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同樣統一了日本,為何豐臣秀吉死後諸侯再次戰亂,而德川家康死後卻依然有穩定的統一政權?

鶴遊煙


其實,因為中國古代長期的中央集權的官僚主義傳統,普通人對於理解古代日本的武士時代,是需要繞很大的彎子的。


就統一日本而言,豐臣秀吉的武家政權是一個類型,而德川家康的武家政權是另外一個類型,並不能完全等同。

武士階層的產生,本身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是脫胎於日本的公卿世襲體系+律令國制度的平安時代舊制。

平安時代的天皇統治,在成文法和禮儀、文化上,大量吸收了唐代的內容,但是日本的開發程度遠遠比不上當時大陸上的唐帝國,以甚至無法實現全面、徹底的流官制,而只能採用類似魏晉式的世家門閥世襲體系,而這種世襲,甚至被律令、慣例所確認,當然,這和唐代政治體系本身就開著口子有關,晚唐其實也走向了世家大族把持中樞的路。

這之後,天皇和公卿貴族豢養的“家丁”,也就是武士,因為上述管理體制下,世襲貴族的城居化脫離封地,而逐步實際佔有了他們理論上擁有的土地。

這個進程在中國歷史上也有,就是所謂春秋時代家臣控制卿大夫,典範就是陽虎,這貨甚至做了魯國的執政。

武士的百花齊放,最後把主人天皇、公卿們弄成了小圈子裡的“囚徒”,大世界歸他們了。

而戰國時代結束時,武士世界也已經進入了由“大封建”走向“官僚封建”的時間卡口。

現實是,豐臣秀吉的武家政權,採取的是通過擔任關白、太政大臣的路線是進入日本公卿體系,以高階公卿的角色來管理天下的武士,進而“大封建”令大名臣服自己的方式,並將自己的舊部分封到日本各地成為大封建的“釘子”,監視與自己關係較遠的諸侯,這種形態類似於西周初年的分封。

而德川家康的武家政權,實質上是採取“幕府天領”官僚化,外樣大名“小封建”的方式,用之前滅亡豐臣政權的軍事優勢,粉碎大諸侯,眾建小諸侯,形成官僚中央對小封建諸侯的強幹弱枝的態勢,這種形態類似於漢文帝將齊國一分為7、將淮南國一分為3之後,漢廷與諸侯王的關係。

其實,豐臣秀吉的政權體系不是不能維持,卻缺了一個“核心”,他死了之後,沒有一個有足夠威望的“周公”來攝政,石田三成自然是不行,最後留下來的最強悍的“五大老”老大竟然是德川家康,這等於是王莽篡政了,自然也就等不到周成王了。

而德川家康的政權靠著他的長壽,以及譜代家臣(小分封的諸侯)的守護,官僚中央凝聚力很強,又不存在其他超級大名的挑戰,自然就比較容易地度過了政權最初的危險期。


劉三解


體制問題。

豐臣秀吉所建立的實際是一個文官政權。因為各種原因,豐臣秀吉沒法就任徵夷大將軍(各強勢大名實力強大不支持,秀吉本人不是源氏和平氏後裔等等),所以秀吉走了一條歪門邪道,選擇擔任關白這個文職,企圖擺脫身份的束縛建立一個如平安時代一樣的文官政權。

但這個體制並未得到武士們的認可,武家的權利來源是徵夷大將軍,武士大名們效忠的對象也只可能是徵夷大將軍,不可能去服從文官的領導。秀吉本人在世時可以壓制武家的不滿,因為他本人就是武家出身,但秀吉一死,體制問題馬上就爆發了。

結果就是豐臣家成了怪胎,看起來豐臣家既是武家也是公家,但武家不承認他是武家,公家也不承認他是公家。既然豐臣家不是武家,那大名們其實就對豐臣沒有效忠義務。沒有效忠義務,那豐臣家的命令就不用遵守了。這種混亂的狀態給了德川家康上下其手喧賓奪主的機會。

