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2 董小姐|談談學區房的歷史角色、財稅根源與高位預警

董小姐|談談學區房的歷史角色、財稅根源與高位預警

本著還沒有生過人、不足以談人生的基本態度,高舉「我還是個孩紙啊」偉大旗幟,董小姐一直對學區房無感,覺得跟自己沒有半毛錢關係。

直到忽然有很多同學前來諮詢這個問題。

董小姐素有包打聽之名,絕不能在同學面前失分。

想起小時候,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我被送去好幾家幼兒園輪番嘗試,最後,爸媽還是挑了一個需要交贊助費的。

所謂贊助費,其實也是在有限的入學名額下,用金錢來爭取優質教育資源,跟如今的學區房區別不大。

多年過去,當下學區房的火爆和當年小董小姐的狀況相比相差無幾。

天下父母心,果然都是代代相傳。

既然同學們都來問,董小姐就開始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1、學區房為什麼能一直火爆?

2、帝都學區房近年政策調整的邏輯。

3、現在,該不該繼續入手?

4、已經買了的,你買的值嗎?

5、學區房的神話坍塌日是什麼時間?

........

以學區房現象最為顯赫的北京為例,董小姐來聊聊這些問題的答案。很多答案其實是全國通用的。

下面的這些觀點寫出來,視覺上會比較殘酷辛辣。如果你覺得太刺激,嗯,歡迎拍磚。

一、學區房存在的根源。

很多人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是,頂級資源極度稀缺。怎麼說呢,這個答案不能說你錯,只能說明你太懶。

因為,它根本沒有說到痛處,只觸及皮毛。

學區房之所以長期存在,背後其實有一套隱形的政經邏輯,它與政府對泛公務員體系的福利補償有密切關係,是這個特殊群體隱形福利的核心組成部分之一。

這一點,尤其在北方城市,特別突出。

眾所周知,幾乎在很多城市,公務員與事業單位人員的單位、公房、社區大多都在老城區。而公務員群體整體收入不高,與外界相比,經濟壓力較大,在過去這麼多年全民經商、收入大提升的背景下,學區房作為一種特殊的福利,能夠確保一批低薪酬的精英人才留在體制內。

這是早期公務員體系的一個強力保障。不信你問問你身邊的公務員朋友,他們工資收入很低,經常抱怨,但卻依然願意待在體制內,兢兢業業為人民服務。

比如,帝都的西城、東城區,一直是中央與北京各級政府機構的聚集地,公務員群體眾多,這兩個城區同時也是北京目前最熱門的學區。

除了北京,北方的省會城市大部分也都是這個模式。

然而,在南方珠三角與長三角,雖然也有學區房,但學區房的地位卻遠遠沒有帝都強大,對公務員的福利補償因素也較弱一些。

原因是什麼?在南方,當地政府更多選擇了半市場化的辦學模式。有公立、私立,也有中外合辦的學校,很多家庭為子女求學,可以直接選擇私立牛校。

選擇面廣了,就不必吊在學區房一棵樹上。

你一定會說,北京也有私立學校呀。是的,沒錯,可是帝都的國際學校入學資格更嚴格,在父母國籍等基本門檻上還沒有放開。而且與廣深、上海相比,帝都的國際、私立學校數量也少了很多。

在廣州和上海,最好的學校都是私立的。在北京,最牛的卻是公立學校。前者通過價格給每個好學校的資源進行準確的定價,可以用價格來撬開入學的大門。但是,後者卻是公共教育資源,它的分配,不可能價高者得,不可能直接貨幣化體現,否則,就會引起全社會的公平公正問題,撼動國本。

