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9 清乾隆御製琺琅彩杏林春燕圖碗鑑賞 及介紹

琺琅彩釉多自歐洲進口,以其燒製的瓷器始於康熙,盛於雍正、乾隆。琺琅彩釉色彩豐富豔麗,可以用它調配、燒製出所有常見顏色。然而,我國大批文博機構和文物鑑定家通過海量研究表明,琺琅彩和中國傳統釉上彩在化學成分上差別很大,特別是其中含有劇毒的砷。據瞭解,琺琅彩時常採用的調色劑玻璃白又稱“砷白”,比如粉紅就是用胭脂紅和玻璃白調製而成的。當溫度達到數百度時砷就會揮發,由此可知,古代窯工是冒著生命危險製作這些琺琅彩瓷器的。


清乾隆御製琺琅彩杏林春燕圖碗鑑賞  及介紹

2006年11月28日,一隻清乾隆御製琺琅彩杏林春燕圖碗在香港佳士得上拍,最終以約1.51億港元成交。由於當時市場上極少見到價格超億元的拍品,加之此碗器形小巧,因而轟動一時。該碗直徑11.3釐米,上繪有杏花盛開,春風吹綠柳,雙燕比翼飛;側面有乾隆御筆行楷題詩:“玉剪穿花過,霓裳帶月歸”,碗底有藍楷書款“乾隆年制”。該碗造型秀美,白釉溫潤,工藝精湛,乃為乾隆琺琅彩瓷器傑作。

清乾隆御製琺琅彩杏林春燕圖碗鑑賞  及介紹

現存世琺琅彩多為康熙至乾隆年間燒造。康熙時期多為在素胎上繪畫主題紋樣,再將其他地方全部以彩填滿,效果華麗。雍正時期,國產琺琅料研製成功,琺琅彩的質量得到進一步提升,此時瓷器上留白的地方增多,開始配以詩句,將詩、書、畫、印四種中國傳統文化結合起來,使瓷器風格凸顯優雅。乾隆時期,宮廷內漢風更盛,乾隆帝沉迷詩文創作,以其御製詩題於瓷器者為數頗多,其中尤以該杏林春燕圖碗於藏界最負盛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