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為什麼司馬懿政變的時候,長安夏侯玄的十萬兵沒有一點動靜?

驕傲的小板凳523


高平陵之變之前的正始四年(243),曹爽就任命夏侯玄為徵西將軍、假節、都督雍、涼諸軍事,夏侯霸為討蜀護軍、右將軍,在曹魏制度中,“屯關、隴以備蜀”的徵西將軍和備吳的徵南將軍、徵東將軍以及備鮮卑的徵北將軍,都是節制一方、手握重兵的方面大員,地位僅次於三公,曹爽的這一舉措,就是在司馬懿根基深厚的關隴地區摻沙子、下棋子,削弱司馬懿的政治勢力。

高平陵之變發生後,一切都扭轉了。

史載:

嘉平元年,(郭淮)遷徵西將軍,都督雍、涼諸軍事。是歲,與雍州刺史陳泰協策,降蜀牙門將軍句安等於翅上。

郭淮是司馬懿的舊部,久在關隴,大得士卒之心,而司馬懿在提升郭淮擔任夏侯玄的方面大員之職的同時,也從中央政府派遣出自己故交陳群之子、同情高平陵之變的陳泰接替郭淮留下的官缺,出任雍州刺史;另外,司馬懿又命其一手提拔的鄧艾出任徵西參軍,輔佐郭淮;通過這一系列人事組合拳,司馬懿重新完全控制了關中的局面。

夏侯玄被一紙詔命就召回京城,夏侯霸同樣因為召回夏侯玄和任命郭淮這樣一些人事安排就倉皇投奔和自己有著殺父之仇的蜀漢,說明司馬懿在關中的既有勢力十分龐大,曹爽任命的夏侯玄、夏侯霸雖然在關中經營有年,但只是浮在高高在上的表面,沒有建立和形成自己的勢力。

夏侯玄沒有建立和形成自己的勢力,和正始五年(244)曹爽、夏侯玄在駱谷之役的失敗,導致威望和影響力驟跌有很大關係。

(正始五年,曹爽率兵伐蜀,西至長安“大發卒六七萬人,從駱谷入”,即通過上圖中的儻駱道進攻蜀漢)

不過,其實曹爽和夏侯玄在伐蜀漢建立勳業和鞏固和發展己方在關中的政治勢力兩者之間,選擇的是後者,所以,即使前者失利加丟臉,只要後者能夠設法做到,在和司馬懿抗衡中還是有籌碼的,可惜也許夏侯玄更多的是玄學領袖,而不是能夠挽狂瀾於既倒的雄才大略者。

回到問題,司馬懿高平陵政變的時候,身在長安的夏侯玄並不真正“擁有”十萬兵馬,所以自然也無從有什麼動靜。

不過,在軍事政治謀略上分數不高的夏侯玄,毅然拒絕了夏侯霸的奔蜀邀約,回到了危機四伏的洛陽,其品格風采,確實如時人所稱讚的“朗朗如日月之入懷”。

談古論金,掰開揉碎歷史的人性和技術流呈現給您


談古論金


政變這個事情其實是有訣竅的,必須要做到事先要保密,政變中要動作要準確迅速,政變後的處置要狠。


關於第一點,其實根本不需要解釋的,政變是一件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的事情,一旦走漏了消息,那麼你的腦袋很有可能就會被你的政治對手強制動遷。

第二,在政變過程中,要對政變對象準確定位,實施精確打擊,同時迅速佔領相關的國家機構,把控住國家權利。

第三點,就是在後期的人員處置上面,必須要狠字當頭,就算不能處理掉也要瓦解對方的鬥志。

高平陵政變就充分體現了這三點,司馬懿策劃政變的時候,他的小兒子司馬昭都不知道,可以說,保密工程做的非常的好。當政變開始的時候,司馬懿兩名高官第一時間前往禁軍,穩住軍心,同時奪取了曹爽兄弟的兵權。

