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德国军官团的姓名带“冯”的缘由是什么?

Zhu哥


在下去欧洲天鹅堡旅游,当地拿过一本介绍风土人情的小册册,里面恰好有介绍。von冯,一般来源总结起来:

1.“来源于某某封地”的意思即领主(贵族)。这里有个说法,这个贵族得是世袭贵族才能加这个“冯”,不是世袭贵族不能加。

2.天主教教廷或国王的特恩册封。也就是说有些人未必有封地,但是因为其功勋卓著被赐予某些身份和荣誉,也可以加冯。

3.这点不太好理解,祖上有贵族即有“冯”,后来没落了封地也没有了,然而后世数百年某子孙(多数为旁系远亲)发达了,可以申请恢复,当然得花钱。。。。


紫英sama


带“冯”的,多是二战时期的国防军将领,党卫军军官虽然也有,但很少见。

“冯”(von)字,是德意志贵族的标志,跟荷兰的“范”(Van)一样,von后面是其家族的封地或来源(德语的von类似法语中的de和英语中的of,比如英国的王位继承人,超长待机的查尔斯王子,就叫Prince Harry of Wales,威尔士名义上是这老头的封地)。

不过,二战后,德国或者奥地利人里,名字面带“冯”的,已经比较少了,偶尔还能见到。比如,最近刚当选的欧盟新任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是个“冯”(von)系贵族后代,她爸当了14年州长,冯·德莱恩当选欧盟主席前,曾任德国国防部部长。

再往前是劳工部部长、联邦家庭部长。她本人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呼啦啦的生了七个孩子,一群子女各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不难看出,“冯”系强大的基因力量。然而,时至今日,“冯”在德国已经不太常见了。

因为,在战后去纳粹化的浪潮中,“冯”被认为有专治色彩,曾经一度被认为带着落后、封建的意味,因此很多“冯”选择默默的舍弃了这个德意志贵族的标识。比如,德剧《冷杉溪》(我们的父辈第三部),伯爵女儿选择嫁到了东德,毅然去掉了自己家族的“冯”,决绝的心理如同咱们当时“破四旧”一般。

再回到话题上来。旧时代的德国,向来非常重视出身和阶级,在二战前,一般能做到中高级军官的,名字里面多数都带“von",像“沙漠之狐”隆美尔,一个中学校长的小康家庭出身,能做到元帅级别,放到纳粹上台之前,几乎是难以想象的。

因此,在二战中,名字里面有“冯”的将领,主要都是容克(德语Junker的音译)贵族出身,这个“容克贵族”也被认为是德国军国主义的源头。

由于欧洲流行的“嫡子继承制”,只有长子才能继承庄园田产,其他的空有贵族头衔,需要自谋生路。作为次子,你继承不了家族封地,但是可以继承这个“von",甚至女性改嫁后也可以继续用前夫家族的“von",所以,当时德国“von"的量相当大。不过,名字带“von",还真不一定有产业。

因此,为了谋生,容克贵族无权继承土地的次子,往往会选择上军校,加入军官团成为职业军人,通过军功来取得国王/皇帝的恩典,从而形成世代从军的军人世家。

比如下图,二战德军“闪电战”的启蒙者——提出“总体战”的著名军事家,埃里希·冯·鲁登道夫(1865年~1937年),虽然名字里面有“von",但到了他爸爸这代,已经没落的不成样子了,但好在有个贵族von的名号,上了军校,一战时还担任了德军陆军总参谋部处长,打了场惊天动地的“坦能堡战役”,丰富了他叱咤风云的一生。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过,这些“冯”们存留下的照片里,很少有开口笑的,都是紧紧的抿着嘴,一脸的严肃刻板,看起来就不好惹的样子。

因此,跟英法等老牌贵族享受的悠闲田园生活不同,这些贵族“von"们放飞自我的场所是强调纪律和荣誉普鲁士/德国军队,自己的贵族头衔被看做荣誉和能力的证明,而不是同土地,财富和养尊处优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当然,有了军功,田产、财富什么的也就滚滚来了,所以,他们也是相当有产业的庄园主,但搞“军事斗争”才是其世代传承的主打方向。

