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古代死刑犯人砍頭的時候,犯人會不會感覺到疼,為什麼?

寵樂呼


這是一個讓人感到困惑的問題,因為腦袋被砍掉後,其他地方還能有一點反射反應,但是遭到這樣處置的犯人,沒人能夠再說話,究竟疼還是不疼,人家也沒法說出來。現代的一些實驗倒是很想證明這個問題,可是這問題,只要死人不說話,什麼說法都不足為信。

不過,有一種情況,犯人是會感覺到疼痛的,而且疼得要命,就是劊子手有意或者無意,沒有瞄準犯人的脖子,砍出去後可能砍了半截腦袋,沒有立刻死去,又或者一刀下去,砍到了肩膀,又或者用力太小,刀口入腦三分,沒有一刀砍到底。

這樣的情況下,犯人沒有立刻死去,卻被砍得受傷,流血的時候自然會伴隨著巨大的疼痛,犯人當然會很有感覺。

那麼劊子手是什麼人,他們怎麼會砍歪呢?

在我國古時候,負責砍頭的劊子手,幾乎從來不避諱自己的面貌,一般都是大大咧咧地露著半截胸脯,然後公然砍了犯人的頭。這些人個個膽子極大,看起來對砍頭這種事根本不在乎。

那麼這樣的人,究竟是什麼來頭呢?

其實古代行刑之人有兩種,一種是軍隊裡面的士兵,這些人往往在陣前拼殺,殺死過很多敵人,早已將生死看淡,砍掉犯人的腦袋根本沒有絲毫不適,可能就像我們一刀切開個大西瓜一樣自然。

還有一種是家傳的,別看現在我們似乎能學到很多的技術,其實還有很多東西,那些師傅們是不會傳授給外人的,在古代更是如此,砍頭那可是一門餬口的好本事,所以經常就被當成了家傳的本領。

花錢買個痛快

不管是哪種人,只要做了劊子手,就掌握行刑的權利,而就算是再好的劊子手,也難免會有失手的時候。所以行刑的時候,是允許出現一些小失誤的,當然,如果三天兩頭地砍頭連著筋,這種肯定是要被追究的。

因為有這麼一個權利,所以犯人的家屬經常會為此事感到煩心。很多時候古人是很壞的,做劊子手那是為了餬口,而為了賺更多的錢,他們經常會故意砍歪了一點,既不會被處罰,又能讓犯人慘叫半天才死。

於是很多犯人的家屬,為了讓他們速死,竟然要花錢買通劊子手,請求他們一刀斃命。既然要花錢買個痛快,自然也就側面證明了,沒一刀砍死的犯人,那是極為痛苦的。

當然究竟有多痛,我們現在也無法想象,但是刑場上也就砍頭這種事情,聽說有人會塞錢給劊子手,沒聽說其他刑罰能得到這樣的打點。

其實,大部分人都認為,一旦腦袋沒了,人就沒有了痛覺了,畢竟一刀下去,血管立刻被切斷,神經立刻就沒感覺了,又怎麼會疼呢?我們平時被割到了手臂會疼,那是腦子感覺到了,但是遇到腦袋被砍了,還有哪個部位能感覺到疼呢?事實上,直接砍頭算是比較舒服的死法,真正為了讓人感到痛、難受的,是活剮、絞刑、炮烙這類酷刑,這些才是為了讓犯人痛苦而發明的刑罰。


小小嬴政


清朝時候,才子金聖嘆押送刑場的時候。忽然下起了大雪。

金聖嘆仰天長嘯,高聲吟道:“天悲悼我地亦憂,萬里河山戴白頭。明日太陽來吊念,家家戶戶淚長流。”

劊子手才沒心情欣賞他這詩,一刀砍下,金聖嘆的腦袋和身體分了家,骨碌碌滾了出去。

同時從耳朵眼裡,滾出兩個紙團。

劊子手以為是銀票呢,拿起一看,一個上面寫著好,一個上面寫著疼。

好疼。

這是這個才子在人間開的最後一個玩笑,看來砍頭的確很疼。

這當然是個故事,那麼砍頭疼不疼呢?

