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當今社會有文憑的不如有文化的,有文化不如有能力的!你怎麼看?

寒梅秋葉


如果是這種現象,說明文憑和文化只是靜態的東西,而能力是動態的,它能解決各類實際問題,就如同花朵和果實,只開花不結果的,到頭來人們只能選擇能結果的能力了。


牧野童


這個社會還是看文憑的,至於能力另說,前些年我考二級建造師資格審查較寬鬆,雖然很憋屈但總算過了,今年想考一級堅決考不成,原因是咱沒文憑,就是考過也拿不到證,文憑是道坎,過不去就是過不去,有能為考過又能咋樣?唉。


用戶87534773529


人有文憑不如有文化,有文化不如有能力。首先應該肯定,這句話是正確的。下面簡單瞭解一下:文憑、文化和能力三者的基本內涵。

文憑,歷史上指官府授於的某種憑證。如委任狀、戶籍證丶學位等等。現實中文憑的種類更多,人們接融最多的諸如:大專`本科丶研究生、博士丶等等文憑,俗稱畢業證,可以證明某人在某個學科(領域)某個層級所取得的成績,是學生走向社會就業的招牌,也是申請就業的敲門磚。文憑只是文化大範疇下的一分子。

文化是廣泛的知識面與植根於內心的修養。具有十分寬泛的概念,很難精準定義。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集合體。而能力是人們在實線中對自身素養的綜合發揮所展現出來的桌越實踐行為,是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合。

因此,在下以為,有文憑不如有文化,有文化不如有能力。在尊道德,守法紀的前提下,有能力的人能推動社會進步更快,反之也會對社會秩序造成更大的危害。

要教育廣大的青少年,德、智、體、能,全面發展。不斷為國家經濟社會建設培養後備人才。



一夫35177062


從客觀方面說:國家和社會都需要高文憑的人,為了更好的適應這個社會更好的生存,人們只能拼命的獲得文憑,這就導至了大學裡有許多濫竽充數的人,他們的目的只是拿個文憑,所以這些人成了你說的那種人,但他們只是一部分,許多的大學生還是很出色的,從主觀方面說:一個大學生能拿到文憑就是水平,能獲得學歷就還是有能力的,現在很多人對大學生存有偏見總是把一些大學生的缺點投射到所有的大學生身上並無限的誇張,而他們身上的優點卻視而不見,這對大學生太不公平了,我個人覺得大學生很摻還沒出校門就已經揹負了一身的流言蜚語。

謝謝系統通知!🙏🙏🙏🌹🌹🌹



仁義之川


這個問題提得好刁鑽啊!三個關鍵詞,文憑,文化,能力,哪一個都是一頂大帽子,扣下去都能砸死人。不過,正所謂理不掰不明,話不說不清,以下就是悅哥的觀點,希望能有所幫助:

第一,文憑是板磚,有它敲門膽氣壯

雖然前不久,咱們的馬雲先生剛剛說過,文憑不過是學費的收據,但是沒有這收據,很多時候,人家還真不給面子。就像一個人出門談生意,沒一套上得了檯面的衣服,第一眼就被人瞧低了。

文憑也許代表不了太多東西,但在它的背後,是它的持有者投入的一段青春,就算不值錢,不出彩,那也容不得太過貶損。當然,把它看得太重,也不是什麼好事,畢竟走入社會,世事人情,才是真正的考場,適應力的高低,象牙塔中,看不分明。

第二,文化是底氣,沒它江湖走不遠

走入社會,就是江湖。文憑不過提供了一個比一般人高一些的起點,能不能走得遠,能不能活得久,文化才是底氣的來源。這裡的文化,是一個廣義的概念,不僅包括通透練達的人情世故,也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領域深厚的專業知識,如果兼有高超的悟性,當然更好。

人情世故,為你創造人和,也就是好的人際環境。專業知識,讓你創造地利,也就是自己的主場優勢。而高超悟性,能讓你看到天時,也就是社會發展的潮流和方向,從而借勢而起,脫穎而出。

