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为什么司马懿政变的时候,长安夏侯玄的十万兵没有一点动静?

骄傲的小板凳523


高平陵之变之前的正始四年(243),曹爽就任命夏侯玄为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诸军事,夏侯霸为讨蜀护军、右将军,在曹魏制度中,“屯关、陇以备蜀”的征西将军和备吴的征南将军、征东将军以及备鲜卑的征北将军,都是节制一方、手握重兵的方面大员,地位仅次于三公,曹爽的这一举措,就是在司马懿根基深厚的关陇地区掺沙子、下棋子,削弱司马懿的政治势力。

高平陵之变发生后,一切都扭转了。

史载:

嘉平元年,(郭淮)迁征西将军,都督雍、凉诸军事。是岁,与雍州刺史陈泰协策,降蜀牙门将军句安等于翅上。

郭淮是司马懿的旧部,久在关陇,大得士卒之心,而司马懿在提升郭淮担任夏侯玄的方面大员之职的同时,也从中央政府派遣出自己故交陈群之子、同情高平陵之变的陈泰接替郭淮留下的官缺,出任雍州刺史;另外,司马懿又命其一手提拔的邓艾出任征西参军,辅佐郭淮;通过这一系列人事组合拳,司马懿重新完全控制了关中的局面。

夏侯玄被一纸诏命就召回京城,夏侯霸同样因为召回夏侯玄和任命郭淮这样一些人事安排就仓皇投奔和自己有着杀父之仇的蜀汉,说明司马懿在关中的既有势力十分庞大,曹爽任命的夏侯玄、夏侯霸虽然在关中经营有年,但只是浮在高高在上的表面,没有建立和形成自己的势力。

夏侯玄没有建立和形成自己的势力,和正始五年(244)曹爽、夏侯玄在骆谷之役的失败,导致威望和影响力骤跌有很大关系。

(正始五年,曹爽率兵伐蜀,西至长安“大发卒六七万人,从骆谷入”,即通过上图中的傥骆道进攻蜀汉)

不过,其实曹爽和夏侯玄在伐蜀汉建立勋业和巩固和发展己方在关中的政治势力两者之间,选择的是后者,所以,即使前者失利加丢脸,只要后者能够设法做到,在和司马懿抗衡中还是有筹码的,可惜也许夏侯玄更多的是玄学领袖,而不是能够挽狂澜于既倒的雄才大略者。

回到问题,司马懿高平陵政变的时候,身在长安的夏侯玄并不真正“拥有”十万兵马,所以自然也无从有什么动静。

不过,在军事政治谋略上分数不高的夏侯玄,毅然拒绝了夏侯霸的奔蜀邀约,回到了危机四伏的洛阳,其品格风采,确实如时人所称赞的“朗朗如日月之入怀”。

谈古论金,掰开揉碎历史的人性和技术流呈现给您


谈古论金


政变这个事情其实是有诀窍的,必须要做到事先要保密,政变中要动作要准确迅速,政变后的处置要狠。


关于第一点,其实根本不需要解释的,政变是一件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事情,一旦走漏了消息,那么你的脑袋很有可能就会被你的政治对手强制动迁。

第二,在政变过程中,要对政变对象准确定位,实施精确打击,同时迅速占领相关的国家机构,把控住国家权利。

第三点,就是在后期的人员处置上面,必须要狠字当头,就算不能处理掉也要瓦解对方的斗志。

高平陵政变就充分体现了这三点,司马懿策划政变的时候,他的小儿子司马昭都不知道,可以说,保密工程做的非常的好。当政变开始的时候,司马懿两名高官第一时间前往禁军,稳住军心,同时夺取了曹爽兄弟的兵权。

同时,司马懿还请太后发下诏书,大免曹爽兄弟的官职,以列侯身份回归洛阳,一系列组合拳不可谓不迅速。不久曹爽就被控制了起来。

四天之后,司马懿的主要政敌曹爽兄弟三族就会司马懿灭了。不可谓下手不狠毒。可以说,高平陵政变司马懿为我们介绍了如何用正确的方式政变。


这是一次标准的教科书级的示范,也正是因为它的行动迅速,处置狠毒,这才使得曹爽的铁杆拥有十万大军的夏侯玄根本来不及反应。

按照当时的信息传递速度,等到在西陲镇守的夏侯玄知道这件事情,曹爽的坟头都已经长满了草了。

最关键的是,司马懿及其集团已经完全控制住了整个曹魏帝国的中枢,司马懿不再是一个政变者,他已经成功洗白上岸成为了曹魏帝国正义的化身,皇帝的宠儿,把控朝廷利用皇帝的名义对外发号施令。


