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慢性結腸炎,繞過誤區少磨人

慢性結腸炎是發生於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的一種慢性非特異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症狀有腹痛、腹瀉、腸鳴(肚子咕嚕咕嚕響)、腹脹、肛門下墜、大便帶黏液或膿血等,也有便秘或腹瀉交替出現,有時也會出現剛排洩完又要排便,好像總也排不乾淨的情況。慢性結腸炎是個很磨人的病。對於病因與發病機理,目前沒有明確的認識。多認為與多種因素有關,如精神緊張、過敏、感染、免疫等。目前治療手段有限,病程纏綿、反覆發作,短則數月,長則數十年,症狀很難完全消失。

慢性結腸炎,繞過誤區少磨人

由於腸道吸收功能下降和腹瀉,病人即使吃的再多再好,營養和水分也多是穿腸而過,很難吸收。病人常會出現貧血、消瘦、肌肉鬆弛、乏力、皮膚蒼白、易脫髮、注意力減退、腎功能減退等;因機體營養狀態差,結果抵抗力降低,容易感染其他疾病,或導致其他器官發生疾病;同時,腸黏膜的炎症嚴重時還會形成潰瘍,出現膿血便,或繼發形成息肉,甚至發生惡變,形成結、直腸癌;除了對肉體的損害外,慢性結腸炎對患者精神的折磨更大,患者常伴有焦慮、緊張、多疑及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表現。精神因素本身反過來也會加重病情。

慢性結腸炎久治不愈、反覆發作除了一些客觀原因外,人為的主觀原因也起了一定作用,常見的當屬治療中存在的一些誤區了。其實,慢性結腸炎病雖不好治,但如果在治療中儘量避免誤區,還是收效顯著的,至少能讓這個磨人的病少磨人。那麼,在治療中,病人都有哪些誤區呢?

慢性結腸炎,繞過誤區少磨人

一是認為不腹瀉就不是慢性結腸炎

有的患者認為結腸炎一定有腹瀉,自己大便乾結難解,肯定不會是“慢性結腸炎”。因此,常常不能按慢性結腸炎堅持治療。

其實,慢性結腸炎是根據病理的診斷,主要依據是結腸的某一段或全部黏膜層和黏膜下層有輕度至重度炎症。雖然大部分“慢性結腸炎”患者可見到腹瀉、大便稀溏等症狀,但有個別患者卻表現為大便乾結或大便困難。因此,大便乾結與“慢性結腸炎”的診斷並不矛盾。

慢性結腸炎,繞過誤區少磨人

二是把“慢性結腸炎”當“便秘”治

不少慢性結腸炎的患者有肛門墜脹、裡急後重、排便後便意不盡症狀。大便往往並不幹,多為稀溏,甚至每日大便 2~3 次,但因為排便困難,卻當作便秘服用通便藥。結果服通便藥後大便會變得暢快些,但停藥後症狀依舊,甚至排便更加困難,時間長了還會形成對便藥的依賴性,使治療更加困難,形成惡性循環。

其實,這種所謂的“便秘”多因為腸壁炎症的刺激,造成墜脹、便意感。這種便意感,並不能因排便而消失,只有通過治療肛管、直腸的炎症,待炎症消退後,這種排便不暢的感覺才會逐漸消失。因此,這種情況下的治療重點應當在“慢性結腸炎”上。

慢性結腸炎,繞過誤區少磨人

三是把“胃”與“腸”的疾病分開來找不同的醫生看

慢性結腸炎患者中,“胃”與“腸”都有病症的人不在少數,如既有腹痛、腹瀉、黏液便的症狀,又有噯氣、吐酸水、胃脘隱痛等症狀。不少病人將這些症狀分開看,或只對醫生說“胃”的病症,或只說“腸”的病症。

現代醫學十分重視整體觀念,強調要把人身上的病變綜合起來看,綜合分析後進行診斷、治療。尤其胃、腸同屬消化器官,是上下相連的,兩者的疾病也會互相影響,在治療上也並不矛盾。治療時互相兼顧、互相考慮才能起到較全面、較好的療效。建議慢性結腸炎患者在就診時一定要將自己的病痛全面、客觀地陳述。

