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宫女史
按李世民遵循的太子“立嫡立长”的制度,未来皇帝人选只能从李承乾、李泰、李治三人中产生,这三人是李世民与长孙皇后所生,为嫡子!
1.李承乾作为嫡长子,从小就被李世民封为太子,李世民为培养他遍请名师如李纲、魏徽等等作为太子老师,李承乾也曾代理过国事,也让李世民满意,但这人有腿疾,心理变态:为人喜欢阴奉阳违,不脚踏实地,任何老师都改变不了他;另有断袖之癖搞同性恋,公然在宫中养了一个叫称心的男宠,李世民后来派人杀了称心,李承乾竟明目张胆地在宫中设了一个灵牌每天祭祀;当他知道自己太子地位将要不保的时,竟听从侯君集蛊惑,欲效仿老爸搞军事政变,最终被李世民发现废为庶人; 这样一个不求上进、玩世不恭、倒行逆施的人显然不是理想太子人选。
2.承乾被废,依继承制度该李泰当太子了, 李泰才华横溢,也让老爸偏爱,可惜有点急不可待,为了上位,主动向老爸表忠心,信誓旦旦地说:“我当太子后,一定杀死自己的孩子,传位给弟弟李治”。 从“玄武门”走向太子位的李世民听出了弦外之音,立即心灰意冷; 李泰还吓唬弟弟李治,说李治与李承乾造反有关联,把老九吓哭了; 这样一位心狠手辣、不择手段的人自然不适合做太子。
3.李治是仁义、孝顺的,但软弱、怯懦;易感情用事,身体有痼疾;他上位后的“永徽之治”几乎依赖于关陇集团人物执政,而且让赤手空拳的武则天夺走了李唐王室的江山;所以绝非理想太子人选。
4.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与隋炀帝之女杨妃的儿子,身上流淌着两朝帝王的血,他刚毅果敢、文武双全、胆识过人、敢作敢为,深得李世民宠爱;李世民说李恪是最像自己的儿子,就综合因素来说:李恪是最理想太子的人选; 但李恪非嫡子,他当太子遭长孙无忌等重臣元老的强烈反对,所以只能成为一个遗憾。
希望星晨58298869
根据题目,单论这四个人的个人能力高低,不考虑其他因素,比如背景,嫡庶之分,看看他们做过的事,再看看当时人给他们的评价,就能估计出谁最适合当太子了。
↑李承乾有成为暴君的潜力↑
先说李承乾:
李承乾作为嫡长子,其母亲又是李世民深爱且敬重的长孙皇后,可以肯定一点的是,他之所以当上太子,与他的能力无关。
那他的能力怎么样呢?并不怎么样!
李承乾的人品很差,颇有成为暴君的潜力,倘若他上位了,估计就是一个弱化版的杨广,他没有杨广那番豪气,但缺点比杨广还严重。
杨广好色是不假,但好歹只喜欢女人,可李承乾竟然还有娈童的癖好。在皇权体制下,皇帝是天下人的模范,要是“失德”,会引发一连串凶险的政治风险。
李承乾娈童的癖好,证明他有着荒唐的心理,更有不受世俗规范约束的恣意妄为,难怪李世民得知后几乎气死,立即就把李承乾喜欢的那位“称心”给砍了。
李承乾还有个缺陷:缺乏反思自己的能力。这个能力对大人物而言,特别重要,因为他们的一念一举,都是能够触发无数人的连锁利益,事关天下。
↑李承乾极可能成为第二个杨广↑
李世民之所以能够跻身明君行列,很关键的一点就是他有反思能力。反思能力是非常宝贵的一个能力,能够帮助你纠正你的错误,李世民能够屡战屡胜,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能够及时且清醒的观察和反思当时的战场。
对一位有着极强反思能力的优秀人物来说,世事如棋,他能够举一反三,见微知著。
可惜,李承乾没有这个能力,他在老师告发他之后,不是想着改正错误,而是派杀手行刺老师;他在“称心”死后,不反思自己的荒唐,不感念李世民对他的宽容,反而在后花园摆上灵堂,祭奠“称心”,真是没脑子。
一个没脑子,心理歪曲的人物,其能力可想而知。
↑李泰才华出众,编撰了《括地志》↑
再说李泰:
此人其实是很有能力的,首先他能够讨好李世民,关键是,他长得一点也不像李世民,他是个大胖子,没什么军事才华,但他的文学能力突出。
李泰还有一点,让人们容易疏忽,其实他的政治能力也是很强的,到最后要不是心太急,差点就能成功当上太子了。
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他奏请撰写《括地志》,这是一部具有高瞻远瞩眼光的杰出著作,堪称地理学巨著,其价值自然不言而喻,可惜的是,《括地志》全书在南宋时期就亡佚了。
现存的一些书籍保留引用了《括地志》一些条目,单只是这些条目,已经具备巨大的史料价值了。
这样一本巨著,编撰绝非易事,然而李泰能够全盘统筹,组织人才,安排计划,花费了四年时间编撰而成,共修书五百五十卷,堪称才华卓越。
↑《括地志》全书已经不存于世↑
