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1942年假使德军没有将第11集团军调往列宁格勒,而是继续留在南翼会不会更好?

战略论


曼斯坦因指挥的德军第11集团军隶属德军老帅伦德斯泰特旗下的南方集团军,1941年7月至1942年8月参加苏德战场南线作战,主要目的是为了消除苏军对罗马尼亚油田的威胁。曼斯坦因以11个师的兵力分别攻克了克里米亚半岛和拔掉了坚不可摧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这颗钉子,歼灭了大量的苏军,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曼斯坦因也因此晋升为元帅。

曼斯坦因夺取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尔后,切断了苏军海上交通补给路线,整个斯大林格勒战役形势一片大好,而负责进攻列宁格中的德军北方集团军未能取得任何有效进展。由于曼斯坦因攻克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时拥有不少重炮武器,1942年8月希特勒肢解了第11集团军,一大部分赴往支援列宁格勒战场。


希特勒和蒋介石一样,很喜欢南北分兵、越级指挥,以彰显自己的军事才能。而曼斯坦因指挥的第11集团军参加的克里木和塞瓦斯托波尔战场是一个被分离的战场,作战方式完全可独立自主决定。没有希特勒的干预曼斯坦因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全面发挥,以劣势的兵力、凭一己之力拿下了克里米亚半岛和塞瓦斯托波尔要塞,苏军被迫大量撤退,曼斯坦因稳住了整个南翼战线。

列宁格勒也就是今天的圣披德堡,是苏联最大的工业基地和第二大交通枢纽,曾被称为“欧洲之窗”,是苏联政治文化、经济、民族精神的象征,战略意义非常重要,同时也是苏军波罗的海舰队的重要基地。列宁格勒是希特勒最初的主要战略目标,信心十足曾扬言要从地球上抹掉列宁格勒,以摧毁苏联人民的抗战意识精神和为取得整个波罗的海的控制权,所以不惜余力,才急于将第11集团军调往列宁格勒,而没有留在南翼以配合中央集团军拿下莫斯科。

而正是希特勒的瞎指挥,低估了苏联人民奋起反抗、保卫国家的意识,投入的兵力、重武器等严重不足,使得第11集团军和北方集团军在列宁格勒上并没有形成有效的合围,被苏军拖入了持久战,德军足足耗了近三年的时间也没拿下列宁格勒,再加上斯大林格勒战场的节节败退,希特勒的南北分兵犹如拆东墙补西墙,这个坑,对于雄厚资源的苏联永远也填不完,最初导致整个战线趋于崩溃状态。

所以,如果希特勒没将第11集团军调往列宁格勒(历史没有如果),而是攻占克里米亚半岛和塞瓦斯托波尔后,稳住南翼,再试图配合南方集团军拿下苏联高加索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后支援中央集团军一举拿下莫斯科,整个苏德战线会更有利于德军,不至于处处被动了。


以上仅仅是个人见解,不到之处,望谅解了!谢谢


赛门之略


当然更好了。关键是没有预料到城市巷战的问题,稍有知识就知道自古以来巷战是最难打的,恰恰说明希特勒是个半桶水的独裁者,喜欢发号施令,以显示他的能力,这是最致命的,正确的方法是佯攻斯大林格勒,拖住苏联的大量部队,同时集中优势兵力迅速拿下高加索,然后增援斯大林格勒方向,时间掌握好了,就是胜利,只要稳住后撤设立的斯大林格勒外围防御阵地,甚至提前调动预备队布防,达到避免包围的可能就是胜利,当时情况能想到这个计划的肯定是战神,以德国的战斗力在等后勤和冬季问题解决后再进攻占领斯大林格勒的成功率是100%。最后再收拾列宁格勒,放弃莫斯科,这样就基本完成了巴巴罗萨计划的第一阶段,只不过时间要推后一年,并且会付出超过想象的损失。即使这样,但也削弱了苏联反击力量。再经过一年的双方休整,围绕莫斯科再展开一场战斗,总之,想依靠当时德国的能力一口消灭苏联是不可能的,高估自己低估对方,犯了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的兵法原则。