慢性結腸炎,繞過誤區少磨人

四是認為灌腸是治療慢性結腸炎的最好方法

由於受廣告的影響,很多慢性結腸炎患者常問“灌腸不是治療結腸炎的最好辦法嗎?我的病能不能用灌腸的方法治療?”跟其他疾病一樣,在不同的病型和不同的階段需要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法,沒有絕對最好的方法。據觀察,灌腸療法對膿血便和直腸症狀頗有療效,一般用藥後數天即可見症狀明顯緩解。但由於直腸黏膜對藥物吸收和灌腸療法本身的侷限性,並不是任何藥物都可採用灌腸的方法給藥的,相當多的病例單獨採用灌腸療法療效並不明顯,且症狀緩解後容易復發。因此,對大部分結腸炎患者,灌腸療法只能作為輔助療法,不能完全代替其它的治療。

慢性結腸炎,繞過誤區少磨人

五是過早停藥,逃避結腸鏡

慢性結腸炎的治癒標準,一般來說,必須是大便完全恢復正常,每日1 次或隔日1 次,糞便成形,不再出現粘凍和腹痛等症狀,並經內鏡檢查,證實結腸黏膜的充血、水腫已經消除時,這時結腸炎才達到臨床治癒標準。

但臨床我們發現,患者多是依據便血是否消失或症狀緩解來減少藥物劑量或停藥。事實上,患者便血減少或消失並不等於黏膜炎症已消失,過早減藥或停藥將引起疾病反覆。病人應該記往,調整藥物劑量或停藥均應以腸鏡檢查結果為準。但因懼怕做結腸鏡檢查而拒絕檢查的患者絕不在少數。因不做結腸鏡檢查而貽誤病情的情況也時有發生,教訓十分深刻。

作為醫生,我們認為該做的檢查是一定要做的,不管這種檢查方法有多痛苦。如能結腸鏡檢查明確診斷,及時發現、治療一些疾病尤其是息肉和腫瘤,解除患者的精神顧慮,檢查時的一點點痛苦又算得了什麼;此外,結腸鏡肉眼能觀察到病變,並可取病理組織檢查,發現息肉就可進行治療。總之,目前尚沒有完全可以替代它的檢查方法。其實,結腸鏡檢查是相當安全的,雖然檢查過程中會有腹脹、腹痛等不適,但一般在可忍受的程度之內,特別是手法熟練的醫生檢查時痛苦更輕。建議慢性結腸炎患者每隔 1~2 年作一次結腸鏡檢查。發現息肉或治療後還要定期複查。

慢性結腸炎,繞過誤區少磨人

六是到處求醫求藥

由於慢性結腸炎十分難治,久治不愈,患者求治的心情十分迫切,會出現“病急亂投醫”、 “病急亂服藥”。結果是醫生看了不少,藥吃了不少,錢花了很多,病還沒有治好。

作為一種慢性病,其恢復需要一個過程,絕不是幾天或幾周就能治癒。另外,任何一種藥物都有適應症,不是什麼類型的病症都能治療並取得較好的療效,用得不好會適得其反。因此,患者在治療時既要有耐心、有恆心,又要多掌握一些疾病知識。

慢性結腸炎,繞過誤區少磨人

七是忽視飲食調理

慢性結腸炎的飲食調理與治療效果的提高和鞏固有著密切關係。很多患者擔心自己會營養不良,因而有意識地補充營養與能量。除了吃各種營養品外,還有意識地多吃些飯菜。其實,病人的消化吸收功能減弱,過量的飲食與“營養品”並不能都得到消化、吸收,反而會增加腸、胃的負擔,加重病情。因此,結腸炎病人切不可盲目進補和多吃,反而在飲食的量上要適當減少,一般吃到八分飽,以減少飯量後身體並不消瘦、精神較好為度。

還有些結腸炎病人因為害怕魚肉葷腥等不容易消化,長年吃素食或稀飯、爛麵條,這也是誤區。素食中蛋白質、脂溶性維生素相對不足,時間長後一般多較消瘦,有的會出現貧血、血漿蛋白低下,抗病能力也下降,導致病體更難恢復。同時,素食含纖維素較多,可促進胃腸蠕動,可導致大便次數增多,對腹瀉、大便稀溏為主的結腸炎患者並不合適;另外,過多、較硬的纖維素還會對結腸炎的炎症、潰瘍病變處有較大的刺激,反而不利於腸道病變的恢復。

慢性結腸炎,繞過誤區少磨人

因此,建議結腸炎患者首先要注意有所忌口,忌口的食物主要有:牛奶、瓜果、油膩食物;其次,應少吃纖維素多的蔬菜,葉菜類應適當控制,必要時可採用咀嚼後喝汁液吐渣的方法;飲食中適當增加瘦肉、魚、蛋、蕈類等,只要不過多,不太油膩,慢慢地增加,用不著擔心消化不良等;豆製品類在消化過程中產氣較多,容易引起腹脹,個人認為結腸炎患者少食豆製品為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