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9 收藏历史的人丨八旬老人向档案馆无偿捐赠3吨报纸资料

收藏历史的人丨八旬老人向档案馆无偿捐赠3吨报纸资料

一份报纸很轻

可能只是一个鸡蛋的份量

24年,8000多天

数万份的报纸有多重?

收藏历史的人丨八旬老人向档案馆无偿捐赠3吨报纸资料
收藏历史的人丨八旬老人向档案馆无偿捐赠3吨报纸资料

比这份量更重的

是收藏历史的心意和执着……

收藏历史的人丨八旬老人向档案馆无偿捐赠3吨报纸资料

6月12日上午,北环新村一栋老旧的公寓楼里,85岁的时霖在一份关于报纸、简报资料无偿捐赠的协议书上,微颤着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收藏历史的人丨八旬老人向档案馆无偿捐赠3吨报纸资料

“现在手不太利索了,写的字也不好看了。”出于数十年税官的职业习惯,时霖在名字后面连着写下了日期。老人放下笔,区档案局征集编研科科长聂晶磊郑重地递上一本红彤彤的捐赠证书。

“时霖先生:您捐赠的1999年至2015年的《人民日报》、1999年至2010年的《新华日报》,已被我馆收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有关规定,特发此证,以资鼓励。”证书上短短三行字,时霖看得有些久。

收藏历史的人丨八旬老人向档案馆无偿捐赠3吨报纸资料

时霖是一名老税官,1994年从常州市武进县税务局退休,曾任县税务局驻常税务所所长。退休之后,报纸成了他晚年生活的良师益友。“最多的时候,家里有各级各类的报纸20多种。”每看完一份报纸,时霖都码放整齐,一天不少,一张不缺。渐渐地,他开始根据一些主题做简报整理。

一副老花镜,一柄放大镜,一卷胶带,一把剪刀,一支笔,一个订书机,摆放在深胡桃木色的书案上,由于长期使用,已现斑驳。“还没有计算机的年代,我们做税务剪报全靠剪刀剪、糨糊贴,再装订。”许是这段经历,时霖做起剪报来非常熟稔。

收藏历史的人丨八旬老人向档案馆无偿捐赠3吨报纸资料

时霖的听力不好,对话需要借助笔谈。记者在纸上写下:“为什么想到保存这么多报纸?”“一开始可能是喜欢,觉得它们有价值,后来慢慢成了习惯。如果当废品卖,实在是舍不得。”

24年,8000多天,新闻成了历史。报纸堆了几个房间,顶着房顶堆成小山。家里人还专门把对门的房子租下来,当工作室、资料间。废弃的各类包装盒,都被利用起来装报纸;医院的中药袋,缠上透明胶带,就是自制的简易档案袋,上面写着诸如“台海报道”、“朝韩问题”、“中国外交”等字样的标签。尽管已是悉心保存,但不少纸张已经泛黄。

今年1月,时霖生病住院,区国税局人事教育科副科长钱亚敏到医院看望。“病床上,时老提出了一个心愿,希望把收集的报纸和简报无偿捐赠,发挥最大的社会价值。”此后,区国税局辗转联系了多个部门,最终与区档案局达成了接收共识。

“老先生收集的某一时期的报纸资料保存完整,具有一定的价值,更重要的是他的执着让我们感动。”聂晶磊说,档案承载着国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很多历史时刻的重要见证。“我们鼓励个人、家庭、社会组织捐赠或寄存有价值的档案,使历史原貌能够永久保存。”

收藏历史的人丨八旬老人向档案馆无偿捐赠3吨报纸资料

4月3日,首批捐赠交接,3吨的卡车装了满满一车。钱亚敏留意到一个细节,“车子出发前,时老有些舍不得,不停摩挲着那些报纸。”根据捐赠协议,所有资料将分6批进行交接。按照时霖的意愿,他将继续完成剩下批次的剪报资料整理。

为自己最放心不下的“宝贝”找到了最合适的“归宿”,时霖越来越有精神。儿媳妇倪玉琴告诉记者,“有时候晚上11点多,还听到公公房间里‘嗞啦嗞啦’缠胶带的声音,大家都劝他早点休息保重身体,他说要早点把心愿完成。”老爷子把报纸当宝贝,连最疼爱的重孙都不能乱碰。

“下次我给你带一些正式的档案袋来,就不用再缠胶带了。”告别的时候,聂晶磊贴着时霖的耳朵说。老人点头说“好”,关照道:“第二批你们6月底来接收吧,差不多准备好了。”

收藏历史的人丨八旬老人向档案馆无偿捐赠3吨报纸资料

每一份泛黄报纸背后

都印下了历史足迹

对老人来说

人生的温暖与价值

在3吨的新闻纸上得以延续

对我们来说

未来某一时刻,你若回头,历史还在

感谢,所有收藏历史的人!

收藏历史的人丨八旬老人向档案馆无偿捐赠3吨报纸资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