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乾隆为什么不喜欢张廷玉?

紫岳居


整个清朝,张廷玉作为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人,可见其政治生涯是非常成功的,从康熙三十九年考中进士进入仕途,张廷玉经历了康雍乾三朝,始终位居高位屹立不倒,自然有其独到之处,尤其是雍正遗诏命其“配享太庙”,张廷玉的仕途算是走到了顶点。

乾隆继位初期,张廷玉依旧颇受恩宠,作为辅政大臣,乾隆每次外出都留张廷玉在京总理朝政。张廷玉的失宠主要是因为两件事,但是根本原因只有一个,乾隆要加强皇权。

先说说张廷玉失宠的两个导火索

退休事件

乾隆十三年,张廷玉请求告老还乡,乾隆宣谕慰留。乾隆十四年,张廷玉再次请旨归乡,乾隆帝批准以原官致仕。

眼看着张廷玉的仕途就要画上圆满的句号,不知是真的老了,还是过于看中“配享太庙”,在叩谢皇恩的时候张廷玉说了这样一番话:“蒙世宗遗命配享太庙,上年奉恩谕,从祀元臣不宜归田终老,恐身后不获更蒙大典。免冠叩首,乞上一言为券。”。言外之意就是让乾隆给他一个“配享太庙”的凭证。

乾隆虽然不快,但还是答应了他的请求,要求得到满足后,张廷玉竟然派自己的儿子进宫谢恩,激怒了乾隆,乾隆下旨,令张廷玉回奏。

这时又发生了一件事,命令还没有下达,张廷玉就亲自前来谢恩,乾隆得知有人给张廷玉通风报信,心中更为不满。从而罢去了张廷玉的“配享”优容,留京待罪。

退休事件升级版

乾隆十五年,皇长子永璜去世,乾隆内心怀有愧疚,非常悲痛,这时候张廷玉再次请旨归乡,乾隆正愁无处发泄,张廷玉正好撞到枪口,于是乾隆旧事重提,说张廷玉不知感恩,皇长子初祭刚过,就即奏请南还,实在是冷漠无情,最终处理结果是,罢配享,免治罪,令其归乡。

回乡五年后,张廷玉病逝,乾隆念及旧情,最终仍遵清世宗遗诏,命配享太庙。

乾隆打击张廷玉,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张廷玉势力过大,让乾隆放心不下,虽然张廷玉没有结党,为官也比较清廉,但是三朝元老,门生遍布天下,“谢恩事件”,皇帝还未下旨,张廷玉就已经先知道了消息,这些都让乾隆心中不安。通过打击张廷玉,乾隆的君权达到了空间的高度。


一点点历史


乾隆皇帝执政早期还算仁厚,中晚期就暴露了本性,原来他和他爹雍正一样的为人刻薄。张廷玉做官一辈子小心谨慎,战战兢兢,没想到到老了还是载了,载在了乾隆皇帝手里。话说张廷玉七十多了,就天天琢磨,我这一辈子服侍大清皇帝,伴君如伴虎,这是多么的不容易啊,好在没有什么污点,不如急流勇退,早点挂冠回家养老去吧。张廷玉这样一想,就主动向乾隆皇帝提出了退休回家的想法。没想到乾隆听了张廷玉的请求,勃然大怒。为什么乾隆皇帝很不高兴呢?原来,张廷玉是有资格"配享太庙"的人,就是死后可以供奉一块灵位牌子,放在太庙里面,那里面都是一等一的大清功臣,配享太庙是不得了的荣誉。乾隆皇帝一想到这一点,他就不高兴。

第一个,张廷玉是汉人,以一个汉人的身份配享太庙,乾隆不高兴。乾隆一直对满汉身份很注意区分,就是不接受满汉平等,在他看来,让一个汉人配享太庙,那真是侮辱了满人。满人皇族以后要是去太庙祭祖,不是要一同祭拜汉人了吗?这可真是别扭啊!