同時,司馬懿還請太后發下詔書,大免曹爽兄弟的官職,以列侯身份迴歸洛陽,一系列組合拳不可謂不迅速。不久曹爽就被控制了起來。

四天之後,司馬懿的主要政敵曹爽兄弟三族就會司馬懿滅了。不可謂下手不狠毒。可以說,高平陵政變司馬懿為我們介紹瞭如何用正確的方式政變。


這是一次標準的教科書級的示範,也正是因為它的行動迅速,處置狠毒,這才使得曹爽的鐵桿擁有十萬大軍的夏侯玄根本來不及反應。

按照當時的信息傳遞速度,等到在西陲鎮守的夏侯玄知道這件事情,曹爽的墳頭都已經長滿了草了。

最關鍵的是,司馬懿及其集團已經完全控制住了整個曹魏帝國的中樞,司馬懿不再是一個政變者,他已經成功洗白上岸成為了曹魏帝國正義的化身,皇帝的寵兒,把控朝廷利用皇帝的名義對外發號施令。


這些伎倆對於夏侯玄短這些政治動物來說,雕蟲小技,但是對於廣大中下層士兵來說,皇帝的威望是不可觸碰的,如果夏侯玄起兵反對司馬懿,就算夏侯玄作為一個文學家,口才了得,拼命對士兵洗腦,但是這種忠於皇家終於地有王的忠君思想根深蒂固,並不是你口燦蓮花天花亂墜就能改變的,沒有士兵的支持,夏侯玄的不對,想要再次發動政變,推翻司馬懿,這就是不可能的任務。

我們在分析夏侯玄的心痛的時候,不能忽略一點就是他是一個文人,一個文人家。文學家往往是浪漫的,說的難聽一點,有時就是會不切實際,所以剛夏侯玄得知自己的表哥曹爽被殺以後,老土這樣出生的夏侯霸勸勸說夏侯玄逃奔蜀國,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可是卻被夏侯玄婉言拒絕。他選擇了遵守朝廷的指令,按時回到京師,靜靜的等待命運的審判。


可以說,夏侯玄盡到了一個作為臣子的本分,他沒有用手中的兵權對抗中央,也可以說夏侯玄完全沒有經到作為一個臣子的職責,真正的看著敵人發動了政變,控制了皇帝,作為肱骨大臣,他沒有及時利用手中的兵力進行撥亂反正。

接手了夏侯玄的十萬人馬,司馬家這才長舒了一口氣,代表曹魏宗室力量的曹家夏侯家再無人掌握兵權了,就整個帝國終於落入了司馬家之手。

  


策神歷史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誅殺曹爽,全面掌握曹魏軍政大權。此時,“諸曹諸夏”的宗族子弟還有一人在外掌兵,就是夏侯玄,時任徵西將軍,假節都督雍涼諸州軍事,是西北地區最高軍事長官。


但是請注意:夏侯玄只是西北地區名義上的最高長官,雍涼諸州是司馬懿經營多年的根據地,軍中骨幹也都是司馬懿的親信,出於政治交換,司馬懿才不得不交出雍涼諸州的兵權,但是軍隊還是聽從司馬懿號令。夏侯玄根基不穩。


此外,在此前,夏侯玄還對蜀國用兵一次,但兵敗,在軍中威望更是驟降。


所以說,手握十萬兵馬的夏侯玄之所以沒動靜,主要是軍中根基不穩,威望不夠。他要起兵,估計還沒走出長安,就會被誅殺。


同時,這還跟夏侯玄的個人品性有關。這也是當初政治交換時,司馬懿只願意把雍涼諸州的兵權交給夏侯玄。


在三國時代,夏侯玄名氣很大,與何晏、王弼同為魏晉玄學的代表人物,清談水平很高,文采很好,他的《樂毅論》後來被王羲之手書,名揚天下。作為魏晉風度的代表人物,他容貌俊朗,《世說新語》稱其“朗朗如日月之懷”。


說白了,此人品行高潔,崇尚清談。所以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後,要把夏侯玄調回中央,夏侯霸懼怕,投奔蜀漢,邀夏侯玄一同前往,夏侯玄卻拒絕了。


