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浅析“儒家巨子”王莽改制失败的必然性

王莽出身于外戚士族,家族在西汉末年垄断了朝廷的最高权力,王莽的几大家族成员都位居大司马和侯位,时称“家凡九侯,五大司马”,是当时最显赫的家族。

王莽自幼饱读古籍,崇尚儒学,其中对《礼》《易》《周礼》和《左氏春秋》有很深的认识,以致在后期制定新规时能够熟练运用各种儒家经典。与此同时,王莽还跟当时的读书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共同交流探讨儒学问题,在开阔视野的同时也倍加推崇《周礼》中所描述的理想的周代政治制度,为后期的改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浅析“儒家巨子”王莽改制失败的必然性

“儒家巨子”王莽

初始元年王莽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成为中国封建历史上唯一一位学者皇帝。在当时的的社会背景下,王莽开始了全面的经济改革,史称“王莽改制”。

但是这场经济变革不仅没能缓和社会矛盾,反而造成了天下剧烈动荡。地皇四年,起义军攻陷长安,王莽被杀,轰轰烈烈的“王莽改制”,在维持了15年以后,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作为儒学巨子的王莽,在深刻了解当时时代背景的情况下,为何会变革失败?这其中既有政策本身的原因,也有当时历史的局限性,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王莽改制”失败的必然性。

一、西汉末年的社会背景

任何人的成长都不开时代的影响,在王莽出生前的几十年里,西汉王朝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政治社会问题,这个庞大帝国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其中最突出的社会问题有几下几点:

  1. 汉武帝去世后,继位的国君为了恢复国民生息,采取了相对宽松的政策。在这种背景下,地方士族趁机崛起,他们大量兼并土地,导致贫富两极分化越发严重。富裕的人占有大量的土地,贫困的人则一点地方都没有,大量失去土地的流民出现。土地的高度兼并,是西汉末年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矛盾激化和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
  2. 外戚专权,后宫干政,权贵奢靡成风,国库日渐亏空,经济上出现“用度不足”的状况。
  3. 西汉末期,全国货币五铢钱出现了减重的现象,并且民间出现了私铸和盗铸的现象,货币质量粗劣不堪,这使得全国的货币贬值并且出现物价上涨的情况,进一步加剧了百姓生活的艰难。
浅析“儒家巨子”王莽改制失败的必然性

西汉末年土地兼并,流民失所

二、“王莽改制”的内容简述

1、土地改革

王莽为了改变土地兼并,流民失所的现状,依照古制恢复了土地国有化的政策,其具体政策是:把天下的土地收归国有,称为“王田”,不得买卖。凡是一个家庭男性不到八口而田地超过一井(一井为九百亩),就把多余的田地分给宗族和同乡的人;如果没有田地的,那就有国家分配规定的土地;如果有非议井田制的人,那就把它流放到边疆去。

《汉书·王莽传》记载:“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买卖。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故无田,今当受田者,如制度,敢有非井田圣制,无法惑众者,投诸四裔,以御魑魅。”

王莽恢复古时井田制的土地政策,将诸侯王和各地世族手里的土地收归国有,然后平均分配给人民进行耕种。这样使得广大百姓重新获得可以生存下去的生产资料,试图解决了流民失所和贫富两极分化的社会问题。

浅析“儒家巨子”王莽改制失败的必然性

王莽改制

2、财政改革:

王莽为了改变朝政财政不足的问题,对经济政策做出了巨大调整,主要就是“五均六筦”。

“五均”,是在当时的六个城市进行市场管理,这六个城市分别为“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通过在当地设立”五均司市师”,按照商品的质量、时令季节,从而规定商品的售价。“五均”的主要措施是:

  • 评定物价:根据商品的质量分为上中下三等,定出各类商品的价格,名曰“市平”。通过政府干预市场后,当地商品不得随意涨价,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控制物价,保证人民的生活安定。
  • 控制市场供应:当市场商品滞销时,政府以低价进行收购,不让卖者亏本;当市场商品短缺时,政府按照市场价格进行出售,保证物资稳定。
  • 办理赊贷:对于急用或者缺乏资金的人员,政府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无息或者低息贷款。比起当时的民间高利贷来说,对于普通百姓和从事生产工作的人来说是十分有利的。
  • 征收山泽之税及其他杂税:通过开发山泽进行征税,以及其余杂税来作为政府采购生活必需品以及赊贷的资金来源。

“六筦”,是由政府掌握六项经济事业,包括盐、铁、酒、铸钱、征收山泽之税,经办五均赊贷。这些关系到国民生计的产业,全部由国家来经办。这种管理方式是为了限制私人进入这些利润行业,以保障人民生活的安定,同时也是为了能够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初设六管之令。命县官酤酒,卖盐铁器,铸钱,诸采取名山大泽众物者税之。又令市官收贱卖贵,赊贷予民,收息百月三。

3、货币改革:

西汉末年,货币贬值情况日益严重,各地诸侯国又私铸货币,这就使得中央必须对货币进行管控,最好的方式就是发行新货币。

王莽在位期间四次进行货币改制,并制定了禁止民间私铸货币的刑法。王莽针对当时货币贬值的情况,下令增加货币的品种,扩大货币的发行量。

货币改制的初衷是为了扭转市面上低劣的五铢钱和私铸的风气,稳定币值,控制物价上涨,并且通过改变币种的方式打击民间的富人。

浅析“儒家巨子”王莽改制失败的必然性

王莽货币改革

三、“王莽改制”失败的原因

1、土地改革得罪了全国世族和利益集团:

西汉末年,地主势力极其强大,土地私有制是财富传承的主要方式。王莽为了阻止土地兼并造成的流民失所和贫富差距加大的现象,在没有获取人民支持的情况下,贸然采取一种急切、仓促的土地改革,得罪了全国的世族和利益集团,遭到了保守势力的全力反扑,最终遭到失败。

同时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弊端丛生,执行的官员往往就是利益所得者,所以执行者自身就存在着怠慢和不配合的态度,导致推进缓慢。加上王莽生性多疑,频频换人,使得没有一个执行力突出的实施团队,这也是造成土地改革失败的一个原因。

始建国四年,王莽下令“诸名食王田,皆得卖之,勿拒以法”,正式宣告了王田政策的失败。

2、财政改革缺乏监督机制,实施者中饱私囊:

“五均六筦”不仅没有实现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反而让全国的民众苦不堪言,究其原因在于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和政策实施人员中饱私囊,最终导致弊端丛生,无法持续。

王莽以外戚身份获得最高权力,但在继位后并没有形成中央集权的政治权力。在实行财政改革的时候,一味效仿汉武帝使用商人身份的桑弘羊进行经济改革,却忽视了绝对的权威和监督机制的重要性。

王莽派遣了各种商业行家去经营“五均六筦”,这些商人暴露了贪财的本色,他们与当地官吏狼狈为奸,虚设账目,掏空国库,大肆谋取私利,弄得天下百姓苦不堪言。

羲和置命士督五均、六斡,郡有数人,皆用富贾。落阳薛子仲、张长叔、临菑姓伟等,乘传求利,交错天下,因与郡县通奸,多张空簿,府臧不实,百姓俞病。

地皇三年,王莽去世前一年。为了缓解来自各方的压力,王莽废除“五均六筦”的政策,这也彻底宣告了财政改革的失败。

3、货币改革造成了市场混乱,得罪了全国的普通民众:

货币改革是王莽所有经济改革中最为混乱的,每一次都是利用行政手段,强行推行新币种。

王莽对于如何针对现有市场存在的币种和即将推出市场新币种之间的关系缺乏思考,单纯的从保持货币稳定性的角度出发。

盲目增加货币品种和货币量,使得百姓手中的货币不断贬值,引发了底层人民的极大不满,甚至出现了百姓在市场的道路上哭泣的现象。

于是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


浅析“儒家巨子”王莽改制失败的必然性

王莽的货币改革,影响了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打乱了全国的金融体系。频繁的更改货币,造成大量百姓破产,对于私下议论和诋毁货币政策的人都会用刑法来处置,这种做法让王莽彻底失去了底层人民的支持,最终遭到失败。

总结

回顾王莽改革的初衷是为了解决西汉遗留下来的社会问题,虽然最终遭到失败,但是也要从历史局限性中去看待这次改革。

王莽的土地改革的初衷是为了彻底解决土地私有制,限制土地兼并和人口兼并,这在现在看来是十分了不起的政策。但是在当时世族权贵占据绝对实力的情况下,王莽本身就没有形成绝对的中央集权,在缺乏广泛民意支持的基础上就开展土地改革,必然会遭到失败。

财政改革最后演变为官商结合,将本该属于国家的财富纳入到私人口袋中,使得世族和权贵阶级的势力得到迅速增长,最后反作用于改革的施行。

货币改革违背了货币发行和流通的客观规律,不仅没有解决通货膨胀问题,还进一步导致民众手中的货币不断贬值,所以货币改革最终只能以失败而告终。这也是古人不了解货币的真正原理,犯了一个历史局限的错误。

王莽作为一个儒家学者,在取得最高权力之后,面对社会问题大胆进行改良和变革,以求恢复社会安定和平稳。但是社会变革需要的是严丝合缝,高效的配合整体实施,既要根据当时社会环境,也要考虑现实情况。“王莽改制”缺乏系统性的思考和计划,忽视了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和危机,没有考虑当时的外部因素,也没有从实际出发,这种漏洞百出,鲁莽激进的做法,必然会导致变革的失败!

浅析“儒家巨子”王莽改制失败的必然性

历史局限的王莽


参考文献:

《汉书—食货志》

《汉书—王莽传》

《全汉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