然而,優秀的公立學校資源,眾人哄搶,它的價值一定要有一個折射的方式。既然直接標價此路不通,那麼就間接兌現到周邊的房子上吧,是為學區房。

這樣一比較,便不難理解為什麼一說到學區房,北京的家長們總是有源源不斷的熱情。

很多人寧願花鉅款買老破小學區房,讓孩子去上公立,而不是私立。相對於購買學區房付出的成本,這筆錢可是比私立學校的學費貴多了。

一個朋友對董小姐說,買了學區房,也是一箭雙鵰。她的觀點是,不僅能上學,以後房子還能升值呢。

她的baby今年剛剛兩歲,就不得不提前考慮了。我知道這種想法非常普遍,實際還是對學區房價值的一種自信。

這個判斷未來還站得住腳嗎?過一會兒我再來分析。

二、不差錢背後的財稅體制

大家都知道,北京作為政治首都,它有著極強的權本位導向。而這個導向,更加確立了公立學校難以撼動的地位。

但是,很少人知道,這一切的背後還是由財政體制決定的。

北京之所以公立學校更牛,而不是私立,本質是因為享受了全國的財政優勢,它的地位要靠財政體制來加持。

作為首都,北京大量的中學和大學都能拿到來自中央的財政補貼,光這些資金,就足以讓它們在學校競賽中保持巨大的優勢。

這樣一來,北京市的本地財政投資就可以集中到本地的中小學身上,教育口徑的財政支出非常充足,預算滿滿,這就在現實中,導致一般的私立學校很難與之競爭。

在目前的政策語境下,北京市甚至也有一條不成文的規矩,政策上不允許不鼓勵私立學校輕易挖公辦學校的老師,預算的充足,也讓老師們的福利相對不錯,北京公辦學校的編制目前依然非常值錢。

相比之下,廣深與上海的財政包袱要比北京大得多,在教育領域,放開私立辦學的限制,最初更像是不得已而為之。不過這個政策,正好打開了市場化競爭的大門,隨著學校間競爭的加劇,私立學校去公立學校挖走好老師,也不再是一條禁忌。

我們拿這個現象去看一些財政壓力大的中小城市,都是同樣的場景:最好的中小學都是私立的,民間資本大量投入,創造出一個開放的市場格局。

通俗點說,教育是否強大, 其實就是一個城市在投入教育這個問題上,公家到底是有錢,還是沒錢,投入的額度能到多少,如果額度有限,讓市場資金進入,學校就會呈現更好的面貌。

董小姐平時觀察房地產行業比較多,很少看到有開發商在北京做私立教育業務做得很好的。按理說,開發商有錢有情懷有訴求,教育是很多開發商願意投入的新業務,有助於他們賣房,但是,真正能夠打出教育業務招牌的地產公司,大多都不在北京。

這個北京現象非常有意思,很值得玩味。

在北京做房地產項目,主打學區房的開發商,哪家不是和公立學校合作的呢?

總而言之,私營教育是塊很有想象力的業務,只可惜,北京還沒有它深耕播種的土壤。北京採取了一些保護性措施,限制了國際學校和私立學校的發展。它的根源還是在於,不差錢。再加上權本位的城市氣質,優先保證泛公務員群體的隱形福利,北京的公立學校價值一飛沖天,學區房橫空出世。

相對而言,在深圳辦私立學校相對容易,在上海雖有難度,但是找找國企合作也能操作下去。然而在帝都,種種限制之下,開發商想要突破,十分不容易。

三、學區房是一種GDP道具

我們的政府很善於學習,也非常擅長捕捉城市發展過程中的每一個推動力量。

對一個城市來說,學區房還起到了幫助新城建設融資的作用。開發商+學區,成為這些年各地新城建設的主要抓手。這是學區房得到壟斷性政策支持的又一個強大理由。

攤開地圖看一看,全國各地主要的城市化發展模式,基本上都是一個模式:跳出老城去造新城,通過土地整理,發展房地產,來給新城發展融資。

為了讓這個模式繼續下去,就必須讓人們去郊區新區買房,而為了讓更多人去買郊區房,就必須提供學區房這個特殊的公共產品。

過去很多年,學區房在北京的火爆,帶動了相當一批郊區新盤的開發,而新盤的火爆旺銷,也會最終拉昇一個區域的人氣與開發強度。

說到底,名校的光環太耀眼,當你篤信一樣東西,你會不自覺跟隨它的腳步。

我們應該感謝自己,我們也應該致敬自己,也許恰恰是我們不經意間的一個心理,成就了一個城市擴張的半徑。

四、學區房的不確定性。

最近,一些城市紛紛亮起學區房變化的信號燈。在北京,多校劃片範圍擴大,電腦派位,政策用藥的目的之一,便是遏制被炒得過高的學區房。

隨著一些城市邊界被確定,郊區化放緩,新增用地指標在變少。對一個城市來說,土地財政的增量邊際效應也越來越小。老城區不斷拉高價格的學區房,並不能提升政府與學校的收益,這筆錢只是被學區房的業主賺走了而已。

政府不僅拿不到錢,沒有好處可拿,還必須承受隨之而來的輿情沸騰與公平拷問。

另外,學區房的另一個罪證開始出現。在一些急需舊城改造的城市,學區房的存在也直接增加了改造的成本。

城市更新的目的本來就是盤活低效空間,提升城市活力和產出。學區房對業主而言固然是一個高產出的資產,但對整個城市來說並非如此——一個學校周邊的地下室或走道,對這個城市而言,能有什麼產出價值呢?