此外,夏侯家與司馬家還有親戚關係,這多少對方的心理有一定的緩衝吧,


只是可惜,最後夏侯玄還是被司馬師給殺了。


猛哥V



景王似見銅駝禍,究極根源殺太初。公元234年,蟄伏十年之久的司馬懿突然發動高平陵之變,以郭太后名義免去曹爽大將軍之職。此時遠在高平陵陪曹芳掃墓的曹爽得到消息的曹爽思考了一夜,棄刀,決定向司馬懿投降,做一個富家翁。

最終,曹爽不但沒達成富家翁的願望,還連累自己的三族被誅。此時,遠在長安的曹爽表弟夏侯玄手握十萬精兵,卻沒有清君側,乖乖交出兵權,入朝任大鴻臚,不久改任太常,根據《三國演義》和《三國志》中相關內容,結合自己的見解,簡要分析如下。


首先,夏侯玄不善用兵,偏愛玄學。夏侯玄,字泰初,他是玄學的代表人物,是當時的“四聰”之一。玄學名家,講究的是一種風度,即使在大災大難面前,也臨危不懼。當年,打雷擊中了柱子,把他的衣服都燒焦了,但他依然談笑自若,在那兒寫字。

像夏侯玄這麼具有名士風度的人,是不懈於做出起兵造反之類的事情來。夏侯玄的軍事造詣有限,不善於用兵,如正始五年(244年),他與曹爽一起策劃了失敗的駱谷之役,被蜀漢王平擊退,損失慘重。《三國志·卷九·魏書九·諸夏侯曹傳第九》中記載:

(夏侯玄)與曹爽共興駱谷之役,時人譏之。


其次,夏侯玄和司馬師是親戚兼摯友,存在僥倖心理。夏侯玄的親妹妹夏侯徽嫁給了司馬師,雖然已經早亡,也否定不了夏侯玄和司馬師表舅哥的關係。早年,夏侯玄和司馬師關係密切,在戰場上共同對抗蜀漢。

夏侯玄放棄兵權,回到中樞,憑著自己和司馬家的裙帶關係,有很大機會活命,為什麼要冒險起兵呢?他認為自己和曹爽不同,並沒有架空司馬懿,沒有得罪司馬家,不會步曹爽後塵。況且,夏侯玄與曹魏宗室和司馬家都有密切關係,可以作為兩派之間的橋樑,調和兩派之間的緊張關係。


人算不如天算,具有紳士風度的夏侯玄不懂得政治鬥爭的殘酷,更錯誤估計自己的能力和司馬家的野心。他犯了和曹爽一樣的錯誤,將曹操披荊斬棘開創的大好基業斷送。

古代為了權力,父子反目、兄弟相殘的事情比比皆是。如秦二世胡亥將自己的30多個兄弟姐妹賜死,隋煬帝弒父殺兄,唐太宗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等等。


再次,夏侯玄是曹魏宗室,深受皇恩,為了魏國安定。夏侯玄,徵南大將軍、荊州牧夏侯尚之子,大將軍曹爽表弟。他是正宗的曹魏宗親,深受皇恩,忠君愛國。如果夏侯玄起兵討伐司馬懿,不論成功與否,都會造成魏國的內耗。

蜀漢和曹魏在一邊虎視眈眈,魏國內部相殘,實力下降,就會給蜀國和吳國可乘之機。當時他的叔叔夏侯霸勸其起兵對抗司馬懿,實在不可為,便去投奔蜀漢。夏侯玄都言正詞嚴地拒絕了,說:身為魏國宗室,豈能為了苟活,而投敵叛國呢。


夏侯玄聽從司馬懿的徵召,放棄兵權,回到京城 ,他還有一種考慮,就是想在洛陽和權臣司馬懿針鋒相對,做皇帝曹芳的堅強後盾。他想的是雖然司馬家暫權傾朝野,可皇帝還姓曹,還有很多忠於曹家的文武大臣,自己去了京城,集合所有忠於曹家的大臣同司馬家做鬥爭。


