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6 “三步走”根本上提高鋼鐵人的待遇


民生 |“三步走”根本上提高鋼鐵人的待遇

本號宗旨

鋼鐵行業從業人員待遇差,本質上的原因是什麼?一直是作者思考的問題,這裡為各位讀者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員工待遇包括三個維度:工作環境、作業強度、工資待遇。

其實,在現在社會,三全其美的工作崗位或行業是不存在的,換句話說,三者不可兼得。

對於一般行業來說,往往是保證其一,損失其二,以此達到平衡,例如大部分基層公務員,工作環境好、工作穩定,但很多崗位工作強度一點也不低,工資待遇也一般。總體來說,條件一般,但也會吸引一部分人願意投身其中。

對於有吸引力的行業來說,能做到保證其二,犧牲其一,從而可以大規模吸引高水平人才,典型的就是金融產業和互聯網產業,工作環境優雅,服務設施完備,工資待遇首屈一指,但工作強度高,加班、通宵屬於常態,但正是因為有前兩點,高水平人才一樣趨之若鶩。

但可惜的是,目前鋼鐵行業總體來說,三者全失,這是構成鋼鐵行業“待遇差”評價的原因。而長期以來形成的這種狀態,恐怕不是短期內利潤不足可以解釋的。

這已經導致行業從業人數與產業規模不匹配,未來某時期將會成為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環節。

鋼鐵工業為什麼會三者全失?

從行業屬性分析,鋼鐵工業屬於“資金、技術雙密集型”產業。

資金密集型是指建設一個鋼鐵企業,需要佔用大量的土地資源,並投入相當多的資金進行廠房建設、設備購買、工藝研發、市場開拓等。正是因為要投入鉅額的資金,資金資本在企業運營和決策中就佔據絕對主導地位,而人力資本自然就邊緣化,對“人”的不重視,成為了資金密集型產業的“通病”。

技術密集型是指生產過程的高度複雜化,需要經過專業的分工、協作才能進行生產,從業人員也需要經過專業學習並長期實踐才能完全操作要領。

本來技術密集型產業對技術人員具有天然的依賴性,但中國鋼鐵工業的高速發展,主要還是依賴於技術引進,長期以來,技術人員往往發揮錦上添花的作用,從而形成的慣性思維,認為技術人員在整個產業中只是“配角”,可以隨意替代。

所以,鋼鐵行業對“人”的不重視,才是導致從業人員“待遇差”的根本原因!

隨著近些年來,隨著市場逐漸趨於飽和,以及政策性結構調整,鋼鐵工業大規模擴張時代已經過去,資金資本的作用力在逐步減弱,同時,引進先進技術帶來的優勢也在逐步縮小,企業之間的競爭越來越趨向於經營管理和核心技術的競爭。

當企業真正面臨“踏實肯幹的70後正在老去、富有潛力的80後選擇離開、年輕活力90後不來”的尷尬時,這才使部分企業才真正意識到“人”的重要性。不止是核心技術骨幹,而是整體從業人員,他們的素質、技術水平、勞動積極性等,對企業效益有巨大影響,同時,人才儲備、人才梯隊建設,直接關係企業未來的生存和發展。

能意識到這個問題,才會去想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體現對“人”(尤其是人才)的重視,無非體現在幾個方面:

首先,儘可能減少或避免做重複性的勞動和危險性勞動,這是對“人的時間”的尊重,具體的技術手段主要依靠自動化到無人化的推進;

其次,儘可能安排人做知識密集型的工作,這是對“人的知識”的尊重,具體技術手段是將簡單決策交給模型和算法來實現,這是從簡單到複雜的智能化過程,人主要處理複雜性問題;

最後,儘可能保護“人的大腦和身體”,即降低勞動強度,實現前兩點,將極大的解放人力資源,提高人均產值,從而為實現縮短工作時間、減少體力勞動奠定基礎,再在觀念上做出轉變,用更短的工作時間對夜間工作模式進行補償,以此將重新塑造鋼鐵行業從業場景的形象。

按照這個思路,鋼鐵行業從業人員的工作環境、作業強度、工資待遇將獲得全面改善,員工同時實現自我價值和創造更大的企業價值,“雙價值”的提升會形成不斷重視人才的正向激勵循環,從而使鋼鐵行業真正成為“技術密集型”行業。

可以預見,有能力率先實現遠程集中控制、5班4倒(甚至6班4倒)的企業,將成為新時代鋼鐵行業的領軍企業。

其實目前已見端倪,有兩個典型的例子:

一個是方大集團,據報道:

2019年1月17日,方大集團旗下的方大炭素為公司員工每人發放3萬元的紅包,員工數量達2300餘名;

2019年1月19日,方大特鋼在廠區內為員工發年終獎,共計3.12億元,共有5000多名員工,只要符合條件的員工都領到6萬元紅包;

2019年4月底,方大集團正式接盤北方重工集團,集團董事局主席方威決定:北方重工在崗普通員工崗位工資增長50%,中層及以上幹部暫時不漲,但是盈利以後會再漲。並允諾:決不允許從我們員工的工資和福利待遇上降成本,一分錢都不能降,只能漲,因為我們企業發展的目的就是讓員工多掙錢。其實這些獎勵佔企業利潤中的很小部分,但正是此舉切實改善了工資待遇,極大的提振的員工的工作熱情和士氣,成為了行業內其他從業人員羨慕的對象。

另一個是寶武集團,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提出中層領導隊伍“年輕化”,為具有潛力的員工提供更寬的上升通道;同時努力實現“四個一律”:現場操控室一律集中、操作崗位一律採用機器人、運維監測一律遠程、服務環節一律上線,極大的改善了普通員工的工作環境和條件。目前這些措施已經在集團內部某廠開始示範性落地實施。

對於大多數企業而言,雖然近兩年已經在逐步提高工資水平,但在所有行業的對比中,工作環境、作業強度、工資待遇三者權衡後,新的“待遇”是否具有競爭力,還需要靠是否有人願意選擇這份工作來評判。

另外,不得不說,現有專業教育跟不上工業發展的需求,導致培養的人不是企業需要的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企業重視人、提拔人的積極性。當然,專業教育問題涉及到相關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是否有能力”和“是否有意願”兩個層次的問題,這裡就不展開討論了。

總體來說,中國鋼鐵工業處於整個工業體系的支柱性產業的地位,具備一定的盈利能力,但未來人才的丰度和質量,決定中國鋼鐵能否進一步發展、能否引領世界鋼鐵行業的關鍵!

畢竟,有人才有未來!“鋼鐵人”價值充分發揮也是鋼鐵強國的標誌之一!

靠“血汗工廠”可以做成“鋼鐵大國”,沒人願意承認這是中國夢中的“鋼鐵強國”!

持續保持鋼鐵行業的創新能力,進一步提高人均產鋼量,少不了自動化設備對危險性、重複性勞動的替代,更少不了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對人力資源的解放和效率的提升,這些都是鋼鐵工業走向“智能化”的一個個驛站。

歡迎關注,點滴澆灌希望,星火照亮前方,共建鋼鐵工業美好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