希特勒上台后,为了拉拢这些“冯”系军人,可是用了不少手段。比如,1934年6月“长刀之夜”,希特勒血洗了“冲锋队”,来向国防军表心迹,美其名曰——“这次行动是我们自己在清洗自己的污垢”。

而国防军这边呢,显然很欣慰,国防部长布隆堡代表军方发表宣言:“元首以军人的果敢和超凡的勇气攻击并粉碎了政变者。国防军作为整个国家唯一的武装力量,将以军人的忠诚和奉献精神表达感激之情。”

事实证明,国防军也没能爽太久。

自此,纳粹党卫队势力迅速渗透进了国家军政机关之中,盖世太保等特务机关,开始对国防军进行全方位的监视。1934年8 月, 兴登堡总统病逝,总理希特勒直接当了“元首”,掌握了国防军最高统帅权。从这时起,不管是真心还是假意,高傲的国防军官兵开始放下身段,对希特勒宣誓效忠: “ 我在上帝面前作此神圣的宣誓,我将无条件地服从德意志国家和人民的元首、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阿道夫· 希特勒.......”

大家可能觉得这种效忠也没啥,咱们也总向伟大领袖效忠,同时期的苏联天天高呼效忠“斯大林同志”,英联邦效忠国王等等。

但值得注意的是,希特勒和他旗下的诸多党卫军高层出身都不高。此时,元首是辍学的流浪画家出身,大头目希姆莱是前养鸡场场主,宣传部长戈培尔是前银行出纳员(正赶上经济危机,海德堡大学的哲学博士也只能在银行做柜台),而加入党卫军也成了许多底层青年快速致富,提升社会地位的捷径。

因此,国防军里面的冯(von)们看这些党卫军难免有那种大城市精英看山区文盲和城乡结合部流氓的意思,很多人并非真心服从“元首”的领导,打心眼里“效忠”。只不过这些贵族军官本身崇尚纪律,要履行服从国家命令,效忠政府的职责,毕竟希特勒这套政府班子是民选出来的,合法上台执政,也没有不服的理由。

加之,战争初期,希特勒开疆拓土的确很有一套,让他们也看到了“复兴德意志民族”的希望,还有希特勒个人魅力和宣传术,忽悠的这些冯(von)们选择了接受和支持“元首”和他的纳粹党。

(曾经的一战下士带着一大帮子一战军官,发动了二战)

然而,到了战争后期,纳粹的各种反人类的罪行和希特勒“要么生存,要么毁灭”,打算让德意志民族跟自己同归于尽的极端策略。这让一些国防军非常反感和抵触,开始想方设法的除掉希特勒,尽快结束战争,即推翻纳粹专治,建立新政府,再由新政府与盟军谈判,让利益最大化,比如争取一个相对缓和的投降条件,而不是作为彻底战败国,像砧板上的鱼肉一般,任人宰割。

下图,电影《刺杀希特勒》剧照,“女武神行动”谋划者几乎是清一色的国防军贵族军官,多数名字里面都有冯(von)。

然而,被选中执行任务的是个行动不够利落的残疾人——拥有伯爵头衔的冯.施陶芬贝格上校(在北非战场上失去了一只眼睛和右手,左手只剩下三个手指,但是换了其他人不是没有胆量就是级别不够,难以近距离接近希特勒)。

此情此景下,即使意志再顽强,行动不便是必然的,况且紧急安装定时炸弹这种精密活动结果,由于时间仓促,身有残疾行动不够麻利,原计划使用两枚炸弹只来得及装上一枚。结果行动失败,密谋者被一网打尽。

事后,这些冯(von)们被层层连坐,执行死刑的方式也很变态,希特勒选择用细钢丝慢慢绞死,而且行刑前还被强行摘下裤带,让这些崇尚荣誉感的军官们在垂死挣扎之际形象不堪。整个行刑过程还会拍照和摄像,供纳粹高层欣赏。

更可悲的是,德国二战后彻底失去了盛产“冯”的东普鲁士。

战后被战胜国认为“过于危险”的东普鲁士惨遭波兰和苏联瓜分。苏联因为在战争初占领了波兰东部地区,又不想还,于是,强行将奥德河-尼斯河一线以东的11万平方公里的德国领土在战后都割给了波兰,把德国的固有领土作为对波兰被苏联占走18万平方公里领土的补偿。