第三,能力是靠山,有它不怕出身寒

其實按悅哥的觀點,問題中應該再加上一句話:有能力的不如有關係的

。那樣的話,問題會更刁鑽。其實,關係比能力好使,從局部和短期來看,確實如此。但是若過於迷信關係,長此以往,一定會摔跟頭的。

老話說,富不過三代。又說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這些話說的,都是關係的不穩定性,靠爹靠娘靠岳丈,都不如自己煉就一身蓋世神功,來得讓人心安。有了天時天利人和,還得一身好本事,才算功德圓滿。

世間萬物,彼此依存。過於強調任何一點,都可能帶來偏見,引發失衡。這就是我們傳統文化中所倡導的,中庸之道。

大家不要以為中庸之道是封建殘渣,其實裡面的道理,深了去了。輕易否定祖宗傳承,無異於自斷慧命。箇中道理,有興趣的,可以關注悅哥,咱們深入討論。







被催更的牧羊悅


我是燕子燕陽。

理論上來說,人類一直在想方設法構建一個套完美的社會能動機制,目的就是要讓有能力的人有文化,有文化的人有文憑。

因為古往今來,人才選拔一直都是一件很困難而又重要的事情。

如何才能在茫茫人海中快速找到那個既有足夠的專業能力完成對應工作(能做),其意識觀又能符合選拔體制所遵循的價值倡導就成為人類一個很頭痛的事情(願意做)。

於是無論怎樣的社會體制,人們總是從教育就開始著手準備這件事情。

比如,學校只教大眾認可的,社會有用的(文化),以選拔那些能力與社會需求匹配的人,然後在這些人當中進行進一步篩選,選出最優,掛上標籤(文憑),畢竟每個人腦袋上並沒有寫著自己能做什麼,願意做什麼。

於是就用這樣一紙文書來標識專業和成績。

於是就有了用文化評判能力,用文憑評判文化,最終用文憑評判能力的一整套系統性方法。

可幾千年來,無數的方法,從薦舉到科舉,從私塾到大學,從保送到競爭,總是事與願違。

因為無論什麼辦法,我們總是能找到各種各樣的辦法作假。

因為仔細想想,用一張紙就表明一個人能做什麼願意做什麼雖然很直白有效,可實在不怎麼靠譜。

逼近一張紙的製作成本相比一個人的成長和價值實在是太低了,於是,假貨橫行。

這裡的假有兩種。

一種直接就是假文憑,這就不用說了,古往今來這都是重點打擊對象,明明沒那本事卻靠一張紙濫竽充數,這沒什麼好說的。

另一種就很麻煩,那就是文憑本身是真的,對應文憑也有一系列的教育培養和選拔機制,可是誰能保證選出來的人就一定有能力符合崗位和專業以及素質需求?

這個問題,在今天的社會里比比皆是。

有多少拿到大學本科文憑的“白痴”,

有多少拿著各種職業技術證書的“菜鳥”,

又有多少拿著醫生,教師資格證為害一方的“無能之人”。

只能怪當代社會太功利,太激進,太過於講求結果而忽視過程與質量。

俗話說有需要就有市場,可以說一紙文憑養活了多少人,這是一個產業,是一個產供銷一體的社會化活動,沒辦法,誰讓這是一個看臉看文憑的社會呢?

......

也許我們真的應該慢一點,細一點,穩一點,精緻一點,實際一點。


燕子燕陽


就本人非常贊同這“標題″中的說法,現實生活中的確也有如此諸多事實。

俗話說: “事事都有因果、萬物皆有關聯”。事實出於雄辨,先例舉幾項參考——

①同院子中有位比我大近十歲的一位男士,讀書畢業僅小學不足三年。成年後的早些年前曾擔任過水渠管道築造業的私企“供銷科″負責人,其主要是發貨與收款;多年後在親朋薦引下涉及管道“防水″工程項目的承接等。這過程都是有“貴人″的“扶持″中“遊刃而上″,但其中也有他的勤奮、拼搏、敢闖勇於擔當的無畏精神。至今“功成名就″錢財不愁、豪宅多處!

②另有多名身邊重點大學生,實靠實文憑!卻發現一個共同點,他(她)們都只依靠“文學與理論″這思路行動,但在實際應用中“事與願違、背道而行″,畏懼心態導致顧慮太多更不貼切實際,尤為70後、80年代初出生後大學畢業的,做事謹慎、顧前思後,不比之前小學輟學或未畢業的……

③曾打工10年中,在同一公司。大多數工薪高的技術員/管理員等,八成只是讀過中小的……

④幸運的80後出生之後重點大學畢業的,剛好趕在2000年之後我國科技、經濟富裕發展與改革非常時期,及軟件、信息化飛速推進階段。此期間的人才以文化、理論結合實際,融入社會技能的“實應性″更寧人驚喜!

