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為什麼港片和大陸片的清朝電影的官帽不一樣?

用戶58515835339


  因為清代題材的影視劇數量很多的原因,今天的人們大多對清代衣冠有較強的辨識度。即便對清史沒有過多少研究的人,也能從影視劇中看到請代衣冠的樣子。在很多人眼裡,清代不僅髮型奇特,衣冠似乎也十分奇特,和之前的朝代比簡直像是從另一個世界“蹦出來的”,似乎和傳統的中國衣冠體系完全不同。那麼,真相究竟是怎樣的呢?筆者經過研究發現,其實清代衣冠並沒有那麼“奇特”,它實際上不過是明代衣冠發展而來!之所以會覺得清代衣冠“奇特”,是因為大部分人對明代衣冠存在著認識的誤區而已。

  筆者就此將推出一個關於清代衣冠的系列文章,講一講清代衣冠與明代衣冠的繼承關係。今天先來講講清代的官帽。

  清代衣冠當中,最有特色的首推其官帽。清代官帽,沒有采用隋唐之後歷代常用的烏紗帽形式,而是採用了暖帽和涼帽兩種形式,兩種帽子上都配了寶石做的“頂戴”和孔雀毛做的“花翎”。根據官員品級不同,做頂戴的寶石材料也不同。而有大功的官員,還可以享受到皇帝欽賜的“戴雙眼花翎”(即插兩根孔雀毛)的榮譽。有清一代,從皇太極時代確定了官帽樣式之後,一直到清亡,官帽的基本樣式沒有發生過變化。所以《清史稿》說“蓋清自崇德初元,已釐定上下冠服諸制。高宗一代,法式加詳,而猶於變本忘先,諄諄訓誡。亦深維乎根本至計,未可輕革舊俗。”

  

  

  (為人們所熟知的兩種清代官帽樣式,這就是問題中為啥大陸和港片中的清朝帽子不太一樣的回答了,其實都對,只不過樣式不同,一個是暖帽,一個是涼帽)

  那麼,清代官帽的這種完全不同於歷代傳統奇特樣式又是從哪裡發展出來的呢?難道真的是皇太極腦洞大開,一拍腦門設計出來的麼?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清代官帽的樣式,很明顯的有著明代的“基因傳承”。

  我們先來看暖帽。清代暖帽的基本樣式,是仿效明代的“奓簷帽”。“奓簷帽”這個詞,大家可能不是很熟悉,因為它極少出現在明代題材的影視劇中。但實際上,發端於元代的“奓簷帽”在明代卻是一種官帽體系中比較常見的帽子。明代雖號稱“恢復華夏衣冠”,但實際上卻沿用了大量元代服飾,“奓簷帽”就是其中一種。清代的暖帽,幾乎就是明代“奓簷帽”的翻版,就連頂戴花翎都是沿用的明代特色,只是由於清人不再蓄髮梳髻,所以降低了帽子的高度,並增加了紅纓作為裝飾而已。清人之所以選擇了這種帽子作為自己的官帽樣式,很大程度上同清人尚武的風氣有關——因為這種帽子在明代多是武官所戴。而在武官帽子上插羽毛,也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傳統,只不過清朝將這種傳統也擴展到了文官的官帽上而已。

  

  (明萬曆年間的《出警入蹕圖》局部,圖中武官所戴的奓簷帽十分清晰)

  值得一提的是,奓簷帽在明代不僅是武官常戴的帽子,明朝前期的皇帝也頗喜歡戴這種帽子。只不過皇帝所戴的“奓簷帽”沒有腦後的花翎,而是在帽簷上用珍珠進行裝飾。在《明宣宗行樂圖》和《明憲宗元宵行樂圖》中,我們都能看到明帝戴著這種帽子。在2016年播出的電視劇《女醫明妃傳》中,劇中的明英宗的頭上也出現了這種帽子,總算是對歷史進行了復原。

  

  

  (《明宣宗行樂圖》和《明憲宗元宵行了圖》局部,圖中明宣宗和明憲宗頭上戴的就是無花翎的奓簷帽)

  

  (《女醫明妃傳》劇照,圖中明英宗戴的就是無花翎的奓簷帽)