法國科學家拉瓦錫做過科學實驗。

法國大革命的時候,他被送上了斷頭臺。

他給劊子手說我想知道頭顱斷掉之後有沒有意識的存在,我頭顱掉下之後,你拿起我的頭,我就眨眼。

結果拉瓦錫的頭掉了之後,他接連眨了十一次。

這說明人的意識是存在的,存在意識,就說明會感覺到疼痛。

只不過這疼痛的時間取決於劊子手的技術。

如果劊子手的刀夠快,乾淨利索,疼痛的時間就會很短。

如歸劊子手技術不夠好,就如譚嗣同被殺的時候接連被砍了三十多刀。那就無異於凌遲處死了。


錦翼


講兩個外國故事。

1587年,蘇格蘭女王瑪麗斯圖爾特在佛澤林蓋城堡被執行死刑,劊子手的手藝有點潮砍了三次才砍下她的頭。而第一次砍頭的時候她甚至還能喃喃的說:“劊子手,做完你的事。”之後劊子手不得不用帶鞘刀鋸斷她的皮膚和軟骨,才算是最終完成了處決。從整個過程的痛苦呻吟中我們可以知道她承受了極大的痛苦。

另外砍頭後意識會存在多久也有一個故事。

1794年5月8日,十八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現代化學之父拉瓦錫,被雅各賓派以革命的名義送上了斷頭臺。初中的時候大家都學習過拉瓦錫的關於氧氣的實驗,還有質量守恆定律。就是這位拉瓦錫,我初中還不知道他死的這麼慘。

在革命的斷頭臺上,拉瓦錫親自作了平生最後一個實驗。拉瓦錫說他會鍘刀落下之後儘量地眨眼。然後行刑的劊子手,提起這顆偉大的頭顱數著,說拉瓦錫至少眨了十一下。

對於拉瓦錫之死,著名的數學家拉格朗日痛心地說:“他們可以一眨眼就把他的頭砍下來,但他那樣的頭腦一百年也再長不出一個來了。”在雅各賓派的紅色恐怖下,被逼死的科學家還有孔多塞等人。


建寧李俊陽


怎麼會有這種問題? 誰又沒有穿越過,更沒有誰去穿越專門去被砍頭,至於疼不疼,只有那些被砍頭的人才知道!

反正我感覺吧,以前砍頭是用刀把頭給砍掉,不像現在一樣,直接一顆子彈打進頭顱,當場死亡,沒有痛覺,至於砍頭痛不痛呢,還是要看劊子手手的刀功和刀的鋒利程度!


如果一個劊子手是一個經常砍頭的人,並且刀功很好,對準脖子一刀咔嚓下去,不拖泥帶水,也不藕斷絲連,估計這個樣子,犯人應該沒有多大痛苦的!

如果是一個才執行砍頭的儈子手,沒有砍過幾次人,刀工不行,估計被執行死刑的那個犯人會很痛苦,一刀沒砍著,砍到肩膀上去了,這是死刑犯死前的又一道痛苦,有時候砍準了一刀沒砍斷,這樣子簡直就是更痛苦了,一顆腦袋呱啦的在脖子上,斷了一截,還有一截在上面,想想有多痛苦,有多恐怖!



當然,如果劊子手的刀沒磨好,刀砍下去了,可能刀不夠快,不夠鋒利,完蛋了,又是把脖子砍一個半截,血直飈,痛苦異常,簡直就不是人所能承受的!

當然,以上的概念是非常小的,幾乎都不會出現這種狀況,誰知道痛不痛,又沒有哪個人告訴我,我也不想知道,一輩子也不想知道!


寵呀


痛是大腦接收到身體各部份神經末梢反饋的信息。罪犯在頭離開身體之後神經已終斷,但是脖子以上部位包括脖子仍然有神經末梢,大腦同樣可以接收到反饋。所以脖子以上部位仍然會反饋痛的信息,但是大腦能夠正常工作是因為血液在不停的交換氧氣,當血管斷之後大腦工作系統很快就死機了,所以感受到痛也是很短的。這個有專家做過實驗,事先和罪犯勾通好了,當頭斷的那一刻叫罪犯,如果能聽到就眨一下眼睛,頭斷之後叫罪犯時候罪犯也眨了眼睛。所以頭斷那兩秒還是有知覺的(當然了,只是實驗推斷,必競不能進一步步證實)。正因為如此,有些家屬會給劊子手好處,叫劊子手行刑的時候快一點砍斷。



平民看天下


犯人被砍頭,疼是必然的,然而,與其他死刑相比,砍頭可謂乾淨利落,是最為人道的處死方式。大家腦補一個畫面 ,車裂,五馬分屍是什麼感覺!

