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6 “三步走”根本上提高钢铁人的待遇


民生 |“三步走”根本上提高钢铁人的待遇

本号宗旨

钢铁行业从业人员待遇差,本质上的原因是什么?一直是作者思考的问题,这里为各位读者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员工待遇包括三个维度:工作环境、作业强度、工资待遇。

其实,在现在社会,三全其美的工作岗位或行业是不存在的,换句话说,三者不可兼得。

对于一般行业来说,往往是保证其一,损失其二,以此达到平衡,例如大部分基层公务员,工作环境好、工作稳定,但很多岗位工作强度一点也不低,工资待遇也一般。总体来说,条件一般,但也会吸引一部分人愿意投身其中。

对于有吸引力的行业来说,能做到保证其二,牺牲其一,从而可以大规模吸引高水平人才,典型的就是金融产业和互联网产业,工作环境优雅,服务设施完备,工资待遇首屈一指,但工作强度高,加班、通宵属于常态,但正是因为有前两点,高水平人才一样趋之若鹜。

但可惜的是,目前钢铁行业总体来说,三者全失,这是构成钢铁行业“待遇差”评价的原因。而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状态,恐怕不是短期内利润不足可以解释的。

这已经导致行业从业人数与产业规模不匹配,未来某时期将会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环节。

钢铁工业为什么会三者全失?

从行业属性分析,钢铁工业属于“资金、技术双密集型”产业。

资金密集型是指建设一个钢铁企业,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并投入相当多的资金进行厂房建设、设备购买、工艺研发、市场开拓等。正是因为要投入巨额的资金,资金资本在企业运营和决策中就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人力资本自然就边缘化,对“人”的不重视,成为了资金密集型产业的“通病”。

技术密集型是指生产过程的高度复杂化,需要经过专业的分工、协作才能进行生产,从业人员也需要经过专业学习并长期实践才能完全操作要领。

本来技术密集型产业对技术人员具有天然的依赖性,但中国钢铁工业的高速发展,主要还是依赖于技术引进,长期以来,技术人员往往发挥锦上添花的作用,从而形成的惯性思维,认为技术人员在整个产业中只是“配角”,可以随意替代。

所以,钢铁行业对“人”的不重视,才是导致从业人员“待遇差”的根本原因!

随着近些年来,随着市场逐渐趋于饱和,以及政策性结构调整,钢铁工业大规模扩张时代已经过去,资金资本的作用力在逐步减弱,同时,引进先进技术带来的优势也在逐步缩小,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趋向于经营管理和核心技术的竞争。

当企业真正面临“踏实肯干的70后正在老去、富有潜力的80后选择离开、年轻活力90后不来”的尴尬时,这才使部分企业才真正意识到“人”的重要性。不止是核心技术骨干,而是整体从业人员,他们的素质、技术水平、劳动积极性等,对企业效益有巨大影响,同时,人才储备、人才梯队建设,直接关系企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能意识到这个问题,才会去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体现对“人”(尤其是人才)的重视,无非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尽可能减少或避免做重复性的劳动和危险性劳动,这是对“人的时间”的尊重,具体的技术手段主要依靠自动化到无人化的推进;

其次,尽可能安排人做知识密集型的工作,这是对“人的知识”的尊重,具体技术手段是将简单决策交给模型和算法来实现,这是从简单到复杂的智能化过程,人主要处理复杂性问题;

最后,尽可能保护“人的大脑和身体”,即降低劳动强度,实现前两点,将极大的解放人力资源,提高人均产值,从而为实现缩短工作时间、减少体力劳动奠定基础,再在观念上做出转变,用更短的工作时间对夜间工作模式进行补偿,以此将重新塑造钢铁行业从业场景的形象。

按照这个思路,钢铁行业从业人员的工作环境、作业强度、工资待遇将获得全面改善,员工同时实现自我价值和创造更大的企业价值,“双价值”的提升会形成不断重视人才的正向激励循环,从而使钢铁行业真正成为“技术密集型”行业。

可以预见,有能力率先实现远程集中控制、5班4倒(甚至6班4倒)的企业,将成为新时代钢铁行业的领军企业。

其实目前已见端倪,有两个典型的例子:

一个是方大集团,据报道:

2019年1月17日,方大集团旗下的方大炭素为公司员工每人发放3万元的红包,员工数量达2300余名;

2019年1月19日,方大特钢在厂区内为员工发年终奖,共计3.12亿元,共有5000多名员工,只要符合条件的员工都领到6万元红包;

2019年4月底,方大集团正式接盘北方重工集团,集团董事局主席方威决定:北方重工在岗普通员工岗位工资增长50%,中层及以上干部暂时不涨,但是盈利以后会再涨。并允诺:决不允许从我们员工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上降成本,一分钱都不能降,只能涨,因为我们企业发展的目的就是让员工多挣钱。其实这些奖励占企业利润中的很小部分,但正是此举切实改善了工资待遇,极大的提振的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士气,成为了行业内其他从业人员羡慕的对象。

另一个是宝武集团,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提出中层领导队伍“年轻化”,为具有潜力的员工提供更宽的上升通道;同时努力实现“四个一律”:现场操控室一律集中、操作岗位一律采用机器人、运维监测一律远程、服务环节一律上线,极大的改善了普通员工的工作环境和条件。目前这些措施已经在集团内部某厂开始示范性落地实施。

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虽然近两年已经在逐步提高工资水平,但在所有行业的对比中,工作环境、作业强度、工资待遇三者权衡后,新的“待遇”是否具有竞争力,还需要靠是否有人愿意选择这份工作来评判。

另外,不得不说,现有专业教育跟不上工业发展的需求,导致培养的人不是企业需要的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重视人、提拔人的积极性。当然,专业教育问题涉及到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是否有能力”和“是否有意愿”两个层次的问题,这里就不展开讨论了。

总体来说,中国钢铁工业处于整个工业体系的支柱性产业的地位,具备一定的盈利能力,但未来人才的丰度和质量,决定中国钢铁能否进一步发展、能否引领世界钢铁行业的关键!

毕竟,有人才有未来!“钢铁人”价值充分发挥也是钢铁强国的标志之一!

靠“血汗工厂”可以做成“钢铁大国”,没人愿意承认这是中国梦中的“钢铁强国”!

持续保持钢铁行业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人均产钢量,少不了自动化设备对危险性、重复性劳动的替代,更少不了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对人力资源的解放和效率的提升,这些都是钢铁工业走向“智能化”的一个个驿站。

欢迎关注,点滴浇灌希望,星火照亮前方,共建钢铁工业美好未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