所以說,個人認為:文化教育中德智體美的培養應從小開始,父母祈盼子女能夠成龍成鳳不無道理!文憑,只是在作為學生時代學習成長一個過程後的結果。所以,適應社會發展,取決於“個人能力″。


我的品牌我作主


文憑,代表一個人受教育的程度。能力,是完成一項目標或任務所體現出來的綜合素質。文化,是指擁有廣泛的知識並能將之活學活用,並有豐富的內心精神和修養。

文憑在如今的社會上,無需多言是何其重要,各種重要的崗位招聘要求,文憑永遠排第一位。

大家普遍認為文憑就是一張紙,其實不止如此,文憑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個人從小到大的努力程度和所得到的教育資源,而這種資源相當於學生所擁有的人文環境,正所謂環境塑造人性,孟母三遷的故事大家都知道。

一個三流大學和一個頂級名校的差距不僅僅是面積大小,名校擁有更多的社會資源傾斜,政府重視,民間資助,世界性關注與支持,更加註重培養人才的全面性與高詹性,與世界接軌。

企業在招聘時看重學歷其實就是看重一個人背後的教育背景,他曾經在什麼樣的人文環境下得到培養。

所以不要看不起文憑,文憑是你的人生第一個標籤,在求學階段用功去學習,是你人生中最基礎的奮鬥。

但文憑僅僅只是作為職業的敲門磚,更往上一層的是能力。

能力是一種綜合素質,是超脫於文憑之上的更精準的個人才華,當你憑文憑進入一個競爭環境,拼的就是能力,有能力才能得到別人的認可和服從。

能力就是競爭力。能力大小是能經過時間檢驗出來的,濫竽充數的人早晚會被大浪淘沙。大家根據自身能力的側重點不同而在供職不同的行業,能把自身能力發揮到最大化。要想增進自己的能力還要不斷去學習,去吸收更多的知識,塑造更完善的自己。

至於文化,我想這是對一個事物最全面的概括,因為裡邊不僅包括廣泛的知識,還包括內心深層次的精神和素養。廣義的文化是人類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一個人如果被稱為文化人,我覺得是對他的最高評價,因為這不止說他擁有淵博的知識,而且有高深的道德品質。

自古君子尊道貴德,《道德經》有云,“上德之德,不以為德……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上德者不彰顯德名,趨於敦厚的方向而不拘泥於淺薄的末端,求於真摯樸實,而絕不尚浮華鋪張。

自古中國文人都是向內求多過於向外謀。我們有修身治國的儒學,有清靜無為的道學,超然物外的佛學。中國擁有輝煌燦爛的文明,成為尊道貴德的禮儀之邦,中國文化是世界的寶藏,需要一代代人繼承和發揚。

所以回到題主的問題上,我認為做一個文化人是一個人最亮的人生底色,不管是文憑還是能力,沒有文化做支撐,沒有道德去滋養的生命是乾枯的,不管你的職場長度還是成長的高度都不可期。





荒野散木


在當下社會,確實存在一個現象,有文憑的不如有文化的,有文化的不如有能力的。

從最近紅得發紫的李子柒,皮卡晨,往溯到北大才子陸屠夫。讀書有用沒用?文化與能力熟輕熟重?倒底文憑重要還是能力重要?這些問題和爭論一直在考問我們的智慧和選擇!是當下功利社會每個人繞不過去的話題,決定著人們的價值觀判斷和教育的方向!

其實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偶然成功並不能成為大眾模仿和學習的趨勢。天才自有其成功的道路,網紅因時勢和個人獨特素質及經歷因緣合和而成功,這些可以借鑑,但不可以西施效顰,弄巧成拙!

能力很重要,修行和學習必不可少。尤其是在當下功利時代,做足功課,才有勇往直前的底氣和百戰百勝的可能!

