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用户4297148899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所展现在眼前的画面好似,将军在检阅百万雄师,在点将台质问道“谁说我们没有衣穿?”,士兵们齐声答道“与你同穿那战袍”,场面激昂慷慨,将士们同仇敌忾,展现了一国将士的团结一心与一呼百应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


当下被疫情侵袭的我们,尤其武汉饱经磨难,大量的患者、大量的治疗,物资消耗飞快,面对这样的困境,各地纷纷捐赠物资送往武汉,鼎力支持,共渡难关。这不正是“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么?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我们全国人民团结一心,积极配合政府指导,隔离病毒,控制传染,相信万众一心,终究我们会战胜病毒,回归正常生活。


奶茶爱尚咖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句话出自《诗经·秦风·无衣》中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被翻译为:谁说我们没有衣服穿,我和你一起穿那长袍。君王出征,我修整我的武器,和你一起扛敌。

伊朗外长扎里夫:“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最近,这句话重新出现在人们视野中,是因为伊朗外长扎里夫发推特在声援我国时,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面对这次疫情,伊朗已经捐赠了300万的口罩,并且还将继续提出援助。正如伊朗外长扎里夫发推特所说的那样,“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表达伊朗人民会坚定不疑地与我国站在一起,共同对抗疫情的决心,体现了两国良好的外交关系。

鉴真东渡,良好的中日交流

除此之外,之前武汉也收到日本汉语水平考试HSK事务局的物资,上面也写了8个汉字:“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是出自唐朝时候的鉴真东渡的故事。

相传,在唐朝的时候,日本有一位长屋王,他是日本天武天皇的孙子、高市皇子的长子,从小喜欢诗文,酷爱研究佛法。长屋王十分向往唐朝先进的文化与佛学,遂派人送了一千多件袈裟给唐朝的僧人,并袈裟上绣了四句话:“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可惜,长屋王还没有亲自来到唐朝,便因为“长屋王之变”,被迫与妻子一起自杀。

鉴真高僧看见这句话,被长屋王的故事所感动,对日本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决定东渡传法。然而,东渡之路十分艰难,鉴真和尚经过六次东渡,才真正到达了日本。最终,鉴真和尚将很多佛经和医生带到日本,在日本弘扬佛法,成为了日本佛学宗师。

看见这八个字,仿佛让我们重新回到那个两国友好交流,相互学习的年代。即便是一千年后的今天,日本依旧记得当初中国的帮助,这次捐赠的物资便是一种回赠。

不过,大白在感慨其他国家对我国文化了解的同时,心中确有一丝惭愧,因为我们国人都忘记了这两句,不知道这两句表达的含义。

不过这也是我写历史的原因,希望将更多的历史、文化传承下去,不要让老祖宗的东西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大白读史


在这次疫情中,日本对中国表现出来的友好表现是有目共睹的。并且在日本捐赠的口罩箱子上还有“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这句话。与问题中的语句出自同一首诗。这句话放在这个语境中该怎么理解?

其实很简单,就是表达了日本要与中国共患难之情。就像中国2008年奥运会的口号一样“one word,one dream”,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两句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那么,日本用“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这句话用的好不好?我觉得挺好的。中国现下确实很缺口罩,日本送来的口罩虽然只是并不能真正的救急,但至少也显示了日本人的友好,并且这句话还真挺鼓舞人的。

除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这句,从日本寄来的口罩箱子上还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句话。整句诗是这样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

中国的唐朝时期,日本派出遣唐使来到中国学习,其中也包括日本僧人,这句和歌就显示了诗人眼中的中日。

“袍”实际上是当时的内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句话出自《诗经·秦风·无衣》,显示了秦国士兵的士气。然而,重点来了,有学者认为“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袍”实际上是当时的内衣。

早些年,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了一件“开裆裤”,这是一件绵袴(kua3),属于战国晚期。其实,能穿一样这样的开裆裤已经是很讲究了,一直到西汉时期,古人都没有穿内裤的习惯。

汉代的裤就是简单的在小腿上套上两条“护膝”,叫“胫衣”。还有一种就是类似现代裤子的下衣,不过是没有裤裆的。所以,战国一直到西汉,人们贴身穿的“内衣”主要是“袍”(上下衣一体)。 所以,有人说《诗经·秦风·无衣》中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袍”,不是指战袍,而是指秦国士兵在寒冷的夜间,缩在同一件“内衣”里,相拥取暖。这样一解读,这句诗突然就失了气势,有点跌掉下巴的感觉了。


文物考古聊历史


前几天被日本华侨“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语刷屏,这几天又学到一个新词“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其实这句话是出口转内销,来自4000多年前的《诗经》

字面意思: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愿意和你同穿一件衣服!

