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军事上的必经之地、必经之路是怎么形成的,绕过去不行吗,为什么非要打下来?

yunzhao8


战争中的必经之路,真是只能打下来吗?为什么不绕过去?

明朝的灭亡起于清兵入关,那么清兵就真的非要从关卡之路走过才能进入中原吗,为何不选择其他道路?所以常有人疑问战争中军事的必经之路是如何形成的,绕过去行不行,今天我们就此问题来详细了解一番。

古代的必经之路,通常指最近距离最有利的补给运输线,又指大路。我国历史上战争特别多,从北打到南,又从南打到北,涉及地域广阔行军足迹遍布天下,所有的路线你难免会有无法绕弯的地方。

如秦朝掌控的函谷关,就是一个踞天险独守的军事要点,通过那里的路线就是一条必经之路,由于山势地形问题敌国几乎绕不过去。

根据记载秦朝欲吞并天下,其他6国深感恐惧于是联合起来一起出兵征讨秦国,而他们所走的进攻路线就是必须通过函谷关,甚至连续3次都选择了走函谷关讨秦。

可想而知当时的七国都认为函谷关是一条必经之路,不过当6国联军第4次攻秦时,终于选择了绕开函谷关的路线,他们采取从河东渡黄河攻击的方法,可惜水流喘急渡河效果不理想最终惨败。经过分析,这黄河阻隔跟函谷关相比,无疑是走函谷关必经之路比较稳妥。

在中国版图里面,纯天然形成的军事防守地形数量并不多,除函谷关外,太原也有一条必经之路,位于它的东西两山之间,那里流着一条十二公里长的河谷还有河水从中间位置穿过。

北宋年间,金兵时常犯我国境,于是双方都视太原成胜负关键重地,金兵要入主中原必经太原,而宋兵始终得死守太原天险,阻断金人的入侵。到了明朝时代,大军北伐,太原也是必经之路,如果绕开走周边都是高山峻岭还有河水阻隔,不仅行军时间长,还特别容易被敌人据天险迎头痛击。

关宁锦防线,明朝末期清兵大举侵占中原大地,此时大明军队在此路上调集大批人马抗击敌军,如果清兵不从辽西走廊经过,采取饶过去的话虽然能曲线入关,但在关宁锦防线的大批明军也会成为他们后方的一大隐患,加之放弃必经之路不走无疑会踏入炼狱般的路线。

那时的辽西走廊被明朝充分开发,路面平坦,各个县乡城池之间距离很短,那么不走此路的话周边都是众山群岭,且树木茂密崎岖难行。后来皇太极跟努尔哈赤都想攻下关宁锦防线,曾多次出兵,可惜天险难攻屡次失败,无奈之下清军只能借道大同、宣府等地绕开关宁锦防线。

后来清兵几经艰苦避开了关宁锦防线这条必经之路,又撞上了山海关这块硬骨头,这次无论如何都是绕不开的了,如果再绕一个大圈子避开山海关,那么势必会加重后方补给压力,粮草运输跟不上,士兵无饭可吃最终还是会被迫退回去。

就像明朝大将卢象升剿匪之时说讲:兵一人日吃一升米,米非兵自携,要由他人携之与军同行,但扛米者也要日食一升米。

这话的意思已经很明确,就算是运输粮食的人也要吃那么多饭,如果粮草车队遇到大山恶水拖缓了行程几乎跟等死无疑。那么清朝军队主要是以骑兵为主,人要吃粮马要吃草,所谓粮草粮草就是专供这人马吃用。所以说战争中的必经之路,是靠自然天险形成,如果绕过去无疑是加重巨大的行军风险,权衡之下领导者们无论如何都是要攻下来的。


猫眼观史


一,我过去也一直有这样的疑问,觉得直捣黄龙,痛饮快意,何苦一城一地的去攻打?

