眼中,日本人打的是张学良,而不是阎锡山或者冯玉祥,因此他们没有理由支援东北军抗战。不仅不支援,各军阀还乐见热河被占,东北军失去根据地,势力被削弱,成为丧家之犬。毕竟强大的奉系军阀和蒋介石是一条战线的人,而蒋介石在1930年的中原大战时又是冯玉祥和阎锡山等人的对手。

而远在南京的蒋介石,对于热河抗战的态度也是一如既往的消极。在蒋介石眼中,南部的红军比北部的日本威胁更大,所以蒋介石能做的就是安慰张学良老弟坚持抗战,至于军队武器装备,对不起,剿匪要用。

此时的蒋介石还在苦苦等待国联的调解,对于日本的侵略连像样的宣战都没有。其奉行的“攘外必先安内”使得此时的热河实际上成为长城之外的孤岛。

热河作为塞上省份,北部和东部是东三省,此时已经被日本占领。西部是察哈尔,是冯玉祥的势力范围。南部的河北省虽然隶属于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但是蒋介石对张学良从来都是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剿匪优先,全力支持张学良抗日,不存在的。

所以这就导致了热河事变爆发时,东北军虽然背靠华北,但是没有后方的支持;虽然西部和南部都是同胞,却比日本人更希望他倒下。

因此,此时的热河不仅位置前出,而且腹背受敌,热河抗战的失败在所难免!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