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周武王、姜太公、周公旦等都沒有預料到不斷分封土地會讓周越來越弱小呢?

常青樹177347524


這個是以後來的角度來考慮的,你如果站在當時的角度來說的話,分封制那是百利無一害的。

分封制的問題不是說這個制度有問題,而是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導致的,才會導致分封這個制度不適合了。

周朝採用分封維持了周王室八百年的統治,這個在中國的歷朝歷代有誰做到了呢?當然很多人說東周之後周王室其實已經是名存實亡了。周王室最大的權利還是在西周的時候(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在這之後周王室確實權利不大了,但是周王室還是有一定的控制範圍和權利的,特別是在春秋的時候,各個諸侯國還是會給一點周王室的面子的,但是戰國之後周王室就徹徹底底的沒有一點權利了。周王室為什麼要採用分封呢?

那個時候來說,分封的好處可以說太多了,分封之後,周王室的控制的範圍迅速擴大,看看被分封到周邊的那些國家,一直都在擴張土地,那這些土地在名義上還是周王室的啊。

土地以擴大,周王室的權利,控制的土地,人口,稅收等等都會增大。這個時候人們是非常相信神的,而周王室正是把所有的大權神化,讓老百姓不敢造反,周天子,上天之子,誰敢造反。而且這個時候老百姓也是沒有任何造反的權利的,諸侯也沒有,當時還是青銅時代,青銅冶煉的技術都是在周王室手裡的,別說老百姓了,一般的諸侯國都是沒有這個權利的,因為周王室也把這個技術神化了,只有周王室才能有權利擁有。這個時候誰敢反,所有的諸侯都要聽周王室的,一個人敢反,周王室一聲令下,所有的諸侯國都來討伐你來了。

只是說,後來科技發展,社會進步了,人們的私心也增大了,分封制才出現了後來的問題。可以看到在春秋之後,戰國時代已經進入鐵器時代了,這個時候社會生產力大大發展,連老百姓都會鍊鐵了,還會有人聽周王室的嗎?社會發展到這個時候,分封制就要取消了,就像社會發展到近代的時候,封建制度被資本主義,社會主義這些取代是一樣的。


小伍講歷史


這個說法是錯的!周武王時期的分封其實是拓地分封,有點像現代的股權分紅與業務抽成,並不存在分封越來越小的問題。

以姜氏齊國為例,山東齊國是姜子牙的封地。當時周武王在給姜太公分封土地的時候是建立在姜太公帶兵徵東夷拓地千里的前提下。姜子牙因功受封齊侯,並以臨淄為中心五十里作為封地。簡單來說就是姜太公帶兵佔領了方圓千里的土地,然後他因此分得五十里的封地。按著現代說法這就是抽成百分之五。而其他的百分之九十五則入了周王朝的朝廷當中了。這種分封模式使得周朝只會越來越強不可能越來越弱。

真正導致周朝失去控制力的是周平王這個敗家子!由於勾結自己的外公與犬戎外族入侵,弒君殺父才上位,周平王這個王位得來得名不正言不順,這使得他必須去賄賂自己的臣子才能當上周王。他不得不把大量的周王室領土分封賞給各國,比如他大手一揮就把關中賞給秦國了,這完全是在敗家子了,這時候才會出現所謂的越分越弱。我們常提及的齊桓公晉文公等人實際上距離這個時候還有幾百年時間。


優己


不乖祖宗不聰明,只怪兒孫太敗家!

文武周公的封土建國,是當時控制邊遠地區的唯一方式。

武王伐紂,走了幾個月才到朝歌,這一路辛苦的,就一直想著辦完事早點回老家去。其他的那些土地,交給信任的人管理就行了。

最遠的東方,有塊富庶的土地,分給周公和姜公,他們是周王最信任的人,分給他們總比分給別人放心吧!

周王自己去管理?別逗了!從西安到臨淄,來回就是一年多,還要穿林海跨雪原,耗費無數珍貴糧草,費那勁幹什麼?

更重要的是,有人想親自管理邊遠地區,就被滅掉了。這個人就是商紂王。

商紂王派出主力遠征東夷,淮夷,萬萬沒想到被周國抄了後路,這就是不使用分封的惡劣後果!

文武周公沒想到的是,東周的小兒孫們敗家到超越天跡!

東周只有洛陽一帶的土地,周邊還各種戎人盤踞。就這樣,週考王還要把弟弟封為西周公,難怪周王室土地越來越少了。

崽賣爺田心不疼,管不了的土地給親戚,管得了的土地也給親戚,周朝要是不滅亡,真是沒天理了!


