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9 2018年中高考趨勢告訴你:孩子的這些能力需要重點培養!

2018年中高考剛剛落下帷幕,隨著北京教育改革的推進,今年的中高考有著許多新變化、新趨勢,這些趨勢對未來如何培養孩子,培養什麼樣的孩子,具有直接的引導意義。

未來應該重點培養孩子的哪些能力,《現代教育報》對話北京教育系統的多位專家,請他們結合中高考中考查的重點能力來進行解析:未來,孩子的這些能力不可或缺。

閱讀能力是考查的第一關

對於走出中高考考場的孩子們來說,家長們的第一個問題往往是“都答完了嗎?”不管考得如何,能把考卷答完才是成功的第一步。而近年來中高考越來越重視對考生閱讀能力的考查,這體現在閱讀量逐年增加和出題難度的提升上。

從2015年開始,北京高考語文試卷的一個突出的特點是文字量大增,考生閱讀能力成為試卷考查的新看點。與前幾年相比,現在北京高考語文試卷增加了近兩千字的閱讀量,而且在理綜、文綜、文科數學等多個學科中題面閱讀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這就要求孩子能快速閱讀,準確地把握住題幹意思。

北京高考語文評卷領導工作小組副組長、北京大學中文系副主任宋亞雲介紹,2018年的語文試卷的整體閱讀量雖然比去年少了200字,但是從出題形式上看,考查得更靈活,難度上有所提升。

在2018北京中考中,也體現出同樣的特點。北京教育考試院專家認為今年的試卷在“多讀書”方面加大了力度。例如,古詩詞閱讀作為獨立板塊第一次進入試卷,重點考查學生對古詩內容的理解,以及與本首詩相關內容的積累。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特級教師王彤彥指出,“古詩文閱讀、名著閱讀更關注的是學生在實際閱讀中的真實獲得,以及在此基礎上獲得的啟迪,力求使多讀書、會讀書、善思考的學生得到充分的展示。”而2018年中考英語試題閱讀理解在選材上,注重高標準,突出“寬”和“泛”。

所選素材題材豐富,體裁多樣。所以讓孩子多讀古今中外的各類讀物,特別是經典讀物,就顯得尤為重要。這種對閱讀能力的注重,應該放開功利心,更多地從孩子未來核心能力培養的角度出發。讓孩子大量廣泛地讀好書讀經典,同時提升閱讀速度和閱讀質量。

宋亞雲還對媒體說到,今年高考進一步加大了經典名著的考查範圍,也更注重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考查,考查學生的觀察和思辨能力、分析與表達能力。這意味著孩子不光要通過重質重量的閱讀來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還要帶著思考和感受來閱讀,能把閱讀能力內化成思考能力。

2018年中高考趨勢告訴你:孩子的這些能力需要重點培養!

再學不好傳統文化就輸定了

今年的中考一結束,孩子們就大呼這次考試是“得傳統文化者得天下”,各份試卷都體現出濃濃的中國味。比如北京中考數學卷的第8題以老北京城一些地點的分佈圖為背景,考查學生對於在不同座標系下點的相對位置的不變性的理解。

英語寫作二選一的題目中,一道題是讓考生給交換生Peter寫郵件邀請他參加京劇講座,並向他做簡單介紹;一道題是讓考生以“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中華美德為主題寫一篇短文參加徵文比賽。數學和英語尚且可見傳統文化的痕跡,更不用說2018北京中考語文卷簡直滿目皆是傳統文化,不光首增古詩詞閱讀板塊,二選一大作文中就請考生任選一處古蹟或一件文物,將“____,讓我心生敬意”補充完整,構成題目,寫一篇文章。

據北京教育考試院介紹,2018北京中考語文在試卷整體設計上,以弘揚歷史文化為主題,從圓明園的歷史到“為國盡忠”的美德,從博物館介紹到傳統民間藝術,從古人的讀書方法到記敘歷史古蹟,都是在彰顯歷史味、文化味,引領學生走進歷史文化,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今年的中考物理試題也滲透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選用了“立春”“白露”等四個節氣以及篆刻、編鐘等古代的科技成就,作為素材背景等。

2018北京高考也一以貫之地體現了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如在北京高考英語卷中,傳統文化的相關知識和內容滲透進各種題型,從單項填空中的絲綢之路、中秋節,到大作文中的向外國友人介紹中國茶,都體現出用英語來講述中國故事這一核心。

而宋亞雲說跟去年相比,北京高考語文試題古詩文默寫題由去年的6分增加到8分,其中最後一道小題要求考生根據情景填入兩句恰當的詩文。這不僅要求考生要準確地背誦和默寫古詩文原句,而且要求準確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以及它使用的場景,這就要求考生不僅僅停留在死記的階段,而是要學以致用、活學活用。

中高考對傳統文化的考查都更加註重深入的理解和表達,這就意味著傳統文化知識和古詩詞運用要從瞭解、知道上升到能活學活用的地步,不僅用中文能表達清楚,更要做到能用英語流利介紹。

能真正將傳統文化知識內化成自己精神力量的考生,有能力靈活運用的考生,在未來的考試中將具有很大的優勢,且對孩子素質和能力的提升也具有深遠的意義。北京教育改革和新一輪課改都釋放出一個重要的信號,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引導其繼承中華優秀傳統將成為培養孩子的重要方向。

2018年中高考趨勢告訴你:孩子的這些能力需要重點培養!

