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淺析“儒家鉅子”王莽改制失敗的必然性

王莽出身於外戚士族,家族在西漢末年壟斷了朝廷的最高權力,王莽的幾大家族成員都位居大司馬和侯位,時稱“家凡九侯,五大司馬”,是當時最顯赫的家族。

王莽自幼飽讀古籍,崇尚儒學,其中對《禮》《易》《周禮》和《左氏春秋》有很深的認識,以致在後期制定新規時能夠熟練運用各種儒家經典。與此同時,王莽還跟當時的讀書人建立良好的關係,共同交流探討儒學問題,在開闊視野的同時也倍加推崇《周禮》中所描述的理想的周代政治制度,為後期的改制奠定了理論基礎。

淺析“儒家鉅子”王莽改制失敗的必然性

“儒家鉅子”王莽

初始元年王莽接受孺子嬰禪讓後稱帝,成為中國封建歷史上唯一一位學者皇帝。在當時的的社會背景下,王莽開始了全面的經濟改革,史稱“王莽改制”。

但是這場經濟變革不僅沒能緩和社會矛盾,反而造成了天下劇烈動盪。地皇四年,起義軍攻陷長安,王莽被殺,轟轟烈烈的“王莽改制”,在維持了15年以後,最終以失敗而告終。

作為儒學鉅子的王莽,在深刻了解當時時代背景的情況下,為何會變革失敗?這其中既有政策本身的原因,也有當時歷史的侷限性,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王莽改制”失敗的必然性。

一、西漢末年的社會背景

任何人的成長都不開時代的影響,在王莽出生前的幾十年裡,西漢王朝已經出現了嚴重的政治社會問題,這個龐大帝國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其中最突出的社會問題有幾下幾點:

  1. 漢武帝去世後,繼位的國君為了恢復國民生息,採取了相對寬鬆的政策。在這種背景下,地方士族趁機崛起,他們大量兼併土地,導致貧富兩極分化越發嚴重。富裕的人佔有大量的土地,貧困的人則一點地方都沒有,大量失去土地的流民出現。土地的高度兼併,是西漢末年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矛盾激化和社會動盪的重要原因。
  2. 外戚專權,後宮干政,權貴奢靡成風,國庫日漸虧空,經濟上出現“用度不足”的狀況。
  3. 西漢末期,全國貨幣五銖錢出現了減重的現象,並且民間出現了私鑄和盜鑄的現象,貨幣質量粗劣不堪,這使得全國的貨幣貶值並且出現物價上漲的情況,進一步加劇了百姓生活的艱難。
淺析“儒家鉅子”王莽改制失敗的必然性

西漢末年土地兼併,流民失所

二、“王莽改制”的內容簡述

1、土地改革

王莽為了改變土地兼併,流民失所的現狀,依照古制恢復了土地國有化的政策,其具體政策是:把天下的土地收歸國有,稱為“王田”,不得買賣。凡是一個家庭男性不到八口而田地超過一井(一井為九百畝),就把多餘的田地分給宗族和同鄉的人;如果沒有田地的,那就有國家分配規定的土地;如果有非議井田制的人,那就把它流放到邊疆去。

《漢書·王莽傳》記載:“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屬’,皆不得買賣。其男口不盈八,而田過一井者,分餘田予九族鄰里鄉黨,故無田,今當受田者,如制度,敢有非井田聖制,無法惑眾者,投諸四裔,以御魑魅。”

王莽恢復古時井田制的土地政策,將諸侯王和各地世族手裡的土地收歸國有,然後平均分配給人民進行耕種。這樣使得廣大百姓重新獲得可以生存下去的生產資料,試圖解決了流民失所和貧富兩極分化的社會問題。

淺析“儒家鉅子”王莽改制失敗的必然性

王莽改制

2、財政改革:

王莽為了改變朝政財政不足的問題,對經濟政策做出了巨大調整,主要就是“五均六筦”。

“五均”,是在當時的六個城市進行市場管理,這六個城市分別為“長安、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通過在當地設立”五均司市師”,按照商品的質量、時令季節,從而規定商品的售價。“五均”的主要措施是:

  • 評定物價:根據商品的質量分為上中下三等,定出各類商品的價格,名曰“市平”。通過政府幹預市場後,當地商品不得隨意漲價,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控制物價,保證人民的生活安定。
  • 控制市場供應:當市場商品滯銷時,政府以低價進行收購,不讓賣者虧本;當市場商品短缺時,政府按照市場價格進行出售,保證物資穩定。
  • 辦理賒貸:對於急用或者缺乏資金的人員,政府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無息或者低息貸款。比起當時的民間高利貸來說,對於普通百姓和從事生產工作的人來說是十分有利的。
  • 徵收山澤之稅及其他雜稅:通過開發山澤進行徵稅,以及其餘雜稅來作為政府採購生活必需品以及賒貸的資金來源。

“六筦”,是由政府掌握六項經濟事業,包括鹽、鐵、酒、鑄錢、徵收山澤之稅,經辦五均賒貸。這些關係到國民生計的產業,全部由國家來經辦。這種管理方式是為了限制私人進入這些利潤行業,以保障人民生活的安定,同時也是為了能夠增加國家財政收入。

初設六管之令。命縣官酤酒,賣鹽鐵器,鑄錢,諸採取名山大澤眾物者稅之。又令市官收賤賣貴,賒貸予民,收息百月三。

3、貨幣改革:

西漢末年,貨幣貶值情況日益嚴重,各地諸侯國又私鑄貨幣,這就使得中央必須對貨幣進行管控,最好的方式就是發行新貨幣。

王莽在位期間四次進行貨幣改制,並制定了禁止民間私鑄貨幣的刑法。王莽針對當時貨幣貶值的情況,下令增加貨幣的品種,擴大貨幣的發行量。

貨幣改制的初衷是為了扭轉市面上低劣的五銖錢和私鑄的風氣,穩定幣值,控制物價上漲,並且通過改變幣種的方式打擊民間的富人。

淺析“儒家鉅子”王莽改制失敗的必然性

王莽貨幣改革

三、“王莽改制”失敗的原因

1、土地改革得罪了全國世族和利益集團:

西漢末年,地主勢力極其強大,土地私有制是財富傳承的主要方式。王莽為了阻止土地兼併造成的流民失所和貧富差距加大的現象,在沒有獲取人民支持的情況下,貿然採取一種急切、倉促的土地改革,得罪了全國的世族和利益集團,遭到了保守勢力的全力反撲,最終遭到失敗。

同時在政策執行的過程中,弊端叢生,執行的官員往往就是利益所得者,所以執行者自身就存在著怠慢和不配合的態度,導致推進緩慢。加上王莽生性多疑,頻頻換人,使得沒有一個執行力突出的實施團隊,這也是造成土地改革失敗的一個原因。

始建國四年,王莽下令“諸名食王田,皆得賣之,勿拒以法”,正式宣告了王田政策的失敗。

2、財政改革缺乏監督機制,實施者中飽私囊:

“五均六筦”不僅沒有實現國家財政收入的增加反而讓全國的民眾苦不堪言,究其原因在於缺乏相應的監督機制和政策實施人員中飽私囊,最終導致弊端叢生,無法持續。

王莽以外戚身份獲得最高權力,但在繼位後並沒有形成中央集權的政治權力。在實行財政改革的時候,一味效仿漢武帝使用商人身份的桑弘羊進行經濟改革,卻忽視了絕對的權威和監督機制的重要性。

王莽派遣了各種商業行家去經營“五均六筦”,這些商人暴露了貪財的本色,他們與當地官吏狼狽為奸,虛設賬目,掏空國庫,大肆謀取私利,弄得天下百姓苦不堪言。

羲和置命士督五均、六斡,郡有數人,皆用富賈。落陽薛子仲、張長叔、臨菑姓偉等,乘傳求利,交錯天下,因與郡縣通姦,多張空簿,府臧不實,百姓俞病。

地皇三年,王莽去世前一年。為了緩解來自各方的壓力,王莽廢除“五均六筦”的政策,這也徹底宣告了財政改革的失敗。

3、貨幣改革造成了市場混亂,得罪了全國的普通民眾:

貨幣改革是王莽所有經濟改革中最為混亂的,每一次都是利用行政手段,強行推行新幣種。

王莽對於如何針對現有市場存在的幣種和即將推出市場新幣種之間的關係缺乏思考,單純的從保持貨幣穩定性的角度出發。

盲目增加貨幣品種和貨幣量,使得百姓手中的貨幣不斷貶值,引發了底層人民的極大不滿,甚至出現了百姓在市場的道路上哭泣的現象。

於是農、商失業,食、貨俱廢,民涕泣於市道。


淺析“儒家鉅子”王莽改制失敗的必然性

王莽的貨幣改革,影響了社會經濟的正常發展,打亂了全國的金融體系。頻繁的更改貨幣,造成大量百姓破產,對於私下議論和詆譭貨幣政策的人都會用刑法來處置,這種做法讓王莽徹底失去了底層人民的支持,最終遭到失敗。

總結

回顧王莽改革的初衷是為了解決西漢遺留下來的社會問題,雖然最終遭到失敗,但是也要從歷史侷限性中去看待這次改革。

王莽的土地改革的初衷是為了徹底解決土地私有制,限制土地兼併和人口兼併,這在現在看來是十分了不起的政策。但是在當時世族權貴佔據絕對實力的情況下,王莽本身就沒有形成絕對的中央集權,在缺乏廣泛民意支持的基礎上就開展土地改革,必然會遭到失敗。

財政改革最後演變為官商結合,將本該屬於國家的財富納入到私人口袋中,使得世族和權貴階級的勢力得到迅速增長,最後反作用於改革的施行。

貨幣改革違背了貨幣發行和流通的客觀規律,不僅沒有解決通貨膨脹問題,還進一步導致民眾手中的貨幣不斷貶值,所以貨幣改革最終只能以失敗而告終。這也是古人不瞭解貨幣的真正原理,犯了一個歷史侷限的錯誤。

王莽作為一個儒家學者,在取得最高權力之後,面對社會問題大膽進行改良和變革,以求恢復社會安定和平穩。但是社會變革需要的是嚴絲合縫,高效的配合整體實施,既要根據當時社會環境,也要考慮現實情況。“王莽改制”缺乏系統性的思考和計劃,忽視了過程中出現的風險和危機,沒有考慮當時的外部因素,也沒有從實際出發,這種漏洞百出,魯莽激進的做法,必然會導致變革的失敗!

淺析“儒家鉅子”王莽改制失敗的必然性

歷史侷限的王莽


參考文獻:

《漢書—食貨志》

《漢書—王莽傳》

《全漢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