上天沒有眷顧曹家,夏侯玄、中書令李豐和皇后父光祿大夫張緝接受曹芳的密詔,密謀除掉司馬師,不慎洩露,被滿門抄斬。《三國演義》中記載:

夏侯玄知事已洩,乃厲聲大罵曰:“吾等所哭者,為汝威震其主,將謀篡逆耳!”師大怒,叱武士捉夏侯玄。


最後,夏侯玄即使舉起討伐司馬懿大旗,也無濟於事。夏侯玄雖然是雍涼都督,手下十萬大軍,其中一大半乃是雍州刺史郭淮的軍隊。郭淮是司馬懿的親信,多半不會聽從夏侯玄的命令討伐司馬懿,還有可能反戈一擊。

司馬懿在雍州經營多年,門生故吏遍佈全軍,如果讓他們抵抗蜀國的進攻,自然會聽從夏侯玄的,如果率領他們討伐司馬懿,那就很難說了。當時皇帝在洛陽,跟隨夏侯玄起兵,就是叛亂,成功率還很低,又是討伐自己的老上級。


這給誰頭上,都會衡量一二的。夏侯霸也在徵召之列,沒有聽從命令,領著本部3000兵馬造反,被雍州刺史郭淮鎮壓,逃往蜀漢。《三國演義》中記載:

玄叔夏侯霸聽知大驚,便引本部三千兵造反。有鎮守雍州刺史郭淮,聽知夏侯霸反,即率本部兵來,與夏侯霸交戰。


用一句話概括手握十萬大軍的夏侯玄為啥們沒有起兵討伐司馬懿,他主觀上沒有動機,客觀上沒有條件,還師出無名,即使起兵討伐司馬懿,也無濟於事。

你們是怎麼看待夏侯玄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其實冒著極大的風險,因為當時大部分軍權及宮廷內軍都被曹爽把持了。例如駐守雍涼之地的十萬大軍,其指揮官是夏侯玄,而夏侯玄是曹爽的表弟。那麼為什麼司馬懿發動政變的時候,夏侯玄沒有一點動靜呢?

我們先來看一看夏侯玄的兵權是如何來的,曹爽和司馬懿共同受詔託孤,司馬懿為大將軍,督管內外軍事,錄尚書事。司馬懿為侍中、持節、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兩人地位相當,都有軍權,而且兩人同時各領三千禁軍。

後來,曹爽為了取得軍事實權,和夏侯玄一起策劃了進攻蜀國的行動。公元244年,曹爽任命夏侯玄為徵西將軍,假節,督雍、涼二州軍事,算是正式取得了關中地區的兵權。那麼兩人有實力和計謀戰勝蜀國嗎?沒有,說的不好聽點,兩人純粹是胡鬧。

曹爽調用關中羌、氐居民去運送糧食,而軍隊則達八萬之眾。如此多的軍隊,運送糧食的人卻很少,這樣直接造成了軍隊缺糧吃,關中居民無糧吃。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八萬之眾到達漢中後,還沒有打一次仗就已經餓得軍心渙散了。

更可怕的是,蜀國大將軍費禕令王平率軍據守各條入蜀棧道,又切斷了魏軍的歸路。一時之間,魏軍成為甕中之鱉。司馬懿看到形勢不利,趕緊寫信勸夏侯玄,建議撤軍。

昔武皇帝再入漢中,幾至大敗,君所知也。今興平路勢至險,蜀已先據;若進不獲戰,退見徼絕,覆軍必矣。將何以任其責!”玄懼,言於爽,引軍退。

司馬懿以當年曹操入漢中艱難作戰之例規勸夏侯玄,認為蜀軍已經佔盡地理優勢,如果現在不撤軍,恐怕就要全軍覆沒。夏侯玄害怕,趕快報告曹爽,兩人引軍而退。

其實說到底,曹爽也不願意進兵漢中,只是為了奪得兵權,作秀而已。在夏侯玄之前,司馬懿先督管荊、豫二州軍事,而後鎮西大將軍曹真死後,司馬懿接替曹真坐鎮長安,督雍涼軍事。其下屬郭淮、鄧艾等將都是司馬懿細心培養起來的。

因此,曹爽想要奪得實權,必須從雍涼地區著手。而此次的伐蜀之戰雖然失敗了,但是夏侯玄也成功的替代了司馬懿,成為雍涼軍事的最高長官。

後來,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從發起到結束,也就是一個月的時間。時間非常短,夏侯玄根本沒有時間反應。如果說夏侯玄反應迅速,他能順利起事去支持曹爽嗎?還是不能,為什麼呢?