社會實踐能力必不可少

2018北京中考有一個特別大的變化,那就是綜合實踐分數也計入中考文化課分數。這一變化表明孩子們不光是要學好課堂內的知識,也要關注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百姓民生,不能埋頭在故紙堆裡讀書而要走進社會課堂,瞭解、認識社會和這個時代。高考評卷專家張福彬曾說,任何題目都有導向性,一個18歲的青年,如果不關注祖國的發展,不把自己的發展和祖國的發展聯繫起來,這將會是教育的失職。

北京教育學院豐臺分院高級教師富霄菱介紹說,2018年北京市中考語文試題以圓明園和人民英雄紀念碑為主線設置情境。圓明園和人民英雄紀念碑是學生的愛國主義實踐活動基地,這些活動情境以及內容的設計與學生社會大課堂的實踐活動貼近,通過景點介紹、歷史介紹、觀看書信、欣賞郵票等實踐活動內容,將對語文學科多個考點的考查融入其中。

而中考政治試題的情境材料來自於學生身邊的現實生活,對“課堂教學對接社會實踐、學科知識聯繫社會生活”發揮了導向作用,引導學生“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除了一貫與社會現實緊密結合的語文、政治等科目外,本次北京中考數學試卷中有好幾道題都與社會發展密切相關,如第4題以被譽為“中國天眼”的球面射電望遠鏡為背景,考查科學記數法的知識以及估算的能力,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瞭解我國科技發展的現狀;第7題以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會比賽項目跳臺滑雪為背景,具有時代氣息,考查學生運用二次函數的相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第16題以全球創新綜合排名、創新產出排名、創新效率排名為背景,考查學生在圖象中讀取數據獲取信息的能力,讓學生感受到我國的創新發展水平。

而2018北京高考語文大作文就以新時代新青年為主題,請考生談談個人成長與社會發展的關係。地理試卷中以川藏鐵路建設、鄉村振興計劃、中國與多米尼加建交等現實問題作為出題背景。北京教育考試院的專家指出,中高考都具有育人導向的作用,通過考試考查的方向,用更貼近生活、社會、時代的出題視角,引導學生關注國家當下的發展,認識自身所承擔的歷史責任。

這些以現實為背景的題目著力於引導考生拓寬觀察視野,思考社會現實,主動靈活地應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學以致用,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理論聯繫實際能力。“學以致用”就是在強調孩子的社會實踐能力,能不能用學到的知識來分析和解決現實中的問題。由此可以看出培養孩子的社會實踐能力將是家庭和學校重要的一個發力方向。

2018年中高考趨勢告訴你:孩子的這些能力需要重點培養!

有獨立思考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閱讀能力提升、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滋養和社會實踐能力的推動最終都要轉化為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在日常生活的個人體驗中,思考、提煉並最終表達出來。如2018年北京高考第四大題的大閱讀《水缸裡的文學》,其中第三小題就要求考生結合自身的經歷對“凝視水缸”之類的非書本閱讀的體會,根據考生的個人體驗寫出具體的閱讀對象、還有自己獲得的體驗和感悟。

宋亞雲說這類題目要拓寬考生對非書本閱讀的理解,提升學生對於社會、自然、生活的觀察和感悟能力,同時鍛鍊學生的提煉、反思能力。這類創新型題目凸顯了對考生獨立思考能力的考查,讓學生從慣常的角度跳脫出來,發散思維、主動思考,充分調動想象力,從每個人的個人體驗出發,沒有統一的標準答案,卻有精彩的個性化回答。

本次中考數學試題無論是主觀題還是客觀題都需要學生更加註重經驗積累,多思少算,準確推斷,合理表述自己對問題的認識。北京基教研專家認為,2018年中考數學更關注學生的思維品質,考查學生的思維能力,試卷形式和內容都更加新穎、多樣。

事實上不僅是數學,近年來,中高考各科試題的開放性都越來越強,已經成為一種考題設置的必然。這些題目提供了更多的空間讓學生展開思維,從不同角度認識問題,體現出了人才培養的重要傾向,就是培養那些有思想有見解的孩子。

北京教育考試院相關專家更是直接指出,那些“胸中有丘壑”的學生才能贏得未來。可見,培養孩子的思考能力已經是贏得未來的重要前提。

2018年中高考趨勢告訴你:孩子的這些能力需要重點培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