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成吉思汗后人,为啥离开草原迁居到平顶山一个小村庄里?

生活在草原的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然而,在平顶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里,生活着一群蒙古族同胞,他们自称是成吉思汗的后人,这事靠谱吗?

成吉思汗后人,为啥离开草原迁居到平顶山一个小村庄里?

李河新、李梅荣丨文

中原腹地竟然生活着一群成吉思汗的后代?

平顶山是一座年轻的城市,然而,年轻的平顶山却一点也不缺底蕴,它的历史可追溯到五、六千年以前。商周时代,这里有个国家叫“应”,以鹰为图腾。直到今天,平顶山人还是会自称“鹰城儿女”。

湛河是平顶山的一条主要河流,湛河东南部的沙河之滨,有一座绿意盎然的圆形小山丘,名叫荆山,虽然只有海拔不足百米山下,却大有来头。荆山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得名,传说卞和就是在此处发现了和氏璧。

荆山脚下有个依山而建的村落,叫荆山村,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和周边村庄没什么两样,但实际上,这里暗藏玄机。

首先来说,村民大多姓马,说起来几百年前都是一家。他们肤色略深,说话速度很快,性格异常爽朗。他们见面不是问“喝汤某”,而是老远的就喊:“吧嗒一度--bada-yide”。

成吉思汗后人,为啥离开草原迁居到平顶山一个小村庄里?

逢年过节或者重大盛会,他们会把酒杯斟满,用双手毕恭毕敬奉到客人面前。然后他们还有一串复杂的“套路”:

先将右手无名指浸入酒杯蘸酒,然后向上弹一下,向下弹一下,对着客人弹一下,最后还要点一下自己和被敬者的额头,再双手合十,念叨一些外人听不大懂的话。

主人做完这套流程,客人也要跟着做一遍,才能把酒一饮而尽。

他们家里供奉的祖宗排位也和周边有很大不同:汉人牌位上一般只上溯三代祖先,而荆山村的马姓村民,都是以始祖为中心,各代祖先分列左右,左昭右穆。而且,很多人家里都挂着一张成吉思汗的画像。

成吉思汗后人,为啥离开草原迁居到平顶山一个小村庄里?

趁着周末,约几个文友一起去探访具有厚重文化、传奇故事、神秘之地荆山村。村民马德强把我们带到了山顶,他指着一座墓冢说,荆山村的马姓村名,都是他的后人。

这是一座元代贵族墓葬,墓主人叫马秃塔儿,是元朝蒙古侍卫亲军千户。马秃塔儿墓是中原地区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蒙古族贵族墓葬。

成吉思汗后人,为啥离开草原迁居到平顶山一个小村庄里?

墓前元代墓碑、华表及神道至今仍存,墓碑书法浑厚有力,河南省仅有,全国罕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与文物价值。

按照血统来讲,马秃塔儿是成吉思汗的第五世孙。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

为啥会受到元朝高官的青睐?

忽必烈和他的弟弟阿里不哥为了争夺汗位打了4年仗,马秃塔儿为忽必烈立下赫赫战功,深受忽必烈倚重,予以高官,来保卫大都的安全。

忽必烈去世后,元成宗执政,马秃塔儿的身体每况愈下,他厌倦了宫廷争斗,无心为官,便上书辞官,获准后解甲归田。

那时,他的眷属都在范阳(今河北定兴县),离京城太近,容易受到反元起义的威胁。于是,他带着20多口家眷,举家南迁,定居在昆阳北的荆山脚下。

成吉思汗后人,为啥离开草原迁居到平顶山一个小村庄里?

一是厌倦了争权夺利、骨肉兄弟自相残杀的血腥暴虐;二是他的两个弟弟相继在南阳任职,年龄越大他越是更加注重骨肉亲情。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他年轻时南征北战曾在荆山附近驻扎,熟知这里的水土。

元朝把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贵族高高在上,但马秃塔儿与执政中原的其他蒙古人不同,他为人和蔼,不事张扬,低调做事,同情弱者,与当地的汉人保持良好的关系。

到荆山定居后,他虽享受着蒙古贵族的待遇和特权,却关心民间疾苦。有一年大旱,禾苗干枯,百姓焦急。马秃塔儿带着随从,徒步到荆山以南的河山上,祈雨建庙,旱情很快缓解。此后每逢干旱,他都前往祈祷,据称多次应验,一时传为美谈。

特别重要的是,他家法严明,决不允许家族之人利用显赫的社会地位欺压平民百姓,更不准欺男霸女。

成吉思汗后人,为啥离开草原迁居到平顶山一个小村庄里?