这些伎俩对于夏侯玄短这些政治动物来说,雕虫小技,但是对于广大中下层士兵来说,皇帝的威望是不可触碰的,如果夏侯玄起兵反对司马懿,就算夏侯玄作为一个文学家,口才了得,拼命对士兵洗脑,但是这种忠于皇家终于地有王的忠君思想根深蒂固,并不是你口灿莲花天花乱坠就能改变的,没有士兵的支持,夏侯玄的不对,想要再次发动政变,推翻司马懿,这就是不可能的任务。

我们在分析夏侯玄的心痛的时候,不能忽略一点就是他是一个文人,一个文人家。文学家往往是浪漫的,说的难听一点,有时就是会不切实际,所以刚夏侯玄得知自己的表哥曹爽被杀以后,老土这样出生的夏侯霸劝劝说夏侯玄逃奔蜀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可是却被夏侯玄婉言拒绝。他选择了遵守朝廷的指令,按时回到京师,静静的等待命运的审判。


可以说,夏侯玄尽到了一个作为臣子的本分,他没有用手中的兵权对抗中央,也可以说夏侯玄完全没有经到作为一个臣子的职责,真正的看着敌人发动了政变,控制了皇帝,作为肱骨大臣,他没有及时利用手中的兵力进行拨乱反正。

接手了夏侯玄的十万人马,司马家这才长舒了一口气,代表曹魏宗室力量的曹家夏侯家再无人掌握兵权了,就整个帝国终于落入了司马家之手。

  


策神历史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诛杀曹爽,全面掌握曹魏军政大权。此时,“诸曹诸夏”的宗族子弟还有一人在外掌兵,就是夏侯玄,时任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诸州军事,是西北地区最高军事长官。


但是请注意:夏侯玄只是西北地区名义上的最高长官,雍凉诸州是司马懿经营多年的根据地,军中骨干也都是司马懿的亲信,出于政治交换,司马懿才不得不交出雍凉诸州的兵权,但是军队还是听从司马懿号令。夏侯玄根基不稳。


此外,在此前,夏侯玄还对蜀国用兵一次,但兵败,在军中威望更是骤降。


所以说,手握十万兵马的夏侯玄之所以没动静,主要是军中根基不稳,威望不够。他要起兵,估计还没走出长安,就会被诛杀。


同时,这还跟夏侯玄的个人品性有关。这也是当初政治交换时,司马懿只愿意把雍凉诸州的兵权交给夏侯玄。


在三国时代,夏侯玄名气很大,与何晏、王弼同为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清谈水平很高,文采很好,他的《乐毅论》后来被王羲之手书,名扬天下。作为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他容貌俊朗,《世说新语》称其“朗朗如日月之怀”。


说白了,此人品行高洁,崇尚清谈。所以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后,要把夏侯玄调回中央,夏侯霸惧怕,投奔蜀汉,邀夏侯玄一同前往,夏侯玄却拒绝了。


此外,夏侯家与司马家还有亲戚关系,这多少对方的心理有一定的缓冲吧,


只是可惜,最后夏侯玄还是被司马师给杀了。


猛哥V



景王似见铜驼祸,究极根源杀太初。公元234年,蛰伏十年之久的司马懿突然发动高平陵之变,以郭太后名义免去曹爽大将军之职。此时远在高平陵陪曹芳扫墓的曹爽得到消息的曹爽思考了一夜,弃刀,决定向司马懿投降,做一个富家翁。

最终,曹爽不但没达成富家翁的愿望,还连累自己的三族被诛。此时,远在长安的曹爽表弟夏侯玄手握十万精兵,却没有清君侧,乖乖交出兵权,入朝任大鸿胪,不久改任太常,根据《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中相关内容,结合自己的见解,简要分析如下。


首先,夏侯玄不善用兵,偏爱玄学。夏侯玄,字泰初,他是玄学的代表人物,是当时的“四聪”之一。玄学名家,讲究的是一种风度,即使在大灾大难面前,也临危不惧。当年,打雷击中了柱子,把他的衣服都烧焦了,但他依然谈笑自若,在那儿写字。