深圳就是因為學區概念有限,因此城市舊改推進較快;上海的學區意識沒有北京那麼強烈,做城市更新、舊城改造,雖然也遇到很多阻力,但是,更多阻力是拆遷補償問題,而非直接來自學區。

一個有強悍學區房概念的城市,想要做城市更新,要麼拆不動,要麼就是付出高昂的成本。

這便帶來了一個關鍵的問題:對決定著學區房估值命運的政府而言,維持學區房高價與現有話語權體制的好處與動力正在急劇變少。

我想,以上這些可能才是學區房的信號燈開始變化的最主要原因。

理解了這一點,你才會對學區房的未來發展有更遠的預期。

很多人在北京學區房政策變化的時候,仍然堅定的站在原來的立場。早年沒有政策信號時,投資者眾,大家都覺得安全穩妥;當調整動作出來,又有很多人冷嘲熱諷,說力度不大,自我安慰可以繼續買。

然而,這件事的關鍵,並不在於政策調整的力度,而在於信號燈終於開始變化了。

董小姐相信,學區房的去學區化進程已經開啟。北京最近的試點是一個起步。在這個過程中,北京的學區房改革一定會面臨很多既得利益者的挑戰,比如公務員,比如剛剛買了學區房的老百姓。但是,相對於政府想要達成的更遠大的公平目標而言,相對於站在學區房外的人群而言,這些人永遠在數量上不佔優。

歷史會告訴我們事物發展的規律。對於中國房地產市場的發展,許多人最初同樣從不相信到不得不信。

1995年,一些城市開始試點停止福利分房,1998年拉動內需,啟動中國房地產市場,2002年按揭貸款制度出臺,引爆行業,不過短短數年時間。

身處其中的人恍如大夢一場,你不相信的事,其實已經在按照你自己的節奏在走。

大門從來都是先打開一個縫,然後才被推開。一旦趨勢確立,就是自我加速的過程,難的是趨勢確立前的博弈。

當然,一切還沒有那麼快。

有大神建議董小姐目前不要碰學區房。「除非你有孩子,而且孩子真的明年就要上學,那你就趕緊買。」

我們可以猜想,未來北京會不會鼓勵引入社會力量辦學,開始搖號,淡化學區概念,在私立學校中,限制發展營利性,鼓勵發展非營利性學校等等。其實,在一些區域,已經出現了入學搖號的苗頭。

這是一個探索的過程,它好過一成不變。它是對市場上那些價格令人咋舌的學區房崇拜,最有力量的反擊。

這是一場戰爭,而我們每個人都將是受益者。

五、現在買學區房到底有沒有用?

對家長們來說,這種學區房戰爭可能也意味著,孩子入學面臨極大的不確定性。

談到好學校,第一個從董小姐腦袋裡冒出來的名詞是好老師。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我都認為,優秀的老師才是一個名校的核心資源。

最近才發現,其實這是一個偏見。

人們很容易忽略一個最顯而易見的事實,那就是,相比好老師,好學生更加重要。優秀的學生苗子才是一個名校的核心競爭力。

接下來,董小姐要說一個比較挑戰人的想法。

先小小歪個樓。其實,在我的中學時代,就被我爸灌輸過以下觀點。董小姐的爸爸一直都比較犀利。

董小姐中考的那天中午,爸爸來接我,很多考生正從學校大門湧出來,我爸就說,這些孩子有很多都是考不上的。很多孩子從生下來就註定了未來能走多遠了。這就是現實。

學區房走到這個層面,同樣是一種心理安慰。你的孩子行,去哪個學校都會行。反之亦然。

你也許會說,買學區房,就是買一種心理安慰。我知道孩子不是天才,甚至可能資質一般,但是作為父母,我只是想盡可能給TA提供更好一點的教育罷了。這有什麼錯呢?

這當然沒什麼錯,這還很可貴。我們都是在不斷成長中才知道自己不是天才,才接受自己的平凡,但是我們都有對孩子最美好的願景。

這就回到一個有關初心的問題,買學區房的真實作用到底在哪裡?如果家庭財力有限,要做諸多權衡,傾全家之力去為高價學區房買單,真的值得嗎?真的能為孩子買到一個高精尖的入學保證嗎?

在中考之前,到底有沒有絕對公平的入學方式?學區房本質還是按財富多寡去佔用教育資源的優劣,這個存在合理嗎?

你什麼時候願意接受你的孩子不過是一個最最平凡的人?甚至,不是太符合世俗認為的優秀標準?

董小姐和很多朋友討論過這個問題。有人反問我,你知不知道很多人大附中的同學,最後還是沒有考上好大學?