關原之戰前,德川家康很聰明的將奪取豐臣江山的一場戰事描繪成了豐臣家的內戰,弄的豐臣家臣人心大亂。如果德川打出奪取豐臣家江山的旗號來,那肯定豐臣家臣都得團結一心來和德川家拼命了,但德川是以豐臣家大佬的身份打出清君側的旗號,很多本來效忠於豐臣家的家臣就因為對石田三成不滿而加入了德川一邊。他們以為只是一場豐臣家內部的派系爭鬥,結果稀裡糊塗上了德川的賊船。關原之戰中,德川的主力在秀忠的帶領下困在東山道遲遲無法趕到,整個戰場上不管東軍還是西軍其實都是豐臣家的軍隊,血戰之後不管誰勝誰敗,豐臣家都是一蹶不振了。

後邊的事情就簡單了,消滅了豐臣文官派,削弱了豐臣武將派,德川家康直接讓朝廷任命自己當了徵夷大將軍。這個時候體制就起了決定性作用,徵夷大將軍是正統的武家統帥,家康當了徵夷大將軍,自然全體大名都必須向其效忠。面對實力毫無損傷的德川大軍,豐臣舊部們連屁都不敢放一個,只能乖乖向新的徵夷大將軍宣誓效忠。後邊的大阪之戰就完全和打著玩一樣了,徵夷大將軍發佈出兵命令,全體大名自然出兵聽從指揮。反觀豐臣這邊,雖然發了檄文,但基本上沒有大名站在豐臣這邊,能趕來的都是沒有主家的浪人,畢竟雖然曾經有主僕情誼,但大名們都是有身份的人,不能違法亂紀是不是。

等到德川家康死後,一方面德川家已經控制了日本大部分領地,一方面也是體制上大名對徵夷大將軍在法理上的效忠,再也沒有諸侯叛亂髮生。


三隻腳的大大烏鴉


你好!我是冬眠蛇,由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希望多多關注!



首先看政策。豐臣秀吉本是百姓出身,他能在等級制度森嚴的日本脫穎而出,成為天下人,不僅有著高人一等的智商,而且運氣也是超級好。在當時看來,能統一日本的就是戰國強人,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的上司織田信長,但織田信長意外的在本能寺事變中被殺,豐臣秀吉才有了機會當了一把手,所以這是一個順勢行為,豐臣秀吉的出位是織田信長本身的延續,所以統一後大致的政策也如織田信長的政策的發展和補充。這種統一,摻雜著大量的地方獨立勢力,大家只是或受恩於豐臣秀吉,或迫於豐臣秀吉勢力大而臣服,並未做成中央集權式的那種國家,所以有著巨大的分裂隱患。



豐臣秀吉政權內部文臣武將兩派矛盾尖銳,以石田三成為首文官派和以加藤清正為首的武將派不可融合,在豐臣秀吉,前田利家死後,這種矛盾激化,最終導致分裂。



德川家康在中央和地方都有很大權勢,最終尾大不掉,而豐臣秀吉活著的時候未能處理好這一問題。



豐臣家人丁單薄,後續無人。這才是最大的問題!由於豐臣秀吉的原配寧寧無法生育,導致豐臣秀吉的子嗣稀少,雖然側室有過孩子,但很可惜夭折了, 最後是茶茶給他生了兩個,其中只有一個養活了,可惜那時候豐臣秀吉已經老了,孩子卻太小,還沒有實質上的交接,豐臣秀吉就死了。這如同他的孩子像小孩一樣抱著一塊大元寶走在鬧市中,成了各地藩主惦記的對象。



相比較德川家康就完美多了。關原之戰後,德川家康取得了實質上國家的領導權。他活的歲數很大,他只比豐臣秀吉小五歲,但豐臣秀吉死後,他又多活了將近二十年,老天太偏愛他了。所以他有時間把豐臣秀吉這個鬆散的政權變成集權政權。首先他規範了公家和武士的行為準則,把地方大名分為親藩,譜代和外樣大名三種,大部分地方藩主都是自己的兒子或自己的幾代家臣,沒有關係的大名很有限,這就有效控制了地方造反的可能性。



而且德川家康子嗣很多,就在豐臣秀吉死後,他都58了,還能一個勁的生,繼承他大位的是他的三子德川秀忠,在他死的時候,德川秀忠都近四十歲了,政治經驗老道,加上老爹給他制定好的政策,他得以順利接位。所以德川幕府之後比較穩定,一直延續了二百多年。