像夏侯玄这么具有名士风度的人,是不懈于做出起兵造反之类的事情来。夏侯玄的军事造诣有限,不善于用兵,如正始五年(244年),他与曹爽一起策划了失败的骆谷之役,被蜀汉王平击退,损失惨重。《三国志·卷九·魏书九·诸夏侯曹传第九》中记载:

(夏侯玄)与曹爽共兴骆谷之役,时人讥之。


其次,夏侯玄和司马师是亲戚兼挚友,存在侥幸心理。夏侯玄的亲妹妹夏侯徽嫁给了司马师,虽然已经早亡,也否定不了夏侯玄和司马师表舅哥的关系。早年,夏侯玄和司马师关系密切,在战场上共同对抗蜀汉。

夏侯玄放弃兵权,回到中枢,凭着自己和司马家的裙带关系,有很大机会活命,为什么要冒险起兵呢?他认为自己和曹爽不同,并没有架空司马懿,没有得罪司马家,不会步曹爽后尘。况且,夏侯玄与曹魏宗室和司马家都有密切关系,可以作为两派之间的桥梁,调和两派之间的紧张关系。


人算不如天算,具有绅士风度的夏侯玄不懂得政治斗争的残酷,更错误估计自己的能力和司马家的野心。他犯了和曹爽一样的错误,将曹操披荆斩棘开创的大好基业断送。

古代为了权力,父子反目、兄弟相残的事情比比皆是。如秦二世胡亥将自己的30多个兄弟姐妹赐死,隋炀帝弑父杀兄,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等等。


再次,夏侯玄是曹魏宗室,深受皇恩,为了魏国安定。夏侯玄,征南大将军、荆州牧夏侯尚之子,大将军曹爽表弟。他是正宗的曹魏宗亲,深受皇恩,忠君爱国。如果夏侯玄起兵讨伐司马懿,不论成功与否,都会造成魏国的内耗。

蜀汉和曹魏在一边虎视眈眈,魏国内部相残,实力下降,就会给蜀国和吴国可乘之机。当时他的叔叔夏侯霸劝其起兵对抗司马懿,实在不可为,便去投奔蜀汉。夏侯玄都言正词严地拒绝了,说:身为魏国宗室,岂能为了苟活,而投敌叛国呢。


夏侯玄听从司马懿的征召,放弃兵权,回到京城 ,他还有一种考虑,就是想在洛阳和权臣司马懿针锋相对,做皇帝曹芳的坚强后盾。他想的是虽然司马家暂权倾朝野,可皇帝还姓曹,还有很多忠于曹家的文武大臣,自己去了京城,集合所有忠于曹家的大臣同司马家做斗争。


上天没有眷顾曹家,夏侯玄、中书令李丰和皇后父光禄大夫张缉接受曹芳的密诏,密谋除掉司马师,不慎泄露,被满门抄斩。《三国演义》中记载:

夏侯玄知事已泄,乃厉声大骂曰:“吾等所哭者,为汝威震其主,将谋篡逆耳!”师大怒,叱武士捉夏侯玄。


最后,夏侯玄即使举起讨伐司马懿大旗,也无济于事。夏侯玄虽然是雍凉都督,手下十万大军,其中一大半乃是雍州刺史郭淮的军队。郭淮是司马懿的亲信,多半不会听从夏侯玄的命令讨伐司马懿,还有可能反戈一击。

司马懿在雍州经营多年,门生故吏遍布全军,如果让他们抵抗蜀国的进攻,自然会听从夏侯玄的,如果率领他们讨伐司马懿,那就很难说了。当时皇帝在洛阳,跟随夏侯玄起兵,就是叛乱,成功率还很低,又是讨伐自己的老上级。


这给谁头上,都会衡量一二的。夏侯霸也在征召之列,没有听从命令,领着本部3000兵马造反,被雍州刺史郭淮镇压,逃往蜀汉。《三国演义》中记载:

玄叔夏侯霸听知大惊,便引本部三千兵造反。有镇守雍州刺史郭淮,听知夏侯霸反,即率本部兵来,与夏侯霸交战。


用一句话概括手握十万大军的夏侯玄为啥们没有起兵讨伐司马懿,他主观上没有动机,客观上没有条件,还师出无名,即使起兵讨伐司马懿,也无济于事。

你们是怎么看待夏侯玄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逐鹿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其实冒着极大的风险,因为当时大部分军权及宫廷内军都被曹爽把持了。例如驻守雍凉之地的十万大军,其指挥官是夏侯玄,而夏侯玄是曹爽的表弟。那么为什么司马懿发动政变的时候,夏侯玄没有一点动静呢?