李泰编写这本书,当然有讨好李世民的目的,但是要说他对这本书本身不感兴趣,那也不可能,既然对这类地理山河之事如此感兴趣,可以肯定的是,他当了皇帝也不错。
只不过,他有点狠,有点虚伪,倘若他当了皇帝,恐怕李承乾和李治全都活不了了。
说到李治:
近年来许多文章都在吹捧李治,说是李治治理下的大唐,不但繁荣鼎盛,而且还完成了征服高句丽这样的李世民都无法做到的功绩。
↑李治治国堪称牛人,文治武功圆满↑
文治武功,李治全都实现了,他不但罢免过度的劳役,退还老百姓占地,实现了“永徽之治”,更是能够灭西突厥,灭百济,灭高句丽。任何一个战功,都远超所谓“十全老人”乾隆的武功。
虽然李治身体太差,以及让人诟病他分了太多权力给武则天,但实话实说,李治分权给武则天总比分权给太监好,而且他始终能够压制武则天,掌控朝局,绝非软弱的“软饭男”。
他唯一做错的,恐怕就是低估了武则天的政治野心,他当然不敢相信武则天竟然会把儿子废掉,自己抢儿子的权力——这也不能怪李治啊,之前历史上没有这样的操作,他怎么防备呢?
说到李恪:
很多网友都比较欣赏他(确定不是因为电视剧里聂远的颜值而粉的吗?),但说实话,李世民虽然夸赞李恪“英果类我”,但他应该是被高估了。
↑李恪得到了李世民的极高评价,但无事实支撑↑
李恪历史上记载的事迹没有什么亮点可言,相比之下,李泰完成的功绩比他多到不知哪去了,倒是李恪的黑点流传了下来: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十月,因数次游猎踩庄稼、太过扰民,李恪被侍御史柳范弹劾。
注意关键词:“数次”!
可见他已有跋扈之相,而且真实情况应该比记载的更严重。《新唐书》中则记载到,李恪被弹劾的原因不是“扰民”,而是与乳母之子赌钱,但可信度较低。
被弹劾后,李恪被免去安州都督,并削减封户三百户,毫无疑问坐实了他的犯错。
可以说,除了李世民的偏高了的评价,其他没有任何事实能够证明李恪适合当这个太子。
此外,大家想过没有,李治为什么就没犯类似的错误?李治到底是在装傻,低调逆袭,还是天然呆萌,人畜无害呢?
↑李治的成就绝非只靠运气得来↑
倘若是前者,那么李治的城府真是深不可测,或者是他舅舅长孙无忌教他的?可长孙无忌性格嚣张,不知收敛,长孙皇后死前都不放心这个哥哥,长孙无忌能有这个水平教李治吗?
综上所述,李世民的儿子中,适合当太子的,当属李泰和李治。能力最高的,毫无疑问是李治。他能够实现文治武功,绝不是碰到好运气而已,而是他智慧的深刻体现。
我见青史多妩媚
就能力和太子地位而言,李泰最适合做太子。
首先说李承乾,是废太子。也就是之前当过太子。但是此人能力一般,谋略不足,耳根子软,没有主见。所以在李世民出征时,这位太子监国,最后在侯君集等人的唆使下造反,真是愚蠢至极。
再说李恪,这个人的行事作风最像李世民了,很聪明,很能干,很有谋略。奈何聪明反被聪明误,太急于想当太子了,在李世民面前表现得太过了,爱出风头,心胸狭窄,记仇,易怒,这些都是不成熟的表现,更是当领导人的大忌。人们都说宰相肚里要能撑船,那么太子皇帝的肚里要能撑起航母才对。所以李恪不符合。另外再提一点,就是李恪的出身问题了,李恪是李世民与隋朝公主生的孩子。大臣和皇帝都担心李恪当上太子皇帝后会覆灭唐朝,重建隋朝。个人觉得,这一点有些多余了,李恪如此聪明不会做这种不得人心,自掘坟墓的事情。
接着说李泰,这个人很优秀,聪明干练,很有城府,也有功绩,是在李承乾被废后最有希望入主东宫的人。奈何这个人可能是喜欢独打独闹吧,人际关系很差,唯一信任的大臣王圭却是站在李恪那边。所以对于李泰想当太子,并且经常有越礼行为,导致大臣经常投诉,李世民慢慢就疏远他了。
最后说李治,排行第九,本来太子怎么也轮不到他,只是他当时年纪小,还在深宫,没什么功绩,表现得很谦卑软弱。所以长孙无忌这批人为了自己私利,想长期控制朝政,就将这个软柿子推上了太子之位。事后证明,李治也是一位称职有功绩的皇帝。只是在当时,不管是年龄,还是能力功绩,都轮不上他当太子。完全是一帮大臣给推上去的。
十一在上海
“子承父业”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放到现在,总有年轻人觉得不靠家里也能成功。当他们被生活碰得头破血流时,才发觉其实走在父辈开闯出来的道路其实更容易成功。普通家庭尚且如此,帝王之家,选择一个出众的儿子继承大业,更是重中之重。
李世民一共有14个儿子,其中有四个非常拔尖,分别是李承乾、李泰、李恪、李治。他们当中有人曾和太子之位擦肩而过,也有人坐上了太子之位又被废弃。从历史结局可以看到,最后是李治成为下一代君王,在普通人眼中,谁又是最适合当太子的人选呢?
