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面对总是装病的母亲,有什么办法能改变吗?

嗳裙00


我们暂时先不要将母亲的行为判定为“装病”或是“真病”,而是需要透过表层的行为,看一看母亲在通过这种行为在表达什么。

在这里,我推荐大家了解一下我们心理学当中的“行为功能分析”这个理念。这个理念强调的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行为背后,都有一些强烈的诉求和愿望,而正是通过个体不断重复某种行为,得到外界的反馈和刺激,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因此,要改变某个人的某种行为,其关键在于去了解他(她)深层的诉求是什么,通过别的方式来满足这种诉求,使得个体不再固着于这一种行为,而是通过别的行为方式来更合理地满足自己内心的需要。

因此,根据行为功能分析的理念,我们也许可以尝试去分析一下母亲这种“不断抱怨自己身体不好”的行为。在母亲做出这样的行为之后,家人一般会有什么样的反馈呢?会不会儿女因此变得更加关心母亲,愿意花更多时间陪母亲去医院检查?会不会原本总是对老伴态度不好的父亲,变得更温和更有耐心了?总之,任何因为母亲“装病”行为而导致的改变,都可能是母亲内心真正的诉求。

那么,一旦我们大概分析出母亲内心的愿望,我们就可以尝试着通过一些不一样的行为施加影响。比如说,我们可以在母亲不“装病”,表现得更健康和正常的时候,多花一些时间去陪伴母亲,和母亲交流;而在她“装病”的时候,减少陪她的时间。总之就是,通过调控奖赏行为,鼓励对方表现出更适应性的行为,减少那些不令人满意的行为。


紫花地丁


我有个同学母亲以前在老家,经常半夜打电话说身体不适,半夜赶过去到医院一检查什么问题都没有。人到中年,累倒不是最可怕,最怕的是害怕这样次数多了,万一有一次不紧张,结果却……后悔都来不及。好的是我同学现在把她父母接到自己身边了,这样离自己的孩子近点,照顾方便,省的奔波了,老人也踏实了。


我感觉老年人如此是害怕出现意外,因为担心,结果越想越感觉自己有问题。建议当子女的尽可能包容一些,虽然辛苦点,但万一有什么不会被耽误。我父母是有什么都喜欢自己扛,不喜欢告诉子女。一次我父亲拉肚子,就是不告诉我们,直到母亲有点害怕才说出来。这样也挺让人担心的。


有些母亲应该是以此为手段,要挟孩子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果达不到自己的目的,应该会放弃吧?当然要确定是装病才行。

还有的母亲是严重依赖孩子,缺乏安全感,想以此博得孩子的关注。这样的母亲必须给她寻找一些精神寄托才行。


妈咪老师


总是装病的母亲,她的需求是明显的。人类是群居动物,天生就害怕孤独寂寞,在自然界群居动物一旦脱离了群体就预示着死亡。尤其中国这个人情社会中,老年人尤其害怕恐惧孤独终老。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空巢老人现象越来越多,年轻人都在外打拼根本无暇照顾老人,老人们只得终日孤独压抑有事无人诉说。老年心理学研究说明,他们一旦感受到空巢的孤独,心理或情感的支持系统往往趋于脆弱。若加之丧偶、疾病等因素,更会加重对人生价值的怀疑和否定,消极自卑,进而抑郁绝望,严重的会促使老人患上阿尔茨海默病 。

对于孩子来说,工作繁忙不是逃避照顾老人生活,填补老人空虚寂寞的理由。老人的孩子们虽说建立各自新的生活空间,还应该继续加强与老人的联系,尽量增强两代人,乃至三代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理解,给老人们更加多的体贴和照顾,注意消弥代际隔阂和历史误会,常回老家来团聚会餐和照料生活。

对于配偶来说,少时夫妻老来伴。一般来说,家庭中孩子出生后,夫妻感情中的一大部分会转向孩子,孩子成了家庭中心,夫妻间单独相处沟通情感的时间相对减少了。孩子成家立业后,老年夫妻应该及时将情感转回到老伴,加强夫妻间的交流,改善关系,填补空巢时期的空虚寂寞。如果遭遇到丧偶,应该在适当的情况下考虑老人再婚,重建家庭,营造开放包容理解的家庭气氛,让老人的情感有所寄托。