诗句出自《诗经·秦风》,原为一首战歌。

当春秋时期,吴国攻打楚国,楚国不敌。于是向邻国提出求援,但是周围的晋国和齐国兵力皆只能维持自救,纷纷拒绝了楚国的求助。

万不得已,楚国向秦国提出求助,并派出一名王牌说客申包胥。

为什么说他是王牌说客呢?因为如果楚国没有派申包胥出马前往秦国,那楚国恐怕要被灭国了。灭国与否,就在这个男人一念之间。而申包胥只用了三招搞定了秦国,让秦哀公同意援救奄奄一息的楚国。

第一,血肉之亲。

申包胥得到了一个关键信息:楚昭王是秦国公主所生,也就是秦哀公的外孙。说到底,秦国和楚国还是有点亲戚关系的,也正因为春秋时期,楚国和秦国守望相助,有着紧密亲缘关系,才得以在众多小国中得以立足。这也是申包胥选择向秦国求助的首要原因,另一方面也说明申包胥极佳的政治眼光。

但是单有亲戚关系还不够,不值得秦国集举国之力,冒着被外攻的风险来帮助弱小的楚国。这时候,秦哀公还没被说服。

第二,唇亡齿寒。

春秋时期,吴国异常凶悍,连兵力强盛的楚国也被一举击败。秦国当时尚未变法,依然被吴国压制。

秦哀公不知道要不要摊这浑水。

犹豫之间,咱们的说客申包胥给了第二大招——唇亡齿寒。

他说,现在吴国势力如此高涨,团灭我们这种小国不是什么难事。不过啊,你可要担心了,一旦楚国被灭,那么吴国下一步魔爪就会伸向你们秦国了!如果您现在出兵楚国,就等于在自救啊!

如图,秦国和楚国当时接壤,地缘位置十分关键,所谓唇亡齿寒,一旦楚国全军覆没,吴国旗开得胜,军心一定,秦国的地位岌岌可危。

如此一来,威逼加上利诱,秦哀公的决心大大动摇。

第三,诚以待人。

据说这申包胥孤身前往秦国,就像当年伍子胥离开楚国一样,壮士断腕般,毅然决然。他不分白天黑夜奔波前往秦国,走啊走,连脚指头都肿起来了,膝盖早就破皮流血了,黑夜异常寒冷,他没有什么暖身的工具,只能用衣服包裹住全身,像乞丐一样,十分落魄。

当使用完前两招失败后,申包胥使用了最后一招——“真诚”

他站在秦哀公家门口,抱着柱子大声嚎哭,七天七夜,滴水未进,怎么赶都赶不走。路过的人们之间一个乞丐状、衣衫褴褛、蓬头散发的人在秦哀公门口,连忙议论纷纷。

秦哀公也十分无奈,这大过年的多闹心啊。

但是另一方面又非常感动,如此忠心真诚的人为国家用尽心机,熬尽最后一滴心血,这已经不算什么技巧了,这是实打实的真心实意。在国家存亡的命运之前,个人命运又何足挂齿呢?

最后,秦哀公被打动了,急忙让申包胥觐见,并且给他念了一首诗: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首诗后来被记录在诗经中,在当时相当于一首动员令,是念给自己的战士听的。

申包胥听完泪流满面,在秦哀公面前一连磕了9个响头,他已经完全了然秦国的心意——

我们和你们即将面对共同的敌人,哪怕我没有准备好出征用的衣物,但我也愿意和你同穿一件衣服,同仇敌忾,并肩作战!

如今,这句话重新翻新,也拥有了相同的意义。

湖北有难,八方相助,同仇敌忾,众志成城!