第二个,在乾隆看来,既然配享太庙是先皇下令的,朕也不能违背先皇的意思,但你张廷玉这个汉人居然不识抬举,想着退休,真是岂有此理!配享太庙,就得为我大清服务一辈子,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做工作死在任上的劳模,才有资格配享太庙。你张廷玉享受如此荣誉,居然敢还没有咽气就打算开溜,你真是有负浩荡皇恩!

乾隆帝越想越气,从此就对张廷玉有了看法。张廷玉也就此走上一条被反复打压侮辱的灰暗之路,后来又因为一些事情,被特别喜欢找茬的乾隆帝剥夺了配享资格。一个汉人大臣,地位再高,也不过是皇帝眼中的一条狗而已。


怀疑探索者


人与人之间,关键是对脾气。张廷玉虽然身为康、雍、乾三朝元老,但他仕途的巅峰,是在雍正年间。也就是说,与他最对脾气的,是雍正皇帝。

而乾隆皇帝与他的老爹雍正皇帝,其实并不对脾气。所以,乾隆皇帝与张廷玉也不对脾气。

乾隆皇帝和谁对脾气呢?和他的爷爷康熙皇帝。康熙这个人,比较博大,能够与大部分臣工对脾气,或者说,即便不对脾气,他也能很好地使用这个人。

乾隆虽然处处模仿康熙,但骨子里达不到康熙的境界。乾隆只能使用自己喜欢的人——也就是对脾气的人。比如和珅。

张廷玉第一次惹恼乾隆,是他乞求告老还乡。

其实这完全可以理解。一个七十多岁的老臣,为你们爱新觉罗家忙活了大半辈子,现在想告老还乡,安享晚年,过分吗?一点都不过分。

可乾隆感觉很生气。他的逻辑是这样的:你伺候了我爷爷,又伺候了我爹,都伺候得挺好,现在轮到你伺候我了,你就告老还乡,怎么着,我不配吗?难道我比不上我爷爷和我爹啊?

事实上,他就是比不上。他既没康熙的仁,也没雍正的正。

张廷玉第二次惹恼乾隆,是关于他配享太庙的事情。

这个事情,是雍正皇帝生前许诺的。作为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这事儿在张廷玉看来是极其重要的。所以,他就提醒乾隆:先帝许诺我死后配享太庙,你可不能违背先帝遗愿哦。

乾隆又生气了:怎么着,你不提醒我我还能忘了啊?你这是不信任我啊,我有这么刻薄寡恩吗?我的人品有这么差吗?

反正,张廷玉无论做啥,乾隆都觉得很生气。而此前,张廷玉无论做啥,雍正都觉得很高兴。

怎么解释呢?只能说张廷玉和雍正对脾气,和乾隆不对脾气。

反过来,你如果把乾隆的宠臣和珅放到雍正面前,我敢打赌,雍正早就把他杀了。无他,也是不对脾气。

这世间最不需要解释的,就是不对脾气。


趣谈国史


首先,不管是二月河老师的小说还是《清实录》,都有两个记载。一是雍正上位,张廷玉居功甚伟,这里面搞不好有些不为人知的肮脏交易。二是乾隆与张廷玉尿不到一块去。

怎么说呢?

乾隆和张廷玉那些爱恨情仇还得从他老子雍正那说起。最开始,张廷玉在康熙时就行走尚书房,常伴康熙左右,引为股肱。等到康熙快一命呜呼的时候,又那么恰巧他在身边,雍正值班侍卫内大臣,很多人都觉得雍正到底是不是持证上岗,单从他上位后和张廷玉的暧昧看,这里面就有猫腻味儿。
(雍正)


即使谣言止于智者,架不住张廷玉肯定是对雍正上位有大功的,不然雍正费不着如此器重他,将他一个汉人,钦赐死后配享太庙,那真的是皇恩浩荡啊!

