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為什麼趙鳳昌這麼重要的歷史人物卻被湮沒在歷史長河中?

lannyskywalker


趙鳳昌生於1856年,江蘇武進(今常州)人。趙家屬於常州望族。趙鳳昌的一生雖然沒有科舉功名,也沒有擔任過高官,但對中國近代史之影響遠非一般封疆大吏可比。其主要功績有以下三方面。

一、協助張之洞

趙鳳昌幼年失學,一位姓朱的有錢人憐其聰慧,替他捐了一個縣丞,被分發到廣州。張之洞任兩廣總督後,很是賞識他的才能,將其調入府中協助處理文案。光緒十五年張之洞調任湖廣總督,趙鳳昌隨往。張之洞對趙鳳昌的評價很高,他在給皇帝的奏摺中稱趙鳳昌“志潔才敏,辦事誠實,心精力果,通達時務”。在湖北,深受信任的趙鳳昌儼然成為了張之洞的代理人,也就難免遭妒,忌之者居然戲稱趙鳳昌為張之洞的“一品夫人”。樹大招風,光緒十九(1893)年正月,大理寺卿徐致祥上疏彈劾張之洞辜恩負職時,順便也捎帶上了趙鳳昌,稱趙“秘參政事”、“官場中多有餡媚趙鳳昌,以鑽營差缺者,聲名甚穢”,趙鳳昌被革職,勒令回籍。

被革職罷歸後,趙鳳昌先是在武昌電報局呆了一段時間,於甲午(1894)年移居上海。甲午戰爭之前、期間及李鴻章赴日談判期間,趙鳳昌為張之洞購買武器彈藥、蒐集情報、提供建議、網羅人才,做了大量工作。

二、參與策劃“東南互保”

趙鳳昌是“東南互保”的首倡者之一。庚子(1900)年,趙鳳昌與盛宣懷、張騫、湯壽潛、福開森(John C.Ferguson)等人共同策動了東南互保。具體到東南互保的首倡者到底是誰,沒有確切的定論,有說趙鳳昌者,也有說何嗣昆者,還有說湯壽潛、盛宣懷者。不管誰是首倡,他是重要幕後推手,則是可以確定的。

三、參謀“南北議和”

趙鳳昌有“民國產婆”之美譽,其最值得濃墨重彩記錄的一筆應該是辛亥年(1911)開始的南北議和。

趙鳳昌到上海後,在上海租界購地十畝,建起了英式小樓“惜蔭堂”,惜蔭堂日漸成為了漢族官僚、立憲黨人、革命黨人、外國使節的聊天室、微信群。他本人自然是群主了,資源無限。

1911年,武昌起義暴發後,趙鳳昌主張不保清廷而“保將來中國”。趙鳳昌不僅參與了張騫等人請求更改皇族內閣的一系列上疏,他還勸阻唐紹儀不要赴任郵傳大臣,請當年張之洞幕中的同僚、外務部尚書梁敦彥設法阻止攝政王的對外借款。上海光復後,他又通過鄭孝胥勸薩鎮冰不要炮擊武漢。其後,他和張騫等人又發起成立了“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對於其後的滬漢之爭,他也做了不少調停工作。

南北議和開始後,經趙鳳昌、張謇等立憲黨人居間聯絡,各方同意優待皇室,取共和制,由袁世凱出任未來的政府首腦,但如果由袁世凱直接取代清政府,勢必給袁帶來諸多尷尬。怎麼辦?趙鳳昌想出了一個由革命黨人“開府建基”的好辦法:由革命黨人成立南京臨時政府,迫使清帝退位,再將政權交給袁世凱。孫中山等人也同意。當然,孫中山也有自己的小九九:先當上大總統,清帝退位之後,誰來當總統到時候再說唄,大不了我賴著不下來,甚至他還要求把大總統前面的“臨時”兩字給去掉,不但立憲黨人不同意,就是他的同黨也覺得做不出來,他才罷手。孫中山當上臨時大總統之後,也確曾有意不交權,但立憲黨人堅守承諾,紛紛退出了新政府,也不給新政府提供財政支持,孫中山借洋款又借不到,被迫辭去了臨時大總統之職。

正如題主所說,趙鳳昌這麼重要的歷史人物被湮沒在歷史長河中委實可惜。至於為什麼會這樣,我感覺是這麼幾個原因:

第一,你永遠沒有走到臺前,永遠是幕後。人們耳熟能詳的演藝明星有許多,可一口就能說得上來的編劇、策劃又能說出來幾個呢?

第二,中國人勢利吧,重權重位。趙鳳昌既沒科舉成名,又沒混個一官半職,雖然一肚子才學,但沒有走上科舉,沒有走向張之洞那樣的封疆大吏,說來說去,也就一個小小幕僚。就是達官貴人家裡養的私人參謀、私人秘書而已。世人只記主子,誰記幕僕呢?

不過,歷史肯定不會忘記那些為民族做出重要貢獻的人們。歷史還是記有他們一筆的,只不過沒有那麼喧赫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