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1 著名的“八办”—— 桂林八路军办事处旧址

著名的“八办”—— 桂林八路军办事处旧址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9月,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推动下,在全民族的抗日浪潮中,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随着广州、武汉等城市的相继沦陷,抗战已转入相持阶段,桂林成为大后方的地位日渐显现。1938年11月,在周恩来的组织领导下,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驻桂林事处正式成立。


著名的“八办”—— 桂林八路军办事处旧址


“八办”旧址位于广西桂林市中山北路,整座建筑由一幢桂北民居风格的两层砖木结构楼房、一个较为宽阔的庭院,以及左右厢房组成,占地面积600平方米。


这里原是酒商黄旷达的“万祥醩坊”,北面一街之隔,是国民党桂林行营,南面不远则是省政府所在地,选择在这里建立办事处,既与当局打交道方便,又使国民党特务不敢轻举妄动,无疑是最佳地点


著名的“八办”—— 桂林八路军办事处旧址


“万祥醩坊”是三合院建筑的形式,三面住房,后墙空壁。外墙高10米,不开外窗。这种设计是民国时期桂北大户人家砌屋的通行理念,目的就是为了防范盗匪的袭扰


主楼以及院内两间厢房,房顶均为一面坡形式,雨水全部排入院内,这是商家用房常用的一种模式,取其“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意思。这种形式既有别于桂北民居的南楚风格,也不同于深受岭南文化影响的珠江流域民居的式样,而是带有明显的皖南民居的建筑特征


著名的“八办”—— 桂林八路军办事处旧址


“八办”最初租用这里的时候,房东黄旷达的酒坊刚刚落成,楼内许多设施,如楼梯扶手以及窗户均尚未安装。“八办”工作人员立即亲自动手进行施工,这些窗格较小的窗棂就是当年做成的样子。


南方气候炎热,窗户的功能除了采光,主要作用是通风散热,因此窗格较大。而北方民居的窗户为避风寒需要糊纸,所以窗格的间隔就不能过大。“八办”人员大多来自北方,他们自然也就依照习惯制作出了这种小窗格的窗棂。


一座典型的南方院落里,两种居住文化元素同时存在于这样的建筑细节中,竟成为民居建筑研究的一个实例


著名的“八办”—— 桂林八路军办事处旧址

主建筑是一幢“凹”字型的两层木楼,正面劈为三空,每空隔成里外两间,加上耳房,共有15个房间。当年办事处共有100多工作人员,主要人员都在此生活、工作。这些简陋的家具,朴素的用品,反映出当年艰苦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


1938年12月至1939年5月,周恩来曾三次来到桂林,主要是做桂系的统战工作,同时会见进步文化团体和民主人士,并指导办事处的工作。


这个房间就是周恩来当年办公和居住的地方。

著名的“八办”—— 桂林八路军办事处旧址

著名的“八办”—— 桂林八路军办事处旧址


这里今天已经成为商铺比邻、人头攒动的繁华闹市,湘桂铁路穿过期间。铁路边上的这个村庄叫路西村,当年“八办”的转运站就设在这里。


在“八办”建立的两年时间里,从转运站输送出去的汽车、汽油、毛毯、被服、电讯器材和药品等军需物资达100多车次,运送抗战人员1000多人次、有力地支援了前线的抗战。


著名的“八办”—— 桂林八路军办事处旧址


1941年1月,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爆发,第二次国共合作遭到严重破坏。八路军桂林办事处被迫撤离,工作人员返回延安


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经历了抗日的炮火烽烟,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以及海内外爱国人士为了保卫国土家园,舍生忘死、支援抗日前线的民族精神


“八办”的两处旧址现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著名的“八办”—— 桂林八路军办事处旧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