人类观察员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句话是出自于诗经,即《诗经·秦风·无衣》。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首诗的原文的: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首诗的含义也非常看理解,在《诗经》中很诗歌都是采用这种复沓的形式,诗歌的第一句第二句第三句,都有重复的句子,即“王于兴师”,然后在别的句子中分别改动了一两个字。

三句都是以反问开始,谁说没有衣服穿?然后分别回答,与君同穿战袍,衣衫,衣裳,其实就是以士兵的口吻,说和其他士兵穿一件衣服,这里有一些夸张的成分,总之是在表达团结的状态。然后接着又说,“王于兴师”,就是说君王要作战了,那么这些士兵都会修正自己手里的兵器,然后与君王一起上战场,杀敌。

这首诗的背景,是在公元前506年,吴国的军队攻陷了楚国的国都,当时楚国人去秦国求助救援。《无衣》就是在当时写秦军战士的,当时战士用它做誓词,重振士气,后来秦军果真不负众望,一举击退了吴国的士兵,

那么如何理解这首诗的情感呢?

首先就是表现了秦国士兵的英勇,无所畏惧,这首诗读起来就让人感到很振奋,可以说把即将冲上战场的悲壮气息表现得淋漓尽致。不管是在过去的秦国,还是到了现代我们的国家,都是这样无所畏惧的战士在保护着祖国,保护着人民,才能够有我们现在的和平安宁。

其次就是变现了团结一致的精神,面对外来的强敌,只有团结才能够战胜一切。这首诗最近被日本人写在捐献给我们的物资上,其实也是表达了这个含义。秦国的人面对的敌人是其他国家的士兵,我们如今面对的敌人是病毒,但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共同对抗敌人,就一定能够战胜。所以,我们一定要有信心,要振作起来!


顾西桥老师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是一种秦人彼此同仇敌忾、视死如归的战友情怀。

《无衣》是我在《诗经》中最喜欢的一首诗,它的全文是这样的: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首诗的格式很鲜明,一共三段,三段之间以复沓的形式,展现了一种军人的气魄。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第一句,这句话的字面意思为:

怎么能够说没有衣服呢?如果没有衣服的话,我愿和你同穿一件衣服。

这里的“无衣”之衣,其实是指战袍。

如果你没有战袍,那么我们就同穿一件衣服,然后毅然决然地出征,一起上战场杀敌。

这首诗所表达的精神就是如此。古代长期施行府兵的传统,平时在家务农,战时应大王之诏出征前线。

战友之间,彼此相亲相爱,同仇敌忾,视死如归,这种豪情壮志是今天的我也会不由得赞叹的。

《无衣》出自《诗经·秦风》。秦人的那种气魄在诗歌中彰显无遗。


HuiNanHistory


这是出自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学诗集《诗经》风篇秦风《无衣》中的一句,诗经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源头之一,它的诗句因其美好、内涵丰富、意味深长而被世人不断引用,流传至今仍熠熠生辉。

诗经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不但有婉丽轻柔的爱情诗句,也有壮志凌云的战斗豪情,有卿卿我我的小调,也有慷慨激昂的进行曲,读不尽也说不尽。

由于诗经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很多的文字晦涩难懂,造成今人的理解歧义不断,难以形成定论,也就造就了每个人都能读出一部属于自己的《诗经》的局面,不同的解读,难说对错。

这首《无衣》,大气磅礴,斗志昂扬,像战前动员一样,充满了血性和力量,“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兴于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我的理解是:怎么说没有战衣呢?我与你们穿的都是一样的袍子,就是战衣。君王要起兵交战,咱们要修炼咱们的兵器戈和矛。咱们有共同的敌人!




君迁子半夏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出自于诗经秦风无衣,原文是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这就是这句话的出处。

其中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说的是上战场的时候别说没有衣服穿,其实我和你同穿一件战袍,一起上战场,表现了一起上战场同仇敌慨,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共同击打敌人的一种爱国主义情怀,好男儿一起上战场,共同打击西戎少数民族,同时这首诗呢充分显示了秦军出征前的高昂的气势,这种精神难能可贵,放在我们当下社会呢,依然有着现实意义,指导精神。当今社会青少年的价值观,价值取向出了大问题,他们的理想是当明星当戏子,而很少有人想当科学家,想当军人。这种现象值得大家反思,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秦朝的这种尚武精神,在当下社会无疑是很好的一剂良药!