这边张廷玉听着能够配享太庙,这辈子也就足了,又继续为雍正鞠躬尽瘁。到了雍正咽气后,也不知怎么着,乾隆像是忘了一样,一句没提。

另一边,张廷玉三朝老臣,眼看黄土是埋到了脖子根的人了,加上乾隆模棱两可,朝内舆论纷纷,耐不住性子就去问乾隆要承诺了。

乾隆可不是康熙和雍正,讲究什么满汉一家亲,他可对汉臣不太感冒。突然间,他就收到了张廷玉奏折,满满写的都是配享太庙的事,搬出了先帝,有股子要挟的味道。


(乾隆)

乾隆也是暴脾气,气的差点就要提天子剑砍了他!但是回过神来,张廷玉所书也合情合理,自己没有理由推翻先帝遗旨,寒了天下汉臣之心,于是按耐住暴脾气书面允诺。

另一边,张廷玉老来昏了头,收到回旨,想着打铁趁热,就要求乾隆写一份书面保证书。乾隆那个怒火中烧,下定决心要好好治一治这老杂毛,还是耐着性子写了。

保证书到了,张廷玉又托大,不亲自去改派他儿子代他去谢恩。乾隆心里有了思量。

乾隆十五年,乾隆长子永璜去世,张廷玉为其老师,见人去楼空,于是想着见好就收,颐养天年,上书告老还乡。

乾隆一听,逮到机会了,大骂道“你张廷玉曾为永璜老师,如今他死,你怎么就没半点缅怀之心?!你为人师表的良心何在?!你为官时,老来昏庸,毫无建树,哪里来的凭仗在我这拿捏作态?若是先帝还在,见你今日如此不仁不义,不恭不臣,肯定也会收回你配享太庙的成命!”

所谓光说不做假把式,乾隆暴怒后就把张廷玉一应爵位给搂了,最要命的是收回张廷玉配享太庙的成命。



(张廷玉)

到头来,张廷玉竹篮打水,满腔愤懑离开京都,在乡野郁闷了又六年,乾隆二十年,终于把自己郁闷死了,享年83岁。

死讯传到京都乾隆耳里,乾隆有点后悔自己对三朝元老的所作所为,还是不动声色让他配享太庙。


不书


张廷玉是清朝配享太庙里唯一的汉臣,而清代配享太庙一共才二十六位,分为东西两殿,东殿为十三名爱新觉罗宗室,比如十三爷允祥,多尔衮,代善,奕訢等王爷,再加上蒙古王爷僧格林沁,一共十四个王爷。

西殿是对清朝有大功的大臣,除了张廷玉,其他的我们比较熟悉的有鄂尔泰,傅恒,福安康,阿桂,一共有十二名,另外本来和珅的弟弟和琳也在配享之类,但是因为和珅的原因,在嘉庆年间被移出太庙。

张廷玉被封为三等伯,而在之前,清朝是没有文臣被封侯的前例,因为要被封爵都得需要靠军功。

张廷玉的父亲是张英,张英在康熙年间就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廷玉因为父亲的原因,所以一入仕之后,也倍受康熙的器重,在康熙四十三的时候就入值南书房,之后先后担任礼部、刑部、吏部的左侍郎。

雍正一继位之后,对张廷玉格外器重,几乎所有的诏书,圣谕都是出自张廷玉之手,张廷玉先后担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

雍正七年的时候,雍正设立了军机处,而军机处的很多规章制度就是由张廷玉建立的,他也和怡亲王、蒋廷锡成为军机处军机大臣。

雍正十三年,张廷玉与庄亲王允禄,鄂尔泰成为顾命大臣,雍正并且遗诏让张廷玉配享太庙。另外,明史的主编官也是张廷玉。

乾隆继位的时候已是二十六岁,而雍正给乾隆留下来的三个顾命大臣,对乾隆来说,感觉总是不会那么舒服,所以庄亲王允禄在乾隆四年的时候,因为受到废太子胤礽长子理亲王弘皙的影响,被停掉了亲王双俸,免除了都统之职。

而鄂尔泰在乾隆十年的时候,也病逝了,在乾隆二十年的时候,因为他的侄子鄂昌的原因,被撤出贤良祠。

而张廷玉呢,在乾隆继位的时候已经是六十五岁了,乾隆前几年还是比较尊重张廷玉的,毕竟是雍正留下来的顾命大臣,但是随着张廷玉的年纪越来越大,越来越固执,容易激动,就这样都老臣与新皇帝之间就存在了隔阂。