史書上冬眠的蛇


第一,德川家康命長。

第二,德川家康兒子多。

第三,德川家康家底厚。

這不是開玩笑,聽我一一道來。

豐臣秀吉生於1537年,卒於1598年,活了61歲。德川家康生於1543年,卒於1616年,活了73歲。

多活12年,不算太大的優勢。但是,如果考慮到他們是同一個時代的人,同一個遊戲場內的競爭者,我們不難發現,比豐臣秀吉年輕而且命長的德川家康,實際上多了18年的時間來修建自己的大廈(1616-1598=18)。

豐臣秀吉窮盡一生的時間,勉強統一了日本。但是,封建割據的狀態,沒有實質性的改變。在他的統治下,德川、毛利、上杉、伊達、前田、蒲生等旁系大名,都擁有大幾十萬石甚至上百萬石的領地,德川家更是高達兩百多萬石。豐臣秀吉,充其量不過是天下大名的“共主”而已。如果假以時日,以豐臣秀吉的手段和耐心,他是能夠將這些大名都收拾得服服帖帖的。無奈,老天爺沒給他這個時間。

德川家康就不同了。1600年的關原之戰後,他便基本控制了日本的大局。1603年,他任徵夷大將軍,創立德川幕府。即便從這個時候算起,到1616年,他有整整十三年的時間來鞏固自己的統治。在這期間,毛利、上杉、前田等顯赫家族,都被他大大地消減了封地,淪落為二三十萬石級的二流大名。這些消減的封地,自然是落入德川家的口袋,形成了德川一股獨大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兩百多年幕府統治的基礎。這是第一點。

接著說第二點,豐臣秀吉的兒子少。豐臣秀吉一生,生了三個兒子,但是前兩個都幼時夭折。第三個兒子秀賴,豐臣秀吉死時才五歲。五歲的孩子,顯然是不能理政的。豐臣秀吉為此建立了一套“五大老”與“五奉行”共同執政的行政體系,想通過權力制衡來確保秀賴的地位。而五大老之首,便是德川家康。在這位老奸巨滑而且實力雄厚的大老面前,再完美的體系也只是一個空架子。如果豐臣秀賴大十歲,基本能夠視事,情況或許也不會太壞。可他實在太小了,生母澱夫人又缺少政治智慧,所以只有任德川家康宰割。相比之下,德川家康卻是一個成功的父親,連帶私生子,一共生了十六個兒子。德川家的基業,不至於因為後繼乏人而坍塌。

第三點,兩個人的起點不同。豐臣秀吉是白手起家,而且是貧民出身,可謂赤條條地來。德川家康出身小大名,雖然童年也很不順利,長期被作為人質扣壓於織田家和今川家,但是他有一批忠心耿耿的三河武士,這是他得以坐穩天下的重要基礎。在德川家康最艱苦的時候,這些武士始終沒有放棄他。甚至當他作為人質的時候,這些武士還在省吃儉用,為他積聚糧食和金錢,等著他回來東山再起。這是歷史形成的主從關係,幾乎牢不可破。德川幕府建立後,這些武士成為譜代大名,也是幕府統治的基石。而豐臣秀吉呢,在他漫長的人生歷程中,確實也交了不少朋友,培養了不少家臣,可是畢竟沒有時間的沉澱。當豐臣秀吉在世的時候,這些人對他俯首帖耳,甘效犬馬之勞。等到他一死,這些人的忠義也就到頭了。福島、加藤之流,哪一個不受豐臣家的養育之感?德川家康圍攻大阪,逼死豐臣秀賴的時候,又有誰敢出頭為秀賴說一句話?