我们先来看一看夏侯玄的兵权是如何来的,曹爽和司马懿共同受诏托孤,司马懿为大将军,督管内外军事,录尚书事。司马懿为侍中、持节、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两人地位相当,都有军权,而且两人同时各领三千禁军。

后来,曹爽为了取得军事实权,和夏侯玄一起策划了进攻蜀国的行动。公元244年,曹爽任命夏侯玄为征西将军,假节,督雍、凉二州军事,算是正式取得了关中地区的兵权。那么两人有实力和计谋战胜蜀国吗?没有,说的不好听点,两人纯粹是胡闹。

曹爽调用关中羌、氐居民去运送粮食,而军队则达八万之众。如此多的军队,运送粮食的人却很少,这样直接造成了军队缺粮吃,关中居民无粮吃。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八万之众到达汉中后,还没有打一次仗就已经饿得军心涣散了。

更可怕的是,蜀国大将军费祎令王平率军据守各条入蜀栈道,又切断了魏军的归路。一时之间,魏军成为瓮中之鳖。司马懿看到形势不利,赶紧写信劝夏侯玄,建议撤军。

昔武皇帝再入汉中,几至大败,君所知也。今兴平路势至险,蜀已先据;若进不获战,退见徼绝,覆军必矣。将何以任其责!”玄惧,言於爽,引军退。

司马懿以当年曹操入汉中艰难作战之例规劝夏侯玄,认为蜀军已经占尽地理优势,如果现在不撤军,恐怕就要全军覆没。夏侯玄害怕,赶快报告曹爽,两人引军而退。

其实说到底,曹爽也不愿意进兵汉中,只是为了夺得兵权,作秀而已。在夏侯玄之前,司马懿先督管荆、豫二州军事,而后镇西大将军曹真死后,司马懿接替曹真坐镇长安,督雍凉军事。其下属郭淮、邓艾等将都是司马懿细心培养起来的。

因此,曹爽想要夺得实权,必须从雍凉地区着手。而此次的伐蜀之战虽然失败了,但是夏侯玄也成功的替代了司马懿,成为雍凉军事的最高长官。

后来,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从发起到结束,也就是一个月的时间。时间非常短,夏侯玄根本没有时间反应。如果说夏侯玄反应迅速,他能顺利起事去支持曹爽吗?还是不能,为什么呢?

当时夏侯玄和郭淮不和几乎是人尽皆知,夏侯玄背后是曹爽,而郭淮背后是司马懿。虽然说夏侯玄是名义上的长官,但是郭淮自从曹操时代就一直在关中掌兵,他在军中的地位是无人能撼动的。因此,夏侯玄根基不深,无法直接统御军队。这是其一。

其二是夏侯玄没有能力统领这么庞大的关中军队,夏侯玄以文学见长,在主政发面也颇有建树,但是在军事方面却几乎是白痴水平。他和曹爽发动的伐蜀之战就是明证,连一个费祎都打不过,何谈与身经百战的司马懿为敌呢?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司马懿发动政变时,夏侯玄虽然名义上是征西将军,督雍、凉军事。但是实际的军权把持在郭淮手中,而郭淮是司马懿的人,夏侯玄根本指挥不了军队。退一步讲,假如夏侯玄能够指挥的动军队,他的指挥能力在司马懿面前也是被碾压的水平,根本不值一战。曹爽被诛后,司马懿任命郭淮为征西将军,取代夏侯玄,而夏侯玄则入朝担任太常之职。和司马懿相比,夏侯玄还是太嫩!


每日趣评


这个问题确实值得讨论一下,我觉得有三点原因。


高平陵之变是合理合法的

为什么说高平陵之变之“合法”的呢?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那就是高平陵之变符合是顺应人心的。曹爽当政,做了很多糊涂事,除了军事瞎指挥搞得曹魏损兵折将之外,他还专权乱政,朝中大臣多被他迫害,很多人都对他是欲除之而后快。而司马懿政变的主要对象就是曹爽,杀掉曹爽是众人的目标,所以是顺应人心的。

第二个原因,那就是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是获得了郭太后的许可的。郭太后是谁?曹丕的老婆,在曹爽当政的时候,郭太后已经是辈分极高的人了,高平陵之变得到了郭太后的认可,可以说是名正言顺的。此时的高平陵之变合理合法,夏侯玄又有什么理由来反对呢?