张廷玉与鄂尔泰同为顾命大臣,两人的矛盾也是越来越深,张廷玉经常不分场合的挖苦和讽刺鄂尔泰,而在鄂尔泰死后,由讷亲接替,乾隆却让资历,威望远不如张廷玉的讷亲的内阁次在张廷玉之前。

总的来说,乾隆对张廷玉的百般膈应,就是因为老重臣与新皇帝之间的矛盾导致的,乾隆虽然一度免除了张廷玉的配享资格和爵位,不过在张廷玉死后(终年八十四岁),还是依雍正遗诏让他配享太庙,恢复了爵位。


历史简单说


张廷玉,做官生涯跨越康、雍、乾的汉臣,清朝时宣扬满、汉平等,因此满、汉官员可以同朝而仕,张廷玉在乾隆初期,更是官至总理大臣。按理说这样的老臣应该是德高望重,无论是资历还是能力都应该被新皇所欣赏,可是晚年的张廷玉却令乾隆十分讨厌,由以下这件事可以看出其中端倪。


晚年的张廷玉由于年老多病,向乾隆请求告老还乡,乾隆认为作为人臣就应该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因为年迈就请辞,证明你不想为国家全心全意服务,而且有了请辞的想法那么你肯定在之前的工作中疏于政务,敷衍了事,惹得乾隆很是恼火。

又过了两年,乾隆下旨张廷玉的内阁首辅由讷亲担任,张廷玉看出乾隆是不再想用自己了,于是再次告老还乡,这次乾隆恩准了。可是张廷玉并没有老老实实的走,而是跑到皇上那里,对皇上说:“先皇曾恩准我死后配享太庙,请皇上为我写个保证。”身为臣子竟然向皇上去要保证书,胆子实在太大了。乾隆自然是很生气,可是还是写了。


这回事情总该结束了吧,然而张廷玉又惹出新的祸端,皇上写保证书的第二天,张廷玉让他的儿子代替他去向皇上谢恩。乾隆认为保证书我都给你写了,你就算病的再重,就算是爬着来也应该亲自来谢恩。乾隆的这些怨言被张廷玉的学生汪由敦偷偷的传递了出去,次日张廷玉就亲自来谢恩了,乾隆见此更为恼火,心里想:“好你个张廷玉,党羽遍布朝野,都安插在我身边来了。”
在皇权至上的封建社会,就算你是三朝老臣对新皇也必须是毕恭毕敬,然而张廷玉在乾隆心中的形象却是倚老卖老,藐视皇权,培植党羽,乾隆自然是不会喜欢他了。


四马奔程


张廷玉作为“康雍乾”三朝员工,被雍正帝称为公司“第一宣力”(第一尽力做事的人),又赐其退休后享受最高待遇的极尽殊荣。按说这样一位经历过大风浪的“老油条”,在乾隆当老总时更容易得到赏识,为何却偏偏不受待见呢?

文史肆认为有三方面的原因,其一: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康熙和雍正当老总时,张廷玉可是他们眼里的最佳员工,更被老总雍正评为开创公司以来最杰出的十大员工之一。随着两代老总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张廷玉,在乾隆当老总时,说实话从心里是小看他的。就好像诗中说的那样:经历过无比深广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见过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就都黯然失色了。



有了这第一个原因,便有这第二个了:张廷玉对皇帝的不信任

作为员工,张廷玉可以说做到了极致,再做也不可能超越现在了,而且当时他已年近古稀,本早就应该退休,奈何他多次向老总提及,老总都不同意,在退休待遇这块也是只字不提。虽然上一任老总曾许诺张廷玉享受最高退休待遇,但一直未落实到书面上,想来刚继位的这位毛头小老总也早已忘到九霄云外去了吧。