一手好牌打的稀烂的长子:李承乾
李承乾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第一个儿子,按照古代的称呼,叫做嫡长子。每个家庭中第一个出生的孩子总是被寄予厚望。李承乾也不例外,从他的名字就可以瞧得出来,承载乾坤,继承大业。
李承乾三岁时,李世民令长孙家庆作为他的侍读;陆德明和孔颖达两位大师在教育界颇有声望,李世民将他们请来做李承乾的老师。李承乾八岁时,李世民已经登基为帝,对于这个最喜爱的长子,李世民许以太子之位,表达自己对他的重视。
人啊,最难的就是不能始终如一。李世民爱子之心从未变过,但是成年后的李承乾却开始纵情声色。在父亲面前,李世民还是那个谦卑好学的长子,回到东宫的他,脾气却变得乖张暴戾,听不进去他人的谏言,还养了个叫称心的男宠。
李世民得知后,即刻斩杀了男宠,他希望通过此举让李承乾回心转意,重新变回那个乖巧懂事的长子,可惜越压制,李承乾反弹得越厉害,他不仅为男宠在宫中立碑哭泣,还试图和侯君集谋反,最后失败了,被贬为庶人流放到黔州,保住了一条性命。
有能力没城府的次子:李泰
李泰是长孙皇后的次子,小名青雀,才华横溢,在诗词歌赋上很有一套。彼时大唐初定,正是形势大好之际,大唐上下好文才、爱诗篇蔚然成风,李世民也不例外。李泰本身文采卓绝,身边又聚集了一大帮文人骚客,所以很得李世民得喜爱。
李世民对李泰的宠爱到哪种程度呢?宠到长子李承乾担心李世民会“以泰代己”,而仓促举兵谋逆。李泰什么都好,就是没什么城府。
眼见李承乾倒台,自己正得盛宠,他忍不住对李世民吹起了彩虹屁,如果自己能够成为太子,百年后会“杀子还位于李治”。乐昏头的李世民当即许诺要把太子之位传给李泰,不过这种谎言很快便被褚遂良揭穿了。眼看李泰这么不简单,李世民干脆立了没什么主见的李治为太子。
有能力没背景的第三子:李恪
李恪是李世民和隋炀帝女儿杨妃所生之子,也是因为出身原因,李泰明白自己和皇位无缘,因此他努力提高自己的文治武功,是李世民几个儿子中,最出色的郡王。但是李恪毕竟年少,也曾因为被御史弹劾,而丢了一次官职。
这次事件不久,李恪又被重新授予官职,出发时,李世民特地写了一封《诫子书》,作为对李恪的勉励。李恪到了封地后,牢记李世民的训诫,将州内治理得井井有条。如今的李恪,
已非“当日吴下阿蒙”,能文能武,又有一定的政治谋略,颇有李世民的风范。
此时李世民回头看李治,越看越觉得认为这个儿子性格太软弱了,撑不起整个唐帝国。李世民找来长孙无忌商量,说李恪“英果类我”,欲改立李恪为太子。经过长孙无忌的据理力争,李世民才打消了这个念头。
李治性格不争不抢,不代表长孙无忌就没想法。李世民想改立李恪为太子,长孙无忌的利益必定会受损。所以没过多久,李恪就莫名其妙被卷入了“房遗爱逼宫案”中,丢了性命。
真正躺赢的第九子:李治
李治是长孙皇后最小的儿子,因此深得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喜爱。李治小名叫雉奴,性格软弱保守,宽厚仁慈。李治最终被推上皇位,有各方势力妥协的因素,也是李世民为了保全其他皇子性命而做出的让步。
李世民四个儿子虽然各有优势,但是综合而言,其实都不如李世民。和其他人相比,李恪在经国治世方面要更胜一筹,可惜李世民作为爱子狂魔,总想要保全所有皇子的性命,加上长孙无忌的推波助澜,因此李治便被推上了皇位。
汗青正浩
当然是李治,虽然他成为太子,有阴差阳错的嫌疑,是因为长孙无忌怂恿唐太宗立一个年幼而荏弱的太子,方便自己掌权。但是,长孙无忌运气太好了,挑到了一个硬核的太子,为啥这么说呢?
