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蔣才坤教授水粉畫藝術作品賞析

蔣才坤教授水粉畫藝術作品賞析

蔣才坤教授水粉畫藝術作品賞析

蔣才坤,1961年生於四川宜賓。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四川工藝美術學會理事,四川美術家協會會員。自貢美術家協會水彩藝委會副主任。四川輕化工大學教授。1997年在四川輕化工大學任教至今:主要從事繪畫創作、扎染藝術創作、彩燈藝術創作等。出版學術專著2部,發表學術論文21篇;作品120多件參加市、省、國家美協主辦的畫展。

2006年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作訪問學者;

2007年,參加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杜大愷師生作品展;

2008年,在四川自貢市舉辦蔣才坤個人作品展;

2008年8月,在北京展覽館參加“走出清華-8位訪問學者作品聯展”;

2008年10月,在濟南參加“走出清華-8位訪問學者作品聯展”;

2010年,在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畫集《永遠的約定-蔣才坤水粉畫集》;

2011年,參加四川省《天府水彩畫天府-8位名家名品精賞》;

2013年,參加《天府水彩畫天府-2013成都水彩畫名家作品展》;

2014年,在四川大學出版社出版《扎染藝術》;

2018年,策劃四川美術館《國家藝術基金自貢創新人才培養學員作品展》;

2019年,參加大美中國-第三屆中韓書畫名家作品展;

2019年,參加2019經典收藏·國畫名家學術邀請展;