歷史知事


本來就是一方小諸侯,因為名聲在外,被推為盟主。帶領著眾諸侯反商,乘著紂王的軍隊在外面打仗,來不及回援。即便如此紂王也拼湊了17到30萬的奴隸來充當軍隊,而伐紂的軍隊也就5萬來人,還是拼湊起來的。

到了周王朝的建立。武王死後,蔡叔和霍叔發動叛亂,這可是自家人。紂王的兒子也乘機聯合了前朝舊勢力加入其中。可見初期政權是很不穩固的。

既弱又不穩固,所能做的就是在殷墟這塊蛋糕上搞分封,自己兄弟分了15人,同宗的分了40多,71人的諸侯,佔去50多席位了。家族企業的現狀就是董事長以下重要崗位全是親戚。

劉邦曾經對吳王劉濞說看你的面相,將來會造反。他不也得封出去。就是預料到又能如何。大的選擇上是不得不,必須這麼做。


1成亮1


大罪人是周平王,西周被犬戎攻滅,後來戎人被鄭晉秦衛趕走但是依然佔據岐山一帶,但是平王卻和贏開說,如果你能趕走岐山的戎人孤王就把岐山分封給你。其實當時戎兵根本不多。第二罪人就是周惠王,王子頹和廚師作亂趕走了惠王,鄭厲公和西琥公攻入洛陽殺害作亂者,惠王復位,惠王居然把天下最險要的關卡虎牢給了鄭國,鄭國得到虎牢國力更強大。第三罪人就是惠王的兒子周襄王,王子街帶勾結翟國攻破洛陽襄王逃亡鄭國並向各國求救,晉文公派兵打敗了王子帶殺了槐後襄王復位,晉文公邀功說希望死後以王級別的葬禮,襄王拒絕,但是增加了6個大城池,晉國國境直達太行山南麓。第四罪人周景王,景王生前立姬猛為太子,死前又改立姬朝太子,最後王子猛登機為周悼王,王子朝不服和景王死前的顧命大臣勾結自立為王,二王相互攻伐打足十年,悼王死後王子朝繼續和弟弟周敬王打,最後晉頃公兩次趕走了朝,朝逃到楚國,因為晉國承認周敬王,所以楚國承認朝,數年後吳國打敗楚國,楚平王派人殺害朝。


毛毛23215202


預料到也沒辦法。

1、周武王獲勝後具備了“發證”權,特許經營許可證,但周家並不具備統一經營能力。

800諸侯裡多數人是過來幫忙的,比如楚,人家那地方本來就是人家的,你只是給了他家一個名份。即使你不給,那塊地盤也是人家的。

2、封建制的主要原因不是分封諸侯,而是當時的情況下,如果你不分封,則根本沒辦法控制。

有人說為啥不高中央集權……周初商末屬於由部落聯盟的共主向封建制度轉變過程,如果換個方案,由共主的部落聯盟直接搞中央集權……具體會有誰聽?

3、中央集權是有條件的,一個是法制或制度建設比較完善,二是中央有足夠的錢和軍事力量。而這兩點周初都沒有。

4、上市公司強大了,上市公司董事長不鳥集團公司董事長的也有很多,市場、資金和人事權都在人家上市公司手裡,集團公司靠那點分紅派息吃飯,當然越來越弱……



終南高揚


分封制是周的首創,但周不是最後一個實行分封制的國家。在周亡後,西漢、西晉和明等王朝在不同程度上實行過分封制,結果西漢出現了七國之亂,西晉有了八王之亂,明又有靖難之役。如果說周的開創者沒有預料到分封制的弊端。那劉邦、司馬炎和朱元璋呢,他們作為後來者應該把分封制得弊端看的清清楚楚了,為什麼還會實行分封制?

可見他們預料到了。只是實在經不起分封制的誘惑。國家初立,揹著鞏固政權的沉重壓力,稍有不慎,國家就會分崩離析。如秦、隋。這時候,誰是最值得依靠的力量呢?第一選擇當然是親人,特別是皇帝的兒子。只有以血緣為紐帶,才能保證邊疆大臣出死力,動死腦。因為這是他自己家的,他不努力誰努力。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共同體。只有當時最合適的,沒有永遠合適的,畢竟歷史也在不斷變化麼!