既然咱們是科學賬號,就從科學的角度來講一講。早在1983年,一項醫學研究表明,不管砍頭的方法多麼迅速高效,不管刀口多麼鋒利,不管行刑人手法多麼高明,被砍頭的人總是免不了要感到幾秒鐘的疼痛。

但是,可以預見的是,在一瞬間將大腦和脊柱“分家”,將周圍的組織砍得一乾二淨,可以大大減少疼痛。這也從側面說明,砍頭到底有多疼,疼多長時間,還真的取決於劊子手的“手工”,就是他們的專業水平。

據說在1587年,蘇格蘭瑪麗皇后被砍頭時,劊子手連砍了3斧子也沒有成功,最後不得不借助刀具。

此外,還有記載顯示,一個劊子手曾經連砍17到才把犯人的頭砍下來。試想,碰上這樣的劊子手也真是倒了大黴了。這樣的劊子手也是嚴重不合格啊。

實際上,頭被砍下來後,人會感到疼,說明人沒有立刻死亡。有研究認為,人頭落地後,人的視線還能存在10秒鐘。也有研究表明,頭被砍下後,幾十秒大腦才會真正死亡,看起來砍頭速度太快,大腦還沒反應過來。


多試試美國科學課


砍頭、痛事也,喝酒、快事也。喝酒之後再砍頭,痛快之事也!痛快!痛快!



砍頭的時候,犯人會不會感覺到疼?如果是鈍刀砍頭,沒有砍下來的時候,一定是非常疼的。晚清的時候,慈禧就曾經下令用鈍刀將譚嗣同梟首,據說當時砍了譚嗣同30多刀才斷氣,這個過程顯然是異常痛苦的。

那麼,現在唯一的問題就是砍頭之後身首異處,此時是否還可以感覺到疼。

關於這個事,不得不提一個人,明末清初的大才子金聖嘆。

公元1661年,金聖嘆等人發現吳縣知縣貪贓枉法,不僅盜賣官米,而且還對當地老百姓橫徵暴斂,甚至打死一個平民。而身為巡撫的朱國治卻故意包庇。

百姓們求告無門,所以選擇了去文廟哭訴朱國治和知縣等人的罪行。沒想到朱國治一手遮天,將金聖嘆等人全部抓獲。當時恰逢順治去世,所以朱國治給金聖嘆定了一個大不敬之罪。



農曆七月十三,金聖嘆被押赴刑場。砍頭之前,金聖嘆先喝了斷頭酒,並且隨口說了一句話“砍頭、痛事也,喝酒、快事也。喝酒之後再砍頭,痛快之事也!痛快!痛快!”

炎炎烈日之下,午時三刻已到,劊子手手起刀落,金聖嘆人頭落地。此時,只見金聖嘆的耳朵裡面掉下了兩個紙團,一個寫著“好”字,一個寫著“疼”字。

由此看來,砍頭在人們的印象中是一件非常疼的事。

然而,這件事畢竟只是金聖嘆向世人開的玩笑,所以不能當真。



不過,近代歐洲曾有人做過實驗,就是查看一下人被砍頭之後,是否還有意識,有沒有感覺,這個人就是拉瓦錫。

拉瓦錫是一個了不起的化學家,被譽為現代化學之父,也被後世認定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化學家。

不過,他卻在法國波旁王朝末期當上了包稅官。所謂包稅官就是向法國王廷購買某地或者某行業收稅的權力,說白了就是買官斂財。

拉瓦錫當時給了包稅局50萬法郎,承包了食鹽與菸草的徵稅大權,之後把掙來的錢都搞了科學研究。

後來,法國大革命開始,拉瓦錫由於是包稅官,所以成為了法國人革命的對象,最終被送上了斷頭臺。



在斷頭臺上,拉瓦錫還想著科學研究,所以做了人生最後一次實驗。當時他對劊子手說:“等一會兒我被處斬後,你拿著我的人頭看看是否還能眨眼,能眨幾次,我想知道身首分離後是否還有知覺。”

劊子手當即表示同意。

等到斷頭臺上的利斧落下,拉瓦錫身首異處,此時劊子手趕緊拿起了拉瓦錫的人頭。而拉瓦錫此時開始拼命的眨眼,據劊子手記錄,拉瓦錫一共眨眼11次。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人的身首分離之後,大腦還是可以存活一段時間的,而且還是有感覺的。既然有感覺,想必疼痛也是在所難免的。


我是越關


只要刀法足夠快,疼痛就追不上你。假的!