这个留到后面再表,先看看李承乾、李泰、李恪为啥不适合当太子。
首先,来看看李承乾的情况。按理说,李承乾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长子,如果他自己不作妖,皇位跑不了的。可是李承乾偏偏在长孙皇后去世之后,行动怪异,犯了很多皇家的忌讳。别说是皇太子,当王子都是很危险的。
李承乾因为腿疾,变得越来越不自信,性格也有点扭曲。还经常在东宫里披头散发,穿突厥人的衣服,行突厥人的习俗。他这种怪异行径,离出储君之位越来越远。后来因为谋反败露,被拿下了。
即便没有谋反这件事情,以李承乾后期的表现,早晚也会被撸下太子之位。作为未来的皇帝,李承乾的心理素质是不过硬的,他在母亲长孙皇后去世后,一些列怪异的行为,注定无缘大宝之位。
其次,来看看李泰。他照样是唐太宗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嫡子,因为特别有文学才华,很受父亲宠爱。李泰有才,但是锋芒毕露。他曾经对李世民说,如果立他为太子,他百年之后会杀了自己的儿子,传位给弟弟李治。
刚开始,唐太宗李世民听了这句话很感动,真地打算立李泰为储君。后来经人提醒,就明白李泰不是真心话,弟弟和儿子孰轻孰重,用常理想就觉得不太可能杀子传弟。李泰这句话演戏过头了,李世民爱子心切,担心立了李泰,李承乾和李治都保不住了,才生出立年幼仁厚的李治为太子。
再次,来看看李恪。李恪被封为吴王,得到唐太宗亲自盖章:“吴王类我”。可是,除此之外,李恪没啥政治本钱。
在李世民心目中,能当太子只有一个条件——必须是长孙皇后的嫡生子。唐太宗李世民,是古今少有的爱妻号皇帝。虽然他也挺好色的,在李元吉死后,干出纳弟媳为妃的事情。李恪就是他的弟媳杨妃生的孩子,可是,他最爱的还是嫡妻。
长孙皇后去世后,他曾经在宫中筑高台眺望昭陵,望着望着就哭了起来。后来被魏征劝止,才拆了那个“思妻台”。魏征为啥劝他?按照封建社会的礼教正统,李世民该眺望哭亲的是他父亲李渊的献陵,而不是葬着妻子的昭陵。
长孙皇后留下年幼的一子一女,李世民不放心宫妃教养,自己亲自带在身边抚养。但凡李承乾和李泰要争宠,就会把去世的母后搬出来,比赛谁做了什么追思母亲的事情,以博父皇欢心。
李恪或许什么都好,但是不是嫡妻所生,娘是谁决定了他注定与太子无缘。
在李承乾和李泰夺嫡之争白热化时,看上去个性柔弱的李治闷声发大财,捡了个大便宜。李世民为了保全三个儿子,所以下定决心立最无害的李治,担心立了李泰,李承乾的命就不保了。
可是,李治孝顺归孝顺,他或许个性温和,但是他绝对不是没有主见的软骨头。一些影视作品,把李治塑造成惧内平庸的皇帝,这其实跟历史上的李治差很远。对于李世民这样强势的皇帝,聪明如李泰,不懂得掩盖自己的锋芒,还是过不了关。可是看上去老老实实的李治,就让李世民很放心。
这就是能当太子的基本功,锋芒不外露,主意心中留。之所以说李治是个有主意的人,看看他娶武媚娘。他应该是在唐太宗的病榻前,在伺疾时跟武媚娘好上的,如果他真的是个老实头,怎么有胆子喜欢上还是父亲妾室的武媚娘。还有,别忘了,大唐的疆域,就是在李治手上一步步走向巅峰。平高句丽的是李治一朝的事情,裴行俭借护送波斯王子回国为由,平定了突厥,也是在李治一朝。
很多人都以为李治柔弱,给了武则天上位的机会,认为他无力驾驭彪悍的妻子。其实,恰恰相反,李治的确很信任武则天,但是他扶持皇后的势力,是为了跟朝中大臣抗衡。特别是以长孙无忌为代表的老臣,武则天不过是他觉得可以信任的政治盟友。
其实李治还活着的时候,武则天还是想当老实的。李治去世之后,培植自己势力多年的武则天,才有机会篡夺李氏江山。李治唯一不适合当太子的地方,就是身体不好,命不长。他是外柔内刚的类型,无论心机谋略,不会比两个哥哥差。
千夜看世界