2019年,參加一帶一路商協會大會大型書畫邀請展。

蔣才坤教授水粉畫藝術作品賞析

蔣才坤教授水粉畫藝術作品賞析

飄渺人家 66×50cm 2019年 水粉畫

蔣才坤教授水粉畫藝術作品賞析

青山之夏 50×35cm 2019年 水粉畫

蔣才坤教授水粉畫藝術作品賞析

何處去南山 74×56cm 2015年 水粉畫

蔣才坤教授水粉畫藝術作品賞析

遵義會議 75×56cm 2012年 水粉畫

蔣才坤教授水粉畫藝術作品賞析

樹為媒 50×60cm 2019年 水粉畫

蔣才坤教授水粉畫藝術作品賞析

幽幽柳江水 75×55cm 2019年 水粉畫

蔣才坤教授水粉畫藝術作品賞析

高山井 50×35cm 2019年 水粉畫

蔣才坤教授水粉畫藝術作品賞析

新都橋的早晨 50x35cm 2019年 水粉畫

蔣才坤教授水粉畫藝術作品賞析

中都啊中都 75×60cm 2017年

蔣才坤教授水粉畫藝術作品賞析

仙人居 74×60cm 2017年

蔣才坤教授水粉畫藝術作品賞析

相依 50×40cm 2017年

蔣才坤教授水粉畫藝術作品賞析

紅色敘事 45×30cm 2017年

蔣才坤教授水粉畫藝術作品賞析

滄桑笑 45×30cm 2017年

蔣才坤教授水粉畫藝術作品賞析

綏江晨意 75×56cm 2016年 水粉畫

蔣才坤教授水粉畫藝術作品賞析

問道 54×76cm 2015年 水粉畫

蔣才坤教授水粉畫藝術作品賞析

仙市春雨 60×50cm 2015年 水彩畫

蔣才坤教授水粉畫藝術作品賞析

城市陽光2 68×55cm 2014年 水彩畫

蔣才坤教授水粉畫藝術作品賞析

家門口的榕樹 60×70cm 2013年 水粉畫

蔣才坤教授水粉畫藝術作品賞析

千年傳說 75×56cm 2013年 水粉畫

蔣才坤教授水粉畫藝術作品賞析

生生息息 56X76cm 2012年 水粉畫

蔣才坤教授水粉畫藝術作品賞析

小城故事 50X50cm 2012年 水粉畫

蔣才坤教授水粉畫藝術作品賞析

山鄉過雨 75×58cm 2001年

蔣才坤教授水粉畫藝術作品賞析

打魚人 75×60cm 2009 水粉畫

蔣才坤教授水粉畫藝術作品賞析

版納風光1 75×56cm 2009年 水粉畫

蔣才坤教授水粉畫藝術作品賞析

賀蘭山之二 140×100cm 2007年 水粉畫

蔣才坤教授水粉畫藝術作品賞析

蔣才坤教授水粉畫藝術作品賞析

蔣才坤教授水粉畫藝術作品賞析

蔣才坤教授水粉畫藝術作品賞析

蔣才坤教授水粉畫藝術作品賞析

大哥 35×50cm 2019年 水粉畫

蔣才坤教授水粉畫藝術作品賞析

母親 80×125cm 2019年 水墨畫

蔣才坤教授水粉畫藝術作品賞析

手機妹 70×100cm 2013年 水粉畫

蔣才坤教授水粉畫藝術作品賞析

蔣才坤教授水粉畫藝術作品賞析

2019年參加大美中國·第三屆中韓書畫名家作品展,授予榮譽證書

蔣才坤教授水粉畫藝術作品賞析

2019年參加經典收藏·國畫名家學術邀請展

蔣才坤教授水粉畫藝術作品賞析

2019年參加一帶一路商協會大會大型書畫邀請展

蔣才坤教授水粉畫藝術作品賞析

外出寫生

蔣才坤教授水粉畫藝術作品賞析

帶研究生外出寫生

蔣才坤教授水粉畫藝術作品賞析

杜大愷在聯展開幕式上致辭

蔣才坤教授水粉畫藝術作品賞析

王明明聯展在開幕式上講話

蔣才坤教授水粉畫藝術作品賞析

畫家們在北京畫院美術館集體留影

蔣才坤教授水粉畫藝術作品賞析

天府水彩畫天府-八位藝術家在展覽會上

蔣才坤教授水粉畫藝術作品賞析

與老師及參觀者合影留戀

蔣才坤教授水粉畫藝術作品賞析

2008年在個人作品展覽開模式上講話

蔣才坤教授水粉畫藝術作品賞析

自貢市政府領導、省美協領導自貢和各地300多藝術界同行參加了開幕式

蔣才坤教授水粉畫藝術作品賞析

2008年,在北京美術館參加走出清華-清華訪問學者作品聯展

蔣才坤教授水粉畫藝術作品賞析

2005年蔣才坤帶學生在柳江寫生

蔣才坤教授水粉畫藝術作品賞析

1998年蔣才坤帶學生阿壩寫生


與大自然永遠的約定

——蔣才坤和他的水粉畫

已逾天命之年的蔣才坤自幼痴愛於畫畫,醉心作畫四十餘載,而今終有所成。他的作品除多次參加省、市及國家國際各類美展、畫展外,2010年7月,他的水粉風景畫集《永遠的約定》由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著名畫家杜大愷曾給予他這樣的評價——才坤的這本水粉畫集名曰“永遠的約定”,被相約者是自然,所以約定是為“和高山對話,和流水談心”,這份約定令人豔羨。

和才坤的“對話”和“談心”是以水粉畫鋪陳開的,濃墨重彩,綠亦深邃,紅亦熾烈,道出這份約定的真摯與赤誠,這份約定已相續多年,一往情深,以至才坤人屆天命,與山與水的“對話”和“談心”還有多少期待,才坤的未來還會做出回應。

蔣才坤最初接觸水粉風景畫,是受他10歲時在宜賓師範附小的美術教師餘清源的影響,餘老師無師無派,他的老師是他生活的那個年代的印刷品。他喜歡蘇聯的寫實主義風景畫,諸如列維坦、希施金、薩夫拉索夫、庫因吉的畫,也喜歡法國的風景畫,如柯羅等.同時也喜歡收集中國一些水彩畫家的作品。餘清源先生在教學實踐和研究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水彩、水粉畫寫生技法。在他那裡,蔣才坤知道了契斯恰科夫、列賓、塞尚、高更、梵高等世界大師的名字,並漸漸喜歡上藝術,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始認真學習畫畫。12歲那年,宜賓市舉行地區少年兒童繪畫大展,他畫的一幅國畫《我愛科學》,一舉奪得大展第一名。

1982年,風華正茂的蔣才坤懷揣著對藝術的嚮往和對未來的夢想,考進了四川美術學院。那是當代中國一個文化中興的時期,也正是四川美院的油畫如日中天的時候。四川美術學院77級、78級學生羅中立、高小華、程叢林、何多苓、王川等創作了一批“傷痕美術”、“鄉土美術”作品,在全國藝術界引起很大反響。