鹈鹕心理


从提出的问题来看,你的母亲好像没有什么身体方面的疾病,但她却表现出自己有病的样子或者是比较痛苦的样子,那么我们可能考虑一下在心理方面是不是有什么样的问题。因为有的时候医院检查的结果,并不代表她是真的什么问题都没有,然后就去指责母亲装病。我们最重要的是要看一下,所谓装病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一方面来看,如果她的身体上面没有问题,而心理上也没有疾病的话,那母亲可能只是为了要获得子女的关注。现代社会,大部分的年轻人都将自己的精力花在工作、生活或社会交往上面,而对于家庭的关注已经越来越少,尤其是远离家乡工作的孩子。母亲对子女有很深的思念,她期盼子女能够回来陪自己或者是对自己有更多的关心。而生病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可以让子女回到自己的身边,照顾自己。那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就要多多的关注母亲,平时就算工作再忙,也要抽出一点时间去跟她聊聊天,说说自己的生活。让她明白就算自己在外也记挂着她,那这样她的病也就不药而愈了。

但是另外一个方面,我们可能要考虑母亲是不是真的患疑病症或躯体形式障碍。这两种病的主要表现是,患者认为自己得了某种疾病,并且坚信不疑,就算是医生检查没有任何问题也并不相信,作为这样的患者,她是真真切切感受到自己身上的不舒服,而并不是故意表现成这样子,所以我们不能对她横加指责,而是要去关注她的感受。如果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一段时间,仍没有明显的改善的话,就要考虑是否患病,并且去专科医院就诊。如果带来明显的情绪问题,可能就要服药治疗,最主要的方式还是推荐进行心理治疗。


鹈鹕心理陈小康


首先,妈妈如果一直这样装病,就要引起你的注意了。妈妈装病看起来是装,其实也是想引起你的关注。就像我们小的时候会经常以生病为借口不想上学一样,他们只是找个借口,希望儿女能够多陪自己,来填补他们的情感需求。
所以,我们要看一下自己平时陪妈妈的时间是否很少,或者在和妈妈相处的时候,多和她聊聊天,谈谈心。尽管我们大了,有各自的事业和家庭,可能无暇顾及和照顾他们,也忽视他们内心的情感需求,从之前的被需要,到现在被照顾,这种落差和落寞感会让他们一时无法接受。如果再加上老伴先她而去的话,她内心的悲伤和孤独,更加无法排遣。
另一方面,也需要在合适的机会带母亲去做一下心理咨询。当进入老年的时候,特别是看到身边的朋友或亲人一个个先她而去,会让她产生一种死亡焦虑,会特别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这也是一种求生本能。但是如果过度关注,总是认为自己有病,也可能会是疑病性神经症。
疑病性神经症目前归类为躯体形式障碍中,主要指患者担心或相信患有一种或多种严重躯体疾病,病人诉躯体症状,反复就医,尽管经反复医学检查显示阴性以及医生给予没有相应疾病的医学解释也不能打消病人的顾虑,常伴有焦虑或抑郁。本病多在50岁以前发病,为慢性波动病程,男女均可发生。
如果出现这样情况,则需要进行心理关怀,尤其是家人的陪伴和关心就尤为重要。要带他们多出去走走、看看,身体允许的情况下,一起去爬爬山,看看景,散散步,或者举行家庭聚会。
所以作为儿女,哪怕工作再忙,也要抽出一些时间多和父母交流,让她知道你是爱她、牵挂她的,给他们足够的情感关怀。多多实践那句脍炙人口的话:常回家看看,以免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答者:暖心理咨询师吴燕

快来关注暖心理头条号,温暖你的世界 让我们一起温暖世界 ~


暖心理


这种问题弄清原因是比较重要的。有些人会怀疑自己得病,即使检查了也不放心,所以你要看看你母亲所谓的装病,平时是什么表现,是真的有躯体症状,还是自我描述的难受,这种痛苦再去了医院检查后有没有解除。