曹歪歪啊


《秦风 | 无衣》诞生于战国时期的秦地,当时的秦国还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强大,甚至因为长期居住西北边陲,缺衣少粮,虽然精神气很足,但是物质生活十分匮乏,夸张点说,就是一个摊大了的“丐帮”,普通百姓很多都处于赤贫状态,普通将士也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然而和它相邻的楚国的处境,比他们更惨,参考史料就可以发现,在楚国境内,即使是士大夫阶层,很多也是“吃土”的状态。而更惨的是,他们还要时时受到别国的欺负,比如吴国。

《无衣》的写作背景,正是楚国面对吴国的侵犯,无力招架,楚王被伍子胥从坟墓里挖出来鞭尸,国家沦陷,民族屈辱。于是楚王便派遣大夫申包胥向秦国国君请求支援,然而秦国自己也并不强大,所以在秦国朝堂还引起了一番不小的争议。有人说,大王,我们自顾尚且不暇,哪里还有精力去帮助他国,我们的军队物资贫乏,将士过得相当困苦,如果贸然出兵,恐怕会引火烧身。

有人说,吴国狼子野心,打完了楚国,下一个可能就是秦国,所以,即使知道战争利弊,秦国依然不可能轻松应对。

这时候,申包胥戏精上身,他并没有因为秦王的拒绝而离开,而是站在秦国的城墙之下大哭数日:楚王啊,你命贱,不但自己被鞭尸,你的子民也将变成吴国的奴仆,世世代代受到吴国人的凌辱,你的子子孙孙都将被人唾弃,有家不能回,朝不保夕……

据说,申包胥一直哭了七天七夜,比哭倒长城的孟姜女还能哭,整个人就像是一根干枯的稻草,随时都有可能倒下。在这七天里,秦国君臣并没有吃瓜,而是寝食难安,因为他们也知道自己的处境,同时也怜悯楚国的遭遇,感动于申包胥的真情。

最终秦国写下了这首悲悯的战争动员歌——《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秦国军民一心,决心支援楚国,出击吴国。

当时正处炎热的夏季,秦军缺衣少食,但将士们却斗志昂扬,没有衣服我们一条战袍可以撕成两半!让我们磨砺长矛和长剑,砍向敌人的头颅!

在秦国的帮助下,楚国并没有被灭亡,举国上下励精图治绝地反击,伍子胥死后,楚国对吴国发起了反击,并一举灭掉了吴国。


龙脉文化云


是友谊,是爱情,是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友好,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互助。

此语出自(诗经),原意指战场上的战友不分你我,共穿战衣的生死兄弟之情。

现在拎出这句话,在和平年代,在我们已经跨进了小康社会的今天我觉得应该赋予它更多的含义。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时代,当高铁代替了绿皮火车,当手机替换了手中的书,人与人之间,距离正渐渐被拉开,人的一生我觉得要是有三五个好友便足矣,当朋友有不如意之时,你可以告诉他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我想胜过千言万语,这是对友谊最好的捍卫。

爱情是甜蜜的,爱情是苦涩的,当你决定和爱人牵手共赴一生时,生活的舞台往往总是充满阴雨,误解,诱惑,奇遇。以前人们总说两个人在一起有七年之痒,我觉得现在对于爱情与婚姻每一年都有一个雷,有的雷爆了,有的雷被风吹走了。所以在爱情是也应该有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我们正经历着今天,当今天成为历史时恐怕我们也不会忘记2019年12月份的武汉,一种新的冠状肺炎病毒开始肆虐,全国人民都戴上了口罩,这时同在一片蓝天下的邻邦有很多都行动起来了,对我国进行援助。同样无论世界哪个地方,哪个民族,哪个国家出现了灾难时,中国往往也会倾囊相助,这不仅仅是我们一天天强大了,更因为我们中国自古就是仁义之邦,所以才会有这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流传下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