當時夏侯玄和郭淮不和幾乎是人盡皆知,夏侯玄背後是曹爽,而郭淮背後是司馬懿。雖然說夏侯玄是名義上的長官,但是郭淮自從曹操時代就一直在關中掌兵,他在軍中的地位是無人能撼動的。因此,夏侯玄根基不深,無法直接統御軍隊。這是其一。

其二是夏侯玄沒有能力統領這麼龐大的關中軍隊,夏侯玄以文學見長,在主政發麵也頗有建樹,但是在軍事方面卻幾乎是白痴水平。他和曹爽發動的伐蜀之戰就是明證,連一個費禕都打不過,何談與身經百戰的司馬懿為敵呢?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司馬懿發動政變時,夏侯玄雖然名義上是徵西將軍,督雍、涼軍事。但是實際的軍權把持在郭淮手中,而郭淮是司馬懿的人,夏侯玄根本指揮不了軍隊。退一步講,假如夏侯玄能夠指揮的動軍隊,他的指揮能力在司馬懿面前也是被碾壓的水平,根本不值一戰。曹爽被誅後,司馬懿任命郭淮為徵西將軍,取代夏侯玄,而夏侯玄則入朝擔任太常之職。和司馬懿相比,夏侯玄還是太嫩!


每日趣評


這個問題確實值得討論一下,我覺得有三點原因。


高平陵之變是合理合法的

為什麼說高平陵之變之“合法”的呢?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那就是高平陵之變符合是順應人心的。曹爽當政,做了很多糊塗事,除了軍事瞎指揮搞得曹魏損兵折將之外,他還專權亂政,朝中大臣多被他迫害,很多人都對他是欲除之而後快。而司馬懿政變的主要對象就是曹爽,殺掉曹爽是眾人的目標,所以是順應人心的。

第二個原因,那就是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是獲得了郭太后的許可的。郭太后是誰?曹丕的老婆,在曹爽當政的時候,郭太后已經是輩分極高的人了,高平陵之變得到了郭太后的認可,可以說是名正言順的。此時的高平陵之變合理合法,夏侯玄又有什麼理由來反對呢?


夏侯玄與司馬傢俬交極好

夏侯玄與司馬家的交情是非常的深厚的,特別是司馬懿的大兒子司馬師,兩人簡直可以稱得上是好基友。曹爽多次迫害司馬家,基本上都是夏侯玄從中調停,讓司馬家得以保全的,他和司馬師的交情體現在方方面面。


在曹魏時期,夏侯玄和司馬師一起組成了當時著名的“浮華黨”,所謂的“浮華黨”也就是一群人來相互吹捧,以提高自己的名望。夏侯玄雖然和曹爽是親戚,但是和司馬師也是很好的朋友,手心手背都是肉,乾脆就兩不相幫,讓他們自生自滅了。


自知能力不如司馬懿

當時的司馬懿是何種地位?完全可以說是曹魏集團軍界和政界的大佬級人物,黨羽和門生遍及朝野,軍隊,夏侯玄就算有十萬軍隊又如何?自己能力這麼菜,當年和曹爽在駱谷之役的那次慘敗,讓人嘲笑至今,到現在都心有餘悸。

夏侯玄其實是非常不自信的,就算他擁有十萬大軍,其實都趕不上司馬懿的幾千死士。夏侯玄自己也有自知之明,他知道司馬懿老謀深算,而自己是個水貨,是絕對鬥不贏司馬懿的。而司馬家和自己的交情也不錯,又不會殺自己,為什麼要去冒著險呢?