李承乾李泰李恪没有得到机会展示自己的能力,不好说谁强谁弱。感觉都不会太差。
李承乾李恪可能会比较偏向武功。李承乾作风偏向胡化,喜欢列阵游戏,他勾结的侯君集等人大多属于武将。李恪号称文武全才,但他的子孙多以武事成名,其子李千里曾协助中宗太子李重俊起兵诛杀武三思,后兵败被杀;其孙李祎是李唐宗室中少有之战将,曾出任节度使,击败吐蕃攻克坚城石堡;另一个孙子李袛在安史之乱中起兵勤王,也是比较有勇气的人。
而李治的能力不见得很差,他在位期间攻灭高句丽、西突厥,其中高句丽是李世民都没能搞掂的,可见他的领导能力不错。只不过其父其妻都太牛,显不出他的本事。
真正鳄鱼不哭
当然是李治,不要被历史书骗了,说什么“仁懦”,这是个腹黑的扮猪吃老虎的主儿。单从政绩上看吧,李治时代唐帝国版图几乎扩张到了极致,西收西域广土地,势力扩大到了中亚三斯坦,北上灭百济,高句丽,完成了从隋文帝杨坚开始几代帝王的梦想。
从朝廷内部来说,他铲除了关陇军事集团这个操纵几代王朝兴衰的利益团体,压制了千年世家山东士族的势力,将皇权至于各大门阀世家之上,
人才上摆脱了对士族子弟的依赖,真正将从隋文帝时期开始的科举发扬光大,使寒门士子真正获得了出身的机会。
单纯看这些功绩,他就不愧为大帝的称谓了,难得的是他治大国若怦小鲜,不但做到了前辈皇帝想做而没有做到的事情,偏偏还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同样的事情,隋炀帝杨广干的亡国身死,李世民也是举步维艰,最终还是要吞下《氏族志》的苦果,结果,让李世民死前放心不下的这位柔弱少年却偏偏都做到了。
这绝不是一个糊涂,仁慈,软弱无能的君王所能够做到的,将功劳都归于武则天也是牵强的,所以,李世民的那三个儿子如果即位,是不可能比李治做的更为出色的。
柔弱恰恰成了李治的保护色,使他能够躲在暗处慢慢布局,在关键时刻发起致命一击。
李承乾废了不说了,天天想着回到草原当狼主,也是醉了。
李恪虽然李世民认为“英果类己”,但是他的出身就决定了他登基国家必乱,倒不是他怎么样或者身上杨广的额血脉起作用,是他不是长孙皇后的亲生,不可能为当时关陇集团的首脑长孙无忌所接受。
李泰虽然是长孙后所出,但是和长孙无忌不亲近,在和李承乾争夺皇位时所表现出来的手段也不见高明,远不如后来李治的作为那样云淡风轻。
综上所述,李治恰恰是大唐帝国最合适的继承人,没有之一。
闲翻古书笑谈历史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杀害大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及他们的十个儿子,软禁逼父亲李渊退位,开了唐朝皇室自相残杀的恶例,有了老子李世民作为坏榜样,李世民的儿子们为了争夺最高权力也勾心斗角甚至试图逼宫谋反。
至于李世民最重要的四个儿子李承乾、李泰、李恪、李治谁适合做皇太子,当然是嫡长子李承乾。
一、天之骄子李承乾
李承乾不仅是李世民的长子,而且是长孙皇后生的嫡长子,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篡位以后,8岁的李承乾就被李世民立为皇太子。
据史书记载,皇太子李承乾“性聪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纯深”,就是说李承乾聪明孝顺,相貌英俊,深得李世民的喜爱。而李世民对皇太子李承乾的培养也是不遗余力,先后为他选择了许多很厉害的先生,比如李纲、房玄龄、魏征等初唐名臣,都做过李承乾的老师。
李承乾治国安邦的政治才能也表现不错,唐太宗将政事委于承乾,承乾也处理的很好。此后只要太宗外出,便开始令李承乾留守监国。