  說完了暖帽,再來說說清代涼帽和明代的傳承關係。清代的涼帽和暖帽的區別,主要在於暖帽用於秋冬季,而涼帽用於春夏季。正如《清史稿》所說“凡寒燠更用冠服,每歲春季用涼朝冠及夾朝衣,秋季用暖朝冠及緣皮朝衣。”清代的涼帽,一般用竹或藤編織而成,上加紅纓作為裝飾,戴起來比較涼爽。很多人認為這種帽子是清朝特色,其實,這種形似斗笠的“笠帽”在明代就很普遍了。它作為一種適合夏季戴的帽子,在明代廣泛廣泛使用,尤其是明代軍隊中,常作為夏季士兵所戴的涼帽。

  

  (明代趙士禎所著《神器譜》中的明軍士兵形象,頭戴的就是笠帽,帽子上還有形似紅纓的裝飾物,形制與清代涼帽十分相似)

  

  (明代《武備志》中所描繪的笠帽,書中稱為“藤鍪牟”)

  

  (留存至今的明代笠帽實物,形制與清代涼帽十分相似)

  遺憾的是,在以往的明代題材的影視劇中,這種笠帽卻極少出現。筆者印象中,只有在1992年徐克導演的電影《新龍門客棧》中出現過這種笠帽的影子。不得不讓人佩服這部電影的製作者對於歷史還原的用心程度。

  

  

  (電影《新龍門客棧》中出現的明代笠帽形象)

  看完了這篇文章,相信您對清代官帽是怎麼來的有了初步的瞭解了吧?其實清代官帽也沒什麼奇特的,基本就是從明代的帽子中“山寨”而來的。清人尚武,不喜歡戴明朝的烏紗帽,而喜歡用明朝的武官帽,所以就有了看似“奇特”的清代官帽。講完了清代官帽,下一篇文章,筆者將跟您談談清代的另一種常見的帽子——“瓜皮帽”的由來。想知道詳情,請繼續關注我的文章吧!參考文獻:《清史稿》、《神器譜》、《武備志》、《萬曆出警入蹕圖》、《明宣宗行樂圖》、《明憲宗元宵行樂圖》


戰爭史



答:清朝的官帽本來就有兩種,一種是夏天戴的涼帽,圓錐型,呈斗笠狀,俗稱喇叭式,材料多為藤、篾席製成;一種是冬天戴的暖帽,元寶型,蒸籠狀,宛如騷鼠,材料為緞布及動物皮毛。

之所以會認為港片和大陸片的清朝電影的官帽不一樣,很可能是看了香港黃飛鴻系列《獅王爭霸》中發生在夏天故事裡的戲,又看了大陸《康熙王朝》中康熙於慘死寒冬之夜的戲份。

大清王朝發跡於東北苦寒之地,冬天是少不了帽子的,而帽多取材於貂鼠、海獺、狐狼等等,式樣則仿製於明朝武官休閒時所戴的“奓簷帽”。

定鼎中原後,猛增成千百倍任職官員,哪裡去取這許多動物皮毛來縫製帽子?於是退而以絲綢、緞布作為原料。

原先在關外,滿人在夏天是不用戴帽的,前額及周圍剃光,僅留下腦門心一小塊地帶的毛髮,結成長辮,縱馬馳騁于山野、深林,一如人猿泰山,愜意無限。

大清統治者於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頒行《服色肩輿條例》,堅決廢除了濃厚漢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用刀劍推行滿族服飾,除了要求男子全部辮垂腦後,穿瘦削的馬蹄袖箭衣、緊襪、深統靴外,官員冬天戴“暖帽”,夏天戴“涼帽”(夏天還戴暖帽的話,腦袋肯定會被捂出病,而如果不戴帽,又實在不成體統)。

這涼帽怎麼弄呢?

用藤和篾席製成,式樣仿製於江南鄉人常戴的箬笠——詞人張志和詞裡“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的箬笠。

但直接這麼整,也太砢磣了。

於是就精心地在帽表裹以羅絹,外罩白布,帽身覆上織網,紅紗綢裡,黑地織金包緣,緣上裝上黑帶圓邊,上綴朱緯,朱緯以紅絲織成,以紅線縫在帽冠上,帽前緣縫飾配上東珠一顆,帽頂綴紅纓頂珠。

涼帽做得是如此標緻,暖帽也不能落後,於是,暖帽的中間裝上以紅絲織成朱緯,外罩黑布及圍上青絨,帽胎兩側縫上繫帶,帽前緣同樣縫飾配上東珠一顆,帽頂同樣裝上紅、藍、白、金等色寶石頂珠。

有意思的是,這兩種帽子,都在頂珠下面吊上一根由白玉或翡翠製作成的空心翎管。

這根空心翎用來幹嘛的呢?