四川美術學院的染織美術專業也是全國很有名氣的,李有行先生曾被外界喻為東方色彩大師,並與龐薰琴、雷圭元、沈福文先生共事,他的桃李滿天下。黃唯一、雷洪曾是他的高足,他們在繼承李先生的畫法上,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李先生對四川美術學院的最大貢獻就是他的水粉畫教學體系,這個教學體系在全國的美術教育方面是最科學的。李有行先生的水粉畫靜物寫生、花卉以及風景寫生,用筆準確,色彩的搭配研究完美,真正把中國畫的筆墨精神與西畫的色彩科學研究方法進行了有機的結合。

談起在川美的日子, 蔣才坤感慨萬端:記得我們去上海、青島實習,每到一個單位,只要聽說是四川美術學院染織專業的,都爭著要我們去那兒工作。那時,真為自己是四川美術學院的學子而驕傲。

在四川美術學院的四年裡,蔣才坤基本以花卉寫生練習為主,一有風景寫生的機會就欣喜萬分。那個時期的得意之作《我愛青島》《和教堂鐘聲》就是在青島寫生時畫的。至今還記得是1985年6月中旬,蔣才坤隨學友們去青島、上海實習,在青島寫生,那時的青島真叫人心曠神怡,石牆紅瓦,那些在電影裡才能看到的哥特式建築隨處可見,房前的古樹在太陽的照射下,與暗紅色的瓦房形成弱對比,色彩美極了。晴空萬里湛藍色的大海下一片片各種各樣的紅和一片片各種各樣的綠盡收眼底,簡直叫蔣才坤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在太陽的照射下,大地陰一塊,陽一快,那簡直就是天公作美。來到教堂面前,它的色彩和結構更使蔣才坤產生了畫畫的衝動,房頂的醬紅色、牆體的 土黃和房子背面的墨綠形成了耐人尋味的對比,加上那一塊一塊熱灰色石頭的鑲嵌,色彩就更加迷人和神秘了。蔣才坤激動萬分,操起畫筆,濃墨重彩地記下了這個美好的時光。

四川美術學院染織美術專業四年的水粉畫學習,蔣才坤完成了在水粉畫技術層面的掌握,對物寫景已是輕車熟路。幾年的學習不管是靜物、花卉、還是風景寫生,都已達到學業要求的水平,為以後的水粉畫研究打下了堅實基礎。

1986年他懷揣振興工藝美術的夢想去了深圳,起初,與一群有著共同夢想的人合作創業,沒想到,幾個稚嫩的心靈不敵商場的風浪,沒多久合作的公司夭折了。

創業的夢想破滅了,稍稍清醒的畫家蔣才坤又一次歸於平靜,和許多同道的熄滅了發財的念想的朋友一樣,蔣才坤打開封存的畫箱,重新拿起了畫筆。

有句話說得好:“自從你生下來的那一刻起,你就註定要回去的,這中間的曲折磨難,順暢歡樂,便是你的命運。”蔣才坤就這樣經歷了人生機遇的來臨,又體驗了物慾碾壓的痛苦和無奈。最終是“九九歸一”,從來處來,往去處去,又回到本初狀態。上帝似乎為他留下了一份獨特的天空,經歷酸、甜、苦、辣、澀以後迴歸為一種人生常態時才可以感受到的平淡。正如蘇東坡的名句;“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這種感悟不是簡單的返回,而是一種昇華、一種涅槃,更是一種新的開始。才坤思索至此,眼前已浮現出這樣的畫面,經歷生活的洗禮,自己仍然保留了他本來的氣質,豁達平靜,寵辱不驚,淡定優雅地面對著亙古的時空。

在學校教書是蔣才坤最早的夢想和一生中最好的選擇,1997年進入四川理工學院以後,蔣才坤擱淺了幾年的畫筆,又開始舞動起來。在高校美術系的基礎教育和外出寫生教育為蔣才坤對水粉畫的研究提供了條件,也讓他踐約了心中那份與大自然永遠的約定。