yz1671733


首先,在取得塞瓦斯托波尔战役的胜利后,第11集团军可以说是南线德军士气最旺盛,颇具战斗力的重兵集团。根据1942年6月的作战序列,第11集团军下辖第30军、第54军、马腾克洛特集群(第42军,多为罗军师)和罗马尼亚山地军,以及大量加强的炮兵部队,编成内有大约有10个德国师和6个罗马尼亚师,其中大部分是步兵师,机动部队仅有德军第22装甲师一部,罗马尼亚第8骑兵师和一个罗军机械化团。当然,这种要塞攻坚战也不适合装甲部队。

1942年6月,第11集团军的作战序列,其中包括了罗马尼亚部队。


第11集团军在战役结束后留在克里米亚做了数周休整,在此期间,曼施坦因的参谋部已经在策划集团军主力横渡刻赤海峡,加入高加索战场,然而,德军最高统帅部随后对第11集团军的调动用曼施坦因的话说是“肢解式”的。第11集团军的基本兵力并未全部调往列宁格勒前线,根据曼施坦因的回忆,有第54、30军军部,第24、132、170师和第28轻型师以及部分炮兵单位被调往北线,第50师留在克里米亚,最精锐的第22师撤往后方改编为空运师,常驻克里特岛,第72师调入中央集团军群,应付苏军在东线中央发起的攻势,最后仅有第46师和全部罗马尼亚部队投入了南线攻势,换而言之,如果第11集团军没有北调,除了留下1-2个师留守或支援中央集团军群,应该可以为南线攻势增加6~7个步兵师的兵力。

1942年6月在塞瓦斯托波前线作战的德军士兵。


值得注意的是,同期调离南线的德军部队不仅有第11集团军的数个师,还有党卫军“警卫旗队”和陆军“大德意志”师两支精锐部队。在南线攻势刚刚开始之际,德军却连续从这一重点攻击方向抽调有力部队,是何原因呢?这就要谈到下一个问题了。

其次,众所周知,德军1942年夏季攻势,也就是“蓝色”计划的战略目标是夺取高加索的油田,但最后演变成两个长期而残酷的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和高加索战役。按照德军统帅部最初的计划,南线攻势分为两步走,首先在罗斯托夫到顿河一线围歼苏军重兵集团,并推进到伏尔加河一线,相机夺取斯大林格勒,掩护向高加索推进的侧翼;其次,再向高加索进军,夺取迈科普、格罗兹尼和巴库等石油产地。然而,在“蓝色”计划发动后德军虽然迅速推进到顿河大弯曲部,但未能再现基辅式的大围歼战,苏军已经改变了寸土必争、死打硬拼的战法,改为逐次阻击,持续消耗的战法,避免被德军包围而大量损失。不过,希特勒将苏军有计划的后撤看作全线崩溃,认为苏军已经没有力量阻挡德军的攻势,相对高估了南线德军的实力,认为以现有兵力能够同时完成夺取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的两大目标,甚至还可以从南线抽调兵力用于夺取列宁格勒的努力,以及加强西线对盟军的防御——“警卫旗队”和“大德意志”师的调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盟军即将在西线发起登陆的虚假情报。

1942年6月,希特勒在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与高级将领们开会。


正是基于苏军濒临崩溃的错误判断,希特勒在1942年7月不顾总参谋长哈尔德、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博克等大批将领的反对,将南方集团军群分为A、B两个集团军群,分别向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同时出击,其计划是A集团军群从罗斯托夫向高加索推进,以第17集团军(含第11集团军一部)的步兵和山地兵向高加索山脉和黑海沿岸推进,封闭山口要隘,夺取重要港口,以第1装甲集团军及第4装甲集团军一部组成多个快速集群,穿过北高加索的草原地带,直驱里海,夺取各石油产地;B集团军群以第6集团军、第2集团军、第4装甲集团军一部向伏尔加河西岸推进,并夺取斯大林格勒,在最初调整部署时,希特勒甚至准备让第6集团军单独进攻斯大林格勒。

