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他是有清一代的書畫大家,有“淡墨探花”之美譽

他是有清一代的書畫大家,有“淡墨探花”之美譽

明清時期,中國書法水平達到了一個高峰期。名家眾多,風姿百態。有論書道的認為,“自明、清之際,工書者,河北以王鐸、傅山為冠,繼則江左王鴻緒、姜宸英、何焯、汪士鋐、張照等,接踵而起。大抵淵源出於明文徵明、董其昌兩家。”這裡要提到就是深受董其昌影響的一位大家王文治。

王文治 字禹卿,號夢樓,江蘇丹徒人。史書評價他“工書法,以風韻勝。”王文治的書法藝術風神俊逸,與當時的諸城劉墉,錢塘梁同書齊名,時有“濃墨宰相(劉墉)、淡墨探花(王文治)”之譽,可以說,王文治的“帖派”書法達到了清代中葉的最高水平。有《夢樓詩集》、《快雨堂題跋》傳世。

他是有清一代的書畫大家,有“淡墨探花”之美譽


王文治“生有夙慧,十二歲能詩,即工書。”長大後,遊學京師,後來考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當過一陣子云南臨安知府,因事辭官,後又復官。折騰幾回,王文治就煩了,“厭吏事,遂不出,往來吳、越間,主講杭州、鎮江書院。”乾隆帝南巡的時候,有次走到錢塘僧寺,偶然看到王文治書碑,“大賞愛之”。“廷有以告,招之出者,亦不應。”後來,乾脆也不出來講學了。不到五十歲,即究心佛學。

其實,王文治在書法上的名氣並不是因為乾隆的賞識而被熟知的。早在他於京師為官的時候,已經名聲大噪,據王昶《湖海詩傳》稱:“禹卿尤工書,楷法河南,行書效《蘭亭》、《聖教》;入京師,士大夫多寶重之。”而且更令人驚歎是,在當時的有限的文化交流條件下,王文治的名聲甚至傳播到海外了。有次他跟翰林院侍讀全魁出使琉球,當地人知道他來了,以重金求墨寶。朝鮮人來華,專門以餅金購得王文治書法以歸。日本很多博物館都珍藏著王文治真跡。如東京國立博物館、京都藤井齊成會有鄰館、沖繩縣立博物館、大分縣立博物館皆珍藏有王文治的墨寶。

他是有清一代的書畫大家,有“淡墨探花”之美譽


在書法風格上,王文治得董其昌神髓。王書運筆柔潤,墨韻輕淡,行間布白,疏朗空靈,氣格風神極其婉美,近於董其昌的書風而更加嫵媚,倜儻風流的境界是作偽者難以仿效的,當時竟有“天下三梁(指梁同書、梁衍、梁國治),不及江南一王”的說法。王文治非常推崇禪宗的“頓悟”之說,很多作品都透出一種禪家的清遠意味。 王文治這個人性格不同俗流,“喜聲伎,行輒以歌伶一部自隨,辯論音律,窮極幽渺。客至張樂,窮朝暮不倦。海內求書者,多有餽遺,率費於聲伎。”也就是說喜歡女人和音樂,把寫書法作品得到的錢都花在這方面上了。但是,在玩樂到“客散,默然禪定,夜坐,肋未嘗至席。持佛戒,自言吾詩與書皆禪理也。” 另外,王文治詩寫得也不錯,比如有一首《安寧道中即事》:“夜來春雨潤垂楊,春水新生不滿塘。日暮平原風過處,菜花香雜豆花香。”意境盎然。

他的學生潘恭壽善山水花卉,中年皈佛後多作仙佛像。被後世視為丹徒派的前期代表人物。其畫多有王文治題跋,世尤重之,稱為"潘畫王題"。兩人珠聯璧合的合作被視為畫壇雅事。王文治的女婿陸恭也是位書法家。陸恭 字孟莊,號謹庭,吳縣人。也是舉人出身,有記載說他,“點染花卉,筆意古雅,眼高手辣。讀書嗜古,工書善畫,精鑑賞,多收藏古帖名畫。”

王文治於七十三歲時去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