比如,前文提及的著名军事家冯·鲁登道夫的老家波森,就是现在波兰波兹南,属于二战后德国被割让领土之一;还有,去年,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举办地,加里宁格勒,本来叫做哥尼斯堡,是原东普鲁士首都,曾被看做普鲁士的龙兴之地。

这样,被割让地区的德国700多万原住民被没收财产,一路辱骂着驱逐回了德国的新边界内,逃难的人群里面就包括诸多当年神气无比的“冯“系列的容克贵族家族成员。

德国电影《百万大逃亡》就是说的这段历史,1944秋-1945年初,东普鲁士的容克女眷们最后一次在自己的庄园里面播种,收获......期间陆续收到自己男性家族成员战死沙场的噩耗。然而,还没来得及享受收获的农产品,苏联大军压境。这些“冯”们只能跟着一行逃难队伍在炮火中向西南跋涉,在纷飞的大雪中,一路走到了慕尼黑。之后被告知,自己的百年故土、庄园、田产都成了波兰领土、波兰公产.....一别就再也回不去了。不过,这段割地的历史,大部分德国人都已经看开了,反倒是在遥远的中国,总有一些德粉为这些领土损失痛心疾首。

苏联解体后,一些“冯”的后代到了波兰,曾试图用重金买回自己家族的部分庄园,但各种阻力下,谈成的不多,最终只得再次落寞而归。毕竟,那个辉煌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了。

本人文章一律原创,拒绝他人抄袭、任意转载,如遇到类似“白鹿野史”、“坚持不懈创作的人”这种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诉到底!


大学军事理论教师


“冯”到底是个什么意思?

如果您熟悉欧洲历史就会发现俄国姓氏带“斯基(茨基)”的、荷兰姓氏带“范(Van)”的、法国姓氏带“德(De)”的、德国姓氏带“冯(Von)”和“楚(Chu,一说Zu)”的、中国姓氏带古代国名的,一般祖上都很阔,都有有封地的象征。从发音上严格来讲,这个“冯”、“范”应该音译成“万”甚至“王”。举个栗子,俄国的“武则天”叶卡捷琳娜就是典型的王公“郡主”出身,她的德国名必须有“冯”(“王”)的——索菲亚·冯·安哈尔特·查尔布斯特!她的父亲是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的爱将、安哈尔特公爵。看看军旅出身,叶卡捷琳娜也是因为家族联姻而成为了俄国最伟大的女皇!窃以为“德”完全音译并意译为“的”!其实不管是俄国、荷兰、法国、德国他们的姓氏带这些词都能统一翻译成“来自”、“属于”或者“的”以及“之”等。

用“綩”比用“冯”更利于理解?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我们都知道马服君赵奢,那么赵括是怎么被称呼的呢?赵括被称为马服子,我们没有加“之”的习惯,其实也可以说成“马服之子”赵括,这里的“之”就跟德国的“冯”一个意思了。福垊突然一想用“綩”字来形容有封地的贵族后裔最为形象。“綩”的本意是帝王的绶带,完全可以引申为王侯的后裔的标志,证明他们世家子弟。

德国军官团为什么带“冯”?

何止军官就是德国的宰相、总统都带“冯”!深受很多人国人敬佩而又最熟悉的德国人物俾斯麦都带“冯”。我们看一下俾斯麦的全称奥托·爱德华·利奥波德·冯·俾斯麦(德语:Otto Eduard Leopold von Bismarck;1815年4月1日-1898年7月30日)。他的曾祖父曾祖父为奥古斯都·弗雷德里克·冯·俾斯麦,是一名驰骋沙场的军官。此外,希特勒曾经的上司魏玛共和国总统兴登堡元帅,也带“冯”字。兴登堡元帅的全称是全名保罗·路德维希·汉斯·安东·冯·贝内肯多夫和冯·兴登堡(Paul Ludwig Hans Anton von Beneckendorff und von Hindenburg;1847年10月2日—1934年8月2日)。

从上面我们发现,无论是叶卡捷琳娜的父亲还是俾斯麦也或者是兴登堡他们都有从军经历,这说明“冯”有一种考军功封侯或者是侯爵之后的味道。的确有这样的因素,但还有别的因素。德国的封侯制度,比周天子的封侯制度还苛刻,简直可以跟明朝相比了。

中西方大多采用的都是嫡长子继承制,那些出生时间上倒霉,尤其是妈不给力的王侯子女,怎么办?

