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为什么港片和大陆片的清朝电影的官帽不一样?

用户58515835339


  因为清代题材的影视剧数量很多的原因,今天的人们大多对清代衣冠有较强的辨识度。即便对清史没有过多少研究的人,也能从影视剧中看到请代衣冠的样子。在很多人眼里,清代不仅发型奇特,衣冠似乎也十分奇特,和之前的朝代比简直像是从另一个世界“蹦出来的”,似乎和传统的中国衣冠体系完全不同。那么,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笔者经过研究发现,其实清代衣冠并没有那么“奇特”,它实际上不过是明代衣冠发展而来!之所以会觉得清代衣冠“奇特”,是因为大部分人对明代衣冠存在着认识的误区而已。

  笔者就此将推出一个关于清代衣冠的系列文章,讲一讲清代衣冠与明代衣冠的继承关系。今天先来讲讲清代的官帽。

  清代衣冠当中,最有特色的首推其官帽。清代官帽,没有采用隋唐之后历代常用的乌纱帽形式,而是采用了暖帽和凉帽两种形式,两种帽子上都配了宝石做的“顶戴”和孔雀毛做的“花翎”。根据官员品级不同,做顶戴的宝石材料也不同。而有大功的官员,还可以享受到皇帝钦赐的“戴双眼花翎”(即插两根孔雀毛)的荣誉。有清一代,从皇太极时代确定了官帽样式之后,一直到清亡,官帽的基本样式没有发生过变化。所以《清史稿》说“盖清自崇德初元,已釐定上下冠服诸制。高宗一代,法式加详,而犹於变本忘先,谆谆训诫。亦深维乎根本至计,未可轻革旧俗。”

  

  

  (为人们所熟知的两种清代官帽样式,这就是问题中为啥大陆和港片中的清朝帽子不太一样的回答了,其实都对,只不过样式不同,一个是暖帽,一个是凉帽)

  那么,清代官帽的这种完全不同于历代传统奇特样式又是从哪里发展出来的呢?难道真的是皇太极脑洞大开,一拍脑门设计出来的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清代官帽的样式,很明显的有着明代的“基因传承”。

  我们先来看暖帽。清代暖帽的基本样式,是仿效明代的“奓檐帽”。“奓檐帽”这个词,大家可能不是很熟悉,因为它极少出现在明代题材的影视剧中。但实际上,发端于元代的“奓檐帽”在明代却是一种官帽体系中比较常见的帽子。明代虽号称“恢复华夏衣冠”,但实际上却沿用了大量元代服饰,“奓檐帽”就是其中一种。清代的暖帽,几乎就是明代“奓檐帽”的翻版,就连顶戴花翎都是沿用的明代特色,只是由于清人不再蓄发梳髻,所以降低了帽子的高度,并增加了红缨作为装饰而已。清人之所以选择了这种帽子作为自己的官帽样式,很大程度上同清人尚武的风气有关——因为这种帽子在明代多是武官所戴。而在武官帽子上插羽毛,也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只不过清朝将这种传统也扩展到了文官的官帽上而已。

  

  (明万历年间的《出警入跸图》局部,图中武官所戴的奓檐帽十分清晰)

  值得一提的是,奓檐帽在明代不仅是武官常戴的帽子,明朝前期的皇帝也颇喜欢戴这种帽子。只不过皇帝所戴的“奓檐帽”没有脑后的花翎,而是在帽檐上用珍珠进行装饰。在《明宣宗行乐图》和《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中,我们都能看到明帝戴着这种帽子。在2016年播出的电视剧《女医明妃传》中,剧中的明英宗的头上也出现了这种帽子,总算是对历史进行了复原。

  

  

  (《明宣宗行乐图》和《明宪宗元宵行了图》局部,图中明宣宗和明宪宗头上戴的就是无花翎的奓檐帽)

  

  (《女医明妃传》剧照,图中明英宗戴的就是无花翎的奓檐帽)

