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农村家谱谁来写合理?

解焱


现在的家谱尽量找到原始资料,尽可能的不要虚编乱造,我修编了自己本村的,都感觉心累。太难了,只能靠老人口传。最后也只是个糊涂账。


晨雨听风2


没有经历过家谱编写的过程,但是手上正好有一本家谱,来说说我从家谱里看到了些什么吧。

我姓陈,祖辈是江西义门陈,我们这一支叫聚星堂,现居安徽安庆。

家谱首页就写明了所有辈分信息,我是远字辈,家谱里最大的是庆字辈。反面还有一页辈分,所以离用完还早得很呢。

后面的序里介绍了这是第六次续修家谱,1997年开始,几乎用一年时间修完。原定30年一修家谱,但是上世纪兵荒马乱,中断了近90年,第五次续修还是在清宣统元年,即1909年。

“谱之为史,谱之为书。撰牒续修,功在千秋。”

从后面的纪事来看,先是家族中辈分长且年龄高的几个老先生牵头,召开了几次小规模会议,决定续修家谱,并对大体上的工作任务做了分配。

这一次续修难度相较于之前的几次更大一些,隔了接近100年,很多东西要四处考证才能确定。

但是有幸家族里有位清末民国时期的教书先生,飞南公,他对族中人、事都非常上心,年龄大了之后更是专心族事。这一次续修很大程度上仰仗飞南公留下的文稿。

这当然还不够。要有人去外地各地探访迁出的人家;在本地户户核查,生老病死,墓葬位置,都是必须的信息;捐款、支出,笔笔账目都要清楚;汇总各家人丁,按统一格式撰写。所以这不是谁一个人能完成的事情,需要一个大家族齐心协力才可以。

家谱正文第一页,就是我们这一支的一世祖,庆五公。他的出生年份已经不知道了,但是第九世是明朝万历年间生人,可以推知庆五公生活明代中前期,距今应该有约600年了。

每一行就写了每个人的信息,他的出生去世年份,娶妻生子的情况。五世祖甚至还当过太常博士的官。

仔细研究这本家谱,还是能发现一些有趣的东西。

比如旧社会的时候重男轻女,妻子连名字都不写,只写刘氏、王氏这样,女儿也不写名字,只用序号一二三四来区分;现在所有孩子都会写姓名,出嫁情况也会写清楚,嫁给哪里的谁。

另外过继也有两种情况。如果哥哥没有孩子,弟弟即使有好几个孩子,也不过继给哥哥,而是让大孩子双祧;如果弟弟没有孩子,哥哥只有一个孩子,弟弟家就只能绝后了,若哥哥家有几个孩子,会直接过继一个给弟弟。例子还是比较少,也可能不准确。

最后,这个谋宾竟然字小猫🐱!


墨闻


家谱的编修是有很多规矩的,不是一句谁来写就能说得清的。每一次重修家谱,大体这几个方面是不能少的。

第一,是序言。

古时修谱都有时间规定,每隔多少年必须重修一次,每次重修则必须重写序言。所以,凡是能留传下来的家谱,都有许多篇的序言。

序言的内容无非是介绍本族由来,以及两次修谱之间所发生的大事以及修谱的意义等。撰写序言不是随便找个人就可以的,一般都需要请当地有声望的人来写,如果这个人与本族是世交,那则是再好不过了。

第二,是人物传记。

两次修谱之间,如果本族发生有名望的人过世。那么,在修谱时就要为其专门写传记,以示模范代代相传。这个写传记的人可以是本族在外社会地位较高的后辈,也可以聘请外族有社会名望的人来写。

第三,是人员的增减。

这部分工作在旧时是放在平时做的。家庭中如果发生生、死等情况,一般会主动向家族报告。那时候,每个家族都专门有人记录本族生老病死情况。到了修谱时,把平时记录的情况汇总一下,做成世系表就可以了。

