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6 明代遺老張士良與菜埔古堡

保存完好的南門

明代遺老張士良與菜埔古堡

修有垛口、炮眼的城牆

明代遺老張士良與菜埔古堡

褒揚張士良祖母的貞德坊

明代遺老張士良與菜埔古堡

修葺一新的張士良故居進士第

明代遺老張士良與菜埔古堡

古堡內民居群

明代遺老張士良與菜埔古堡

在漳州眾多的古堡、土樓中,惟菜埔堡顯得那樣寂寞而不張揚,靜靜地匍臥在“開漳第一鎮”的雲霄縣火田鎮。這座民間自發興建的、融民居於城堡的軍事防禦性建築,是漳州至今惟一僅存的全部由三合土夯築,保存完美的護城河、功能完備的民間古城堡,迄今約400年。歷經歲月的洗禮,古堡依然聳立,被列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菜埔村也被公佈為“中國傳統古村落”。

漳郡之地話菜埔

火田村是唐代陳元光在漳州建立的第一個村落,開漳時設治所於雲霄屯營於此。菜埔村因為有大片平地種菜用來供給軍隊而得名。明清至解放初期,這個村一直是雲霄的貿易重鎮和名副其實的蔬菜和甘蔗種植基地。鼎盛時期,曾經出現9座車寮,以一座車寮每天壓榨7200斤甘蔗,產糖1000斤來計算的話,年產糖可達50萬至60萬斤。距城堡東門約500米處有個大碼頭,每天有百多艘船在此裝載蔬菜瓜果蔗糖,運銷外地。建國初期,僅有上千人口的菜埔村,就有載重量兩噸半的西林船40多艘,馳騁於周邊一帶進行交易,各地商人云集,舟車輻輳,帶來了商貿、農業和水運交通的空前發展,菜埔村進入了一個繁花似錦的時期。

在古代,由於該村既有大片種植蔬菜的田地,又是停船的碼頭、靠水的地方,這“埔”與“埠”便有了相通之意,故村名為“菜埔”。

明代遺老張士良

張士良(1578-1664),號起南,字思元(源),雲霄縣火田鎮菜埔村人,菜埔堡倡建者。

據《菜埔老爹傳略》介紹,出身儒門卻家道貧寒的張士良,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中舉人;萬曆四十七年中進士。清雍正《寧波府志》卷十六載,張士良於明崇禎三至六年任寧波知府。當時倭寇侵擾中國東南沿海,他籌餉練兵,備禦倭寇,郡城得以安寧;又整飭吏治,關心民瘼,明斷懸案,照雪沉冤,惠民異政卓著。崇禎七年(1634年),張士良遷任河南按察司副使,兼大梁兵備道,駐河南信陽州,為正四品官銜。

明末清初內憂外患、動盪不安,張士良看到朝政昏暗,憂心忡忡。張士良選擇棄官歸隱,回到生於斯養於斯的家鄉,後來他率族人修建菜埔堡防倭患。

數年後,張士良隱居平和靈通山獅子巖,伴著古佛青燈,帶髮修行,潛心參禪,留下“天子萬壽”“自度度人”“天堂”等石刻。作為明末遺臣的張士良雖居廟堂之高仍憂其君憂其民。有資料記載,他不顧自身年事已高,支持“萬姓集團”成員萬禮、道宗等人追隨鄭成功摯起抗清義旗,充當幕後支持者,影響了以後天地會的創立。後來,清地方官員利用他的聲望和影響,聘請他參與主董建設雲霄鎮城,籌劃保衛家國等公益事業。張士良病逝後入祀“鄉賢祠”,被尊為“菜埔老爹”“張老爹”,其美德被後人廣為傳頌。

古堡建築與功能

明朝末年,天下大亂,沿海倭寇活動猖獗,常到雲霄搶劫,菜埔村也難倖免。張士良為保護族人的財富及人身安全,選擇在地勢平坦,依山傍水,東西北三面有丘陵,淺山圍繞之地,發動族人在漳江之畔建築深濠高牆,修建起一座佔地面積達30畝的菜埔城堡。古堡呈橢圓形,堡牆夯土結構,周長約600米,高約5至8米,上開垛口。古堡採用“樓堡合一”的佈局,設東、西、南、北4個門和4座土地廟,且與橢圓形的堡牆構成一個“卐”字形格局,以三合土夯築而成,北門匾額鐫小篆“拱極門”。倚城牆而建的樓房大都為二至三層。城堡建成後,沿外牆深挖壕溝,引漳江上游水為濠,以濠為河,形成環繞護城河。再通過吊橋出入城門,城門一關便固若金湯,居民們可在堡中生產生活數月無憂。從此,菜埔村開始安定,不再因寇患流離失所,過著陶淵明老先生所追求的那種“心遠地自偏”的“世外桃源”生活。