终于张廷玉忍不住开口了,他来到乾隆办公室表达了自己想退休的强烈诉求,并希望乾隆能跟他签订合同以确保他的退休待遇。

乾隆本就知道这个老家伙小看自己,听他说完更是气不打一处来,他心想给你最高待遇,你就要为公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现在你即想要高待遇,又不想干活,还这样当面问我,你是有多么不信任我,真是莫大的羞辱呀。

想到这里,乾隆再也不想看这个老家伙一眼,摔门而出,从此两位算是结下了梁子。

第三个原因:张廷玉想为自己活一次

上次和乾隆订合同风波发生后,张廷玉回来认真想了一下,心里感到悲凉,他突然觉得自己一辈子白活了,谨小慎微伺候了三任老总几十年,为公司事业操劳一生,整天过着伴君如伴虎的日子,到头来却不被领导待见,真是失败,他要为自己活一次。

他褪去了穿在身上几十年的伪装,不刻意不迎合,做真实的自己,对老总交代的工作消极怠工,平时也不请领导喝酒,心想爱咋地咋地吧,大不了砍了我呀,于是一遍又一遍的递交退休申请。

乾隆也是越看他越不顺眼,终于在他的退休申请上写了几个大字“有多远给我滚多远”。接到同意退休的消息,张廷玉真是一日都不想多待,甚至连公司少东家死了这样的事,也丝毫阻止不了他回家的步伐。

承受丧子之痛的乾隆心想,好你个张廷玉,你好歹做过我孩子的老师,如今他去了,你不闻不问,真是无情至极,我让你不得好走。于是就在张廷玉收拾行李准备登车时,被乾隆派人来吊销了各种证书(类似驾车证、退休官员证、大学士证、七十岁以上老人照顾证等等),看你以后怎么活。

其实我觉得最基本的原因还是一个字“老”,这些事如果发生在张廷玉年轻时,绝对会是另一个结果,他也绝对会在乾隆一朝混的风生水起。


翻滚吧脑洞君


第一, 张廷玉是三朝老臣,生性凉薄的雍正却异常器重张廷玉,甚至到了一种“前无古人“的地步,而这在乾隆看来可能有点不可理喻的。在整个清朝,一共又26个人配享太庙,非宗室皇族的只有12人,一个皇帝平均才轮到一个“名额”。而雍正就把这个名额给到了张廷玉,让张廷玉成为了有清两百多年中,唯一配享太庙的汉人。

乾隆未必有多么“不喜欢”张廷玉,但他显然认为张廷玉是配不上这样的“殊荣”的,他虽然不方便推翻父皇的决定,但将此种不满一直放在心中。而后来导致张廷玉直接和乾隆交恶的触发点,恰恰就是张廷玉退休前要乾隆承诺帮他“落实”这份殊荣,这种“不信任”与“鸡贼”彻底惹怒了本就对此不满的乾隆。


第二, 张廷玉虽然是一个政治经验丰富,非常懂得做官的官场老手,但到了乾隆朝时,张廷玉的年纪已老,对于乾隆的政治价值已经没有那么大。乾隆刚登基时,尚且要借重张廷玉的辅政能力,但过了几年,一方面政治天才乾隆自身成长速度很快,不再那么需要张廷玉,另外一方面张廷玉赖以成名的记忆力等“政治能力”随着年老已逐渐衰退,这更让乾隆感觉张廷玉的“名不符实”,不如乾隆本人提拔的那些年轻人。


第三, 乾隆对“朋党”深恶痛绝,鄂尔泰集团和张廷玉集团都是他的眼中钉。退一万步说,即使乾隆如雍正一样器重张廷玉,他的“反朋党”政治立场也会驱使他打压张廷玉。更何况,如上所说,乾隆对张廷玉并无特别感情。


张明扬不说话


张廷玉是满清时期的汉臣,而且是整个满清中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谥号文和,可以说是极尽尊荣的。


张廷玉是康熙三十九年进士,康熙年间担任刑部左侍郎,后来在雍正时期颇受到雍正的重用,先后担任了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后来升任保和殿大学士(即内阁首辅),再后来开始接触军机事务,任首席军机大臣。可以说张廷玉是满清中期极为重要的大臣。在雍正去世后,遗诏令张廷玉死后可配享太庙。