也许是母亲长孙皇后的英年早逝给皇太子李承乾巨大打击,从贞观10年(636年)长孙皇后去世以后开始,一向为储君模范的李承乾,好像突然变了一个人似的,仿佛皇室的乖宝宝,一夜之间就变成了一个癫狂的疯子一样。
李承乾有同性恋的倾向,宠幸一个太常乐人称心。 称心年十余岁,漂亮可爱,能歌善舞,李承乾和他同起同睡,这件事被心狠手辣的李世民知道后,怒不可遏,将称心杀害。李承乾非常伤心,在自己东宫为称心树冢立碑,并赠予官职,并经常为称心而哭泣流泪,这是李世民与李承乾父子之间矛盾越来越深的导火索。
李世民因此越看越宠爱嫡次子李泰,李泰也觊觎李承乾的皇太子宝座,做了十七年皇太子的李承乾担心自己重蹈唐朝开国皇太子李建成的覆辙,联络侯君集等大臣试图发动政变逼李世民退位。
东窗事发李世民也不忍心杀李承乾,只是废掉李承乾的皇太子宝座,被流放黔州,李承乾不久郁郁而终,年仅25岁。
可以说是李世民粗暴干涉李承乾的私生活杀害称心,以及肆无忌惮宠爱放纵李泰造成了李承乾的悲剧。
二、才华卓越的李泰
在李世民的儿子中,嫡次子李泰的才华一枝独秀,尤其是文学才能。
李泰礼贤下士爱好文学,工草隶,集书万卷,是文学家、书法家、书画鉴赏家。唐太宗允许李泰在府邸设置文学馆,任他自行引召学士。贞观十二年(638年),李泰开始主编名著《括地志》,于贞观十五年(641年)完成。
628年,年仅九岁老四李泰改封越王,并受封为扬州大都督与越州都督,封地更是多达22州!同时受封的老三李恪,封地只有8州。可见李世民对李泰的偏爱远远超过其他儿子。
李世民对李泰百般宠爱,经常带着他四处游幸, 甚至不过短短一日见不到他,也要派自己养的一只名为“将军”的白鹘去送信,一日之内鸿雁往返数次。
正因为李世民对李泰的溺爱远远超过皇太子李承乾,才造成李泰觊觎李承乾的皇太子宝座,李承乾与李泰勾心斗角争夺储君,最终两败俱伤,让最小的嫡子李治渔翁得利。
李承乾被废皇太子以后,李泰也弄巧成拙被流放,32岁就郁郁而终。可以说是李世民对李泰溺爱不仅害了李承乾,也害了李泰。
三、英武果敢的李恪
李恪英武果敢,文武全才,无论性格还是才能相貌都最像李世民。李恪曾出镇宋州,并力荐贤才出仕,将州内治理的很好。可惜李恪与李承乾、李泰、李治相比,他不是长孙皇后生的嫡子,而是隋炀帝杨广女儿杨妃生的庶子,因此在朝廷势单力孤。
李世民废李承乾立李治为皇太子以后发现李治软弱无能,便对长孙无忌说:“你劝我立稚奴为太子,稚奴懦弱,恐怕不能守的住国家,怎么办?吴王李恪英武果敢很像我,我想立他为太子,怎么样?”
李治的亲舅舅长孙无忌当然偏袒李治,长孙无忌说:“太子仁慈厚道,是可以守成的君主;太子的位置这么重要,怎么能随便改变?希望陛下深思熟虑。”李世民这才打消了改立李恪为皇太子的念头。
公元653年,李恪被长孙无忌陷害被杀,年仅34岁。而长孙无忌后来也作茧自缚,被他一手扶植的唐高宗李治听信皇后武则天的谗言而杀害。
四、渔翁得利的李治
与李承乾、李泰、李恪等相比,李治的才能是最差的,而且性格软弱,一点都不像英武强悍的李世民,因此李世民从来都没有考虑让李治做皇太子。
公元643年,由于皇太子李承乾与李世民的七弟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杜荷、侯君集等人打算先下手为强起兵逼宫,结果事情败露,李承乾被废黜。
李世民打算立四子李泰为储君,李泰许以李世民将“杀子传弟”,表示将来将皇位传与胞弟李治。李泰又以汉王李元昌事恫吓与李元昌交好的李治,李治将此事告诉李世民,而被废的李承乾也坦承自己谋反是因为李泰对皇太子位有所图谋。
于是李世民因为诸子诸弟争位之事而气得心灰意冷想拔剑自杀,因为长孙无忌的推荐,万不得已才立李治为皇太子。
李治虽然才能最差,但善于讨好李世民,当时李世民生了个大毒疮,李治亲自用口吸毒脓,扶着李世民车辇步行跟从了多日。
但李治在李世民病重的时候与李世民的嫔妃武才人即武则天勾搭成奸给李世民戴绿帽子,可见李治忠厚孝顺也只是伪装。