我的結語

可憐的夏侯玄,看似是識時務的俊傑,但是他卻不瞭解帝王政客的心理,凡是對他們有威脅的人,就一定會被除掉。高平陵之變五年後,他還是死在了自己以前非常信任的好基友司馬師的刀下,豈不哀哉?

各位親愛網友,你們對這件事情怎麼看呢?


史話漫漫


夏侯玄,是徵南大將軍夏侯尚的兒子,而夏侯尚是夏侯淵的侄子。夏侯尚的妻子是德陽鄉主,是曹真的妹妹,也就是曹爽的姑姑,也就是說夏侯玄與曹爽是表兄弟。

而夏侯玄與司馬家也有親戚關係,司馬懿的長子司馬師娶夏侯玄的姐姐夏侯徽為妻,也就是說夏侯玄是司馬師的大舅子,也就是說夏侯玄與高平陵之變的兩邊,司馬懿和曹爽都有親戚關係。

景初三年,公元239年,曹睿駕崩,曹芳繼位,大將軍曹爽與司馬懿同為輔佐大臣,夏侯玄擔任中護軍,曹爽為了排擠司馬懿,明升暗降,封司馬懿為太傅,實際沒有什麼權力。夏侯玄之後升任徵西將軍,假節,督雍涼兩州軍事。

也就是說,夏侯玄成為西線最高的軍事長官。公元244年,夏侯玄與曹爽徵蜀失敗,大失人心。公元249年,曹爽帶著曹芳去拜祭魏明帝的高平陵,司馬懿趁機發動了高平陵之變,最後曹爽聽信許允陳泰之言,向司馬懿投降,最後曹爽被誅三族。

那麼,為什麼高平陵之變和之後,擁有十萬長安兵的夏侯玄沒有任何動作呢?而是應召入朝被剝奪兵權,擔任大鴻臚,後來改任太常呢?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高平陵之變時間很短,消息還來不及傳到長安,而傳到長安的時候,司馬懿已經勝利,手頭上有郭太后與曹芳,如果夏侯玄此刻起兵,那就是謀逆的行為,可以參照淮南三叛的情況。

第二,雖然夏侯玄是西線最高軍事長官,但是司馬懿長期在西線與蜀漢對峙,長安城的很多將領都是司馬懿的手下,他們不見得會跟夏侯玄一起反司馬懿。

第三,夏侯玄的性格使然,當時朝廷徵夏侯霸與夏侯玄入朝,夏侯霸是夏侯淵的兒子,夏侯霸就勸夏侯玄一起入蜀,夏侯玄說怎麼可以為了活命而投降蜀國呢。由此可見,夏侯玄已接受了這個即成事實,而沒有反抗司馬懿的想法。

公元254年,中書令李豐與曹芳皇后的父親張緝打算殺掉大將軍司馬師,而讓夏侯玄代替司馬師,只是事情敗露被司馬師所知道,李豐,夏侯玄,張緝都被處死,而曹芳最終被廢黜。


歷史簡單說


我想反問一個問題:諸葛亮突然回師成都誅殺了劉禪身邊的奸宦黃皓,鎮守南中的霍弋會起兵討伐諸葛亮嗎?


夏侯玄就面臨這種情況。


因為曹爽之前改革得罪了許多曹魏上下許多人,尤其是像王凌、陳泰這種兩朝、三朝老臣都因為曹爽的改革靠邊站了,而曹爽和夏侯玄之前發動的伐蜀之戰又以慘敗而告終,這就更加深曹魏元老重臣“曹爽乃禍國小人”的印象。


所以司馬懿雖然違背承諾誅殺了曹爽以及支黨三族,手段是比較酷烈,但是一來司馬懿的承諾這件事當時未必人人都知曉,尤其是夏侯玄在外領兵的人,他不見得知道;二來,司馬懿並沒有“非刑殺人”,誅殺曹爽也是走了程序的,所以從程序上來說,司馬懿也沒什麼飛揚跋扈的地方。


司馬懿打著旗號是“奉太后詔書”,而且又有元老支持,夏侯玄在這種情況系下搞不清楚“誅殺曹爽”究竟是司馬懿個人專權還是元老們的集體反擊。


至少他沒辦法判斷情況有多惡劣。


其次就是司馬懿這個人真是奧斯卡影帝,之前在曹魏表現的太好了,我多次說過,在高平陵事變以前,司馬懿給曹魏上下的印象就是“我們這邊的諸葛亮”,誰會懷疑諸葛亮會謀反呢?