夏侯玄与司马家私交极好

夏侯玄与司马家的交情是非常的深厚的,特别是司马懿的大儿子司马师,两人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好基友。曹爽多次迫害司马家,基本上都是夏侯玄从中调停,让司马家得以保全的,他和司马师的交情体现在方方面面。


在曹魏时期,夏侯玄和司马师一起组成了当时著名的“浮华党”,所谓的“浮华党”也就是一群人来相互吹捧,以提高自己的名望。夏侯玄虽然和曹爽是亲戚,但是和司马师也是很好的朋友,手心手背都是肉,干脆就两不相帮,让他们自生自灭了。


自知能力不如司马懿

当时的司马懿是何种地位?完全可以说是曹魏集团军界和政界的大佬级人物,党羽和门生遍及朝野,军队,夏侯玄就算有十万军队又如何?自己能力这么菜,当年和曹爽在骆谷之役的那次惨败,让人嘲笑至今,到现在都心有余悸。

夏侯玄其实是非常不自信的,就算他拥有十万大军,其实都赶不上司马懿的几千死士。夏侯玄自己也有自知之明,他知道司马懿老谋深算,而自己是个水货,是绝对斗不赢司马懿的。而司马家和自己的交情也不错,又不会杀自己,为什么要去冒着险呢?


我的结语

可怜的夏侯玄,看似是识时务的俊杰,但是他却不了解帝王政客的心理,凡是对他们有威胁的人,就一定会被除掉。高平陵之变五年后,他还是死在了自己以前非常信任的好基友司马师的刀下,岂不哀哉?

各位亲爱网友,你们对这件事情怎么看呢?


史话漫漫


夏侯玄,是征南大将军夏侯尚的儿子,而夏侯尚是夏侯渊的侄子。夏侯尚的妻子是德阳乡主,是曹真的妹妹,也就是曹爽的姑姑,也就是说夏侯玄与曹爽是表兄弟。

而夏侯玄与司马家也有亲戚关系,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娶夏侯玄的姐姐夏侯徽为妻,也就是说夏侯玄是司马师的大舅子,也就是说夏侯玄与高平陵之变的两边,司马懿和曹爽都有亲戚关系。

景初三年,公元239年,曹睿驾崩,曹芳继位,大将军曹爽与司马懿同为辅佐大臣,夏侯玄担任中护军,曹爽为了排挤司马懿,明升暗降,封司马懿为太傅,实际没有什么权力。夏侯玄之后升任征西将军,假节,督雍凉两州军事。

也就是说,夏侯玄成为西线最高的军事长官。公元244年,夏侯玄与曹爽征蜀失败,大失人心。公元249年,曹爽带着曹芳去拜祭魏明帝的高平陵,司马懿趁机发动了高平陵之变,最后曹爽听信许允陈泰之言,向司马懿投降,最后曹爽被诛三族。

那么,为什么高平陵之变和之后,拥有十万长安兵的夏侯玄没有任何动作呢?而是应召入朝被剥夺兵权,担任大鸿胪,后来改任太常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高平陵之变时间很短,消息还来不及传到长安,而传到长安的时候,司马懿已经胜利,手头上有郭太后与曹芳,如果夏侯玄此刻起兵,那就是谋逆的行为,可以参照淮南三叛的情况。

第二,虽然夏侯玄是西线最高军事长官,但是司马懿长期在西线与蜀汉对峙,长安城的很多将领都是司马懿的手下,他们不见得会跟夏侯玄一起反司马懿。

第三,夏侯玄的性格使然,当时朝廷征夏侯霸与夏侯玄入朝,夏侯霸是夏侯渊的儿子,夏侯霸就劝夏侯玄一起入蜀,夏侯玄说怎么可以为了活命而投降蜀国呢。由此可见,夏侯玄已接受了这个即成事实,而没有反抗司马懿的想法。

公元254年,中书令李丰与曹芳皇后的父亲张缉打算杀掉大将军司马师,而让夏侯玄代替司马师,只是事情败露被司马师所知道,李丰,夏侯玄,张缉都被处死,而曹芳最终被废黜。


历史简单说


我想反问一个问题:诸葛亮突然回师成都诛杀了刘禅身边的奸宦黄皓,镇守南中的霍弋会起兵讨伐诸葛亮吗?