  说完了暖帽,再来说说清代凉帽和明代的传承关系。清代的凉帽和暖帽的区别,主要在于暖帽用于秋冬季,而凉帽用于春夏季。正如《清史稿》所说“凡寒燠更用冠服,每岁春季用凉朝冠及夹朝衣,秋季用暖朝冠及缘皮朝衣。”清代的凉帽,一般用竹或藤编织而成,上加红缨作为装饰,戴起来比较凉爽。很多人认为这种帽子是清朝特色,其实,这种形似斗笠的“笠帽”在明代就很普遍了。它作为一种适合夏季戴的帽子,在明代广泛广泛使用,尤其是明代军队中,常作为夏季士兵所戴的凉帽。

  

  (明代赵士祯所著《神器谱》中的明军士兵形象,头戴的就是笠帽,帽子上还有形似红缨的装饰物,形制与清代凉帽十分相似)

  

  (明代《武备志》中所描绘的笠帽,书中称为“藤鍪牟”)

  

  (留存至今的明代笠帽实物,形制与清代凉帽十分相似)

  遗憾的是,在以往的明代题材的影视剧中,这种笠帽却极少出现。笔者印象中,只有在1992年徐克导演的电影《新龙门客栈》中出现过这种笠帽的影子。不得不让人佩服这部电影的制作者对于历史还原的用心程度。

  

  

  (电影《新龙门客栈》中出现的明代笠帽形象)

  看完了这篇文章,相信您对清代官帽是怎么来的有了初步的了解了吧?其实清代官帽也没什么奇特的,基本就是从明代的帽子中“山寨”而来的。清人尚武,不喜欢戴明朝的乌纱帽,而喜欢用明朝的武官帽,所以就有了看似“奇特”的清代官帽。讲完了清代官帽,下一篇文章,笔者将跟您谈谈清代的另一种常见的帽子——“瓜皮帽”的由来。想知道详情,请继续关注我的文章吧!参考文献:《清史稿》、《神器谱》、《武备志》、《万历出警入跸图》、《明宣宗行乐图》、《明宪宗元宵行乐图》


战争史



答:清朝的官帽本来就有两种,一种是夏天戴的凉帽,圆锥型,呈斗笠状,俗称喇叭式,材料多为藤、篾席制成;一种是冬天戴的暖帽,元宝型,蒸笼状,宛如骚鼠,材料为缎布及动物皮毛。

之所以会认为港片和大陆片的清朝电影的官帽不一样,很可能是看了香港黄飞鸿系列《狮王争霸》中发生在夏天故事里的戏,又看了大陆《康熙王朝》中康熙于惨死寒冬之夜的戏份。

大清王朝发迹于东北苦寒之地,冬天是少不了帽子的,而帽多取材于貂鼠、海獭、狐狼等等,式样则仿制于明朝武官休闲时所戴的“奓檐帽”。

定鼎中原后,猛增成千百倍任职官员,哪里去取这许多动物皮毛来缝制帽子?于是退而以丝绸、缎布作为原料。

原先在关外,满人在夏天是不用戴帽的,前额及周围剃光,仅留下脑门心一小块地带的毛发,结成长辫,纵马驰骋于山野、深林,一如人猿泰山,惬意无限。

大清统治者于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颁行《服色肩舆条例》,坚决废除了浓厚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用刀剑推行满族服饰,除了要求男子全部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外,官员冬天戴“暖帽”,夏天戴“凉帽”(夏天还戴暖帽的话,脑袋肯定会被捂出病,而如果不戴帽,又实在不成体统)。

这凉帽怎么弄呢?

用藤和篾席制成,式样仿制于江南乡人常戴的箬笠——词人张志和词里“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箬笠。

但直接这么整,也太砢碜了。

于是就精心地在帽表裹以罗绢,外罩白布,帽身覆上织网,红纱绸里,黑地织金包缘,缘上装上黑带圆边,上缀朱纬,朱纬以红丝织成,以红线缝在帽冠上,帽前缘缝饰配上东珠一颗,帽顶缀红缨顶珠。

凉帽做得是如此标致,暖帽也不能落后,于是,暖帽的中间装上以红丝织成朱纬,外罩黑布及围上青绒,帽胎两侧缝上系带,帽前缘同样缝饰配上东珠一颗,帽顶同样装上红、蓝、白、金等色宝石顶珠。

有意思的是,这两种帽子,都在顶珠下面吊上一根由白玉或翡翠制作成的空心翎管。

这根空心翎用来干嘛的呢?

