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1 重庆:向南,内陆开放高地渐起

探索 本报记者 王彩娜

在中国火锅之都蒸腾的香气中,重庆一路向南,带动西部地区开放的步伐尤为坚定。

近日,重庆、广西、贵州、甘肃四省区市与青海省签署了《青海省加入共建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南向通道工作机制备忘录》,“南向通道”的合作范围进一步扩大。

随后,由重庆、甘肃、广西、贵州四省区市旅发委和东盟丝路新使者文化旅游联盟共同成立了“南向通道旅游推广联盟”,以推动“南向通道”沿线国家和地区旅游合作发展。

“南向通道”是在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框架下,中国西部相关省份与东盟国家合作打造的国际贸易物流通道,利用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运输模式,由重庆向南经贵州等地,通过广西北部湾等沿海沿边口岸,通达新加坡及东盟主要物流节点,比经东部地区出海节约15天左右,大幅提升了西部内陆地区在参与国际产能合作上的物流效率。

中新(重庆)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管理局局长韩宝昌称,目前,以重庆为运营中心、以广西为窗口的“南向通道”已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共同构筑起中国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大格局、大通道。

其中,重庆作为中新两国政府间合作项目的运营中心,是互联互通的运营中心,更是“南向通道”的运营中心。自“南向通道”建设以来,重庆大动作频出,比如推动“四地八方”关检签署合作备忘录;联动广西、贵州、甘肃四地政府共建……

截至目前,以“现代互联互通和现代服务经济”为主题,围绕金融服务、航空产业、交通物流、信息通信四大领域,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已使总金额约208亿美元的116个重点项目在重庆“落地生根”。

事实上,“南向通道”,不仅是一个交通通道,更是三位一体的开放通道,将在中国未来的对外开放以及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当中,在金融创新合作、科技创新合作等方面发挥重要的战略性作用。因此,业内人士认为,需要合作方以创新的方式推动这一通道在全面建设的基础上再次全面升级,特别是在合作机制安排上,运输组织模式甚至商业运作模式方面不断创新,让中新互联互通南向通道发挥更好、更大的战略性支撑作用。

但“南向通道”建设中有喜有忧,仍存在一些痛点、堵点、难点、弱点亟待解决,如重庆市90%以上的外贸货物通过长江进出,而三峡过坝货量连续5年超过设计能力,拥堵和待闸时间逐年增加,水运低成本优势未能有效发挥等。因此,重庆市政协民宗委主任吴亚希望,国家有关部委推动“南向通道”上升为国家战略,加强对“南向通道”的统筹规划,争取建设国际物流分拨中心,将重庆作为区域性货源主要集结点。

重庆的联通梦想不仅于向南,而是更为壮阔:随着西向、东向、南向及空中四大通道的无缝衔接,重庆已构建起贯穿东西、连接南北的“Y”字形通道体系,向东利用长江黄金水道优势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向西通过中欧班列(重庆)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向南则通过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南向通道”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筑完善新型一体化的国际开放大通道格局。

其实,从《重庆市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16-2030年)》中描绘的愿景便可一窥,到2030年,重庆市路网规模达到5805公里,构建起连通欧亚、通达全国、畅通周边的铁路战略通道。

种种迹象也表明,目前,重庆正通过拓展开放通道、完善开放口岸、提升开放平台、壮大开放主体、优化开放环境,努力在西部内陆地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其路径也已明晰:立足内陆,面向国际,当好枢纽。

作为中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多年来,重庆在推进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方面的诸多探索和实践确有借鉴意义,且一直朝着“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目标前行。正如重庆市商务委副主任熊林所言,重庆谋的并不仅仅是一地的发展与开放。重庆的带头开放必将带动西南一隅的整体开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