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9 收藏曆史的人丨八旬老人向檔案館無償捐贈3噸報紙資料

收藏曆史的人丨八旬老人向檔案館無償捐贈3噸報紙資料

一份報紙很輕

可能只是一個雞蛋的份量

24年,8000多天

數萬份的報紙有多重?

收藏历史的人丨八旬老人向档案馆无偿捐赠3吨报纸资料
收藏历史的人丨八旬老人向档案馆无偿捐赠3吨报纸资料

比這份量更重的

是收藏曆史的心意和執著……

收藏历史的人丨八旬老人向档案馆无偿捐赠3吨报纸资料

6月12日上午,北環新村一棟老舊的公寓樓裡,85歲的時霖在一份關於報紙、簡報資料無償捐贈的協議書上,微顫著寫下了自己的名字。

收藏历史的人丨八旬老人向档案馆无偿捐赠3吨报纸资料

“現在手不太利索了,寫的字也不好看了。”出於數十年稅官的職業習慣,時霖在名字後面連著寫下了日期。老人放下筆,區檔案局徵集編研科科長聶晶磊鄭重地遞上一本紅彤彤的捐贈證書。

“時霖先生:您捐贈的1999年至2015年的《人民日報》、1999年至2010年的《新華日報》,已被我館收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有關規定,特發此證,以資鼓勵。”證書上短短三行字,時霖看得有些久。

收藏历史的人丨八旬老人向档案馆无偿捐赠3吨报纸资料

時霖是一名老稅官,1994年從常州市武進縣稅務局退休,曾任縣稅務局駐常稅務所所長。退休之後,報紙成了他晚年生活的良師益友。“最多的時候,家裡有各級各類的報紙20多種。”每看完一份報紙,時霖都碼放整齊,一天不少,一張不缺。漸漸地,他開始根據一些主題做簡報整理。

一副老花鏡,一柄放大鏡,一卷膠帶,一把剪刀,一支筆,一個訂書機,擺放在深胡桃木色的書案上,由於長期使用,已現斑駁。“還沒有計算機的年代,我們做稅務剪報全靠剪刀剪、糨糊貼,再裝訂。”許是這段經歷,時霖做起剪報來非常熟稔。

收藏历史的人丨八旬老人向档案馆无偿捐赠3吨报纸资料

時霖的聽力不好,對話需要藉助筆談。記者在紙上寫下:“為什麼想到保存這麼多報紙?”“一開始可能是喜歡,覺得它們有價值,後來慢慢成了習慣。如果當廢品賣,實在是捨不得。”

24年,8000多天,新聞成了歷史。報紙堆了幾個房間,頂著房頂堆成小山。家裡人還專門把對門的房子租下來,當工作室、資料間。廢棄的各類包裝盒,都被利用起來裝報紙;醫院的中藥袋,纏上透明膠帶,就是自制的簡易檔案袋,上面寫著諸如“臺海報道”、“朝韓問題”、“中國外交”等字樣的標籤。儘管已是悉心保存,但不少紙張已經泛黃。

今年1月,時霖生病住院,區國稅局人事教育科副科長錢亞敏到醫院看望。“病床上,時老提出了一個心願,希望把收集的報紙和簡報無償捐贈,發揮最大的社會價值。”此後,區國稅局輾轉聯繫了多個部門,最終與區檔案局達成了接收共識。

“老先生收集的某一時期的報紙資料保存完整,具有一定的價值,更重要的是他的執著讓我們感動。”聶晶磊說,檔案承載著國家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是很多歷史時刻的重要見證。“我們鼓勵個人、家庭、社會組織捐贈或寄存有價值的檔案,使歷史原貌能夠永久保存。”

收藏历史的人丨八旬老人向档案馆无偿捐赠3吨报纸资料

4月3日,首批捐贈交接,3噸的卡車裝了滿滿一車。錢亞敏留意到一個細節,“車子出發前,時老有些捨不得,不停摩挲著那些報紙。”根據捐贈協議,所有資料將分6批進行交接。按照時霖的意願,他將繼續完成剩下批次的剪報資料整理。

為自己最放心不下的“寶貝”找到了最合適的“歸宿”,時霖越來越有精神。兒媳婦倪玉琴告訴記者,“有時候晚上11點多,還聽到公公房間裡‘嗞啦嗞啦’纏膠帶的聲音,大家都勸他早點休息保重身體,他說要早點把心願完成。”老爺子把報紙當寶貝,連最疼愛的重孫都不能亂碰。

“下次我給你帶一些正式的檔案袋來,就不用再纏膠帶了。”告別的時候,聶晶磊貼著時霖的耳朵說。老人點頭說“好”,關照道:“第二批你們6月底來接收吧,差不多準備好了。”

收藏历史的人丨八旬老人向档案馆无偿捐赠3吨报纸资料

每一份泛黃報紙背後

都印下了歷史足跡

對老人來說

人生的溫暖與價值

在3噸的新聞紙上得以延續

對我們來說

未來某一時刻,你若回頭,歷史還在

感謝,所有收藏曆史的人!

收藏历史的人丨八旬老人向档案馆无偿捐赠3吨报纸资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