第一、只要出身于王侯家庭,你的名字就永远挂着“冯”的标志。证明你是世家望族,这是你骄傲的资本。当然,贵族子弟大多还是很珍惜这种高贵的血统的。那些没有继承权的王侯之后,他们不像八旗子弟,遛狗逗鸟泡妹子。既然哥哥爹给力,自己爹不给力,那就要一个拼一代!

第二、跟我们古代的门阀贵族相似,他们往往通过征战沙场,建立军功不仅保持着“冯”的身份,还要裂土封侯,证明自我!没有继承权的王后子弟很多,大家都投军,加上家族关系,自然也就出现了德国军官,姓“冯”的多的假象。

第三、更何况贫民要发展,一般也通过加入军队,而实现自己的梦想。在我国的南北朝时期,庶族基本靠这个兴起,而一战前后,德国同样也是这么个情况。

现在带“冯”的军官为什么少了?

希特勒是寒门出身,自然对那些“冯”家子弟不太信任,不仅没重用,反而还处理一批。这种处理,也就导致了“冯”家子弟成为惊弓之鸟,纷纷去“冯”。而且那时德国也废除了君主,再上战场杀敌,也不会给你裂土封侯,给你加“冯”。这就跟刘裕、武则天、朱元璋重用寒门差不错一个意思。


福垊


为了增强回答的针对性和对比性,首先举一个中国人非常熟悉的西方大家的名字。

他是谁呢?他就是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德语:Friedrich Von Engels),1820年11月28日-1895年8月5日),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教育家,军事理论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他的父亲老弗里德里希是工厂主,虔诚的基督徒,带有普鲁士贵族血统。冯(Von)字是从神罗开始,到普鲁士王国再到德意志帝国受封的贵族的标志。有些家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非常严谨。

那么,VON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它的意思呀,就相当于英语中的from,来自.....因为当年条顿骑士打下东欧,在此定居,为了和原住居民以示区别,同时显示自己民族家族的荣誉,就在自己的名字里加上VON,就好比说我是来自......的,条顿骑士的后代,是贵族。

作为其贵族出身的特殊标志.很多德国高级将领带“冯”字,如:

弗里茨·埃里希·冯·曼施泰因、

艾瓦尔德·冯·克莱斯特、

汉斯·京特·冯·克卢格、

卡尔·鲁道夫·格尔德·冯·伦德施泰特、

克劳斯·菲利普·玛丽亚·查士丁尼·申克·冯·施陶芬柏格。

有些平民从军后立有军功,对国家有巨大贡献,也可以被追授“VON”姓,授予爵位,成为贵族。



小蚂蚁看天下


德国军官的“冯”和我们中国姓的冯可不一样,“冯”来源于von的英译,在德语的意思中代表着来自某个地方。以德国宰相脾斯麦的姓名奥托·冯·俾斯麦来举例说明的话,就是来源于来自于脾斯麦的奥托。有点类似于中国古代“常山赵子龙”这种自报家门的意味。

而现在如果一个德国人的名字能和“冯”占上关系的话,都或多或少的与历史上的德国贵族有着联系。

比如二战名将埃里希·冯·曼施泰因,他的继父,生父都来自于贵族阶级。虽然继承不了祖上的一些特权,但是“冯”姓的贵族荣耀却可以传承。

“冯”姓称号如何由来的呢?

在12世纪,随着条顿骑士团(早期由德意志贵族组成)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时获得了大量土地,为了区分自己与本土居民,他们就想到了在名字中加前缀“von”的这个方法,这样就可以凸现他们的尊贵。

而“von”的后面一般跟的都是领土的地名,所以虽然同姓,但是却没有血缘关系。

如何才能获得“冯”姓?