關於這幾個人心測試,一勺言此前有一篇很得罪人的文章,分析了近十種心理,答案都在裡面了。詳見致學區房 | 一個昂貴的心理疾病,整座城市都在為你買單。

六、最好的建議:跟著生源走

上面這些問題,其實很難有標準答案。

董小姐也無意於干預每個人的個人選擇。但是,我確實相信,那些名校之所以能成為名校,它與優質生源密切相關。

地球人都知道,北京西城區的名校很多。但把時間回溯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那時成就這批名校的最早一批人,其實不是別人,是學生家長自己。

1997年以前,北京城市範圍並不大,大量大學生畢業還是分配製度,很多人被分配到東西城的國家機關及央企總部,這批高素質人才就在海淀朝陽等附近地區買房。十幾年後,他們的孩子成長起來,成為支撐東西城好學校的重要生源。2002年後,北京加速膨脹,大批大學生來京落戶、買房,主要也是去到同一片區域。

人才、精英的示範效應繼續放大,當時這一批批的精英在哪裡落戶工作,哪裡便大概率是今日學區房的高地。

有朋友告訴董小姐,這幾年,東城的高素質人才落地明顯衰落,這是學校質量將開始衰落的一個潛在的信號。

所以,董小姐的建議是,與其看學區,不如看一個城市什麼樣的產業在興起,那批高學歷高素質的人才在哪裡。高學歷中產集聚區的孩子,自然能讓旁邊的學校變成名校。用不了幾年,新的學區熱點也就誕生了。

如此推理,未來在北京,西城絕不會是唯一的學區高地。畢竟,我們能夠看到,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精英人士在往市區外圍走。

再過幾年,郊區的學校升學率會逐步提升,這符合十年來城市高素養人才的購房邏輯。

在拼搶學區房上,很多青年科研工作者,砸鍋賣鐵,也拼不過山西煤老闆,只能退而求其次。但是,他們的孩子,在概率上會有更多的優秀可能。他們的聚集區,也更有可能產生一個好學校。

這不僅僅是基因決定論的問題,還有這些父母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投入。他們不同於那些只是把教育任務推給學校,而自己忙於賺錢、疏於教育的家長,他們才是更合格的園丁。

當然,財力並非不重要。少量天才可以單兵突破。但是未來,能夠衝出獨木橋的學生,更大概率是自身天賦好,而家庭條件也不差,有相對投入的條件,二者缺一不可。

歐美在這方面已經給我們提供了先例的參考。

歐美一直是用軟刀子來完成學生淘汰的。

很多歐美知名大學,不允許學生打工。而課業壓力又很大,大量閱讀材料,論文是家常便飯。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政府雖有補貼政策資助你上大學,可是如果智商不夠,能力不足,基本無法讀完,一部分這樣的孩子便會自己退學。

很多歐美大學的申請條件中還會包含音樂才能,比如要求孩子作曲,這種素質教育的門檻會篩掉部分低收入家庭。持續的音樂教育是很昂貴的,在概率上,中產階級的孩子更容易拿到通往名校的門票。

兩相結合,能在歐美知名大學活下來的本國人大多都是精英,從小就拼命學習,且智商較高,比你聰明又比你勤奮,死讀書的人基本無法進入好大學。

再看回北京。

董小姐相信很多名校,未來必然會繼續採取異地開分校的模式,一方面還是要照顧老學區,另一方面要花力氣去搶好生源,多點佈局,跟著好生源走,或者增加面試的比重。

畢竟,如果連續幾年一個學校的升學率上不去,名校的金字招牌也就基本沒落了。這個惡循環一旦啟動,名校的聲譽可以在數年之間坍塌,想一想,名校自己的壓力也是很大的。

說了這麼多,教育的問題還是過於複雜,不是單一分析可以透徹解讀。董小姐這裡討論的更多是概率問題,很多不能以絕對化標準來看。

有不成熟之處,歡迎大家來指正。

也希望你能在留言區告訴董小姐,你對學區房的看法。

最後,董小姐還是忍不住再熬一小碗雞湯來結束今天的文章。

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還是一切隨緣,順其自然最好。以不變應萬變,機關算盡不如順水行舟,不求完滿,但求知足。

套用我爸過去常唸叨我的話,別費心做那第一名,做箇中上等就好。

嗯,中上等萬歲。

董小姐|谈谈学区房的历史角色、财税根源与高位预警

我是董小姐

加好友請註明就職公司與職位

敬請理解

董小姐|谈谈学区房的历史角色、财税根源与高位预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