所以,說起來是個現實得不能再現實的故事:出身好、命長、兒子多的德川家康,打敗了出身不好、命短、兒子少的豐臣秀吉。


龍鎮


就不給你找網上抄的的,本人對歷史有些先8興趣就說說自己的見解。

秀吉集團在秀吉死後瓦解的原因

1、秀吉出身貧寒,弟弟死的也早,自己就一個親兒子,缺少一門眾也就是宗親的支持維護。

2、秀吉崛起太快,依靠政治能力和個人魅力吸收了大量人才,這些人才忠誠於秀吉但對他的兒子卻缺乏忠誠(能力越大野心也越大)。

對於以上兩點危機秀吉也意識到了,作為應對手段秀吉收養過繼了大量義子,再通過聯姻手段短期內擴大一門眾,但效果一般。在關原之戰集中體現了出來,小早川秀秋、結城秀康、加藤清正、福島正則四人都是秀吉義子。

3、繼承人問題,秀賴不光年紀小,母親茶茶是側室而且和寧寧關係極差,導致缺乏在豐臣集團內部威望很高的寧寧支持。不光如此茶茶本身年紀小有身世坎坷,對戰爭有極大的恐懼(父母和繼父都慘死)在政治上極為短見。

4、託孤輔政之人的問題,石田三成被選為託孤之臣也是勉為其難,即是因為三成的忠誠和清廉也是沒有其他的人選。(弟弟和竹下早死、黑田野心太大)

5、名義問題,雖然秀吉基本統一日本但實際上對東部和西部影響都有限,而且秀吉最高官職是關白,是文職,遠遠沒有幕府將軍控制天下武家的權利大。(原本秀吉想在對朝鮮戰爭勝利後就職幕府將軍,但是因為明軍援朝導致苦戰後失利)。

德川家康能統一日本後代控制日本上千年的原因。

1、命長。(能力比自己強的都死了)

以上純手打加自己見解


大叔糖哥哥


德川家的直屬領地多,也有一批忠實的譜帶大名實力較弱只能依附幕府,而豐臣家沒有忠實的譜帶,也沒有廣闊的的領地;幕府將軍作為武家的最高統治者統治日本已經有接近千年的歷史了有深厚的傳統這種模式被諸大名普遍接受,而關白統治武家大名這種模式不被廣泛認可;德川家為了長治久安制定了一系列規範約束大名


弘揚俠義道


第一,豐臣秀吉本身就是農民,沒有勢力背景,沒有世世代代的家臣,豐臣家沒幾個有本事。關白秀次叫秀吉滿門抄斬,關原戰神秀秋,是個糊塗蟲,其它的幾個養子,比如福島正則,加藤清正,魯莽粗暴,政治白痴,讓德川家康耍得團團轉。

第二,豐臣秀吉根本沒有真正統一日本,不過是部落聯盟。秀吉一死,豐臣政權基本垮了。德川家康打贏關原合戰後,天下基本上是德川家。德川家康慢慢削藩,幾個強勢大名,比如毛利家,上杉家,豐臣家,都嚴重削弱實力,元氣大傷,基本上日本沒人敢挑戰德川家康了。

第三,德川家康手下人才濟濟,兒子眾多,忠臣良將都保護著德川幕府,沒人叛變。相比而言,豐臣秀吉一死,豐臣政權的重臣和大將都投靠了德川家康。除了忠臣石田三成孤軍奮戰,最終敗亡。