古代死刑的囚犯往往在秋後問斬。而古代死刑的囚犯在被斬首的一瞬間會不會感覺到疼痛,還是在毫無知覺中死去!

這個問題活著的人都沒法解答,而死了的人更沒法解答。但是我們卻可以通過推理去猜測古代歷史上那些被判了死刑的人在開刀問斬的過程中是否感到十分疼痛。

首先,死刑在人類歷史上是十分殘酷的一種酷刑,因為這直接決定了一個人生命的終結,徹底的消除了一個人在人世間所有的權利和所擁有的一切。而無論是在古代的中國還是古代的西方,儘管執行死刑的方式有許多,但是最常見的還是斬首。


首先斬首畢竟是直接將人體一刀兩斷,那麼無論劊子手執行的速度有多快,當刀斧手手中的刀切開犯人頸部時,勢必會直接刺激到犯人的神經末梢並且傳遞到神經中樞。疼痛感這種意思會很快的傳遞到大腦皮層之中。


而且我們知道如果是非正常死亡,那麼大腦的死亡時間應該在呼吸和心跳停止之後,幾分鐘內才徹底死亡。也就是說斬首帶來的這種疼痛感會傳遞到大腦中樞神經之中,並且這種疼痛感會在人的大腦之中一直持續幾分鐘的時間,直到大腦腦細胞因為缺氧死亡之後才逐漸消失。

以上還是理想情況下,劊子手一刀斃命,並且將人體一分為二。而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刑場之上,經常發生劊子手因為種種原因無法一刀斃命或者凌遲處死等殘酷的酷刑。那麼這種疼痛感會在死囚犯身上持續更久的時間。



比如說參與清朝末年光緒皇帝於戊戌年間親自領導的百日維新的譚嗣同,在原本可以逃跑的情況下選擇留在北京城內。最終被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所抓獲,並且最終與其他五位志同道合的文人秀才一同被砸到了北京的菜市口斬首示眾。


結果譚嗣同在被砍了20多刀之後才徹底嚥了氣。由此可以想象譚嗣同在整個被執行死刑的過程中遭受的痛苦是多麼的漫長而煎熬。

因此古代犯人在執行死刑時,即使劊子手刀法很快,犯人依然可以感受到疼痛感。只不過他沒有機會將這種感覺告訴世人。


珞珈山的貓


1794年5月8日,現代化學之父拉瓦錫被送上了斷頭臺。他決定完成人生中最後一個實驗,於是告訴劊子手自己將在被砍下頭顱後儘量的眨眼。結果,劊子手發現拉瓦錫眨眼了11次。

(拉瓦錫和妻子)

這個故事證明,人的腦袋被砍下來的時候,還是有短時間的知覺的,也就意味著能感覺到疼痛。當然,拉瓦錫的這個故事不見於正史,可信度不高。

其實,很多醫生都對這個問題比較好奇,畢竟現在很難有機會觀察和研究了。於是,2011年1月,幾位荷蘭科學家用腦電圖測試老鼠被砍頭後的情況,結果顯示老鼠的大腦依然保持了4秒鐘的清醒。雖然老鼠代表不了人的情況,但這也算是一個強有力的證據:腦袋離開身體後不會立刻失去意識,人很有可能會感覺到瞬間的疼痛。


但是,針對於題主的這個問題,我們需要討論另一個情況:犯人有多疼,要看劊子手的水平了。

(斷頭臺是為了減輕犯人的痛苦)

《歐洲死刑史》關於斬首的介紹中,專門提到了這種死刑執行方式並不簡單。早期歐洲的斬首,被認為是最體面、最受人尊敬和歡迎的死刑方式。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斬首能夠迅速解決犯人,減少痛苦。

但是,這非常依賴劊子手的水平。和古代中國喜歡用砍頭執行死刑不同,歐洲人更傾向於絞刑——能增加犯人的痛苦,同時技術含量不高。中世紀斬首需要使用大劍,通常約有1.2米長,劊子手必須有力氣並且勤加練習才行。而在13世紀之前,有豐富經驗的劊子手並不多(當時歐洲執行斬首很少)。

所以很多歐洲城市需要執行斬首的時候,往往會從其他城市請來經驗豐富的劊子手。紐倫堡的記錄官就寫下了1501年的一次斬首行刑,他們專門從外地請了一名劊子手來,這位高手一劍砍下了兩名罪犯的頭顱,獲得了圍觀人群的稱讚。


