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1 科普|世界献血者日,说说献血那些事儿

科普|世界献血者日,说说献血那些事儿

科普|世界献血者日,说说献血那些事儿

世界献血者日

6月14日是“世界献血者日”,献血对于拯救生命有着重要意义,可以帮助他人重获生命和生机,是人生有意义的一件事。有些人可能会说了,献血对身体不好,其实不然,献血有利于刺激骨髓的造血功能,有利于血液的新陈代谢,不会对身体有影响,身体健康的人一年至少可以献血二次。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血液”那点事。

科普|世界献血者日,说说献血那些事儿科普|世界献血者日,说说献血那些事儿

科普时间

为何对血液进行“滤白”?

通常,血液送往成分科,在进行成分分离制备之前,还有一个步骤,就是对其进行“滤白”。“滤白”,简单来讲就是对血液成分中的白细胞进行滤除。

科普|世界献血者日,说说献血那些事儿

白细胞输注给受血者,易引起输血不良反应。

白细胞被称为人体的健康卫士,是我们人体内的防御细胞,在我们体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当它跟随着献血者捐献的血液一起输注到另一个受血者身上的时候,情况就大为不同了。

当我们献出血液,血中的白细胞带着在我们体内吞噬的细菌、病毒,一块存在于献出的血液内。而白细胞一旦离开人体便会成为短命细胞,3-5天便丧失活性,而它所吞噬的细菌、病毒却还存在。

当血液输注给身体衰弱的病人,常可引起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血小板输注耐受和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等输血副反应。所以,输血前对血液中的白细胞进行滤除,是为了减少给受血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使输血更加安全、放心。

近亲输血更安全?NO!

影视剧中常会出现这样一个镜头:当病人急需输血时,其亲属在医院立即伸出胳膊,毫不犹豫为其捐献了血液,病人输血后,身体得以康复。然而医学专家指出:这种情况只能出现在影视作品中,现实是绝对不允许的,因为近亲输血存在很大的风险。

输血医学的发展和研究表明:输亲属的血发生输血相关的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的可能性大。输血所致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发病快、疗效差、死亡率高(达90%)。此病是输入含免疫活性淋巴细胞(主要是T细胞)的血液(或成分)后,淋巴细胞大量增殖,然后向宿主发起攻击,导致宿主遭受严重病理损害甚至死亡,这是一种致命的输血并发症。

这种病多见于输血后1-2周,输血者出现发热、皮疹、恶心、呕吐、腹泻、便血等症状,继而发生全血白细胞减少及肝、肾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率高达99%。亲属之间,尤其是父母与子女间的输血,发生这种病的危险几率远比非亲属大。

科普|世界献血者日,说说献血那些事儿

对于移植物抗宿主病确切的发病机理,多数学者认为,发病主要与受者的免疫姿态和供者的HLA抗原相关。打个通俗的比方:输血就等于是用血者身体里来了许多“外来客”,非亲属之间的免疫淋巴细胞容易被识别、排斥。而亲人间的“外来客”由于面目相似,加之受血者免疫能力低下,不容易识别。而这些“外来客”趁机“鸠占鹊巢”,在受血者身体里分裂、增殖,然后向受血者的造血系统、消化系统等器官发动攻击。 因移植物抗宿主病不易诊断,发病后迅速恶化致死,故实际患病人数可能要比已知病人更多。因此,为了保险起见,应避免近亲输血。

编。。辑:王梓懿

图文校对:李。多

来。。源:黄医之声

科普|世界献血者日,说说献血那些事儿

点击二维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