老年人因为身体衰老,有些生理指标肯定会下降,一些功能也出现退化,面对这样的情况就有人总怀疑自己得了病,只有检查了才放心,但是这样的放心只持续一段时间,没过多久又会担心自己得了什么病,或者根本就不信任医生,坚信自己得了病。所以你需要看下你母亲除了在医院说“马上要死了”,平时是什么样的,因为总是装病的话,更多的场景不是在医院发生的,而是在家里。如果有这样的问题,我建议你带你母亲去专业的精神病医院进行检查。这种行为或心理叫疑病症,虽然最新的精神障碍诊断手册移除了这个疾病,但是这个症状及表现,依然是精神障碍的表现,由医生进行专业的判断是最重要的。

除此之外,老人的生活是相对单调的,有这样情况的人可能家庭和社会支持会有问题,就是亲人疏于照顾,老人缺少社会活动,比如跳广场舞啊,和朋友们一起逛街买菜旅游啊。这时候就可能通过得病的方式吸引家里人的注意,潜意识里也可能真的觉得自己病了。所以无论哪种情况,平时给予家人关系和照顾都是非常重要的。


你的心事与困惑,我们愿意倾听,欢迎关注“青音约”的头条号,向我们提问,写下你的困惑,我们帮你解忧


青音约


“面对装病的母亲,有什么办法能改变呢?”

我想从以下三方面来回答您的问题。

1.您的母亲是在“装病”吗?

不是。也许她确实没有器质性疾病,但她的痛苦是实实在在的,她疼痛的感受是真切的,所以,她并不是在“装病”。



2.她一般会在什么时候“生病”?

您有没有仔细思考一下她生病的时间点,会不会在以下几种情况下更容易生病:当她感到心理压力很大(需要做重大决定或遇到变故)时;当她感到比较劳累的时候(任务繁多);当她感到不被充分关注和关心的时候(被忽视)。

3.她到底怎么了?

其实,您母亲的情况非常常见,也很典型,是一种“癔症型人格倾向”的表现:敏感,脆弱,易受暗示,情绪易波动,遇到压力时容易出现心身不适症状以及睡眠饮食问题。

4.应该怎么做?

(1)减轻压力,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

(2)避免劳累,帮她分担家务活;

(3)儿女和父亲多理解、关心、同情、赞美她。

(4)必要时可带她去看心理医生。


心理咨询师丫丫姐


我首先要告诉你一声母亲是不会装病的。也不会靠装病来获得儿女们的关心。母亲,一年比一年大了。身体也是一年不如一年了。作为母亲深深的体会着你们在社会上的不易。他们身体如出现状况时,不到万不得已时是不会告诉我们的。

因为他们怕影响我们的工作。我到是建议做子女的,应该每年都领着父母做一次身体健康体检。然后对体检报告中反应出超标的项目。再找大夫进一步的确诊。然后在家里备一些,心脏病药,高血压药,感冒药和消炎药等。让父亲母亲知道自己的身体不好了。就要让自己时刻预防着,千万不要忽视身体的小毛病。酿成大病。父母们身体感觉到不好的时候告诉我们。这样还是很好的,即使查出来没什么毛病。我们也不要责怪他们,因为老人们对身体看得很重。


我们真就应该自觉的关心他们。我觉得面对父母们说自己身体不舒服的情况时,你应该认真对待,告诉父母身体有不适的情况下一定要通知你。只有这样,才能防患住疾病缠身,才能让老人安享晚年。


伊春美食美客


听楼主的描述,感觉母亲不是在装病,而是得了疑病症,也称疑病性神经症,指某个人总是担心或相信自己得了一种或几种严重的疾病,甚至会出现相关的躯体症状,从而反复要求就医,哪怕经过全身检查和医生的再三保证身体正常,也无法消除他们的疑虑,仍然要隔三差五的去医院,如果不去,就会进而产生抑郁、焦虑等症状。

一般来说,孤僻内向、敏感脆弱、暗示性强的人更容易患上疑病性神经症。或者老人知道了自己的新朋好友因为某种疾病死亡,也会怀疑自己得了病,比如亲戚因为肝癌去世,就会觉得自己的肝也不舒服等。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一个人如果年龄大了,身体各个器官的功能肯定跟年轻时没法比,可是老人自己其实是没有做好心理准备的,从而觉得自己是不是哪里出问题了,要不怎么经常这里不舒服那里不舒服呢?还有一个影响因素就是更年期,也可以查查是不是更年期综合症。