二,看了孟良崮战役,我稍许明白了一些:

1,从当时的作战地图很明显就可以看出,孟良崮的唯一后路就是垛庄,张灵甫留在垛庄一个团,下属三个营,一营和二营都是物资营,只有三营有几个连,这么一个粮草及退路的主要阵地,张居然不派重兵防守,任凭粟裕拿下垛庄,丢失大量弹药不说,连后路也被堵截了,彻底成了瓮中之鳖,因此张灵甫只能决定上山固守等待援军,但是没有想到援军和他的距离虽然是非常近,但是始终都没有办法会合,于是张灵甫全军覆没在了孟良崮上。

2,其某种意义上,张灵甫也不是“跳攻”失败,而是“诱虎”失败…

三,历史上能够令人记忆犹新的“下跳棋”战法:

1,朱棣绕过山东,千里跃进,直取南京。这是由各种特殊历史内因和外因造成的,不可复制。

2,麦克.阿瑟的太平洋蛙跳战术,玩弄小日本。这是由双方攻守易位等因素造成的,不可复制。

四,蛙跳进攻一也好,循序渐进也好,最起码,一个战役的推进和展开,前方是进攻阵地,后方有防护撤退的阵地,左翼防御阵地,右翼防御阵地…而这些阵地,对于大的战役来讲,可不是以村庄或田地为基础构筑的(杜律明,黄维皆败于此),而是以城市或城填为基础构筑的。

1,刘备攻东吴,夷陵之战连营七百里,是一个什么概念?

2,几十万部队展开,摆开攻防架子,就是以方圆百十里的城镇为阵地,相互支撑,互为救援的…

3,不攻城,或攻而弃守,则有可能进退失据,“跳起摘桃”不到,却有可能成了别人的“馅饼”…

故,为了“摘桃”,“攻城”即搬凳子;“攻而守之”,即为把凳子放稳…然后,从容去摘桃…


六福雅士


“必经之地”必然是绕不过去的!能绕过去就不叫“必经”了

战略要地通常分为两种,分别是:“关隘要塞”和“城市重镇”。关隘一般是绕不过去的,而城市也是必须要拿下的,咱先说关隘。

关隘基本都是依照地形而修建的,大多数关隘都建在山脉的缺口,或者是河流旁边,据险而守。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由于两旁有山脉河流的阻挡,进攻方在没长翅膀的前提下,打不下关隘是过不去的。因此只要守住关隘要塞,就能把敌人挡在外面。

(陕西东面的两大关口:函谷关和潼关,这个关隘南边是秦岭,北边则是黄河,想从东面进入关中就必须拿下这两个关隘)(这个角度更容易理解潼关的位置,它介于秦岭和黄河之间,是进入陕西的东大门)

(山海关位置,西北是燕山,东南是渤海,就这一个口可以走)

(山海关远处的燕山)

既然关隘绕不过去,那么那些城市重镇可以绕过去吗?

答案同样是绕不过去。

古代行军打仗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后勤补给”,特别是对于步兵而言,补给线的安全更是至关重要。

在古代,只要占领一个城市便可以控制周围一大片地区,建立稳定的补给点,缩短自己的补给线。并且城市有高大的城墙做保护,若进攻不利也可以入城防守。

不过古代的城墙是非常恐怖的,即便是有火炮,攻打一座防备严密的城市也非常困难。在很多围城战中,面对高大的城墙,进攻方往往束手无策,只得将城市围城铁桶,切断对城内的粮食供给,生生地将守城者饿死。

但如果城内粮食充足,在即便是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守个五六年也是绝对没问题。并且得益于中国的地下水非常浅,内城随便挖口井就能打出水来,因此不用担心饮水问题。(今天复建的大同城墙,大同是明代九边之一,历史上大同城极少被正面攻破过)