安插翎枝。

翎枝又分花翎、蓝翎两种。

顶珠加花翎,就称“顶戴花翎”。

花翎为孔雀羽所做,分一眼,二眼,三眼。这“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状的圆花纹,一个圆圈就算做一眼。

官员所戴花翎上翎眼的多寡标志着官员的等级高低,其中三眼等级最高。

在清朝初期,皇室成员中的亲王、郡王、贝勒的贝子和固伦额附(即皇后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三眼花翎;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为镇国公或辅国公的亲贵、和硕额附(即妃嫔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二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内大臣、前锋营和护军营的各统领、参领(担任这些职务的人必须是满洲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这上三旗出身),有资格享戴单眼花翎,而外臣无赐花翎者。

可以说,清朝统治者对于穿戴服饰上的讲究和要求还是很下了一番心思的。

但这些讲究,在我们今天看来,却又是何等的古怪荒诞。

补一个小笑话:清末民初的大学问家齐如山晚年写有一本《齐如山回忆录》,书中,作者追忆了自己少年时参加科举县内小考的往事。当时,清朝有规定,凡是科考,考生必须穿官衣、戴官帽。由于参加科考的人太多了,根本没那么多官衣官帽。怎么办呢?朝廷就放宽了要求,免了官衣,但一定要戴官帽。这官帽容易做,大家都用旧式宽边毡帽,顶上糊一层红纸,作为帽缨子,将就着就这么蒙混过去了。当时的直隶,流传着一首吟咏科考的民歌,云:

三年一考久曾经,永远缨冠借不成。

到时仍将毡帽替,糊层红纸替红缨。

呵呵,拿顶乡下人戴的毡帽,帽顶糊层红纸,大功告成!


覃仕勇说史


香港的不严谨,大陆的也不严谨。其实,清朝皇帝和官吏有三套不同的帽服,一套是朝服冠,又分为夏、冬朝服冠,官员的夏朝服冠就是陈道明版《康熙王朝》里吴三桂戴的那种,实际上帽沿上应该饰有一颗珍珠的,和陈道明戴的皇帝夏朝冠形制相似,如下图:





而大臣的冬朝服冠,就是《铁齿铜牙纪晓岚》里和珅戴的,如下图:



其实,剧中上朝时,只有和珅的这个装扮弄对了,其他大臣包括纪晓岚在历史上也必须这么穿的,否则说是君前失仪。可惜现在的编剧都不懂。大家平时在电视剧里经常看到的清朝官员的帽子,其实是另外一套,叫吉服冠,就是平时戴的。而且,戴吉服冠是不会加上披肩的,披肩是戴朝服冠时才能加。

所以,像剧中大臣们戴冬吉服冠,加披肩的穿法在清朝是不伦不类,如果一个官员要这么穿,那只会被别人嘲笑连衣服都不会穿。

这张图片里,御前侍卫们统一穿吉服袍(就是有斜线海水江崖的),外罩补服(就是胸前背上的图案),戴夏吉服冠(仔细看帽沿上还饰有珍珠),佩腰刀。而且御前侍卫是最低是五品以上,级别相当于知府,就是今天的厅级市长,帽子上是有花翎的,而现在影视剧里,御前侍卫帽子上都没有花翎,是大错特错。御前侍卫穿黄马褂是因为他们是天子近臣,需要衬托君威。一般人都当不上御前侍卫。像和珅就是御前侍卫出身,还格里,尔康也是御前侍卫。

说到香港早期电影里,清朝的官帽都搞错了,像下面这个:

周星驰和徐锦江戴的,严格意义上来说,既不是吉服冠,也不是朝服冠,因为朝服冠顶上是有顶座的,而不是顶珠,(顶座)如下图:







这些就是官员冬朝服冠的顶座。

这是官员夏朝冠,帽沿上还有一颗珍珠。


如果要问香港的为什么那么特别,可能和大陆一样,对这方面不重视,都没过多考究,就为了省事,然后降低道具成本吧,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我们日常看到的那种形象了。