一般德国人,除了祖先是贵族可以继承冯(von)之外,另外一些人如果想要获得“冯”姓就必须与“冯”姓之人结婚,比如德国现任国防部女部长乌尔苏拉·冯·德·莱恩,便是嫁给贵族后裔的丈夫后,名字中才有的贵族头衔“冯”。

那我自己给自己换个冯姓不行吗?

实际上还真不行,在起初也有一些人给自己冠以贵族之姓,比如“冯”“楚”,但是很快便遭到官方的抵制。这些贵族之姓是德国贵族文化的一部分,自然不能被随便取用。

随着资产阶级得改革,德国容克贵族自然也不例外,他们也逐渐将“冯”姓头衔变成一种荣誉,等到二战时,已经经过历代传承,虽然有些贵族的封地早已不在,但是贵族的荣誉已经深深烙进这个字里。

如果在军人中论“冯”姓多少的话,那么自然当属国防军最多,他们大部分都来于贵族,因此带贵族姓氏的不在少数。当初希特勒为拉拢这批“冯”姓军官,可是血洗冲锋队表明诚意,只为了能够获取他们的支持。


为什么好端端的贵族不做非要跑到战场立功?

在中世纪欧洲流行“嫡子继承制”,只有长子可以继承田园,财富。那么剩下的这些“冯”姓子弟,为了不被饿死,只能通过积攒军功来换取国王的恩典,毕竟有了军功,财富、领地这些的都会滚滚而来,因此这又形成了以“冯”为主的军人世家。

到了二战结束后,因为德国战败,大量的领土被回收甚至割让。贵族的一些封地自然也不例外,一些开明的贵族自然而然的取消了“冯”姓,而另外一些有能力的,或者能够赎回领土的自然就保持“冯”姓,当然也有一些不舍得“冯”姓荣誉称号的自然也不会更改。

当然,现在的德国虽然还有6万左右的贵族后裔,但是也并不能表明他们全都和历史上的贵族有着必然联系,如果要想确认一个“冯”姓德国人到底是不是贵族,恐怕还得借助族谱来查明身份。


历来现实


德国的“冯”、西班牙的“唐”、缅甸的“吴”……这些都是当地文化特有的形容词,代表尊贵,加在名字里做前缀修饰,虽然翻译成汉语时翻译成这几个字,但其实它们都是该国特有语言,汉语的汉字没有这些国家的内涵,这样翻译就容易引起中国人的误会,以为这些字是姓氏。

类似的还有鲜卑里的“魏”、朝鲜里的“韩”……这些在该国该民族语言中表示高大、伟大、强大等等意思,所以被这些民族拿来做国家名,但是翻译时采用了音译,汉语里这些字并没有这些民族的文化内涵,所以中国人无法感受到这些词代表的各种意义。

打个比方,汉语里的“龙”代表强大、尊贵、吉祥、无所不能、非常优秀等等含义,但是音译成英语时,loong这个词会让英美人觉得这像一个抽水马桶,英美人完全感受不到这个词代表的含义。

欧美的dragon在古希腊词源里代表邪恶、有毒的爬行者,所以它一直是邪恶强大的象征,即使到了欧美各国语言里还是这个意思,按理说它应该音译成拽根,也表示强大邪恶。dragon与loong完全是两种不同的生物,它们的差别就好像猫与屎壳郎一样大。

可是当时的欧洲人不怀好意,把龙翻译成dragon,让全世界以为中国是崇尚dragon的国家。就相当于把猫翻译成屎壳郎,导致全世界以为中国人人喜欢养屎壳郎,还做屎壳郎的铲屎官。其实中国人养的是猫,与屎壳郎完全不同,可是欧美人坚持认为中国人都是养屎壳郎,还问为什么中国人养的屎壳郎这么大而且毛茸茸的、有四条腿和长尾巴、还会叫唤。然后欧洲人就开始各种找中国“屎壳郎”与欧洲屎壳郎的差别与共通性,其实猫与屎壳郎有个屁的共同性啊?这根本不是同一个物种好吗?