元代墓碑正面拓片

当时元朝制度赋予蒙古贵族有一种特权,就是当汉族人新婚之夜,蒙古贵族可以享有三日的初夜权,马秃塔儿反对并废除蒙古贵族强行占有汉人初夜权的野蛮之事。他规定,汉族人新婚,由汉族人闹房三日,夜不熄灯,禁止蒙古族人的侵扰。

不但如此,他还号召儿女和子孙后代与当地的汉族村民通婚,结为儿女亲家,成为百年之好。

马秃塔儿这些举措,极大地促使了荆山汉蒙两族的交融。他去世后,按照元朝礼仪深葬于荆山上,由蒙古族武官武德将军根据皇帝御旨,修建了墓石、神道碑、翁仲、华表等。

成吉思汗后人,为啥离开草原迁居到平顶山一个小村庄里?

再后来,元朝灭亡,汉人朱元璋建立了明朝。马秃塔儿的后人担心罹祸,为保全性命,就把马秃塔儿墓前的爵碑埋入地下,并隐去身份,易名改姓,取始祖名字的首字为姓,定姓为马。

直到清朝乾隆年间,四海升平,马氏后人才把墓碑挖出,立在墓前,并立附碑记之。

马秃塔儿虽然去世了,后人甚至改名换姓,但蒙古族和汉族通婚这条,即便是70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有人在执行。

蒙古族演员斯琴高娃在荆山祭拜马秃塔儿

千里认亲

历史沧桑,700年岁月匆匆,他们在河南生根繁衍,和当地百姓通婚交融,血脉相连,根深叶茂,早已与当地人融为一体,成为民族大团结的一个缩影。蒙古族村民们深感荣耀的是早在1987年荆山村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我的婆家亲姑姑就是一位汉族女子,为人善良,家教严明,行为严谨,身材窈窕,是一位典型的知书达理淑女。经媒妁之言,主动提亲,美丽的姑姑与荆山蒙古族的小伙儿喜结连理。

只是,荆山马姓村民始终没有忘了马秃塔儿,没有忘记自己是成吉思汗的后裔,是地地道道的蒙古族,由游牧民族变成农耕民族,不再骑马牧羊,与祖地远隔万水千山,可他们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草原的儿女,马背上的子孙。

今年69岁马德强,是铁木真成吉思汗的第28代嫡孙,是马秃塔儿的第24代嫡孙。在马德强家里,有几本他亲自编撰的几本厚厚的《马氏家乘》,记载了马秃塔儿之后,马氏家族人丁繁衍的故事。

成吉思汗后人,为啥离开草原迁居到平顶山一个小村庄里?

打开《马氏家乘》几百年历史画卷呈现眼前,岁月沧桑,风云变幻,悠悠往事悄悄爬上眉头,映入眼帘,融入心田,定格在永恒的记忆里。

还有一段趣事,1995年,全国第二届曲艺节在平顶山市举办,著名蒙古族艺术家斯琴高娃来平顶山参加全国第二届曲艺节。

当她得知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根植沃土,繁衍生息着同根同族的蒙古族家人时,欣喜万分,在平顶山参加曲艺节其间,她再也按捺不住激动和兴奋的心情,认亲心切。

她来到马秃塔儿墓前祭拜,噙着泪花,面带微笑,她那双因激动而略带颤抖的双手,一点点擦拭墓冢穹顶的尘埃,她是那么虔诚、那么专心恭敬,那么小心翼翼,热泪在眼眶中打转,最终她情不自禁,潸然泪下。

成吉思汗后人,为啥离开草原迁居到平顶山一个小村庄里?

马秃塔儿墓冢

斯琴高娃认亲后,她还利用外出演出后的业余时间第二次又专程来到荆山村。因为这里有她思念的兄弟姐妹,挂念的父老乡亲。

即便是天南地北、天涯海角,远隔千山与万水,也隔断阻挡不了亲情,反而更加珍惜。

那次来正好赶巧马德强之子马国杰喜得千金,斯琴高娃为马德强的孙女起了一个具有民族特色又洋气好听的名字“马爱艺萨”。还专门为她的家人马德强带来了草原蒙古族、最具家乡风味的奶酪、奶疙瘩、马奶酒。

成吉思汗后人,为啥离开草原迁居到平顶山一个小村庄里?

直到今天,马德强说起这段往事时,还是那么自豪,激动不已,神采飞扬。

李河新,笔名:月亮之上。祖籍河南开封,生于新疆,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平顶山曲艺家协会副主席。

李梅荣,女,汉族,党员干部,本科文化,在河南省房地产刊物等媒体报纸上经常性发表专业论文和研讨性文章、诗词、散文等。

豫记,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