第四,天下思定,人心思安。

戰國都打了二百年,大家都疲了,不想再打了。何況德川幕府還不錯。日本從此閉關鎖國,過了三百年太平日子。


笑傲侯


雖然中國是英雄不問出處,但戰國時期的日本還是等級制度嚴明。出生就決定了後面的很多事情,包括各大名服不服你,是心服還是口服,還有貧民出生就沒有自己的普代家臣,這對於後期關原以及大坂各勢力的站位與支持以及兵力和地利的掌握有很直觀的關係。而在一門眾的關係裡,能幫助自己的弟弟小六先走,這等同於失去前田利家一樣的左膀右臂,姐姐的孩子秀次本來被扶正為關白,也是豐臣家的繼任者,但由於茶茶生下秀賴直接導致秀次的滅門,這也造成了他兄弟被過繼的小早川秀秋最後的反水,以及正室寧寧夫人跟茶茶關係的決裂。而福島正側和加藤清正等人都是由寧寧帶大的,再加上打朝鮮這幫人本就對石田三成等人不滿,老奸巨猾的德川利用了這一點,取得了正室夫人的支持,也就贏得了福島加藤等人的關鍵站位,剩下的藤堂和黑田等都是跟著帶頭大哥混的馬屁精也就一鍋端了。那麼假設正室寧寧是隻下蛋的雞,那也就沒福島加藤這些養子啥事了,但也可能又派生出秀吉死後正室與側室孩子爭天下的局面,所以猴子才不得不忍痛幹掉秀次,好表明其它人以後都一心扶持秀賴登基。而正是由於寧夫人沒有子嗣,猴子才迎娶茶茶,才立了秀次又廢秀次等製造一系列晚年昏頭事件。而茶茶又非常爭氣,面對殺父仇人居然被這個全日本最有權勢的人弄的神魂顛倒,先後生下都是兒子,不過先生的又早夭了,這讓晚年得子的猴子悲憤無比,一度頹廢到關自己緊閉,絕食,受這麼大刺激的掌權人最後決定出擊朝鮮,表面上都以為這是當家在轉移注意力,重新回到王者風範,實際上猴子是在想著法的削藩,豐臣畢竟沒有像先烈武田或織田那樣用武力統一全日本,而靠的更多是謀略和金錢的拉攏。大名們迫於形勢先後成服,但都在積蓄力量等待時機,所以只有通過攻打朝鮮這個宏偉藍圖讓各大名出兵,有錢出錢,沒錢出力出人,這樣各地方勢力就不可能養精蓄銳有機會謀反了。看是一食二鳥之計,但也埋下了文武派的對立情緒。這些就能解釋清楚為什麼關原之戰,各大名的站位問題了。然後老烏龜高超的外交手腕還遠遠不止這些,對壓在頭上的五大佬五奉行制度那是要堅決想辦法去掉,在前田死後,制衡他的最大難題已破,而後政治白痴石田三成被武鬥派追殺到老烏龜家,還是由老烏龜出面擺平,條件當然是讓三成卸任手裡工作回家養老送終。又打著被刺殺的幌子把前田家繼位人逼卸任並減少俸祿。當然這些都是老烏龜一手策劃的,趁著秀賴年幼無知,輔佐秀賴的一個個實力派和忠臣倒下了,剩下增田長勝等無論地位和實力完全不足掛齒,並還不斷策反拉攏秀賴身邊的人,如織田老匹夫,片侗且元等人,弄的茶茶最後身邊僅剩大野這種級別的重臣可用,如果不是日本第一兵真田還在這邊根本不用打,直接就掛白旗了。但就這樣這倆母子都是老狐狸掌中玩物,又被騙的拆掉真田修駐的所有防禦體系,直接一鍋端掉了香火。在滅掉豐臣家後家康也不斷在削弱毛利,上衫等勢力。這樣到了後期除了自家勢力外,和聯姻的獨眼龍家外也就沒有什麼能威脅到德川政權的幫派了。當然這樣還並不保險,繼續削番讓各大名把修築自己家園的錢都投入到大寺院的建設和自己家的行宮二條城和本丸的建設上。再把不聽話的福島等罷免了,自己家臣裡勢力越來越大的本多父子也都想著辦法查處了。這樣既把一切有危險的異類剷除掉,又給天下感覺法律嚴明,任何人都不可不按幕府的法治來辦事。最後吸取太閣的教訓,臨走前再把子嗣的繼任權佈置好,由年齡最小的三個兒子保駕護航自己的孫子,就是著名的御三家,以後要是沒生兒子就在這三家裡挑選,反正都是自己的正統血脈,包括皇室血脈全都是德川家的。這樣完備的制度和控制力延續了兩三百年才被新時代取締。


總是開不了口讓她知道


豐臣秀吉統一日本的時候沒有擔任日本武士領袖徵夷大將軍,日本是武士集團統治的國家,徵夷大將軍是最高武士,豐臣秀吉出生平民,各國大名是屈服他的個人威望之下,在尋求支持時候各大名名義上都是支持,就是不表態讓豐臣家開設幕府,所以豐臣秀吉轉向公卿集團,想要另立山頭,對手下文臣大力提拔,五奉行就是例子,這一舉措讓武將集團大為不滿,導致文武不和,文武不和才是豐臣家覆滅的最致命的原因。再加上一統天下的過程中豐臣秀吉大部分都是迫降各路大名,只是削減了一部分領地,分封領土的時候又分給了文官,武將覺得功勞與獎勵不公平,所以豐臣秀吉才入侵朝鮮,結果又失敗了,加上自己早死,沒幫助秀賴建立威望,名不正則言不順,秀賴又沒有秀吉的手段讓各國大名臣服,手下集團馬上就分裂,關原之戰就是豐臣家的內亂。加上德川家康在豐臣秀吉一統日本過程中是敵對,而且秀吉在軍事上沒有佔什麼便宜,是利用政治優勢逼迫德川家降服的,所以導致死後隱患爆發出來