但是,並非所有的劊子手都這麼優秀。很多沒有經驗的劊子手,往往會有失誤。

“比如劊子手劍揮偏了,沒砍到犯人的脖子,而是砍到了犯人的頭或者肩膀,或者沒有完全砍下來等等。”(源自《歐洲死刑史》)

這意味著,被砍頭的犯人如果不能遇到一位好劊子手,將會被折磨的更厲害。有一個著名的例子可以說明:日本著名的作家三島由紀夫切腹自殺的時候,找了個新手站在身後當介錯人(切腹儀式中砍下切腹者的頭顱,減少痛苦)。三島由紀夫切腹後十分痛苦,等待介錯人幫他了結。結果,這位新手連續砍了三次都沒成功,三島由紀夫疼痛難忍,差點咬舌自盡(後被另一人介錯成功)——可見,斬首並不是個容易事情。

所以,犯人被砍頭時會不會感覺到疼,完全要看劊子手的水平了。如果遇到戊戌六君子那樣的,被老佛爺點名用鈍刀斬首,痛苦就可想而知了。


七追風


從理論上來說,不痛。從實際情況看,很痛。

理論認為,神經末梢感受到刺激,將信號經過神經通路傳輸到大腦的疼痛中樞,產生疼痛感。疼痛感是一種防禦機制,促使肌體趕快離開刺激物。

如此說來,以迅雷不及盜鈴的速度砍下犯人的頭,即使神經末梢感受到了刺激,但神經通路已經中斷,大腦的疼痛中樞不會接收到信號,無法產生疼痛感。

理論住往是缺乏實際經驗的人制造出來的。現實中的圓,無論請哪位大師來畫o,永遠沒有理論上的圓那麼圓。古代行刑砍頭也是這樣,無論請哪位劊子手來砍,總是沒有想象中那麼快。即使是特級砍頭劊子手,也做不到。這樣,被砍頭的犯人就會感受到痛,劇痛。

舉一個例子。當年,山東鬧義和團,山東巡撫毓賢上奏說民氣可用,正好對抗洋人。西太后在戊戌政變後,對洋人亦頗仇恨,對毓賢的建議表示對路。義和團的動靜越來越大,在洋人的抗議下,毓賢調任山西巡撫。新任山東巡撫袁世凱採取保護洋人的策略,把義和團往外趕。毓賢在山西,則對洋人大開殺戒,洋人傳教士及其家屬,還有修士修女,共有190多人被押到太原,殺得一個不剩。被殺的中國教民,也頗不少。八國聯軍戰後談判,要求懲辦毓賢等人,朝廷給予的處分是發配新疆,永不敘用。洋人認為處罰太輕,要斬殺才行。經李鴻章等人的斡旋,洋人退了一步,其他人就算了,但毓賢一定得死。

此時,發配路上的毓賢,已走到蘭州。接到西太后就地正法的旨意,陝甘總督監斬,總督中軍及地方官員負責具體事務,找來了蘭州刑場最專業的劊子手。

臨刑前,毓賢送了一個金鐲子給劊子手,意思是,哥們,下手一定要穩、準、狠!否則,那種痛苦的滋味,誰受得了?

劊子手收了金鐲子,砍頭時卻出了岔子:一刀下去,竟然沒將毓賢的頸脖砍斷。

劊子手正發楞,毓賢的隨從衝上去,在毓賢頸脖上趕緊補上幾刀,才算完事。

事實上,像毓賢這種砍頭補刀的情形,是古時行刑時常見的。在大城市,劊子手的專業技能略好些。在偏僻之地,甚至有劊子手砍了十幾刀都沒完成行刑,最後用鋸子來鋸斷脖子的情況。不是劊子手故意要這樣做,客觀的原因是:

一、訓練水平低。劊子手受訓,據說是在西瓜、冬瓜等瓜果上進行的,砍瓜和砍人,畢竟區別很大。


二、經驗不足。劊子手行刑砍頭,隨著經驗的積累,會越砍越嫻熟。但古時的劊子手,從業時間都不會太長。因為累計砍頭到一定數量,劊子手就不會再做劊子手了。這是他們行業的規矩,他們認為,這行有點陰,有點不祥,宜趁早收手。

三、工具不利。最早行刑梟首,用青銅鉞來砍斫,後世則大多用鬼頭大刀。行刑後,把刀往倉庫一扔,沒人願意多管。有新的大刀來及時更換,還好說。如果總是用舊刀,難免鋒利程度越來越弱。

現實中的行刑砍頭,達不到理論上不痛的理想狀態,當然會感到疼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