如此以来,攻城就是个巨大的麻烦事。可就算再麻烦,这个城你也得打。

但如果你知难而退,选择绕过去,那么不仅意味着你的补给线被拉长,背后还有可能遭到守城敌军的偷袭,那时你就十分被动了。

冷兵器时代打仗都是需要排开阵型的,阵型的正面是一支军队最强大的地方,而阵型的背后则是这支军队最脆弱的软肋。军队如是在行军和打仗时突然遭遇背后袭击,那么极有可能造成阵型崩溃,一旦阵型乱了,人再多都没用。

冷兵器时代可没有移动电台的,底层官兵在混乱之中是没有办法及时接收上峰的命令,军队统帅将失去对全军的控制,如此一来,整支军队的处境就危险了。

即便是你做好了防守,保护好了自己的身后,但漫长的补给线你就绝对看不住了。敌军抢你几次粮车,你就吃了上顿没下顿,而每次当你反击的时候,人家已经带着粮食回城了。就算带不走,人家给你一把火烧了,你能有啥脾气?所以城市重镇也绕不过去,必须打下来。

但事情无绝对,骑兵部队就可以凭借着高超的机动性绕过某些据点和城市,直插敌人的心脏地带。比如说在靖难之役中,朱棣在进攻济南不利的情况下,便选择带领骑兵绕过济南,最后成功地攻占南京,这就是骑兵在冷兵器时代的巨大优势,当年蒙古人正是凭借着这一优势横扫亚欧大陆的。

(骑兵自身携带的粮食和机动速度都远超步兵,因此可以绕过些据点和关隘,长途奔袭敌人腹地,比如明末八旗就曾五次绕过山海关攻入中原抢掠,但这些行动仅仅限于抢掠,如果想彻底入主中原,攻城还是必须的)


千佛山车神


军事上的必经之路一般有两种情况:第一种就是天然的军事要地;第二种就是因为战略规划、战役部署,某地成为必争之地。

1、天然的军事要地

在中国历史上,天然的军事要地并不算多。相对而言太原算一个,在东山、西山之间有东西长约12公里的河谷地带,汾河从中间流过,太原就在此处。

(东西很狭窄的太原)

太原是南北交通要道,得之则可以控制河东,失之则南下北上都失据。金与北宋作战的关键点在于太原;金与蒙古作战的关键点在于太原;明军北伐稳固与否在于取得太原。太原是山西高原的核心点,山西高原是控制华北的基本点。

(靖康太原作战)

相对而言,四川的剑门关、陕西的潼关,也是重要军事要塞,属于兵家必争之地。但基本都是战役级别的影响,上升不到战略层面。

2、战略、战役上的必争之地

战争是动态的,对于指战员而言要“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许多事都是相对的,必争之地也是相对的。

从战略层面而言,朱棣的战略部署是割据整个北方,赢得谈判价码,那就必须攻下济南,济南自然就是必争之地;如果朱棣的战略调整成了争霸天下,战术执行上长驱直入,沿途就没有必争之地了,南京才是一切。更准确说,南京的建文才是一切。

(靖难之役)

从战役层面而言,辽沈战役中,锦州作战对于国军来说塔山就是必争之地,只有夺取塔山,才能取得战役胜利,所以不惜波次冲锋进攻。

(塔山阻击战)

在战斗层面而言,平型关战役中,对于双方而言控制老爷庙制高点是战局的关键,老爷庙就成了必争之地。

(平型关战役)

战争中这一切都是相对的,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毛选》中许多文章从辩证角度有很深刻的论述,值得认真学习。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因为确实很重要。