南天一海柱


在官帽的佩戴上大陆的清宫戏确实要相对港片严谨一些。清朝官帽他上边还有装饰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顶戴花翎”。顶戴是帽子上的宝石,花翎是装饰的孔雀羽毛。花翎是清王朝官员最渴求的存在。清朝靖海大将军施琅在立功后,康熙赐他爵位,他宁可不要爵位,也要康熙授他二眼花翎。花翎为一眼,二眼,三眼区分。三眼最为尊贵,满清300年只有七个人得到过三眼花翎,其中福康安和李鸿章最为著名。


官帽的区分也主要是通过冠顶的宝石来区分。清朝的礼仪中,一品官员佩戴红宝石,二品官员是珊瑚,三品官员则为蓝宝石,四品用的是青金石,五品那就用水晶,六品用材料砗磲,七品是素金,八品用阴纹缕花金,九品则阳纹镂花金。无顶珠的就是无官品。

帽子也分为凉帽和暖帽两种。细化来又有朝服冠,吉服冠两种。朝服冠是重大庆典和祭典如新帝登基的时候才佩戴的。吉服冠也是常服冠,平时所穿戴的。



凉帽就是我们在很多图片中看到的一种圆锥形的帽子。暖帽则是外围有一圈圆形的外延向上折起。凉帽是春夏穿戴,暖帽则是秋冬穿戴。清朝还有一种帽子就是便帽,俗称瓜皮帽。由六瓣组成,是朱元璋发明的,为六合稳定之意。



红雨说历史


先上个经典港片清醒一下头脑

再来个典型的港片剧照
这个形象真要是出现在清朝雍正年代,估计先掉脑袋的就是这些血滴子了!

在早些年,很多的香港电影电视对于古装片很多都不严谨的!就是只顾剧情,不顾形象,主要是产出也比较大,要不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号称东方好莱坞呢?演员业着急赶场顾不了那么太多了!

再则,那时候的香港,影视业蓬勃发展,几个哥们,凑两个钱,成立一电影公司,立马开张营业,哪管了那么多引经据典的研究细节呢😄?还拍摄了超级多的烂片!最典型的就是那个时候看港台关于清朝的电影电视,演员都梳着大背头,后面梳着根流光水滑很粗的一根发辫子,跟实际的满清金钱鼠尾的发型要求差了不止一星半点儿,不伦不类!你说为了一部片子你让那些演员剃个大光头,也没有几个愿意付出的!

(狄大哥,你这个发型确实该杀!留发不留头滴!)


再一个搞笑的而且在当时也非常疑惑的就是,为啥清朝人喝酒没有菜?是他们买不起吗?后来才明白:减少成本,连个道具都省了![捂脸]一句话:商业气氛比较浓厚!

相对来说,大陆的电影公司,前些年还是公有制的居多,比较正统,讲究传统的东西,你不能天马行空不伦不类的!虽然这些年有些不济,毕竟大陆那个文化底蕴还在,做电影电视的大部分还是从一些学院派转行而来,还是略还是讲究一些的!




这些年大陆影视业相对来说私营影业公司增多,服装道具拍摄场面宏大,但是可能就不太严谨了!你要一家影视剧公司三五年拍出一部红楼梦那样的经典,不是不可能但是没有哪个老板愿意等你!投资首先得见经济效益,然后才是是社会效益!电视剧《红楼梦》之所以成为经典,那是多少人可能付出毕生的所学,绞尽脑汁,孜孜以求的结果!象那种良心剧,凤毛麟角了!一个是学识,一个是经济效益,再一个社会环境,综合影响!

因此,从一套看似简单的官帽官服,见微知著,折射出时代的烙印!