因此,如果母亲是这种情况,首先我们要理解母亲,要耐心倾听母亲的唠叨,同时也要拿出相关的证明,斩钉截铁的告诉母亲一定没事,自己会一直陪着她。要母亲知道,她现在这种情况是一种心理障碍,很多老年人都会有的,还要解释清楚,心理障碍不是精神病,只跟身体生病了一样,很正常,一定要解释清楚这一点,因为很多人宁愿身体生了重病,都不愿意别人把自己当成精神病。


希朴羊


从你的描述可以看出母亲没有身体器质方面的疾病,那就建议考虑一下心理层面的问题,而不是一味地说母亲是在装病。即使母亲是在装病,作为子女,也应该寻找到她装病的原因,而不是把医院的无病诊断当作母亲装病的“罪证”,甚至是指责母亲的行为。

一方面,母亲想要得到关爱。在子女长大后,把精力都用在了自己的工作、生活和社交上,而给予母亲的时间却是那么的微乎其微。母亲,作为对孩子付出最多的人,因为孩子离开身边而担心、焦虑。不能像过去一样全身心地照顾子女的生活起居,对她来说,会有一种无所事事甚至无助的感觉,特别是全职妈妈,体力劳动是少了,但心理负担却重了。她们日思夜想着让孩子回到身边来、住到一起来,能够为一家人做一顿可口的饭菜是母亲的期盼,可是又有多少子女能够及时实现她的这个愿望呢?

于是,她就会想一些能够让孩子回到身边的办法,生病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因为无论工作有多忙,只要母亲身体不好了,子女就会尽最大努力克服一切困难回到她身边、带她去看病。子女们要明白母亲是在通过这样一种极端的方式释放她对自己孩子的思念,同时也是她用来检验子女是否爱她的方式。

这种情况的话,就需要我们多关注母亲,常与她一起聊聊家常、常对她说几句甜言蜜语、常向她说说自己的生活和外面的世界,鼓励她进一步丰富自己的生活,让她对我们的爱找到出口,也让她能感觉到来自子女的爱,她的所谓的“装病”就会自愈的。小时候,哪个孩子没有通过耍赖、“装病”来实现自己目的的经历?无论孩子用哪种方式,母亲都会接纳。如今,她老了,如果她真的是通过“装病”的方式引起儿女的关注,也是无可厚非的。这种现象也说明子女们还需要提升“孝”的行动力,“孝”不是挂在嘴上说说就可以的,也不是物质和金钱能够代替的。愿天下少一些通过“装病”实现见子女一面的父母。

另一方面,母亲需要心理治疗。母亲并不是装病,她是怀疑自己有病。疑病患者会毫无根据地认为自己犯了严重身体疾病或不治之症,因而到处求医,即使通过一系列详细检查和多次反复的医学验证都不能纠正其歪曲的信念,有的虽然也明知道自己没有病,但就是无法控制自己。严重的患者会认为“内脏已经腐烂了”,“本人已经不存在,只剩下一个身体空壳了”。这种症状在更年期和老年的精神分裂症期。所以有必要带母亲去医院的心理科检查一下,根据情况确定治疗方式,不能总是认为是母亲在“装病”了,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疑病情况会继续加重。这种状态下的母亲是非常痛苦的,她并不是主观故意要折腾自己的孩子,而是她也控制不了自己,如果此时,她得到的不是子女的关怀,而是各种指责,对她是更大的伤害。

你的这个问题给为人子女者都提了一个醒:在父母逐渐老去时,作为子女一定要有反哺意识,要分出一定的精力来关注和爱自己的父母,让他们有安全感、有感情依靠,只要他们感觉到了来自孩子的爱,身体和心理疾病都会远离他们的。我们也要有一颗感知父母的慧心和一双观察父母的慧眼,要随时能够感知到父母的心理需求、能够观察到来自父母身体的信号,让“你陪我小、我陪你老”不只是一句口号。

作者:陈晓云(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韦志中心理学网校婚姻家庭与女性心理系系主任)、荆凤芹(韦中心理学网校学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