来我们先从地缘政治上看看都有哪些军事上的必经之地:东北的锦州,中原的徐州,襄阳,西北的西安,南方的荆州,西南方向的汉中。

常言道:外行看战略,内行看后勤。在战争中后勤补给一直是一个重要话题,纵观人类漫长的多少场胜利都是依靠充足的后勤保障换来的。

那么就有一个问题了,从后方到前线往往会有多条补给线路,但是因为有地形这个大BUG,导致不同路线的运输效果不同,为了最快将军事物资运抵前线,统帅会规划出最佳的运输路线,而这些兵家必争之地恰恰是在这些最佳运输路线的之中,绕过这些兵家之地,会增加运输成本,还会增加战争失败的风险,为了规避这种风险,军事家们首先要攻占这些兵家必经之地,保证自身的后勤补给路线的安全稳定,另外还有就是倘若需要撤退,也有利于部队能够全身而退。,进可攻退可守。反之敌方为了拖垮对方,也会利用各种机会对这种军事重地进行骚扰,渗透,破坏,以达到袭扰敌方后方补给的作用。

除了上面这种进攻性,还有一种防守型,典型代表:北京的居庸关,西安的潼关,太原的雁门关,娘子关。

这些关隘往往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利用险峻的地势,将入侵者拒之门外。可是一旦这些关隘失守,那么关隘之后是一望无际的平原,无险可守,这点在安史之乱显得尤为明显。当安禄山击溃哥舒翰的军队,在攻破潼关之后,由于都是关中平原,一马平川,骑兵就很快打到长安城下,长安也就迅速陷落,而作为进攻方也是相同的道理,啃的下这块硬骨头,之后就是大鱼大肉。

说白了,就是世上本没有必经之地,军队路过的多了就成必经之地。


兵说


明朝末年,祖大寿在没有援军和粮草的情况下,固守了大凌河长达三个月之久;他也曾经被围困在锦州长达整整一年。这两次,祖大寿都一直坚持到了士兵互相残食的地步。他的坚守,给清朝带了了巨大的损失。我们一方面对祖大寿的忠诚而唏嘘,另一方面也不禁产生一个疑问——既然大凌河和锦州这么难打,满清军队为何选择与祖大寿死磕到底而不是绕道而行呢?

战略要地

在冷兵器时代,地形地势对战争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比如秦朝凭借函谷关就可以阻挡山东六国的联军,东吴凭借长江就可以阻挡曹魏南下,北宋倾全国之力也要拿下燕云十六州等等。古人云:“失岭北则必祸燕云,丢燕云则必祸中原”,刘邦夺取天下之后刘敬(即娄敬)劝刘邦说:“陛下入关而都,案秦之故地,此亦搤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所以,这种对战争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战略要地,必须要拿下,绕道而行则有被截断后路的危险。

围城打援

有一些情况下,攻城一方有条件放弃一座城市,但是他们却依然选择强攻,其主要目的可能不是在于必争一座城,而是在围城打援。比如秦朝末年的章邯就是与王离、涉间等人对巨鹿城形成了包围,致使吞并城北的陈馀都不敢出兵援救,如果没有战神项羽出手,则赵国不免于灭亡。后世又有李世民曾经在虎牢关围城打援,大败窦建德。宋朝刘廷让被契丹骑兵包围之后不断地向李继隆求援,但是李继隆却作壁上观,就是因为李继隆看透了契丹围城打援的计谋。

无路可绕

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攻城一方却没有其他道路能够绕行,因为其面临的形势就是千军万马只能过这一个独木桥,而别无选择。就像山海关、函谷关等关隘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是通往战略目标的唯一出路。

后患无穷

唐朝可歌可泣的睢阳保卫战中,张巡曾经解释过自己为什么下令死守在战略上并不是特别重要的睢阳,就是因为只要叛军没有攻克睢阳,则他们就不敢贸然前行,因为他们会有腹背受敌的危险。

所以,古代打仗的进攻方之所以在一座城池上死磕到底也不绕道而行,与这座城池的战略意义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真的绕道而行,可能不但不利于整个战争的形势,还有可能会起反作用。


国史通论


干巴巴地进行阐述,可能大家没办法深入体会到。接下来我将用山海关的例子,让各位看官进行更加清楚、直接地了解到,为什么非要打下这些军事上的必经之地。

当年吴三桂的“怒发冲冠为红颜”,为何如此有名?当然有陈圆圆这个美人的元素在,但是更重要的是,吴三桂的这一举动,直接将清军放入了山海关内。骁勇的清军骑兵一过山海关,便入猛虎下山一般,以横扫之势问鼎中原。