安插翎枝。

翎枝又分花翎、藍翎兩種。

頂珠加花翎,就稱“頂戴花翎”。

花翎為孔雀羽所做,分一眼,二眼,三眼。這“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狀的圓花紋,一個圓圈就算做一眼。

官員所戴花翎上翎眼的多寡標誌著官員的等級高低,其中三眼等級最高。

在清朝初期,皇室成員中的親王、郡王、貝勒的貝子和固倫額附(即皇后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資格享戴三眼花翎;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為鎮國公或輔國公的親貴、和碩額附(即妃嬪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資格享戴二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內大臣、前鋒營和護軍營的各統領、參領(擔任這些職務的人必須是滿洲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這上三旗出身),有資格享戴單眼花翎,而外臣無賜花翎者。

可以說,清朝統治者對於穿戴服飾上的講究和要求還是很下了一番心思的。

但這些講究,在我們今天看來,卻又是何等的古怪荒誕。

補一個小笑話:清末民初的大學問家齊如山晚年寫有一本《齊如山回憶錄》,書中,作者追憶了自己少年時參加科舉縣內小考的往事。當時,清朝有規定,凡是科考,考生必須穿官衣、戴官帽。由於參加科考的人太多了,根本沒那麼多官衣官帽。怎麼辦呢?朝廷就放寬了要求,免了官衣,但一定要戴官帽。這官帽容易做,大家都用舊式寬邊氈帽,頂上糊一層紅紙,作為帽纓子,將就著就這麼矇混過去了。當時的直隸,流傳著一首吟詠科考的民歌,雲:

三年一考久曾經,永遠纓冠借不成。

到時仍將氈帽替,糊層紅紙替紅纓。

呵呵,拿頂鄉下人戴的氈帽,帽頂糊層紅紙,大功告成!


覃仕勇說史


香港的不嚴謹,大陸的也不嚴謹。其實,清朝皇帝和官吏有三套不同的帽服,一套是朝服冠,又分為夏、冬朝服冠,官員的夏朝服冠就是陳道明版《康熙王朝》裡吳三桂戴的那種,實際上帽沿上應該飾有一顆珍珠的,和陳道明戴的皇帝夏朝冠形制相似,如下圖:





而大臣的冬朝服冠,就是《鐵齒銅牙紀曉嵐》裡和珅戴的,如下圖:



其實,劇中上朝時,只有和珅的這個裝扮弄對了,其他大臣包括紀曉嵐在歷史上也必須這麼穿的,否則說是君前失儀。可惜現在的編劇都不懂。大家平時在電視劇裡經常看到的清朝官員的帽子,其實是另外一套,叫吉服冠,就是平時戴的。而且,戴吉服冠是不會加上披肩的,披肩是戴朝服冠時才能加。

所以,像劇中大臣們戴冬吉服冠,加披肩的穿法在清朝是不倫不類,如果一個官員要這麼穿,那隻會被別人嘲笑連衣服都不會穿。

這張圖片裡,御前侍衛們統一穿吉服袍(就是有斜線海水江崖的),外罩補服(就是胸前背上的圖案),戴夏吉服冠(仔細看帽沿上還飾有珍珠),佩腰刀。而且御前侍衛是最低是五品以上,級別相當於知府,就是今天的廳級市長,帽子上是有花翎的,而現在影視劇裡,御前侍衛帽子上都沒有花翎,是大錯特錯。御前侍衛穿黃馬褂是因為他們是天子近臣,需要襯托君威。一般人都當不上御前侍衛。像和珅就是御前侍衛出身,還格里,爾康也是御前侍衛。

說到香港早期電影裡,清朝的官帽都搞錯了,像下面這個:

周星馳和徐錦江戴的,嚴格意義上來說,既不是吉服冠,也不是朝服冠,因為朝服冠頂上是有頂座的,而不是頂珠,(頂座)如下圖:







這些就是官員冬朝服冠的頂座。

這是官員夏朝冠,帽沿上還有一顆珍珠。


如果要問香港的為什麼那麼特別,可能和大陸一樣,對這方面不重視,都沒過多考究,就為了省事,然後降低道具成本吧,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我們日常看到的那種形象了。


