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1 “五穀不分”是哪五穀?能說出三種鳳毛麟角,說全了至少要讀博士

《周禮·天官·疾醫》:"以五味、五穀、五藥養其病。" 《孟子·滕文公上》:"樹藝五穀,五穀熟而民人育。" 《楚辭·大招》:"五穀六仞。" ,五穀在中國人的心中有著特殊的地位,民以食為天,五穀是食的最主要作物,今天我們還說“五穀不分”,其實,真正能知道五穀的人,今天真的不多,用“五穀不分”來衡量一個人的見識,這個門檻可不低!

“五穀不分”是哪五穀?能說出三種鳳毛麟角,說全了至少要讀博士

那麼到底什麼是五穀呢?為什麼有那麼多人都說不上來呢?小編先帶各位瞭解一下五穀的內容:

五穀之一:麥

“五穀不分”是哪五穀?能說出三種鳳毛麟角,說全了至少要讀博士

這是五穀裡最容易被人們記住的品種,因為這也是大家每天必不可少的食物。

麥子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子實主要作糧食或作精飼料、釀酒、制飴糖等。麥子在甲骨文中上面是個“來”字,說明這種植物來自遠方,第一批小麥種子來自古代的伊朗,當年從波斯灣啟程,走海路到今山東日照登陸,從此麥子就成為了這個東方國度的主要經濟作物,後來這些伊朗人的後裔成為了中國麥姓的人群。

“五穀不分”是哪五穀?能說出三種鳳毛麟角,說全了至少要讀博士

五穀之二:黍

“五穀不分”是哪五穀?能說出三種鳳毛麟角,說全了至少要讀博士

《詩·魏風·碩鼠》中有一句大家熟悉的句子叫“碩鼠碩鼠,無食我黍。”,還有《過故人莊》這首詩中“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黍是中國最早用於耕作的植物之一,指一種子實叫黍子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去皮後稱黃米,比小米稍大,煮熟後有黏性。在中原一帶經常用黍子面來炸年糕,是一道美食。

“五穀不分”是哪五穀?能說出三種鳳毛麟角,說全了至少要讀博士

五穀之三:稷

“五穀不分”是哪五穀?能說出三種鳳毛麟角,說全了至少要讀博士

《爾雅·釋草》中說“稷,粟也。”稷也被稱為粟,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小米。原產於中國北方黃河流域,是中國古代的主要糧食作物,所以夏代和商代屬於"粟文化"。直到今天,小米也仍這裡的主要雜糧食物。因此,稷被看作為百穀之長,因此帝王奉稷為穀神,也把國家稱為社稷。

“五穀不分”是哪五穀?能說出三種鳳毛麟角,說全了至少要讀博士

五穀之四:菽

“五穀不分”是哪五穀?能說出三種鳳毛麟角,說全了至少要讀博士

《詩經·小雅·小宛》中說“中原有菽,小民採之。”,很多人並不瞭解這種帶草字頭的植物,其實今天的叫法卻無人不知,那就是“豆”,菽是豆類的總稱。陶潛《桃花源詩》中也說:“桑竹垂餘蔭,菽稷時時藝。”

“五穀不分”是哪五穀?能說出三種鳳毛麟角,說全了至少要讀博士

五穀之五:稻

“五穀不分”是哪五穀?能說出三種鳳毛麟角,說全了至少要讀博士

稻,是今天人們最常見的主食,無論大江南北。不過在古時,稻是指需要在水田種植的莊稼的總稱,而本草上的稻專指糯米。稻字是從舀字轉變過來的,而舀的本意恰恰就是一個人在石臼上舂米。因為它的口感又黏又軟,所以又叫做糯米。

“五穀不分”是哪五穀?能說出三種鳳毛麟角,說全了至少要讀博士

五穀就是“黍、稷、麥、菽、稻”這五種糧食作物,不過這不是唯一的說法,還有一種說法中是沒有“稻”的,為夏商周的黃河流域是沒有稻的,稻是南方作物。替換稻的是“麻”。麻字,由“廣”和“林”組成,廣表示房子,林指削制的麻皮。合在一起表示在家裡劈麻,進行剝製。

“五穀不分”是哪五穀?能說出三種鳳毛麟角,說全了至少要讀博士

麻主要是用來農作生產的。顯然有不符合糧食的定義。谷字,原來就是指有殼的糧食。所以,如果說五穀的話,“黍、稷、麥、菽、稻”更貼切一些。不過也有專家指出,應該是六種“黍、稷、麥、菽、稻、麻”,因為中國講究“五行”,所以就捨棄了一種。

“五穀不分”是哪五穀?能說出三種鳳毛麟角,說全了至少要讀博士

小編有一點不明白,為什麼捨棄呢,既然有“五行”之說,可中國還有“六合”這樣的說法呢。所以,有些爭議是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