但我们要知道的是,清军在此之前,被山海关整整阻挡了二十多年几久。山海关这条完整的防线,牢牢锁住了清军通往中原的大门。通过狭窄的通道配合关塞,山海关让善于野战的八旗清军难以发挥其战力优势、只能望关兴叹!那为什么当年的清军不绕开山海关呢?

实际上,山海关并不是进入中原的唯一途径。比如当年的皇太极便有好几次是从北京密云的长城开始入关的,但是密云山区崎岖的道路,便决定了大规模的军队无法进入,只适合小规模军队的劫掠。


所以山海关在路线距离与安全性方面,是清军的最佳选择。大规模清军从这里进入关内,可以缩短行军路线以及补给线长度。绕开山海关会造成部队脱节和消耗大等诸多问题,不利于清军长期作战。所以山海关对于储备物资有限、需要长期作战的清军来说,是必须攻打下的关口。

所以诸如山海关等必经之路、必经之地,往往并不是不能绕开。而是绕开以后,便会面临着行军时间长、行军消耗大、粮草调动困难等诸多问题。等到真正遇到了以逸待劳的敌方军队,结局可想而知。所以所谓必经之地,往往是现有兵力机动、后勤保障能力覆盖下的唯一选择。


军队的统帅一般都会选择攻占这些必经之地,以保障粮草的及时补给以及大股军队的快速行军,以保障长期战略的逐步推进乃至于获得最后的胜利。另外万一战败的时候,这些必经之地也能够保障军队较为从容地撤回。

所以说,要想获得战争的最后胜利,这些军事上的必经之地、必经之路都是不能绕开,必须实打实地打下来。但是这些必经之地,都是在古代兵力机动所诸多因素影响下产生的。如今绝大部分必经之地,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战略价值。


WarOH协虎


在古代很多经典战役中都会出现军事要地的争夺,这些军事要地往往是重要城镇或者必经之地。那么古代人为什么一定要攻下这个必经之地呢?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为什么不能绕路经过呢? 且听笔者娓娓道来。

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有没有别的路可以绕路呢?回答是,没有!在古代很多情况下,官府没有能力开辟更多的宽敞的大路,而古代大军行进,尤其是辎重部队的行军,对路况的要求在当时来讲是很高的。本来路就不多,达到要求的就更少了。这些无法绕过的路段也往往被防守的一方利用,做成要塞来阻挡进攻的大军,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在必经之路上你争我抢的现象,所以说这个问题的第一个答案很通俗,就是绕不过去,真的没有其他路。


其实在多数情况下并不是只有一条路,即使适合大部队行进的只有一条,那么供行人通过的小路总不能只有一条吧?这里面也有很多原因,首先小路就意味着易守难攻,进攻方的兵力优势很难展开。此外,古代城墙都是在城池的四周围绕,也用不到小路,随时可以绕城而过。

包围城池以后问题就来了,是进攻还是围困。按理说城内粮食总是有限的,围上一年半载粮食总有吃完的那一天,这样就可以不费一兵一卒拿下城池。但在古代的背景下,这样做也是有很大风险的,古代城中一定会有粮仓储存粮食不说,要打仗了这些必经之地的军队也会加以准备,这样一来粮食就更多了,水源更不用更担心,水井不是遍地都是吗?