南天一海柱


在官帽的佩戴上大陸的清宮戲確實要相對港片嚴謹一些。清朝官帽他上邊還有裝飾也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頂戴花翎”。頂戴是帽子上的寶石,花翎是裝飾的孔雀羽毛。花翎是清王朝官員最渴求的存在。清朝靖海大將軍施琅在立功後,康熙賜他爵位,他寧可不要爵位,也要康熙授他二眼花翎。花翎為一眼,二眼,三眼區分。三眼最為尊貴,滿清300年只有七個人得到過三眼花翎,其中福康安和李鴻章最為著名。


官帽的區分也主要是通過冠頂的寶石來區分。清朝的禮儀中,一品官員佩戴紅寶石,二品官員是珊瑚,三品官員則為藍寶石,四品用的是青金石,五品那就用水晶,六品用材料硨磲,七品是素金,八品用陰紋縷花金,九品則陽紋鏤花金。無頂珠的就是無官品。

帽子也分為涼帽和暖帽兩種。細化來又有朝服冠,吉服冠兩種。朝服冠是重大慶典和祭典如新帝登基的時候才佩戴的。吉服冠也是常服冠,平時所穿戴的。



涼帽就是我們在很多圖片中看到的一種圓錐形的帽子。暖帽則是外圍有一圈圓形的外延向上折起。涼帽是春夏穿戴,暖帽則是秋冬穿戴。清朝還有一種帽子就是便帽,俗稱瓜皮帽。由六瓣組成,是朱元璋發明的,為六合穩定之意。



紅雨說歷史


先上個經典港片清醒一下頭腦

再來個典型的港片劇照
這個形象真要是出現在清朝雍正年代,估計先掉腦袋的就是這些血滴子了!

在早些年,很多的香港電影電視對於古裝片很多都不嚴謹的!就是隻顧劇情,不顧形象,主要是產出也比較大,要不八九十年代的香港號稱東方好萊塢呢?演員業著急趕場顧不了那麼太多了!

再則,那時候的香港,影視業蓬勃發展,幾個哥們,湊兩個錢,成立一電影公司,立馬開張營業,哪管了那麼多引經據典的研究細節呢😄?還拍攝了超級多的爛片!最典型的就是那個時候看港臺關於清朝的電影電視,演員都梳著大背頭,後面梳著根流光水滑很粗的一根髮辮子,跟實際的滿清金錢鼠尾的髮型要求差了不止一星半點兒,不倫不類!你說為了一部片子你讓那些演員剃個大光頭,也沒有幾個願意付出的!

(狄大哥,你這個髮型確實該殺!留髮不留頭滴!)


再一個搞笑的而且在當時也非常疑惑的就是,為啥清朝人喝酒沒有菜?是他們買不起嗎?後來才明白:減少成本,連個道具都省了![捂臉]一句話:商業氣氛比較濃厚!

相對來說,大陸的電影公司,前些年還是公有制的居多,比較正統,講究傳統的東西,你不能天馬行空不倫不類的!雖然這些年有些不濟,畢竟大陸那個文化底蘊還在,做電影電視的大部分還是從一些學院派轉行而來,還是略還是講究一些的!




這些年大陸影視業相對來說私營影業公司增多,服裝道具拍攝場面宏大,但是可能就不太嚴謹了!你要一家影視劇公司三五年拍出一部紅樓夢那樣的經典,不是不可能但是沒有哪個老闆願意等你!投資首先得見經濟效益,然後才是是社會效益!電視劇《紅樓夢》之所以成為經典,那是多少人可能付出畢生的所學,絞盡腦汁,孜孜以求的結果!象那種良心劇,鳳毛麟角了!一個是學識,一個是經濟效益,再一個社會環境,綜合影響!

因此,從一套看似簡單的官帽官服,見微知著,折射出時代的烙印!