现代中国已经开始复兴,所以很多人自觉开始抵制欧美人的文化侮辱,中国人自创了“loong”这个单词来特指龙,网络上已经开始使用这个词或“long”这个拼音来指龙。希望大家都能自觉参与,抵制西方对龙的污名化。另外,我建议创造“犭曳”这个字来指dragon,发音为“zhuāi”,看上去就很邪恶。如果不行的话,可以用“拽根”这个词来指,因为这个词给人一种暴力拔树的感觉,强大而不讲理,比较贴近于dragon的意思。


触手皇帝


由于中国的贵族社会结束得比较早,所以有些情况,解释起来比较费劲。大致要追溯到战国以前了。举个例子: 比如我们熟悉的商鞅,他原来叫公孙鞅,到了秦国,发达之后,有了自己的封了爵位。有了自己的封地:商於。于是大家就叫他商鞅,意思是,从商於来的叫鞅的老爷。由于古代书写,尽量精简,就不必写来自,即VAN了。他的直系子孙,出了封地,就可以对外介绍自己的时候,虽然他爹原来姓公孙。但他会跟人说,比如我叫商强,商勇。翻译一下就是,范.商於.强。范.商於.勇。


正经不震惊


德国军官团的姓名带“冯”,还得追溯到普鲁士时代的贵族军人传统!

“冯”是德语中"von"的音译,有时也会被译成“万”,意思是“来自……”。

这个单词一般是用在姓名中,因为古代德语民族同名的人很多,为了更好的区别,就会把“von”附在名字后面,再加上出生地名,即“来自某地的某某”。

发展到普鲁士时期,这个词则成了贵族的代称,即“来自某家族的某某”,这个是由于欧洲古代的一个封建传统。一般的贵族都会有封地,以此来表明其家族地位。

有点自报家门的感觉!

而众所周知,普鲁士是典型的军国主义国家,那里的贵族以军人为主!没办法,当年普鲁士建国就是以军队起家,就是那个大名鼎鼎的条顿骑士团,军队是其立国之本!

所以在普鲁士以及后来的德意志第二帝国时代,姓名带“冯”的人非常多,最为著名的便是铁血宰相俾斯麦了,其全名为奥托·冯·俾斯麦,即Otto von Bismarck。还有大名鼎鼎的陆军元帅兼德国总统保罗·冯·兴登堡。

虽然后来到了魏玛共和国时代,这些贵族特权被废除被废除,但是军人贵族的依旧被传承了下来,贵族们被允许将头衔传递给其后裔,也就是“von”可以被保留在贵族后裔的姓名中,同时在德军内部担当军官骨干的,大都是军人世家。

所以,二战中德军军官中带"von"的人就比较多了!纳粹德国26名三军元帅里,带“冯”的占了一半

比如,埃里希·冯·曼施坦因、格尔德·冯·伦德斯泰特等等。

当然了,“冯”系大都出现在国防军里,党卫军并不多。因为纳粹时代的国防军基本曾经的普鲁士军官为主,而党卫军则是希特勒招募的“土匪”!这也何国防军通常都看不起党卫军的原因之一,血统差距摆在那里!而在二战之后,“冯”已经不太常见了,其一度被认为是落后、封建的代表,逐渐被人所舍弃。


白话历史君


所谓“冯”就相当于英语中的of,来自哪一家族(封地)的意思,也相当于中国古代姓氏中的氏,比如秦始皇就是赢姓赵氏名政(都是封建时代大家取代号的思路也差不多),有封地的那就是地主,德国叫容克,中世纪只有地主家能备得起全套骑士行头,农民只能当步兵和勤杂,战争主力是骑士,打胜仗了军功也主要归他们,所以诞生了一个容克军功集团,他们是德国的统治阶层,名字里都带冯。


明镜台


“冯”是一个连词,德语写作VON,意思和中文的“的”差不多,如刺杀希特勒的英雄斯道芬博格,全名是Claus Philipp Maria Justinian Schenk Graf von Stauffenberg,最后的斯道芬博格其实是一个地名,Claus von Stauffenberg 意译就是“斯道芬博格的克劳斯”,“斯道芬博格”是其家族世袭封地,他的家族是一个世袭伯爵的家族。德国虽然在纳粹时代已不是君主制,但贵族头衔仍然保留,国防军军官团有浓厚的贵族传统,因此大小军官许多都是贵族出生,通常姓氏都有von。相反,大多出自“草根”的党卫军军官,姓氏中就很少有von。