米亞羅是四川省阿壩州的一個小鎮,這裡一年四季,山淨得象用水清洗過一樣,空氣新鮮並散發出清香。1999年仲秋時節,蔣才坤第一次帶學生出去寫生,自然界的色彩清純得叫蔣才坤心花怒放,學生們更是手舞足蹈,歡呼雀躍,蔣才坤激動不已,揮豪作畫,完成了《米亞羅的早上》、《秋》、《家園》、《風雨欲來》等一系列水彩寫生作品。

來到若爾蓋,風吹草低見牛羊,蔣才坤和一群師生走進牧區,湛藍色的天空,雲彩翻滾,山下成隊的羊群、牛群在悠閒地吃草,追逐嬉戲,牧民在金黃色的山坡上割草。此情此景,董希文的“春到西藏”在蔣才坤腦海裡閃現,怎樣把若爾蓋的風情真正表達出來,蔣才坤坐下端詳良久,高原的天空是清澈的,雲彩的顏色非常豐富。金黃的山坡在陽光的照射下色彩層疊,季紅色的房頂和橄欖綠的草坪形成對比。此時,一幅完整的畫面已在蔣才坤腦海形成。

如果我們用平常心來細細品味蔣才坤這位風景畫家的作品時,它能帶給你的更多是一種內心的平靜,而這種平靜並非是畫家的刻意所為,而是他們從大自然中所吸納的“精氣”使然。因為,畫風景其實從來都是在畫心境,是通過風景的描繪傳達內心的呼喚,在眼花繚亂,瞬息萬變的時代,人們常常陷入困頓和迷惘的當下,是大自然給人們提供了這種寧靜的提示啟迪,使你的心真正的靜下來並細心解讀大自然的妙意。

藝術的源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自然世界,二是人的內心世界;兩個方面的結合,衍生出主客觀的統一,以及由物象到意象的轉換;事實上,藝術家面對的正是這一不變而又恆久的命題。由此,更能品味和領悟才坤為什麼與大自然有永遠的約定。

2000年初春,蔣才坤帶學生去麗江、石鼓鎮的寫生。石鼓鎮是紅軍長征時走過的地方,鎮上除了紅軍長征的紀念雕塑外,小鎮和地理環境讓他們產生了畫畫的興趣。麗江很美,是個讓人心靜的地方,麗江的建築耐人尋味,矮趴趴的,大部分是三房一灶壁一天井,是納西族人民吸收中原文化結合自己民族的生活特性建造的,蔣才坤徜徉在大自然的懷抱裡,神思飛揚,筆走龍蛇,《萬里長江第一灣》、《四方街》、《晌午》、《連理橋》、《古巷燈紅》和《小橋濃蔭》在筆下誕生。

2002年盛夏七月的星期天,美術系工會組織活動到富順獅市去寫生。獅市是自貢鹽文化照應的一個小鎮,這裡是水上交通要道,古時的鹽幫集聚之地,是鹽都重要的鹽碼頭之一。那裡廟宇林立,古建築上的石雕、木雕相當精彩。明清的庭院好幾處,上百年的大樹隨處可見,鎮邊蜿蜒的小河溝清澈見底,游魚可數。河溝旁,有很茂密的竹林,竹子的品種繁多,在夏季,到處是蟬的叫聲,河風吹來,幾十米高的楠竹發出“吱嘎”“吱嘎”的響聲,愜意得很,詩意甚濃。《翠竹聲聲》等系列水彩作品在才坤筆下落成。

四姑娘山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縣與汶川縣交界處,是橫斷山脈東部邊緣邛崍山系的最高峰。當地藏民把四姑娘奉為神山。四姑娘山下有個日隆鎮,這裡海拔4000米左右。一個偶然的機會,才坤帶著學生國平來這裡寫生。

日龍鎮是一個僅有幾十戶人家的小鎮。才坤帶著學生來到居住在滿眼雪域秋色山巒下的幾戶藏家,看那有圖騰符號式的建築,看那旌旗飄動,看那掛滿屋頂的累累果實,看那在牛圈前憨吃悠閒的黃牛。藏家給才坤師生們的感覺是殷實富足、幸福吉祥,還充滿神秘。真是一個美好的畫面。