前面說了,司馬懿誅殺曹爽並支黨三族,這在夏侯玄看來可能是元老重臣們共同商量的結果,而不是司馬懿獨斷專行。


正如我前面反問的那樣,如果諸葛亮回成都殺了黃皓,並且大肆誅殺黃皓黨羽,鎮守南中的霍弋會認為諸葛亮是圖謀不軌嗎?他肯定不會這麼認為啊。


然後就是夏侯玄本人和司馬懿以及司馬家都有很深厚的交情,彼此還是姻親,司馬懿是他的長輩,他從小就被司馬懿表揚長大的,他的親妹妹又嫁給了司馬師,這種關係之下夏侯玄認為司馬懿不會對他怎麼樣,也是情有可原的。


最後就是之前徵蜀失敗實在太致命了,關中的曹魏軍隊上下正對夏侯玄“瞎指揮”導致曹魏被蜀漢姜維擊敗充滿了怨念,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夏侯玄一意孤行要起兵討伐司馬懿,關中十萬魏軍究竟有多少人願意跟著這個“瞎指揮”、“沒本事”的夏侯玄呢?


蘭臺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的時候,身在長安的夏侯玄擁兵十萬,但卻毫無作為。

主要是夏侯玄師出無名,沒有皇帝詔令與虎符的話,根本就無法調動軍隊,更無法採取軍事行動。其次夏侯玄是通過曹魏朝廷授權而統領軍隊,並不是通過個人魅力、威望掌握軍隊,其手下將領也不是他的死黨。如果沒有皇帝命令、沒有虎符而出兵,就是造反或叛國,按律會被屠滅九族,手下將領不會跟隨。

連掌握了皇帝曹芳、總督曹魏內外軍權,並且有掌握曹魏國內後勤糧草的大司農桓範支持的曹爽都妥協了,夏侯玄又能如何?師出無名,缺乏政治號召力,缺乏軍中威望,夏侯玄自然只能乖乖俯首聽命於曹魏中央詔令。

如果曹爽不向司馬懿妥協,趕快就近找個堅城安身後,立即讓身邊的皇帝曹芳向夏侯玄下達有關詔令,宣佈司馬懿為謀逆叛亂,並命令夏侯玄率軍即刻剿滅司馬懿,蓋上皇帝玉璽與大將軍印,然後派使者攜帶聖旨和虎符迅速前往長安,交給夏侯玄,則夏侯玄就可以率大軍去進攻洛陽、抓捕司馬懿了。此時,手下將領必須跟隨,否則按律當誅九族。不僅如此,曹爽同樣可以命令曹魏其他地方的將領也率兵來剿滅司馬懿。與此同時,曹爽身邊有大司農桓範,攜帶有大司農印,可以調動曹魏帝國所有地方的糧草,配合軍事行動。

而歷史上,當曹爽向司馬懿妥協並交出皇帝曹芳和軍權後,曹魏中央以及整個曹魏帝國就都被司馬懿掌控了。夏侯玄自然就只能被司馬懿捏在手心裡了。

後來夏侯霸逃亡蜀漢時,也只能孤身逃走,帶不走軍隊,道理是相同的。

古代的時候,正常情況下要想動用一定規模的軍隊,必須得有君主詔令和虎符,兩者缺一不可。


紅色星河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的時候,夏侯玄一直沒動手,確實讓人不太理解。為什麼這麼說呢?