上面这些主要是书面工作。其实,比起书面工作,更重要的是家谱编修的组织。

一般来说,需要成立一个类似领导小组的组织,族长是组长,各房长辈是成员,还要吸收一些文笔较好,组织协调能力强的年轻后辈参与。

领导小组的职责主要是负责整个编修工作的统筹,比如经费的收支,人员的安排,仪式的举行等等。

现代社会修谱最累的工作是寻访后代。以本人家族为例,将近百年未修谱,前几年开始重修家谱,花了大量的精力去寻找本族人员。

由于时间跨度太大,地名、地貌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居然有一房人无论如何都找不到了。而且,据原家谱记载,这房人员就在本县,并未外迁,村庄名字什么的都清清楚楚。但是,找到了村里,却根本没有这房人员的蛛丝马迹。

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一起讨论。


鄣南煮史


家谱如何编写由谁来写,这些估计很多人都不知道,正常来说也就是只有老一辈人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其实对家谱,大多数都是只听见这个东西但是根本没见过,根本不知道里面记载的内容,而现在真正能保存家谱的大多数都是在农村,在城市里面家族的概念都很模糊了,就更不用说家谱这个东西了,而真正的家谱保存大量都集中在南方,北方由于过去常年战乱基本上家族都很少存在,家谱存在的数量就更少了。


家谱又称为族谱宗谱,是专门用来记载 家族血脉繁衍以及重要人物的重要事迹,一般情况下都是用表普的形式,其实家谱也是一种特殊的文献,是以家族血脉繁衍和重要家族人物事迹记载的古籍,也属于记载部分特定群体的一本史书,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我们民族对宗族血脉关系这些是非常看重的,族谱是古代宗法制度的产物。

现在存在的绝大多数家谱其实都是明清时期开始编写流传下来的,在明清以前由于时间以及战乱的原因,导致了绝大多数的古籍消失,现在超过明清时期的一些族谱是非常少的,大多数都是明清后开始编写,当然明清时期还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就是专门帮人伪造编写族谱的人,现在流传的许多族谱有不少都是出自明清时期的这群人手中。



家谱其实就是姓氏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以父系血脉为主的家族事迹和人物为中心,里面记载着家族来源,以及迁途的事迹,还有家族繁衍生息的过程,其中包括婚嫁,族规文化和家约等,家谱属于中国三大文献之一,一个是国史也就是古代官方记载的历史,第二个是地志,就是地方历史的一些重要事件的文献记载,第三个就是家谱族谱了。


家谱不只是记载着血脉和姓氏传承,还记载着家族的来源的迁移轨迹,更有记载着辈分传承,还有记载着家族重大人物事迹,这种记载事迹的叫做家传,家传分为列传,内传以及外传,列传是记载族内有功迹男子的事迹,内传是记载家族中有品行的女子的事迹,外传是记载家族中外嫁的有品行的女子事迹。

家谱怎么写呢由谁来写呢,其实家谱在过去都是由家族里面的直系亲来写和保管,这种是在传统宗法构架内的,长子长孙有特殊的优先权和特殊的地位,而家谱其实不可以说替换,只能说修订,也就是说一定的年限修改一次,目的就是为了把这个时间段家族新增的人添加到族谱里面,这种工作一般都是在家族中最重要的几个德高望重的人监督下完成的,由族内文化水平高的人代写入。



至于多久修正一次,这个每个宗族都不一样,普通的有二十年三十年一次,大族的有的是十年一次,人丁单薄的有可能会是六十年一次,族谱由直系长子长孙保管,当然现在的宗族谱不一样了,变成了小规模化,长子长孙已经没有优先权,能人成为了族里面的地位重要的人物,所以现在的家谱都是以自己三四代以内为主,很多都是重叠的,跟过去的族谱有很大的区别。


无法超越的足迹


我们中华民族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传承的一个伟大民族。自古以来,人们就崇尚孝道,讲究追根溯源,祭奠纪念先祖。