文憑,文化,能力不能割裂開來看。文憑,先不說含金量多少,也不說身份地位象徵。但大學必然是學習和修行的最難得的人生經歷,是文化修養提高的重要階段,只要有機會進入大學,力當珍惜時光,不負好年華,竭盡全力努力學習,努力奮鬥!

人的一切活動都是文化活動,從農耕文化到商業文化,一切生存技能從學習文化知識獲得,又在社會實踐中提高,形成一定的社會生存能力!文化水平高低決定一個人的修行境界和生活能力!這些都是必要的!

能力又是一個人的綜合素質體現,與社會人際關係有很大關係!尢其是當今社會,潛規則氾濫成災,權力和金錢至高無上,有錢有背景有關係就是實力體現,不重視人際關係和潛規則,會讓有真才實學的文化知識分子寸步難行,即便是北大才子,也只能去賣豬肉!同時能力也是實踐的產物。僅有文憑不行,文憑文化轉化為服務社會的能力才是關健!另一方面,沒有真才實學,光靠人際關係和潛規則也難以闖江湖混社會,遲早會被社會淘汰了!北大才子賣豬肉成為屠夫狀元才是強大能力的真正展示!所以不能小看文化的力量和北大精神的力量!

所以文憑。文化,能力同等重要,一個都不能少!




送你一個長安


這個問題,第一句話“當今社會有文憑的不如有文化的”,感覺句意不清,不知所云;第二句話“有文化的不如有能力的”,則需見仁見智,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首先,“有文憑的不如有文化的”——這句話很奇怪。

文憑其實是有文化的證明物。試問沒有文化怎麼取得文憑?一個人能獲得一張本科文憑、碩士文憑,甚至博士文憑,本身就能證明其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而這句話好像在說文憑和文化不能兼得似的,實在奇怪。

提此問題的朋友,可能是想表達這樣的意思:如今文憑氾濫,有的文憑含金量不高;有的人自學成才,沒有文憑,卻有一技之長。我不排除有這樣的現象。例如,在一些高校,管理鬆懈,有的學生不思進取,這的確存在。記得在年初,好像教育部發言人也提到了類似的問題,並表示今後要加強治理。還有,在我的身邊,我也看到了,有一些農民身份的人,沒有學歷,但卻成為了漫畫家、書法家和作家等。我們邱縣一個農民朋友,先是通過漫畫創作,成為了縣文化館的館員,後來,他又改攻國畫,去年,他到清華大學開辦了自己的工作室。

這些沒有文憑的人的成功,只能說明條條大路通羅馬,世上的路不是僅有高考一條路能走,但不能說明有文憑的不如有文化的。

勿庸置疑的是,高考及研究生考試是目前中國最為公平、合理的選拔人才的方式,中國各級各類高等院校的學歷,也得到社會上廣泛的認可。從各級各類用人單位的招聘來看,學歷和文憑許多時候是找工作的第一個敲門磚。比如有的職位只招碩士學歷人士,再如越有實力的公司在學歷方面要求越高,“211、985、雙一流”更是文憑中的香餑餑。如果你沒有一紙文憑,哪怕“文化”再高可能都無法在眾多簡歷中脫穎而出。這是社會現實,而且難以改變。

其次,“有文化的不如有能力的”——“有文化”有時候就意味著“有能力”;而只會紙上談兵的話,“有文化”的的確不如“有能力”。

有時候有文化就意味著有能力。想做好一行工作,必然要掌握這一行業的工作技能,也就是工作能力。而“能力”一詞表意又是非常寬泛的。在某些行業中,“有文化”就等於有能力,比如說文章的編輯、撰稿人、作家、編劇、教師等等直接與狹義上的“文化”打交道的職業;再比如科技工作者、醫生、各種工程師等要求高知識水平的職業。對於這些職業,有文化就意味著有能力。

紙上談兵要不得。社交能力、協調能力、表達能力、領導能力、合作能力或者專業實操技能等等這些與“文化”一詞不直接相關的能力也是要必備的。因為社會不比象牙塔,脫離學生的身份之後除了學習文化知識,自然要掌握其他的社會生存能力以便儘快適應,這是無可厚非的。如果只會照本宣科死讀書而無法解決實際問題,那當然不如“有能力”。

最後,我想說,這個問題如果改成“有文憑的不一定有能力”,可能就容易理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