德川家康則是維護武士的利益,對公卿是打壓態度,再加上自己實力雄厚手段厲害,各國大名後期都無力抵抗,而且德川家是源氏後裔,擔任將軍則名正言順。主要他活的久,在幕後幫助兒子十幾年才死,那時候他兒子秀忠都擔任了十幾年將軍,所以德川幕府得已平穩延續


我是隔壁小王


被稱為人中豪傑地豐臣秀吉所建立起來的基業為何在他死後不過17年,就灰飛煙滅了?

一般說法,無非兩種。其一:是由於豐臣秀吉所建立起來的豐臣政權本身就不是一個完全的統一體,除此之外,他是一介農民出身,所以沒有像其它的統治者那樣擁有眾多的譜代家臣,即代代都侍奉自己家的老家臣,以至於造成了根基不穩。其二:最大的原因就是秀賴繼位的 時候過於年幼,這才讓德川家康有了可乘之機,被奪了家業.

這兩個說法固然有其道理,但只是流於表面,未及深入。日本這個國家,自打有了各式各樣的大名的那一天起,一直到明治維新後廢藩置縣為止,都不曾“完全”的被統一過,德川家康所建立的江戶幕府在行政劃分上爺不是鐵板一塊,德川幕府下,依然有伊達政宗,有島津忠恆,有藤堂高虎,還有等等其它大名!這能說是“完全”統一嗎?這仍然是各種意義上的分裂和自治,只不過各大名得在中央政權之下自治罷了。

再說家臣,自戰國一亂,全日本的風氣都變了,別說家臣了,就是親兄弟之間為了利益也有翻臉動刀子的,更何況家臣弒主在戰國也不算新鮮事兒了! 更何況事實證明豐臣秀吉的幾個家臣確實很給力,像石田三成,像片桐且元,就算是加藤清正和福島正則等人,雖說是傻了點,如果沒有德川家康從中作梗,豐臣家的武功派和文治派最多也就是互相看著不爽再吵架打架而已,斷然不會弄到各拉十萬大軍跑關原開打的地步!

至於豐臣秀賴年幼,這也不能算是個說法,要知道在江戶時代,十來歲當將軍的娃娃有好幾個,可也沒見哪個就變成秀賴那副德行!

歸根結底:豐臣家的滅亡,雖說從表面上看有著各種各樣的理由和因素,但如果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話,你就會發現,這眾多原因中最大的、最根本的那個,其實是出在豐臣秀吉身上。 豐臣秀吉從最開始的時候就走錯了路,那就是侵略朝鮮!

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日本國內形勢其實快垮了!因為沒了戰爭,所以從作戰用的盔甲一直到草鞋,訂單逐漸減少,甚至消失。至於鐵炮大炮刀槍劍等兵器的販賣,也因為豐臣秀吉的狩刀令而幾乎絕跡。運輸業也變得後繼無人,馬商,造城的工匠,木材商等等原本在戰爭時屬於十分熱門的行業,現在也紛紛出現了失業者,變得無人問津。 當然最大的失業者還是手裡拿著刀的職業軍人:武士!

失業率的上漲導致了無所事事的人口變多,沒了工作也就沒了收入,他們必須餓著肚子,當然很多人不甘心自己餓著肚子,於是就形成了一個新的社會問題,那就是治安問題惡化! 治安問題對於一個新生的政權來說是個大問題,處理不好就會觸及根基,然而經過百年戰亂的日本,誰也沒有能力或者說經驗去解決它。除了一個人,他就是石田三成,在經過苦思冥想後,三成相處了一個短平快的辦法,那就是發動一場新的戰爭,奪取新的領地!所以他們選中了朝鮮!