面對大自然饋贈的一幅現成的美景,此時此刻,才坤師生們只有用手中的筆不停的、激情迸發的把自我的感情傾洩在畫面上。

在雲南與四川接壤的一個縣城,叫鹽津,才坤師生們外出寫生曾多次乘車路過此地,每次經過時,這美麗的景色牢牢的留在記憶裡。2005年歲末,一次課休的機會,才坤帶上學生金蘭,乘坐火車,直奔在車上看到的這個景點。

兩面陡壁的山崖下,有條流速湍急的清水河,在河的左側有幾個大戶人家,右側則是一些粉牆青瓦的老房和碉堡式的建築。在河水的上面,兩岸建築之間,架起一道左右晃動的鐵索橋。這比電影裡看去更美的景色,突然展現在自己面前,才坤和學生金蘭二話沒說,打開畫箱,提筆就畫,執筆起稿時手都在發顫,一氣呵成畫完了《鐵索橋》這幅水彩作品。

為踐履這份約定,20多載寒暑,才坤風雨兼程,去山東青島;去四川阿壩、宜賓、江安、赤水、稻城、敘永、柳江、獅市;去雲南麗江、中甸、瀘沽湖、西雙版納;去山西河曲;去寧夏賀蘭山。山水遍天下,雖約定一生亦難以面對所有,這份約定會成為永遠,即使是已經有過“對話”和“談心”的山水,他也一而再,再而三地相約,哪怕有千百次的約定,山與水都不會拒絕和緘默,才坤的這份約定何其睿智。

什麼是藝術,自己的藝術怎樣,當下的藝術又是怎樣,怎樣選擇,報著這樣一些問題,2006年,蔣才坤去了北京,在清華美術學院進行了為期一年的訪問學者。

有機會到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學習,與著名畫家杜大愷先生,林樂成先生等在一起,並有幸成為他們的學生和朋友,使蔣才坤在藝術上、學養上受益匪淺,加上北京在藝術上得天獨厚的大環境,讓蔣才坤紮紮實實浸泡了一把。並通過與杜大愷老師的外出寫生,收穫很大。

清華美術學院,是全國最知名的學校,也是藝術大師層出不窮的地方。最幸運的是,走進清華園,蔣才坤就參觀了清華美術學院五位大師的作品展,並參加了他們的研討會。大師們的質樸、和藹、陽光的氣度讓人敬佩,他們對藝術的執著和堅守是我們愧嘆不如的。在這五位大師裡,不管是吳冠中,還是張仃,是龐薰琴或祝大年,還是袁運甫,他們的藝術,就象座座名山,各具特色,各具風采。

訪問學者的學習形式是自由的,是寬泛的,是深入的。有很多思想,學術問題可以與同行相互研討學習,通過切磋,會找到更好的切入點。在學習期間,蔣才坤主要進行了風景畫寫生、人體水墨寫生、壁畫創作等課程的學習。壁畫創作由繪畫系主任郗海飛老師指導,郗海飛對色彩的敏銳,使蔣才坤受益非淺。風景畫寫生和人體寫生是杜大愷先生指導,杜先生為人謙和,他的德行,學養是藝術界共知的,他的師風師德更為大家所景仰。

在北京學習的一年裡,蔣才坤除完成必修課程外,有空就看展覽,參加研討會,做筆錄和寫心得。“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蔣才坤清華美院這一年的學習,使他獲得了人生中最寶貴的東西——認識,認識自己,認識藝術。在意識上,在藝術上經歷了否定與肯定的質變過程。而讓他刻骨銘心的是與由杜大愷老師帶隊的寫生隊外出山西、寧夏的風景寫生此次寫生採風,時間雖然只有半個月,但在這短短的半個月裡,蔣才坤感觸很深,收穫很大。寫生隊伍由杜大愷老師帶隊,從北京出發到寧夏銀川,自東至西經過了三個省,三個省的地貌景色盪漾著蔣才坤的心,當地的文化,風土人情留給我們深深的眷戀。同學們相互學習,借鑑。杜老師關於藝術的精闢論述給蔣才坤很大啟示。