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死后,唐高宗李治继位,公元655年李治立武则天为皇后,从此李治成傀儡皇帝,武则天独揽大权,中国历史从此进入长达近60年的女人当政时代。
公元655年,李治因为旧情难忘,去看望被打入冷宫的王皇后与萧淑妃,武则天得知以后,马上用人彘酷刑处死27岁的王皇后与萧淑妃。可见李治在武则天成为皇后以后已经成为傀儡皇帝,连自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
武则天当皇后以后,杀害长孙无忌等顾命大臣,唐高宗李治有一次想反抗武则天,让宰相上官仪写诏书废掉武则天的皇后,结果被武则天发现,李治吓得把责任全部推给上官仪,导致上官仪父子与李治的庶长子李忠都被武则天杀害。
李治后来利用武则天的亲生儿子李弘李贤为皇太子对抗武则天,结果心狠手辣的武则天连自己的亲生儿子都害死陷害。李治死后,武则天的亲生儿子李显李旦先后继位,武则天完全控制了唐朝,在公元690年取代唐朝建立周朝做女皇帝。
由此可见,唐太宗李世民选择李治作为接班人的确是错误的,导致武则天专权大肆屠杀唐朝皇族,最终她灭亡唐朝建立周朝,如果不是武则天晚年病重,唐中宗李显发动神龙政变恢复唐朝,唐朝早已经彻底灭亡。
厚德载物49847
我是一更历史,历史专栏原创作者,专注文史领域!
我先简单的介绍下这四人的情况!
长子李承乾:李世民的第一个儿子,生母文德皇后,生来便被寄予厚望,以李承乾为名,意为继承皇位,他天资聪颖,八岁便被封为皇太子。
史书记载承乾“性聪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纯深”,李世民非常喜欢他。还说“自今以后,诉人惟尚书省有不伏者,於东宫上启,令承乾断决。”这就已经把他当储君培养了。
李承乾生病时,从来不信佛也不信道的李世民却请了道士为儿子祈福,还特地修建了西华观和普光寺,将狱中的囚犯减免了罪行,以此为儿子祈福,可见李世民对他的喜爱。
按照这样的势头下去,李承乾肯定能继承皇位。只可惜,他不争气,宠幸一个太常乐人,还是个男的,名为称心。
传说称心年十余岁,姿容美丽,能歌善舞,李承乾和他同起同睡,这件事被李世民知道后,怒不可遏,将称心杀死。李承乾倒好,在自己东宫为称心树冢立碑,并赠予官职,并经常为称心而哭泣流泪。
后来李泰得太宗赏识,心生嫉妒,为保全自己太子之位,他将父亲兄弟看作假想敌,辗转之下,他竟生出谋反之意。太宗也不忍心杀他,最后重新易储,被判充军。
三子李恪:是唐太宗与隋炀帝之女杨妃的儿子,从这里可以看出,三子李恪不是嫡出,但他少有大才,曾出镇宋州,并力荐贤才出仕,将州内治理的很好。
李世民却常因偏爱李泰与李承乾,而忽略他,甚至对他说“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
直到李泰与李承乾皆落败后,李世民才想起这个出色的儿子,一度想将李恪立为太子。却遭到老臣长孙无忌的反对,为让自己亲外甥坐上皇位,长孙无忌设计诬陷李恪谋反,未得善终。
根据墓志记载:永徽四年二月初二,李恪在长安宫禁之内被缢杀,年约三十四岁!
四子李泰:生母也是文德皇后长孙氏。
《贞观政要·卷二直谏》:贞观十年,越王,长孙皇后所生,太子介弟,聪敏绝伦,太宗特所宠异。意思是说李泰才华横溢,聪敏绝伦,曾主编名著《括地志》。唐太宗其实也非常宠爱他,史载宠冠诸王。
《旧唐书李泰传》记载: 又以泰腰腹洪大,趋拜稍难,复令乘小舆至于朝所,其宠异如此。大致意思就是李泰肚大腰圆,唐太宗见到,担心的却不是他太胖的身材,而是觉得儿子这样上朝参拜一定会很辛苦,心疼之下特别准许他乘着小轿子到朝堂。可见其宠爱程度!