最后,再来个搞笑的,逗您一乐


网络大剧三国,哥仨在这里拜关二爷!😄😄😄


在路上hhhtzjj


这是因为,香港是一个快节奏的社会。从亿万富豪到街头乞丐,如果谁磨磨蹭蹭、慢慢腾腾的,他(或她)不被这个社会淘汰才怪呢?
而香港的影视工作者也是如此,谁会有心思慢慢的琢磨考证,影视剧中的服饰是否符合历史的事实呢。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港产剧中大年三十晚上有月亮,唐朝人会说“还有三分钟的时间。”……等等,不一而足。这也是导致进入本世纪以来,港产影视剧逐渐为人所不齿的原因之一。(图片来源于网络)




孤独之人


一直以来,清宫戏都是编剧、导演喜爱的题材,比如今年夏天的《延禧攻略》、《如懿传》,都聚焦了同一段历史进行演绎。然而细心的小伙伴肯定会发现,在不同剧集/电影中,同一个朝代的服饰、官帽都不一样,最为明显的就是港片和大陆之前的差异。


其实,历史可考的关于清朝官帽的记载寥寥,只有零星的画作有过介绍。从上世纪影视业发展至今,大陆的作品已经越来越追求真实而更加贴近画作中官帽的原貌,比如这次于正的《延禧攻略》,服饰造型就是考究历史而仿作的。


相比之下,港片的繁荣时代则更多的在上世纪,当时市场繁荣,群星荟萃。因为年代差异,且香港有自己的文化风格,无论是TVB还是港片,都不遵从大陆的服饰形式,而启用早期香港对清朝的印象,官帽也随之进行本土化,最终形成两地不同的画风。


巴塞电影


清朝官服官帽是有严格的等级制度的,而且,有冬装夏装之分,冬装叫暖帽,元宝型加厚棉帽,夏装有点像斗笠,尖顶。无论冬夏,顶上有红色带,顶端有宝石,根据官职不同,宝石品级和种类也不同,帽子后面有翎毛,翎毛也是根据等级和爵位来区分的,有单眼、双眼、三眼等,至于电视剧中没有必要过于追究,毕竟是演戏用的道具,不是历史纪录片。相声小品戏曲也没有严格按照历史标准去执行道具,电视剧电影也只不过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我们欣赏的是剧情,是演员的演技,道具服装只要能符合时代背景即可。如果电视剧中处处都要考究历史原型,那是不是也得请几个清朝时代的人来演啊,因为现代的人演古代的事本身就是最大的穿帮。


老隐隐于巅


香港电影注重剧情,其拍摄在服饰并不注重史实,多靠一些常识【别鄙视偶~~~】,对真正的历史并没有去渗透,而大陆人,由于受到中国古文化影响较大,和香港比起来,更重视了拍摄中的服饰。由于大陆和香港的意识形态还是有所区别的,毕竟香港回归才十几年,【举例:周星驰版鹿鼎记里男子都没有剃半月型的头型】,香港对清政府并不了解,甚至对满人还有一定的排斥,当年鞑子入关后,香港便被英国统治,所以还保留了很多汉人的文化、、、、、相比较,大陆被满人统治了百年,则不存在如此深厚的文化差异和排斥心理了~~~~


小哲生活录


有俩种可能,第一:确是导演拍戏不严谨,没有真实的表现历史;

第二:港片和大陆片所演绎的时期不一样,虽然同为清代,但是表现的是清代的不同时期,就象我们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军服也经历了不同款式的变化。

下面来讲讲清代官的等级区别,以及同一等级不同季节的区别。

清代以礼帽代替官帽。礼帽分二种,一种是暖帽,圆形,有一圈檐边,多用皮、呢、缎、布制成,多黑色,中有红色帽緯。帽子最高处有頂珠,顶珠大多数是宝石。宝石又分为有红、蓝、白、金。按清代的地位等级划分,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石,六品用硨磲,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纹镂花金,九品为阴纹镂花金。没有顶珠的就没有官位;第二种是凉帽也就是夏季戴的帽子,没有帽檐,喇叭式,清代初期又扁又大,到了后期才变成小的但是高度变高了,用藤、蔑席,外裹绫罗,有分白色、湖蓝色和换色,帽子上有紅缨顶珠。

一品朝冠顶戴(凉帽)

一品朝冠顶戴(暖帽)

二品朝冠珊瑚顶(暖帽)

二品朝冠

三品朝冠

三品朝冠

四品朝冠

五品朝冠

六品朝冠

七品朝冠

八品朝冠

九品朝冠

由以上图片可知一品和二品頂子趋向于红色 ,三品和四品趋向于蓝色,五品和六品趋向于白色 ,七、 八、九品趋向于金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