具有獨特明代閩南沿海建築風格的菜埔堡,不是石塊壘砌的,而是用黃土配石灰採用版築夯土法築成,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土城堡。城牆上修有垛口、炮眼,一應俱全。四個角各建一個突出城牆的角樓和瞭望哨,牆體廣佈孔眼與瞭望窗,直面城外,形成居高臨下之勢,成為瞭望敵情和用於防禦的堅固工事。在冷兵器時代,即使兵荒馬亂的歲月,外界要想侵入城堡也相當困難。內闢寬闊的走馬通道,鋪上條石,平時為公共場所,冬日便於村民晾曬乾菜,曬陽取暖;夏夜又可納涼去暑,聽長輩講古。如遇年節,這裡更為熱鬧,祠堂裡唱大戲,甚至還會特地邀請外村人來舞龍舞獅、演出地方戲等活動。城堡內城隍廟正對著北門,廟不大,裡面供著城隍爺。在傳統和特色的節日裡或是農家秋收後,為慶祝五穀豐登,古堡內的人們都要備上三牲供品,香燭財帛,或祈求風調雨順、四季平安,或酬謝神恩、祭祀先祖。

隨著人口的增多,張氏族人按照先祖的規劃,一層層一座座地擴建,最多時達500多間。民國版《雲霄縣志·卷六·氏族》記載它居住有1300餘人。菜埔村人重視耕讀文化,史上曾出過進士11人、舉人7人、貢生3人。

北門外,有座褒揚張士良的祖母朱氏守節奉姑撫子的貞德坊表。坊表中立“聖旨”豎匾一方,左右各嵌浮雕太監立像。上枋梁橫鐫行楷大字“貞德垂芳”,下枋梁鐫宋楷“旌故處士張珍偉妻朱氏節孝之門”。兩側次樓小平梁上各鑲人物故事圖案浮雕一方,柱端對飾石雕卷草、魚龍雀替。立柱鐫有探花陳子壯贈聯“鯉膳怡姑湘竹霜深斑有淚,熊丸課子階蘭日暖玉生花”。正樓兩梁間,夾鑲青石匾額三楨,上鐫奏本原文三則。拂去歷史塵埃,今天的貞德坊早已風流不再,她洗盡鉛華,安靜地隱藏於鬧市之中,遠離一街之外的喧囂。沉澱下的是,原汁原味的歷史氣息。

被歲月隱匿的古堡

隨著時光推移,古堡城牆上荒草叢生,猶如飽經風霜的耄耋老者,默默守護著這一方土地,有著一股遺世而獨立的神韻。河水護城,粗獷雄偉,水光山色,一幅質樸大氣、古韻悠悠的畫卷。

走進城堡,一條條被歲月磨得又圓又滑的鵝卵石古巷伸向深處,寂寞而悠長。古堡正中間是張士良故居“進士第”,原為三進式硬山頂建築,面闊七間。在數百年的風雨浸淫中相繼坍塌,2016年投資100多萬元重修第一進。堂中供奉張士良夫婦的塑像,懸掛著“河南副世”“寧波知府”等匾額。埕前巨幅浮雕麒麟石照壁由三方青石橫向疊合而成,依然清晰可辨,相傳是張士良從寧波由水路運回的。

城堡內狹窄的巷子,曲徑通幽,巷巷相通,門庭簡樸、土牆低矮的民宅家家相連。門前有通道,屋後有小巷,小巷小路用鵝卵石和青石板鋪就,堅固而防滑。從北門通往東門的街巷上,一隻明代的石雕風獅爺靜靜地坐立著,造型古樸豐滿粗獷,形態可掬,比起清代以後的精雕細刻更加具有原始風貌。如今這裡只剩下十幾位留守的老人,他們與住了大半個世紀的老屋有著深厚的感情,在老人眼裡房屋雖然破舊,卻冬暖夏涼。一代又一代的張氏後人在這裡繁衍生息,用另一種方式堅守著承載了數百年繁榮淒涼的古堡。

歷經四百年風雨,隨處可見的黃土化身而成的夯土城牆依然殘存,這座曾抵禦過盜匪猛獸的洗劫,也曾庇護一代代張氏後裔的古堡,歷經數百年風雨滄桑依舊巍然不倒,不能不說這是個建築奇蹟。風雨剝蝕了歷史細節,但古堡依然雄立在漳江畔,見證了菜埔堡張氏族人保家衛村的歷史。

古村落作為一種人居環境,是文化生態環境的組成部分。是中國寶貴的文化遺產,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信息,被譽為經典的民間文化生態“博物館”、鄉村歷史文化“活化石”。每一座都是一部裝載厚重歷史的典籍,值得我們去仔細品讀它、研究它、傳承它。

本文來源:閩南日報2020年1月14日 星期二 第10版 文化走廊版塊

版權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公眾號聯繫(0596-2595655),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