這場戰爭讓豐臣秀吉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其中,從而使得很多本該做的事情都沒法做或是來不及做了,比方說約束一下地方大名,或是想辦法均衡一下武功派和文治派的矛盾等等。但是這場戰爭還未結束,豐臣秀吉就死了。 七年的侵略朝鮮戰爭確實緩解了國內的矛盾,同時還引進了相當多先進的技術,可這些是帶給日本的,並不是帶給豐臣秀吉政權的。豐臣家得到的只有一群搶肥了自己並且相互之間虎視眈眈的大名門,還有躲在角落裡等待時機的德川家康。

既然出兵朝鮮,企圖用戰爭的形勢來化解國內危機是導致豐臣家滅亡的關鍵,那麼秀吉當時應該做哪些功課,才能避免這場危機的發生呢? 接下來這個問題既然豐臣秀吉做不好,那就由德川家康來解決。

在滅亡豐臣家之後,德川家康立刻就將工作重心轉移到加強幕府權威以及統治力度這兩個方面去了。 所謂強化統治力度,就是把一切不利於統治的因素給消滅或者無限削弱。幕府統治的障礙,大致分為三個方面:宗教、朝廷和武士。對應的就是三種人:和尚僧侶、王公貴族以及諸侯大名。

這三種人之所以會成為幕府的心腹大患,就是因為他們同時和一種東西扯上了關係,那就是土地。有了土地就有了錢,有了錢就有人,有人就能鬧騰。

所以要想除掉這三個心腹大患就必須從根本上掌控土地。但是一夜之間把全國大名的土地全部收歸幕府所有顯然是不現實的,所以德川家康選擇了另一種方式:控制土地的所有者,也就是大名。 控制的手段有三種:法,人,錢。

法,就是《武家諸法度》 也稱元和令。這部共有13條的法律對全日的大名通用,並且從12個方面制約他們。這12個方面也可以用12個字來概括: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喪嫁娶。

人,就是人身自由,以及人質的意思。德川幕府開創了參勤交代制度,具體說來就是讓全國所有的大名每年都來江戶幫助將軍工作。不僅如此,還讓各個大名的老婆孩子都留在江戶做人質,每隔幾年才能回自己的領國一次,至於世子,就更慘了,不到了上一代大名死的那天,是不能回去的。

錢,這項政策主要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叫天下普請,也就是支援幕府建設,幕府要造城了,大名出錢,幕府要修理河道了,大名出錢等等。第二部分其實就是大名在江戶參勤交代時候的生活費,這筆錢的數目比幕府修路造橋更厲害,基本上是自己領國年收入的百分之四十到六十左右。

王公貴族:由於日本的王公貴族本身能力和實力有限,所以控制起來並不像大名那樣複雜。德川幕府只頒佈了《禁中並公家諸法度》的法律來限制他們的行動,不要求公家參勤交代或者給人質。 然而,這部法律限制的並非單單是公家,最終針對的,其實是天皇。總數為17條的《禁中並公家諸法度》裡,第一條就規定,天皇的值得是:研究學問,而公家的職責,就是幫助天皇一起研究學問,說白了,就是大家一起混吃等死。

和尚僧侶:日本的和尚從來都不是省油的燈,最好的例子就是本願寺家族操控的一向一揆,給日本各地大名都帶來了無窮的痛苦。日本和尚之所以如此囂張,關鍵原因還是我們之前提到的他們手中有土地! 但是想要剝奪和尚的土地確實很難,畢竟宗教的影響力是巨大的。

所以繼《武家諸法度》和《禁中並公家諸法度》之後,幕府又頒佈了《寺院諸法度》 在這部法律中,主要針對的是三方面:第一,一切事務由幕府管轄;第二,各寺院的住持以及象徵著日本僧侶最高級別的“紫衣”資格證書,其認證規則和人事安排都由幕府制定並執行;第三,幕府將定期舉行各種考試,讓高級僧侶撰寫論文,並以文章的優劣來評定該僧侶的俸祿。總之如果有和尚敢亂來,一律剝奪一切資格。

自此,德川幕府的統治才算穩固下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