夏侯玄就面临这种情况。


因为曹爽之前改革得罪了许多曹魏上下许多人,尤其是像王凌、陈泰这种两朝、三朝老臣都因为曹爽的改革靠边站了,而曹爽和夏侯玄之前发动的伐蜀之战又以惨败而告终,这就更加深曹魏元老重臣“曹爽乃祸国小人”的印象。


所以司马懿虽然违背承诺诛杀了曹爽以及支党三族,手段是比较酷烈,但是一来司马懿的承诺这件事当时未必人人都知晓,尤其是夏侯玄在外领兵的人,他不见得知道;二来,司马懿并没有“非刑杀人”,诛杀曹爽也是走了程序的,所以从程序上来说,司马懿也没什么飞扬跋扈的地方。


司马懿打着旗号是“奉太后诏书”,而且又有元老支持,夏侯玄在这种情况系下搞不清楚“诛杀曹爽”究竟是司马懿个人专权还是元老们的集体反击。


至少他没办法判断情况有多恶劣。


其次就是司马懿这个人真是奥斯卡影帝,之前在曹魏表现的太好了,我多次说过,在高平陵事变以前,司马懿给曹魏上下的印象就是“我们这边的诸葛亮”,谁会怀疑诸葛亮会谋反呢?


前面说了,司马懿诛杀曹爽并支党三族,这在夏侯玄看来可能是元老重臣们共同商量的结果,而不是司马懿独断专行。


正如我前面反问的那样,如果诸葛亮回成都杀了黄皓,并且大肆诛杀黄皓党羽,镇守南中的霍弋会认为诸葛亮是图谋不轨吗?他肯定不会这么认为啊。


然后就是夏侯玄本人和司马懿以及司马家都有很深厚的交情,彼此还是姻亲,司马懿是他的长辈,他从小就被司马懿表扬长大的,他的亲妹妹又嫁给了司马师,这种关系之下夏侯玄认为司马懿不会对他怎么样,也是情有可原的。


最后就是之前征蜀失败实在太致命了,关中的曹魏军队上下正对夏侯玄“瞎指挥”导致曹魏被蜀汉姜维击败充满了怨念,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夏侯玄一意孤行要起兵讨伐司马懿,关中十万魏军究竟有多少人愿意跟着这个“瞎指挥”、“没本事”的夏侯玄呢?


兰台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的时候,身在长安的夏侯玄拥兵十万,但却毫无作为。

主要是夏侯玄师出无名,没有皇帝诏令与虎符的话,根本就无法调动军队,更无法采取军事行动。其次夏侯玄是通过曹魏朝廷授权而统领军队,并不是通过个人魅力、威望掌握军队,其手下将领也不是他的死党。如果没有皇帝命令、没有虎符而出兵,就是造反或叛国,按律会被屠灭九族,手下将领不会跟随。

连掌握了皇帝曹芳、总督曹魏内外军权,并且有掌握曹魏国内后勤粮草的大司农桓范支持的曹爽都妥协了,夏侯玄又能如何?师出无名,缺乏政治号召力,缺乏军中威望,夏侯玄自然只能乖乖俯首听命于曹魏中央诏令。

如果曹爽不向司马懿妥协,赶快就近找个坚城安身后,立即让身边的皇帝曹芳向夏侯玄下达有关诏令,宣布司马懿为谋逆叛乱,并命令夏侯玄率军即刻剿灭司马懿,盖上皇帝玉玺与大将军印,然后派使者携带圣旨和虎符迅速前往长安,交给夏侯玄,则夏侯玄就可以率大军去进攻洛阳、抓捕司马懿了。此时,手下将领必须跟随,否则按律当诛九族。不仅如此,曹爽同样可以命令曹魏其他地方的将领也率兵来剿灭司马懿。与此同时,曹爽身边有大司农桓范,携带有大司农印,可以调动曹魏帝国所有地方的粮草,配合军事行动。

而历史上,当曹爽向司马懿妥协并交出皇帝曹芳和军权后,曹魏中央以及整个曹魏帝国就都被司马懿掌控了。夏侯玄自然就只能被司马懿捏在手心里了。

后来夏侯霸逃亡蜀汉时,也只能孤身逃走,带不走军队,道理是相同的。

古代的时候,正常情况下要想动用一定规模的军队,必须得有君主诏令和虎符,两者缺一不可。


红色星河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的时候,夏侯玄一直没动手,确实让人不太理解。为什么这么说呢?