准备充分坚持一两年都不是问题。在看进攻方的麻烦可就大了,由于是进攻方,往往远离根据地,粮食等给养的运输在古代可是个大麻烦,很可能没困死城里的守军,反而城外的粮食供给不上,历史上有很多战役就是如此,所以很多将领才选择把城池打下来。

绕过必经之地直接继续进攻看上去也是不错的选择,可这样一来就会有一股敌军在己方阵线以内,需要分出很大一部分兵力对其围困、牵制。不然己方的运输队和后方都很容易受到袭扰。


另外,在自动武器没有发明之前,攻城的伤亡相对较小,和近代展开的阵地战相差不多,这也使得进攻方没有必要绕过必经之路,从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角度,直接打了不是更加痛快吗?

所谓必经之路,都是在古代的称谓,在现代这种地方是很难存在的,一方面现代战争更加立体化,空降兵可以空降在任何战略地点,很容易对要塞形成包围。另一方面现代的给养运输能力远高于古代,在古代如果要包围一座城池,可能城外的大军粮草可能要比城内更加紧张,而在现代是完全不会出现这种问题。


综上所述,之所以不选择绕路原因有三,一来进攻代价相对不大,二来围困敌方不利于后续战斗,最后真的有可能没路可绕。


邓海春


所谓军事上的必经之地或者必经之路,大多都是都是因为地理环境造成的,如果不经过这些地方,一则是各种绕远,有着地理环境太过恶劣,要么就是进入高山密林,要么就是要跨越大江大河。二则如潼关一样,自古就只有这一条路,想要从中原入关中,不走这里连绕都绕不过去。



所以,中国人自古就知道如何去设置关隘来加强防御。例如徐州,徐州是厄守中国南北的重镇,守住徐州则南北兼顾,守不住徐州,北可取山东,西可入河南,南可直抵南京长江北岸的浦口。所以徐州才成为了当年淮海战役的主战场。

我们再来看徐州的地理环境,基本就是属于两山夹一谷的地形。无论从山东还是河南进入徐州,几乎逃不过徐州北面这一条狭长的谷地。因此,徐州城的防守也主要依靠的是这两山夹一谷的地形特点。



再来看看秦岭与大巴山之间的汉中,汉中自古是巴蜀的门户,自古在四川建立的政权都必须守住汉中这个门户,否则仅靠一个剑门关是很难守住入关通道的。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汉中这个地方是夹在两个山系之间的一块由汉水冲击出来的平原,并且东西跨越近百公里。



因此,汉中一旦失守,那么整个巴东地区也就失去了最后的防线。当年清军就是放弃了剑门关,选择从巴中和阆中一线进入四川盆地,并在南充射死了大西王张献忠。


傅斯鸿


从地理上来说,在太平天国战争为例子,想要夺取天京,就必须要夺取安庆,九江和镇江等地。

必须夺取的地方,比如安庆,北面是群山,南面是长江,东西也有河流,处于长江弯道位置,河道比较湍急。另外,在整个安徽,过了安庆,直接就可以到天京,再也没有天险可以守卫。

其他城市比如池州,距离长江沿岸太远,就是在池州部署大炮,也无法威胁到长江航运。所以,一旦丢失安庆,清军就可以畅通无阻的直抵天京。同时,清军将会彻底掌握长江下游的航道。

无论兵力运输,还是物资运输,都可以通过水运,再也不用依靠耗费人力物力巨大,而且效率低下的陆地运输。这无疑,将会极大提高清军的战斗力和持久作战能力。无法掌握长江航道的太平军几次集结大军团解围安庆失败,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后勤无法保障。

同时夺取安庆,将会切断皖北太平军主力军团与天京的联系,阻止粮食和援军进入天京。而且,清军围攻安庆这样一个太平军必须要保住的城市,就可以施展围城打援的战略,消耗太平军主力。

胡林翼说:"吾恐三四年未必成功。而水陆将领精力尽疲,英华衰歇,是欲速而反迟也。若蓄势审机,驻兵于贼所必争之地,使贼欲不战而不可得,则一半年之后,城邑可尽复,是似迟而实速也。"

因此,清军绝不会绕过安庆去攻击天京,而安庆保卫战也成为了整个太平天国战争最大的转折点和胜负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