山西河曲,地處黃土高原,北接內蒙,西鄰陝西,在地形地貌上有黃土高原的共性。走進河曲,開始蔣才坤對高原的平地沒什麼感覺,當走進溝裡,展現在蔣才坤面前的卻是另外一番景象,那光禿禿的山樑,那起伏有致的節奏;山下以中黃為主的各色灌木,在微風的吹動下在你眼前晃來晃去;山澗的窯洞錯落有致,它與山形,與那棗樹、灌木渾然一體,像是缺了誰都不能形成一幅完美的畫面似的,難怪在這偏僻的山裡會有一批批的畫家接踵而至。蔣才坤激動不已,揮豪作畫。

賀蘭山是壯美的,它潤育了河姆渡文化,成為西夏王朝盛衰的歷史見證。

來到賀蘭山下,晚秋的朝霞映紅了山角,那種紅色只有勤勞的人兒才能享受,也是對畫家的恩賜。在賀蘭山中,蔣才坤看到由於地殼運動的作用,使得那些山形變化無常,那形狀、那色彩、那韻律帶給了他靈魂的震撼。秋天的天氣很涼,山裡比山外要低十幾度,到下午太陽進山了,遊客們都匆匆往外跑,可痴迷的畫家們身著單衣,牙齒敲得幫幫響,還醉心於畫面的山水。山的氣勢征服了大家,大家也征服了寒冷。

蒼涼厚實的黃土地,潤育了燦爛的河曲文化,一首《走西口》唱紅了大江南北。當蔣才坤來到溝裡,看著這從山裡浸出的源泉,和長在小溪邊的灌木如此耐人尋味時,二人臺那些優美的語句和特別的唱腔又迴盪在耳邊,真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啊。

一起出來的畫家們,對黃土地的描繪各有風格。但蔣才坤對杜大愷老師的黃土水墨卻情有獨鍾,他的水墨畫面,雖然都是單色的線面構成,並不是純粹的對象描摹,但一看就有黃土地的感覺。那些彎曲的線,那些微顫的直線,那些不規則的面和點,都是對黃土地精神的概括與提煉,在畫面的形與色之間,貫穿了老師對地域深層的理解。杜老師說:“在我們對景寫生時,實際是第二度創作,在我們作畫時,要弄清楚所描繪對象的精神指向是什麼,是否從本質意義上反映了客觀事物;畫家第二個重要的東西就是語言,不要重複別人,重複別人是二類,更別重複自己,重複自己是沒出息的。”水彩畫《黃土情深》在才坤筆下落成。

這幅繪畫沒有拘泥於造型和色彩是否與對象接近的得失,更多的考慮是以什麼樣的形狀和色塊把畫家心中理解的對象體現出來,“他山不是我山,我心中的山才是我山。”

彌佛洞建造在河曲城東北的黃河絕壁上,峭崖下的黃河水洶湧澎湃,廟內供奉的釋迦牟尼、觀音菩薩等神像祥和寧靜。這裡,一年四季有不少的善男信女來求神拜佛。遊覽了彌佛洞,寺院牆體的磚雕吸引了蔣才坤,它的形制與色彩傳遞出古樸和幽深的感覺,《彌佛洞》讓才坤用畫筆記錄下了這一場景。

黃土高坡,除了滿眼枯燥的土黃,就是那掛點枯葉的殘枝棗幹。看到不長草的山樑,會讓人產生一種悽楚的情懷。在陽光的照射下,黃土地逐漸顯露出層次來,在陰影裡,土黃色非常豐富,那塊面,那縱橫交錯的黃土,折射出他的內涵來。偶爾有幾片金黃的樹葉在山底的暗部閃耀晃動,你會覺得找到了希望,黃土地有了生機。蔣才坤的水彩作品《徐徐秋色》在這裡完成。

清晨起來,窗外的景色把蔣才坤怔住了,放眼望去,朝霞映紅了賀蘭山。蔣才坤忘記了洗臉漱口,操起畫筆,記錄下了這轉眼即逝的瞬間。蔣才坤對這幅畫的景色進行了一些處理,畫面的第二層山,原來是僅次於前山的紅,為了強調近山紅的效果,把第二層山處理為灰黑的山,這樣,近山更紅,更突出。在用筆上,採用了線面結合,與色彩交相輝映,風格統一。