因为人们要追根溯源,所以记录一个家族发展史的家谱就应运而生。就象国家有史记,地方有县志一样,很多家族都有自己的家谱。特别是一些名门望族,家谱延续了几十代,跨越几百上千年。祖上有什么人做过大官,家族何时出过什么大事全都记录在册。而且以前起名都是按照族谱里的字辈严格按辈份取名。时至今日,同姓的陌生人还能根据辈分确定谁是叔谁是爷。

可见,家谱在以前确实还是很重要的。所以家族里的族谱过些年又要按照生老病死娶妻生子兴旺发达来续谱。


那么,农村里的家谱都是谁来写呢?

通常修家谱都是由家族里有一定影响力或德高望重的老者牵头,组织几个人合作完成。

这里面必须有年龄大明事理头脑活的老人。因为家族最近几十甚至近百年发生的大事和一些人事他们都亲历过成听前人说起。所以他们就是家族里的一部活历史,修家谱自然离不开他们。

其次,现存辈分高,威望高的老者也是需要的。家族里的一些不平事成有争议的人该不该写进家谱,以什么身份什么方式写进去是需要他们来定夺的。


再者,当然也需要家族里文化较高的人了。这个自不必说,编撰修改,歌功颂德,激励后人需要他们。

当然,还需要一些见过世面,精力充沛的年轻人。族里的很多人很多事都需要去核实落实。包括某人何时在何地出生,何时亡故于何地,坟茔修在何处都是要一一落实的。有的大家族分支多,经过历史迁徙(比如湖广填四川)后分布较广,这些事要真实详细记录的话是需要这些人去到处跑的。

还有一种人不得不说,那就是族里的有钱人。修家谱是全家族的事,有的集资众筹,有的做好成本价卖给族人,但也有一些经济实力雄厚的人主动承担费用。所以家族里还是欢迎这些人的!


随着时闽环境的变迁,现在家族里的很多观念越来越淡漠了,很多人起名也不按辈分起了。其实在某一方面来看,这还真不怎么好。

好在农村还是有很多人在继续传承这些祖先留下来的东西。


岭上走马


写家谱是大事,也是非常复杂、要求很高的事。要动员整个家族的力量,选最优秀的人才来完成。

山东日照丁氏家谱最近一次续修是十年以前的事情。我参与了一些工作,了解其中的过程。以此为例说说这事吧。

一是整个日照市的丁姓人成立了类似领导小组的组织,由丁姓担任过市级领导的、在各行各业出类拔萃的人任组长、副组长、委员。这个组织的任务是制定规划,拿出总的思路,统一家谱的格式、体例,招募优秀人才,筹集活动经费,协调对上对下关系。

二是丁姓人比较集中的每个镇、村,丁姓人流动比较多的外地(像东北、台湾),都要成立相应的组织,完成更下一级的工作。

三是确定一批基层的资料收集员,经过培训开始搜集资料,填写每一位丁姓人的资料。

四是由高层次文化人,对基础资料进行修改、完善、编辑,拿出家谱的初稿。

五是找大学的专家学者、史志办的专业人员对家谱初稿进行修改、论证。

最后成书,印刷,分发。





懂得36699


农村家谱谁来写合适(不用合理)?我参与我们马氏族谱编写具体工作,依我的经验和目前状况,谈一下我的建议:首先成立家谱编写组委会,主任委员由家族德高望重長辈担任,副主任委员由具体丛事编写一至三人担任,委员若干名,应由各支糸德高望重人出任。其次编委会,主编必须由有经验和写作功底的人担任,副主编由有经验且有精力的人担任,负责日常工作,编委由若干人组成,根据支糸具体确定,每个支糸要提供本支糸基本材料。其三后勤保障组,组長要由经济实力人担任,本着自愿捐款,不足部分就由各机构主要负责人分担,再不够的话就由后勤组長负全责了。第四由组委会主任召集筹备会议,宣布各项工作事项。第五,各组织开始工作。第六,初稿完成后,召开祭祖大会,一是祭祖必要的程序,二是核对家谱初稿。第七审稿定稿,由编委主任负责。第八,家谱发放…