天天向上sez


我不復制黏貼,只談個人見解。

分封制,其實舉個例子,就好像一個老爹,有4個兒子,當生意越做越大時,肯定第一考慮是讓自己得兒子去掌管每個公司,因為這是最靠譜,最直接的方案。舉例到國家也就演變成了分封制了。

之所以在周時有分封制,那時,歷史還不夠悠久,沒有太多的歷史參考,他不知道這樣的弊端在哪裡,第一選擇就是相信自己得兒子,孫子,認為無論何事,第一時間就是自己家人,親戚會死心塌地幫助自己。但他沒有考慮,繁衍多了,代代多了之後,人也就不那麼親了,慢慢的開始有了自己的這一支。

你像我是福建人,我們有5代同堂,但是論親的,也就是爺爺這一支,跟自己叔叔親,堂叔這類的相對遠了,再往下我們的孩子那就更遠了,,上升到國家,慢慢大家就會想,憑什麼君王一直是那一支?我也是某某後代,我也要當國王(參考八王之亂)

但分封的好處在於剛開始,確實好處很多,不論什麼事情,子孫肯定是第一個響應的!



歷史個人見解


錯了,不是分封讓周變弱,而是變強。

周天子分封的是自己的土地嗎?不是。

當時地多人少,大片土地沒開發。現在的河南在當時有原始森林,河北還有大沼澤。更重要的事是,東南西北到處都有土著蠻夷。比如夥同申國攻陷鎬京,殺死周幽王的犬戎主要活動區域就在現在的河北。



當時華夏民族的土地只有黃河流域那麼一點點。土地怎麼來?搶啊。從土著手裡搶。那些土著,就叫蠻夷。

周天子的大分封本質上是大殖民。不要以為殖民是西方專利,周朝分封是人類史上最成功的殖民之一。

諸侯帶著自己的部民奔赴各地,首先築城,也就是殖民點,由點及面。

西周乃至春秋中前期,諸侯之間的戰爭要遵守禮儀,比如不能俘虜老人,不能趁著國喪攻擊,不能偷襲,追擊不能超過百步等等。

這些戰爭禮儀不是因為什麼貴族精神,而是因為諸侯需要抱團才能生存。這些禮儀只適用於諸侯內部,對蠻夷是不需要講禮的。

所以這些分封實際上是擴張。


當然隨著擴張,諸侯的實力也會增強。但是,土地就在那裡,你不去佔自有別人佔。等蠻夷或者其餘方國把土地佔領,人口暴增,消滅自己?在當時,分封是最正確、最英明的決策。

再者說,周天子分封的是什麼人?不是宗室就是功臣,還有對已有方國的承認。在周朝建立時,宗室、功臣對自己的威脅大還是蠻夷的威脅大?答案不言而喻。

至於周變弱,這不能怪武王和周公,只能怪後代不爭氣。諸侯可以從蠻夷手裡奪取土地,周王室也可以啊。

分封到中原腹地的諸侯危險小,但沒處擴張;分封到邊邊角角的諸侯危險大,但擴張潛力也大。這個很容易理解吧。

周朝王幾原本在哪?在陝西,直面西戎,擴張潛力很大。可是後代不爭氣,打不過或者不願意打,把地盤給了秦人,自己跑到中原腹地享福去了。



秦人打得有多慘?秦仲、秦莊公連續兩代秦國國君戰死,秦襄公也病死在與西戎的戰鬥前線,這才在陝西站穩腳跟,並以陝西為基本盤,統一全國。

如果周人不跑,不讓秦人擋在前線,而是自己勇敢的與西戎戰鬥,向西擴張,那麼日後的秦國就是周國。有強大的實力,又有君臣大義,誰能反?說不定還能學秦國削平諸侯,中央集權呢。

貪生怕死跑到早已開發,沒法擴張的河南,導致自己越來越弱,這怪得了誰?

後代不爭氣怪不得祖先。


上真道君


分封制度是從周開始形成的。



聰明如周武王,姜太公之流,玩弄政治權謀的高手。不會想不到土地不斷分封下去不利於王朝統治。

不過任何一個制度的制定和實施,都是有利有弊的。

我們先來看看分封制的利,弊:

利端:

一,由於周朝剛剛建立,人心不穩,諸侯異心。實行分封制,有利於穩定當時的政治秩序。

二,通過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蓋了整個黃河中下游地區;周文化具有驚人的穩定性和延續性。



通過層層分封,層層領導,監督,使得周政權由鬆散到嚴密,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控制。

弊端:

一旦諸侯國強大,王權壓制不住的時候,就是災難的開始,受封的諸侯在自己的領地內,享有相當大的獨立性,隨著諸侯國勢力的日益壯大,王權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壞。王權就會受到反噬!



因此,相對於當時的環境,分封制有利於王室對於各諸侯的控制,使政權由鬆散變為嚴密。天子能更好地集權。利大於弊。所以會允許分封制的存在。

另一方面,由於時代的侷限性,周武王姜太公這樣的大才之人也只看到他們在世時能壓制住諸侯國帶來的好處,卻未曾想到若是後人昏庸,分封制帶來的反噬惡果。



以上是個人拙見,有不同意見者,可關注留言,一起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