走進賀蘭山,峭壁的岩石上,路邊的巨石上,到處都有古人的遺蹟——巖畫,在這些巖畫裡,有動物,有人物,也有狩獵的場景。看著這些畫面,先人們刀耕火種的生活場景又浮現在眼前。由於地殼的變化,這裡的山奇形怪狀,有的地方規則,有的地方卻參差不齊。用怎樣的方法,才能把賀蘭山的特點表現出來呢,蔣才坤嘗試採用了國畫線的表現形式,再隨類賦彩,最後完成《賀蘭山》之一、之二這組畫面。

車爾尼雪夫斯基說過,“那些為生活所折磨,厭倦於與人們交往的人,是會以雙倍的力量眷戀自然的”。他們都獨愛風景的詩意和大自然的激情,是一群執著的追求者,最懂得自然賦予他們生命中的價值與意涵。正是蔣才坤這種人,他們深深的渴望在與大自然的交往中得到慰籍和解脫。面對許多不盡人意的無奈與波折,風景畫已成為他們心靈的港灣,也成為他生命中的勇氣和力量。

清華學習後,在畫風景畫時,蔣才坤不再注重畫面所反映對象是否具體,更多關注的是對象給自己的形是什麼感受,色是什麼感受,總體透出的是什麼氣息,再思忖怎麼去表達它,然後終得心願。《稻城的天空》、《打魚人》、《何處去南山》、《邊城有約》、《生生息息》、《樹為媒》、《幽幽柳江水》、《仙人居》、《相依》、《新都橋的早晨》、《高山井》、《紅色敘事》、《綏江晨意》、《久違了老街》等就是蔣才坤在這樣一種思想基礎上產生的。

水粉畫的美,主要從水粉畫的表現意趣、意境、內涵和色彩的傳情及特殊的水味等入手,水粉畫那透明、輕快、水色淋漓等各種神奇的藝術效果,不知迷到了多少美術家用畢生精力去探索研究。是什麼樣的心境和情懷讓水粉畫家才坤和自然產生了“永遠的約定”?前日,和才坤促膝談畫,他感慨萬端地說到:在亞丁,人們對聖山的崇拜,就像對佛主的崇拜一樣,他們有轉山的習俗,只要對著聖山朝拜三次,這一生將會平平安安,無災無難。這裡的山民和大自然是如此的和諧融洽,每當看到他們從聖山上走下那種莊嚴肅穆的神情時,我的崇敬之情、神聖之感會油然而生,來到聖山面前,山靜,樹靜,水也靜,只有雲霧不斷的升騰著,我的心就像那雲霧一樣,不停地,一會兒貼近高山,一會兒貼近樹叢,一會兒又貼近水面,還是那樣的靜。我又覺得似靜非靜,彷彿聽到高山內在的轟鳴,聽到樹根伸向遠處的吱吱聲,也聽到水中魚兒交頭接耳的喋喋聲。啊,聖山,你是神聖的,是因為你有人們難以琢磨的品格和情懷,只有那些能夠與你交心的人兒才能讀懂你。我喜歡大山,喜歡自然,每當我困惑的時候,走近大山就會豁然開朗,它能淨化我的心靈,拂去世間虛浮的埃塵。每年外出寫生,已成為我生活的常態,和高山對話,和流水談心,是我和自然永遠的約定。

蔣才坤始終保持著一顆童心,畫畫已然成為他生活中的第一需要,拿起畫筆就如同小船駛進了心靈的港灣。身外的一切已被關在門外。蔣才坤給人最突出的印象是他的從容,咋看上去還有一點木訥。而一旦你和他開始關於繪畫、關於傳統文化、關於東西方文化的差異、關於藝術和市場等問題的探討,他就變得生動活潑,神采飛揚,上天入地,侃侃而談。

我與蔣才坤的對話就在這樣忙碌的狀態下結束了,告別他已近子夜,明天他還有沒忙完的事,還要繼續踐行、繼續“行走”在與大自然“永遠的約定”的路上。並以他大量不同面貌的作品訴說著與大自然“永遠的約定”的故事,沒有多餘的花樣噱頭,也沒有假裝的無病呻吟。以一種殉道的精神,堅守著自己的選擇,也展示著大自然永恆的魅力。


聲明:本文的文字和圖片均由畫家本人提供,觀點僅代表畫家本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