而在乾隆登基之后,张廷玉已经是花甲之年,刚开始乾隆刚刚亲政,一应事务都掌握在雍正留下的顾命大臣手上。而且据说当时张廷玉的家族中人和门生故旧遍布朝堂,对刚刚亲政的乾隆是个不小的威胁。等到乾隆逐步掌握了朝政之后,开始想方设法清除张廷玉的势力。先是以年老体弱为由让他在天气不好的时候不需要上朝,间接夺权。



张廷玉知道乾隆容不下他以后开始请辞回乡。但是耿直的张廷玉怕乾隆不让张廷玉配享太庙便让乾隆写了一个证明给他(估计也是知道乾隆这人薄情寡义),乾隆心中虽然不高兴,但是还是答应了他。后来张廷玉让自己的儿子来谢恩,这下就把乾隆撩出了火气,便让张廷玉回奏。可是诏书还没有下发到张廷玉那里,张廷玉第二天就来谢恩了,这让乾隆非常不高兴,因为知道自己身边有人泄了密,也就是大学士汪由敦。于是气愤的乾隆废了张廷玉的伯爵,也废了配享太庙的资格。



后来张廷玉八十多岁去世后,乾隆念在老臣和一代重臣的身份又恢复了张廷玉的配享太庙的资格。

一言以蔽之,伴君如伴虎,特别是薄情寡义的皇帝,兴废荣辱皆在皇帝一念之间。


夜月下鸣蝉


张廷玉康熙朝45岁就做到了副部长,到了雍正时期更是雍正的左膀右臂,雍正还说过“一天都离不开他”,还许诺在死后配享太庙。请大家记住这个配享太庙,可怕他给坑死了。其实乾隆并不光是不喜欢张廷玉,在皇后死后对待那些个按礼法本不能剃头而剃了的官员的态度就知道了。那就是全部杀掉,后来实在是因为人数太多才放了他们一马,在这里就能看出不管是不是张廷玉结果都是一样的。他只是想打压打压这个大臣了,他知道用儒家那一套仁义道德是行不通了,必须要用法家那天也就是延续了雍正的治国风格。就张廷玉对乾隆说也不是一天就不喜欢的,具体来说主要还是有以下几点。

一、鄂尔泰死后,在乾隆眼里,权臣就只有张廷玉一个了,身居高位几十年一点问题都没有那是不可能的。乾隆先是不让张廷玉上早朝,核心要务也不让他参与了,慢慢的张廷玉就被边缘化了。他可能是深知权臣最后都没有好下场吧!就找了个机会向乾隆辞职,乾隆不答应啊!想着老归老了必定还有几十年的工作经验,做个顾问也好。可是张廷玉却说“朱元璋当年就放刘伯温告老还乡的。”意思就是尼玛这难道要过河拆桥?这可就把乾隆气到了,我靠?你把我比喻为朱元璋,那你也得有刘伯温的政绩功劳才行啊!乾隆也说“你别比刘伯温,你怎么不学一下诸葛亮鞠躬尽瘁。”

二、过了几年,张廷玉是真想走了,又提出辞职,乾隆却回复他我不忍心你离开我啊!要走要留你自己看着办?这就可把张廷玉为难死了,说要走吧!又显得跟乾隆没有那么深的感情,留下吧!又怕出问题,结果他还是说要走。你说他要走就走吧!他还想着配享太庙这事儿,怕走了乾隆不认了,居然提出要乾隆给他写个保证书。乾隆心想我给你的是我恩赐于你,不给你还想伸手拿,你几个意思?乾隆不过看在雍正遗愿的份儿上还是写了。

张廷玉拿着“保证书”高高兴兴就走了,居然没有谢恩,你可又把乾隆给气的,大骂张廷玉。这时候一个眼线告诉了张廷玉乾隆皇帝雷霆大怒的事儿,张廷玉居然去负荆请罪。这可就让乾隆找到办他的理由了,在皇帝身边安插眼线,你活腻歪了吧!

回答不精,请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