最後,再來個搞笑的,逗您一樂


網絡大劇三國,哥仨在這裡拜關二爺!😄😄😄


在路上hhhtzjj


這是因為,香港是一個快節奏的社會。從億萬富豪到街頭乞丐,如果誰磨磨蹭蹭、慢慢騰騰的,他(或她)不被這個社會淘汰才怪呢?
而香港的影視工作者也是如此,誰會有心思慢慢的琢磨考證,影視劇中的服飾是否符合歷史的事實呢。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港產劇中大年三十晚上有月亮,唐朝人會說“還有三分鐘的時間。”……等等,不一而足。這也是導致進入本世紀以來,港產影視劇逐漸為人所不齒的原因之一。(圖片來源於網絡)




孤獨之人


一直以來,清宮戲都是編劇、導演喜愛的題材,比如今年夏天的《延禧攻略》、《如懿傳》,都聚焦了同一段歷史進行演繹。然而細心的小夥伴肯定會發現,在不同劇集/電影中,同一個朝代的服飾、官帽都不一樣,最為明顯的就是港片和大陸之前的差異。


其實,歷史可考的關於清朝官帽的記載寥寥,只有零星的畫作有過介紹。從上世紀影視業發展至今,大陸的作品已經越來越追求真實而更加貼近畫作中官帽的原貌,比如這次於正的《延禧攻略》,服飾造型就是考究歷史而仿作的。


相比之下,港片的繁榮時代則更多的在上世紀,當時市場繁榮,群星薈萃。因為年代差異,且香港有自己的文化風格,無論是TVB還是港片,都不遵從大陸的服飾形式,而啟用早期香港對清朝的印象,官帽也隨之進行本土化,最終形成兩地不同的畫風。


巴塞電影


清朝官服官帽是有嚴格的等級制度的,而且,有冬裝夏裝之分,冬裝叫暖帽,元寶型加厚棉帽,夏裝有點像斗笠,尖頂。無論冬夏,頂上有紅色帶,頂端有寶石,根據官職不同,寶石品級和種類也不同,帽子後面有翎毛,翎毛也是根據等級和爵位來區分的,有單眼、雙眼、三眼等,至於電視劇中沒有必要過於追究,畢竟是演戲用的道具,不是歷史紀錄片。相聲小品戲曲也沒有嚴格按照歷史標準去執行道具,電視劇電影也只不過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我們欣賞的是劇情,是演員的演技,道具服裝只要能符合時代背景即可。如果電視劇中處處都要考究歷史原型,那是不是也得請幾個清朝時代的人來演啊,因為現代的人演古代的事本身就是最大的穿幫。


老隱隱於巔


香港電影注重劇情,其拍攝在服飾並不注重史實,多靠一些常識【別鄙視偶~~~】,對真正的歷史並沒有去滲透,而大陸人,由於受到中國古文化影響較大,和香港比起來,更重視了拍攝中的服飾。由於大陸和香港的意識形態還是有所區別的,畢竟香港迴歸才十幾年,【舉例:周星馳版鹿鼎記裡男子都沒有剃半月型的頭型】,香港對清政府並不瞭解,甚至對滿人還有一定的排斥,當年韃子入關後,香港便被英國統治,所以還保留了很多漢人的文化、、、、、相比較,大陸被滿人統治了百年,則不存在如此深厚的文化差異和排斥心理了~~~~


小哲生活錄


有倆種可能,第一:確是導演拍戲不嚴謹,沒有真實的表現歷史;

第二:港片和大陸片所演繹的時期不一樣,雖然同為清代,但是表現的是清代的不同時期,就象我們國家,新中國成立後,軍服也經歷了不同款式的變化。

下面來講講清代官的等級區別,以及同一等級不同季節的區別。

清代以禮帽代替官帽。禮帽分二種,一種是暖帽,圓形,有一圈簷邊,多用皮、呢、緞、布製成,多黑色,中有紅色帽緯。帽子最高處有頂珠,頂珠大多數是寶石。寶石又分為有紅、藍、白、金。按清代的地位等級劃分,一品為紅寶石,二品為珊瑚,三品為藍寶石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石,六品用硨磲,七品為素金,八品用陰紋鏤花金,九品為陰紋鏤花金。沒有頂珠的就沒有官位;第二種是涼帽也就是夏季戴的帽子,沒有帽簷,喇叭式,清代初期又扁又大,到了後期才變成小的但是高度變高了,用藤、蔑席,外裹綾羅,有分白色、湖藍色和換色,帽子上有紅纓頂珠。

一品朝冠頂戴(涼帽)

一品朝冠頂戴(暖帽)

二品朝冠珊瑚頂(暖帽)

二品朝冠

三品朝冠

三品朝冠

四品朝冠

五品朝冠

六品朝冠

七品朝冠

八品朝冠

九品朝冠

由以上圖片可知一品和二品頂子趨向於紅色 ,三品和四品趨向於藍色,五品和六品趨向於白色 ,七、 八、九品趨向於金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