1942年秋季在高加索群山中作战的德国山地兵。


然而,战局随后的发展证明希特勒的分兵之举是一个灾难性的战略错误,随着A、B集团军群向东方的深入,德军很快发现两个集团军群都没有足够的兵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在高加索方向,德军在崇山峻岭和苍茫草原上与苏军陷入苦战,尤其在北翼缺乏有效掩护的情况下,向苏军纵深的持续推进也意味着侧翼威胁持续增加;在斯大林格勒方向,第6集团军更是掉进了血肉磨盘,在巷战中消耗和牵制了大量部队,却始终无法占领斯大林格勒,而其侧翼只能交给并不可靠的仆从国军队防守,最终酿成了遭到苏军重兵合围的悲剧后果。斯大林格勒城下的危机也直接导致A集团军群的后路有被苏军切断的危险,实际上也瓦解了德军向高加索的攻势。总而言之,希特勒对作战计划的修改使得战役目标超出了南线德军的实力范围,由于兵力不足,德军只能以战斗力较弱的仆从国军队填补漏洞,从而造成侧翼薄弱,给苏军以反击围歼的机会,德军最高统帅部的错误判断是南线攻势失败的根本原因。

在斯大林格勒陷入巷战的德军步兵。


最后,我们回到主题,假如第11集团军没有调离,并以完整的实力加入南线攻势,那么会对战局有何影响?如前所述,第11集团军加入南线战场会使德军增加6-7个师的生力军,多少会缓解德军兵力不足的情况,但从战局总体来看,并不足以抵消希特勒错误决策带来的消极后果。在南线德军兵分两路后,如何使用第11集团军也面临三种选择:1、加入高加索方向;2、加入斯大林格勒方向;3、将其分解各自增援两个方向。第三种方案最不可取,在两个都面临宽广正面的作战方向上,各自增加3~4个师其实意义不大。从初始地理位置看,第一种方案最为可行,第11集团军进入高加索的路线比其他任何德军部队都要短,横渡刻赤海峡即可,如果加入高加索战场,第11集团军可以沿着黑海海岸向高加索山脉南麓推进,夺取沿海港口,威胁高加索苏军的深远后方,也可以向北进入卡尔梅克草原,掩护第1装甲集团军的侧翼,从大大增加A集团军群实现战役目标的成功几率。不过,只要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危机爆发,德军即便是成功占领了巴库,恐怕也会担心后路被断而被迫放弃。所以南线攻势的关键还是在斯大林格勒。

斯大林格勒的持续激战和大量消耗是德军在1942年夏季攻势中始料未及的困难。


那么,按照第二种方案,将第11集团军加强给B集团军群,协同第6集团军进攻斯大林格勒,又会有怎样的效果呢?经历了塞瓦斯托波尔战役的第11集团军各师在要塞攻坚战和围攻战上的经验要比第6集团军更丰富,而且加强了炮兵单位,从理论上说更加适合城市巷战,不过,斯大林格勒的战况相比塞瓦斯托波尔还是有所不同,即便能够最后占领斯大林格勒,第11集团军的损失也不会小,作战时间也不会有明显缩短,苏军依然有足够的时间集结起预备队威胁德军两翼,而且从战场态势看,B集团军群两翼的漫长防线绝非第11集团军的部队能够完全掩护的,所以,第11集团军无论是用于攻城,还是用于掩护侧翼,其实都是不足的。但是,会增加苏军进攻和合围的难度,从而给德军调整部署和撤退争取更多的时间和回旋空间。