平安幸运10


家谱是一个家族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家族史,二零一三年我参加了并主笔撰写了家谱,里面内容太多而且复杂,特别是原来的老谱老字体,但大多数还是认识的,带上新华字典一目了然,无传无序不成谱,人际关系要搞清楚,不掉户不漏人,包括去逝的人也要记载,家谱一般分两种版本,第一是欧阳版本,第二是瓜藤式版本,多数家族用欧阳式版本,每面从上到下要系五代,到第六代就另开头系,俗称五代六抬头,必须衔接准,面格则方必须要交代清楚,即某某公支孙下世系,不然就乱套不便于查找。修家谱只要把辈份衔接好就清楚了一部分,但写传序的确要有一定水准,字数不要多,又要简明扼要的把要写内容写出来,一般都是德高望重又对家族有重大贡献的人,才够资格写入传和序。必须交代一下:写已故的人为传,在世的人为序,这是有讲究的。另外家谱有许多目录,比如:名人文人录,他是记载家族中有人在某某年当官特别是高官,某某人考上状员(大学生在某某高校毕业)商人即富人出资为家乡修建祠堂公路桥类公益性设施等等。总之修家谱是一个系统工程,耗时耗人力费钱的事,人员分工走访是最费时费钱的,特别是校对要精准,司账管钱各项开支能减就减,还有不理觧的人,扯皮拉勾,不愿出钱等等,人上一百各种各色。修谱是叫做卖力不讨好的差事,但想想总得有人做,只要自已走的正,问心无愧就行。


历史刻录


农村家谱到底谁来写合理呢?

就所了解的一些皮毛暂且回答回答题主的问题吧。

现在不只是农村,就是在一些城市里面,也流行起重修修家谱、族谱的事情来,也应该算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吧。

本来,国家有史,《二十四史》;地方有志,省志、市志、县志;同族有族谱家族有家谱,对历史的遵循和继承,这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民间修谱肇始于宋朝,千百年来已经成为我国的一个重要文化传统。以小见大,有学者云“史不绝,则国存;谱有续,则家传。”

直到“文革”浩劫,族谱、家谱被最为封建糟粕,列为“四旧”,多数的家谱、族谱被毁坏已尽。现在修族谱、修家谱只能说是重修了。之所以说是重修,就是这个原因。


过去修谱,是有宗族长老、家族大佬负责,倾全家族之力,其他人既没这个权利也没这个资金。

现在呢?现在既没有宗族长老,也没有家族大佬,有的只是一部分热心的同族之人。他们中间多是一些有文化的人,因为修谱没有文化可不行;另外还要有一颗热心肠,不然谁愿意东奔西跑呢?

有一位张姓老友,为退休教师,凭借自己的威望,他召集一帮同样热心的年岁较大的人,从前年开始,用了三个春秋,方将同族的家庭跑了个遍。现几个人正在闭门撰写呢!偶尔约他出来聊聊,他总是说很累很累。但又说,累,还是快乐的!


一株吊兰


农村家谱的编写大致可分三块:组织领导,编写采访,后勤保障。

一、组织领导

由族长或族内德高望重的长者牵头,组成筹委会,通知各房各支代表集会,商定各项修谱事谊,并组成修谱的领导班子,确定编修和后勤的主管人员。

二、编写采访

主编人员不但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更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准和编写水平,才能编修出高水平的家谱。

采访是编修的基础,所以采访人员一定要细心认真,最好由各支熟悉情况的人选担任,把修谱所需要的各种信息一一不漏的统计上来,才能保证修谱的顺利完成。

三、后勤保障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是修好家谱的保障。或集资,或募捐,量出为入,保障各种物资供应的及时到位。后勤主管要廉洁负责勤快,多与族长和编写联系,不浪费不欠缺,做好修谱的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