(高平陵政變)

一是曹爽對夏侯玄有知遇之恩。夏侯玄與曹爽是表親(夏侯玄是曹爽姑姑的兒子),而且夏侯玄在曹叡當皇帝的時候,因為得罪了曹叡,曹叡把他從黃門侍郎貶為羽林監。後來,曹叡去世,曹爽當輔政大臣的時候,才把他提拔起來,先是當散騎常侍,接著又當中護軍,再接著當徵西將軍。

二是司馬懿和夏侯玄關係不好。夏侯玄曾向作為另一輔政大臣的司馬懿提過很多好的建議,司馬懿也認為這些建議提得好,但卻認為時機不到,不能實施。顯然,因為夏侯玄威望高,司馬懿忌憚夏侯玄,才不採納他的建議。從這個角度來說,夏侯玄也應該幫曹爽。

三是夏侯玄有能力阻止高平陵政變。夏侯玄當時是徵西將軍,都督雍州和涼州兩個州的軍事。當時他正在前線,手握重兵。要想帶兵反抗司馬懿,其實是很容易,而且是可以成功的。因為夏侯玄作為皇室成員(夏侯家族和曹家是同一家族),只要站起來振臂一呼,必然一呼百應,拿下司馬懿,是輕而易舉的。

但是,夏侯玄最終並沒有這麼做。高平陵政變發生後,司馬懿把他從邊關調回去,讓郭淮代替他的職務,他就規規矩矩交出兵權,回到長安。被任命為任大鴻臚、太常這樣的閒職。後來,當司馬懿去世,司馬師主政的時候,還在“李豐政變”事件中,把他無罪殺死,誅滅三族。

(夏侯玄劇照)

夏侯玄最後的結局,可以說是他一手造成的。那麼,他當時為什麼不動手呢?我認為主要有這幾個原因。

第一,曹爽的態度讓夏侯玄不好主動作為。曹爽在高平陵政變中,不聽桓範的勸告,不起兵與司馬懿對抗,而是選擇束手就擒,這多多少少影響了夏侯玄的判斷。

其實,曹爽在高平陵事變發生後,是有足夠能力與司馬懿對抗的。按照桓範給他分析的,其一,他手中有天子,可以號令天下;其二,他到許昌後,許昌不但有武器庫,還有足夠的軍隊;其三,桓範作為大司農,還可以調撥天下糧草。曹爽這麼好的條件,他都不選擇和司馬懿對抗。夏侯玄畢竟是一個無直接利益的人,他有什麼必要起兵呢?

第二,夏侯玄以國家大局為重。我為什麼說夏侯玄以國家大局為重呢?因為當司馬懿徵調夏侯玄進京的調令到達後,夏侯玄的叔叔夏侯霸曾勸夏侯玄別進京,同時又對他提建議說,乾脆投降蜀國算了。當時夏侯玄說:“吾豈苟存自客於寇虜乎?”意思是說,我怎麼能夠為了保存自己而投降敵人呢?顯然,夏侯玄是以國家大局為重的。他知道,一旦自己造反,或者投奔蜀國,都將造成魏國的動亂和分裂,這對魏國肯定是不利的。

第三,夏侯玄具有名士風度。夏侯玄是一個名士,他是玄學的代表人物,是當時的“四聰”之一。作為當時的名士,講究的是一種風度(魏晉風度),就是大災大難面前,臨危不懼。當年,夏侯玄靠在柱子上寫字,天下大雨,打雷擊中了柱子,把他的衣服都燒焦了。但是,他依然談笑自若,繼續寫字。這一點,充分表現了他的名士風度。具有名士風度的人,既要泰然自若,又要光明正大,絕對不能做出起兵造反之類的事情來。

(司馬師劇照)

夏侯玄其實把什麼事都看得很明白的,但是他不想辦法,不躲避。當司馬懿去世的時候,有人對夏侯玄說,好了,威脅解除了。夏侯玄卻搖搖頭說,你說錯了,司馬懿在世,還可以憑著我和他多年的交情不殺我。他的兩個兒子,肯定不會放過我的。果然他最終被司馬師殺掉。

直到死的時候,夏侯玄依然是一副名士風度。《三國志》記載:“臨斬東巿,顏色不變,舉動自若。”這就是夏侯玄的風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