1942年12月到1943年2月,苏军在南线发动的冬季攻势,其进攻正面极为宽广,即便是第11集团投入南线,也很难改善总体上的战略态势。


笔者以为,如果第11集团军能够加入南线攻势,最好的结果是能够让A集团军群夺取油田,或者帮助第6集团军夺取斯大林格勒,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由于希特勒分兵策略而造成的战略隐患。当冬季再度降临,德军依然没有足够的兵力守住高加索或斯大林格勒的既有战果,苏军仍然可以集结重兵在德军脆弱侧翼的任何一点实施突击,迫其后撤。也许,第11集团军加入南线最可能的好处就是避免第6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城下的覆灭,这还要取决于最高统帅部的清醒判断和正确决策,否则在伏尔加河西岸葬身的就会是两个德国精锐集团军!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讨论。


崎峻战史


首先说明,第11集团军大概有10师左右的兵力,但并没有悉数调往列宁格勒,第22装甲师被留在顿河地区,第46步兵师后来也渡海参加了高加索山区的战役;同时经过克里米亚战役,第11集团军的所属部队的满员率还是很高的,高于南翼的大多数部队。

按当时希特勒在南翼的作战方式,第11即使留在南翼,也不会被当做预备队使用的,当然留在南翼肯定是利于南翼的作战行动,因为蓝色计划的1~3阶段,都没有能实现大量俘虏苏军的目的,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兵力还不足以完全封闭包围圈,特别是在罗斯托夫东北米列罗沃地区,被第40和47装甲军(靠记忆,可能错误)封闭包围圈的苏军第62、64集团军,都从包围圈的空缺处突围了,但这种情况的解决,对于第11集团军的步兵部队很可能也是无能为力的;但对于用步兵兵力决胜的斯大林格勒城区战斗,则第11集团军的步兵师可以发挥决定性作用,因为不但第11集团军步兵兵力充分,而且他们在前期的作战中已完全掌握了攻坚战的要领,或许残酷且持续时间长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就不存在了?在此基础上,或许高加索战役德军能取胜?……

参考,希望指正。


探测卫星A




克里木战役后,第11集团军战斗力爆棚,尤其擅长打攻坚战,这也是希特勒把第11集团军调往中线的原因。但是在南线,基辅围歼战结束后,苏军65万人被俘,南线苏军已成颓势,但数量上远超德军,古德里安装甲集群穿插南线后,苏德双方在南线基本处于持平状态,如果此时第11集团军能作为生力军投入南线作战,那南线苏军可能因防线被突破而陷入崩溃,被德军围歼在巴尔干半岛。

但实际情况是希特勒举棋不定,在中线被挫败后,就把中央集团军群的坦克部队调到南线,试图夺取高加索地区的油田,后来又把战略重心重新放到中线,把第11集团军等精锐部队调回列宁格勒,最后南线没有推平,中线也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反而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大败。


毒刺剑客


当然,第11集团军继续留在南翼最好,这可以参见曼施泰因的回忆录。刚刚在克里米亚获胜的第11集团军兵强马壮,而且拥有协同罗马尼亚部队作战的经验。既使不用于南线发展更大的战果,留着做可靠的统帅部预备队也好。至少能避免斯大林格勒的悲剧。这己是历史定论。

被一些人忽视的是,这种错误苏联方面也有。苏军在斯大林格勒获胜后,其强大的罗科索夫斯基的部队被调往中线战场。等到瓦杜丁的部队被曼施泰因击败,又匆匆南返。一直徒劳无功地在火车上奔波。其结果是苏军原本可在42年底取得的比斯大林格勒战役更大的胜利,也白白地丢掉了。


飞毛腿154908437


因为在11集团军去列宁格勒之前,德国统帅部并没有预料到斯大林格勒战役能打那么久,而且第六集团军也是精锐部队。

相当于现在美国第一步兵师,谁会想到它会在某个战场上被全歼,还是被打的毫无还手之力,一群乌合之众的苏联农民。

而11军去列宁格勒,也是因为在北方德军攻势放缓,而且11军不去的话,苏军对北方攻势会轻松很多。

毕竟在攻打莫斯科失败后,德军全线吃紧,自大的苏军就组织多次反攻行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