不仅如此,唐太宗还将大名鼎鼎“居地三十顷,周回十七里”的芙蓉园赐给了宝贝儿子。
正因为李世民的溺爱和过分宠爱,让李泰觉得只要拉下哥哥李承乾的太子之位,自己肯定能入主东宫,成为储君,于是涉嫌谋嫡,最终惨遭流放。
九子李治:太宗的嫡三子,李治生母也是文德皇后长孙氏,他从小聪慧,端庄安详,宽厚仁慈,和睦兄弟。李承乾和李泰落败后,李世民曾担心李治软弱性格,会治理不好国家,但遭到长孙无忌的反驳,最后才将他立为太子。
现在咱来总结一下,除了三子李恪,题主中所提到的李承乾、李泰、李治,均为嫡出。除去能力不说,最有可能继位的,只有这三位嫡出的,因为当时的储君就是按照这样的继承制度,这是其一。其二:这三位可是长孙无忌的亲外甥,无论将来谁当了皇帝,他将来都是国舅!所以于他而言,只要这三位中的其中一个当上储君就可以,是谁不要紧!
但是如果就单看史书记载来说,先看看这四人:
李承乾“性聪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纯深”;
李恪少有大才,曾出镇宋州,并力荐贤才出仕,将州内治理的很好;
李泰才华横溢,聪敏绝伦;
李治从小聪慧,端庄安详,宽厚仁慈,和睦兄弟。
从这四句史书中记载而言,只是就简单的说这四人的才能、聪明等地方,并没有体现出治国之才。太子是未来的储君,要有治国之道,统治之才!
李恪虽曾将宋州治理的很好,但他毕竟不是嫡出,很难上位。那么就日后而言,显然是李治!
而且李治也绝非是历史所传的那样软弱无能,他曾开创“永徽之治”,又先后灭西突厥、踏百济、平高句丽,将唐朝版图扩充为最大,维持三十多年,这还算是软弱?
在废立皇后问题上坚持自己的主张,排除了元老派的干扰,这还算是软弱?
所以个人而言,觉得还是李治的能力比较强,更适合当太子!
一更历史
在李承乾、李泰、李恪、李治四个人中,如果抛开政治原因,单从能力而言的话,李恪最适合做太子,为什么这么说呢,且听我一一分析。
一、扶不起的阿斗李承乾
原本李承乾作为嫡长子,从很小就已经被李世民封为太子,为了能够让李承乾成为一个合格的太子,李世民煞费苦心,给李承乾先后找了李纲、魏徽等人作为他的老师,可惜都没能改变他。
李承乾喜欢阴奉阳违,当面一套 背后一套,弄得几个老师十分头疼,除此之外,他还搞同性恋,公然在太子宫中养了一个男子,被李世民发现后派人刺杀。
李承乾得知自己相爱被刺杀,就在宫中设了一个灵牌每天祭拜,差点把李世民气糊涂。更为糟糕的是,李承乾知道自己太子位不保的时候,也想效仿李世民发动政变,可惜最后被李世民发现废为庶人。
这样一个玩世不恭的人,断然不是太子的合适人选,要是他当了太子,天下苍生不知又要如何悲惨!
二、心狠手辣的李泰
李承乾被废后,李世民首先考虑到的就是李泰去做太子,而且根据继承制度也应该轮到李泰。
可是李泰有些着急,跑去找李世民大表忠心,还说自己当太子愿意杀死自己孩子,以后传位给弟弟李治。
听到这句话,李世民心灰意冷,想当年他玄武门之变的悲伤还残留脑海,如今要是让李泰做了太子,那剩下的兄弟姐妹估计都得死,就连自己这个老头,估计都难逃一死。
此外,李泰还试图吓唬弟弟李治说李承乾的造反与李治有关,本来就胆小的李治被吓得不轻。
这样一位心狠手辣的人,如果做了太子,必定生灵涂炭、滥杀无辜,自然不适合做太子。
三、软弱仁义的李治
李世民最终选择李治作为太子,并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政治局面需要,李治最大的优点就是仁义孝顺,可是最大的缺点也来自于优点,仁义的李治有些软弱胆小。
从后来的历史来看,李治还过于重感情,也就是感情用事,比如他与武则天的感情就是如此。
一个软弱的帝王在面对一些棘手问题的时候,总会变得犹豫不决,历史已经证明了李治其实并不是一个合适的太子人选,只能算中规中矩。
四、文武双全的李恪
李恪是李世民公认最像自己的儿子,文武双全、胆识过人,单纯论能力而言,李恪是最适合做太子的。
可是皇位面前还有很多政治问题,长孙无忌的反对,以及李恪血统的复杂性,都直接导致李恪注定成不了太子,也只能成为一个遗憾。
结语
其实四个人能力都不差,只是其中有人为了权利暴露出来的缺点太明显,而有人就少很多,而在面对皇权这件事情上,更加需要那些有胆识谋略的人才能胜任,所以综合来看,李恪最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