(高平陵政变)

一是曹爽对夏侯玄有知遇之恩。夏侯玄与曹爽是表亲(夏侯玄是曹爽姑姑的儿子),而且夏侯玄在曹叡当皇帝的时候,因为得罪了曹叡,曹叡把他从黄门侍郎贬为羽林监。后来,曹叡去世,曹爽当辅政大臣的时候,才把他提拔起来,先是当散骑常侍,接着又当中护军,再接着当征西将军。

二是司马懿和夏侯玄关系不好。夏侯玄曾向作为另一辅政大臣的司马懿提过很多好的建议,司马懿也认为这些建议提得好,但却认为时机不到,不能实施。显然,因为夏侯玄威望高,司马懿忌惮夏侯玄,才不采纳他的建议。从这个角度来说,夏侯玄也应该帮曹爽。

三是夏侯玄有能力阻止高平陵政变。夏侯玄当时是征西将军,都督雍州和凉州两个州的军事。当时他正在前线,手握重兵。要想带兵反抗司马懿,其实是很容易,而且是可以成功的。因为夏侯玄作为皇室成员(夏侯家族和曹家是同一家族),只要站起来振臂一呼,必然一呼百应,拿下司马懿,是轻而易举的。

但是,夏侯玄最终并没有这么做。高平陵政变发生后,司马懿把他从边关调回去,让郭淮代替他的职务,他就规规矩矩交出兵权,回到长安。被任命为任大鸿胪、太常这样的闲职。后来,当司马懿去世,司马师主政的时候,还在“李丰政变”事件中,把他无罪杀死,诛灭三族。

(夏侯玄剧照)

夏侯玄最后的结局,可以说是他一手造成的。那么,他当时为什么不动手呢?我认为主要有这几个原因。

第一,曹爽的态度让夏侯玄不好主动作为。曹爽在高平陵政变中,不听桓范的劝告,不起兵与司马懿对抗,而是选择束手就擒,这多多少少影响了夏侯玄的判断。

其实,曹爽在高平陵事变发生后,是有足够能力与司马懿对抗的。按照桓范给他分析的,其一,他手中有天子,可以号令天下;其二,他到许昌后,许昌不但有武器库,还有足够的军队;其三,桓范作为大司农,还可以调拨天下粮草。曹爽这么好的条件,他都不选择和司马懿对抗。夏侯玄毕竟是一个无直接利益的人,他有什么必要起兵呢?

第二,夏侯玄以国家大局为重。我为什么说夏侯玄以国家大局为重呢?因为当司马懿征调夏侯玄进京的调令到达后,夏侯玄的叔叔夏侯霸曾劝夏侯玄别进京,同时又对他提建议说,干脆投降蜀国算了。当时夏侯玄说:“吾岂苟存自客於寇虏乎?”意思是说,我怎么能够为了保存自己而投降敌人呢?显然,夏侯玄是以国家大局为重的。他知道,一旦自己造反,或者投奔蜀国,都将造成魏国的动乱和分裂,这对魏国肯定是不利的。

第三,夏侯玄具有名士风度。夏侯玄是一个名士,他是玄学的代表人物,是当时的“四聪”之一。作为当时的名士,讲究的是一种风度(魏晋风度),就是大灾大难面前,临危不惧。当年,夏侯玄靠在柱子上写字,天下大雨,打雷击中了柱子,把他的衣服都烧焦了。但是,他依然谈笑自若,继续写字。这一点,充分表现了他的名士风度。具有名士风度的人,既要泰然自若,又要光明正大,绝对不能做出起兵造反之类的事情来。

(司马师剧照)

夏侯玄其实把什么事都看得很明白的,但是他不想办法,不躲避。当司马懿去世的时候,有人对夏侯玄说,好了,威胁解除了。夏侯玄却摇摇头说,你说错了,司马懿在世,还可以凭着我和他多年的交情不杀我。他的两个儿子,肯定不会放过我的。果然他最终被司马师杀掉。

直到死的时候,夏侯玄依然是一副名士风度。《三国志》记载:“临斩东巿,颜色不变,举动自若。”这就是夏侯玄的风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