斯道芬博格即施道芬堡是如假包换的世袭伯爵


在整个欧洲,这种用一个表示从属的连词连接一个地名作为姓氏的最后一个后缀,以表明其是有封地世袭贵族的做法,是一种通用的习惯,这个连词因语言不同而各不相同,俄语用Иван,比如名将帕斯科维奇,其全名是Светлейший князь Варшавский, граф Иван Фёдорович Паскевич-Эриванский(华沙总督殿下、埃里温伯爵伊万.帕斯科维奇;法语用de,如曾任法国总统和法军总司令的麦克马洪,全名为Marie Edme Patrice Maurice de Mac-Mahon, Duc de Magenta(玛丽-艾德蒙.帕特里斯.莫里斯 德 麦克马洪.德.马真塔公爵);西班牙语也用de ,如西班牙政治家卡洛斯,全名Carlos Luis María Fernando de Borbón y Braganza, conde de Montemolín,(卡洛斯.路易.玛利亚.费尔南多.德.波旁和巴尔干撒.德.蒙特莫林伯爵;意大利用di,如艾曼努埃莱王子,全名Vittorio Emanuele Torino Giovanni Maria di Savoia, conte di Torino(维托里奥.艾曼努尔.吉奥瓦尼.玛利亚.狄.萨伏伊.狄.都灵伯爵,不过意大利19世纪后半叶才独立,此前境内有很多诸侯接受境外封号,因此姓氏中连词用外语von、de的也不少);荷兰用van,如名将路易斯亲王,全名为Louis of Nassau(拿骚的路易斯伯爵);英语则用人们耳熟能详的of,如打败拿破仑的名将威灵顿,全名为Arthur Wellesley,1st Duke of Wellington(第一代威灵顿公爵阿瑟.威尔斯利)。

意大利王子艾曼努埃莱姓氏中有两个di,头一个代表更阔的祖上,后一个才是自己真实的封地


中世纪后期以后不少贵族破产,不得不将封地乃至爵位卖给商人,但自己仍自抬身价保留姓氏中的连词,显示自己出身高贵,意大利剧作家哥尔多尼的喜剧《女店主》中有两个角色,一个是破产并卖掉封地的侯爵,另一个却是刚买来封地和爵位的伯爵(原本是个商人),他们分别姓狄.福尔利波波利和狄.阿尔巴菲奥里达。

有些人的姓名里有两个连词,如前面提到的西班牙人卡洛斯和意大利人艾曼努埃莱,这是因为他们拥有自己真实的封爵和领地,但祖上比这个封爵来头更大,因此也不舍得丢下。如艾曼努埃莱自身的封爵是都灵伯爵,来头固然不小,但此前的“狄.萨伏伊"的“萨伏伊”,却是意大利王室的旧封地;同样,卡洛斯本人是马真塔公爵,而前面的“德.波旁和巴尔干撒”,却表明其祖先源于古老的、诞生过法国、西班牙等多个显赫王室的波旁家族。

到了现代,很多国家虽仍有贵族但已经“不那么讲究”(如荷兰),还有的早已没了贵族和爵位(如意大利),但仍有不少人喜欢在姓氏里保留甚至添加这种象征贵族的连词,有的是为了自抬身价或附庸风雅,有的则纯属觉得好玩,如足球界的荷兰名宿巴斯滕(Marco van Basten),和前意大利国脚德纳波利(Fernando de Napoli),他们是否贵族后裔只有天知地知,尤其后者,因为de后带的是那不勒斯的意大利语写法,而他又长期效力于那不勒斯俱乐部,因此曾有人开玩笑,问他“这座城市是不是都你们家的”,他也只一笑置之。

巴斯滕家祖上阔不阔只有天知地知


因为连词后面的是表示封地的地名,有时也会成为各国文字梗的创作灵感。比如法语中“土豆”写作pomme de terre,直译为“土里的苹果”,de 后的 terre是“泥土”之意,但Terre如果首个字母大写,意思就变成了“地球”,因此有人故意把土豆写作Pomme de Terre,并用作网文的主角名,赋予他“最高贵贵族”的身份——因为这意味着这位叫“鲍莫.德.黛尔”的男主,祖上不但是大贵族,而且封地是整个地球。

最显赫的贵族土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