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袁隆平的貢獻是否過譽?

何方明


一提起袁隆平,大家第一時間腦海閃現出的可能就是“雜交水稻之父”吧。稍有了解的,可能知道他還有“當代神農”、“米神”等稱號。再深入點,他還曾獲過“國家特等發明獎”、聯合國“世界糧食獎”等。有人質疑對袁隆平的讚譽過度了,有書君可不這麼認為。以袁老的貢獻之大,這些榮譽他絕對受之無愧。憑什麼這麼說呢?有書君在此就簡單地講二點。一是他為解決“吃得飽”的問題所做出的成績。二是他為解決“吃得安全”的問題所做出的貢獻。其實實現這二點可不簡單,但袁老以其畢生的精力,投身專注於人類最基本也是最重要“吃”的事業中,其敬業精神可歌可泣。

有書君先說一個小故事。雜交水稻在研究階段期間,袁隆平幾乎每天都在實驗田裡度過。有一天,他在秧田裡專注研究秧苗,他的一個學生正好路過,看見他兩隻小腿上竟趴著起碼六、七條螞蟥,看得心裡直發毛,趕緊叫了起來:袁老師,你腳上有好多螞蟥呢!喊了幾聲,袁隆平這才反應過來,略微低頭看了看,不屑一顧,淡淡地回答:螞蟥喝飽了,就會走的。

先來說“吃得飽“的問題。

中國人多地少,耕地資源更是有限, 這是基本國情。想想10多億的人口壓力,再加上沙漠化、城鎮化,日漸稀少的耕地如何能產出更多的糧食,來滿足日益增長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很顯然,提高單位產量是最有效的切實可行的辦法。而就是這個有“雜交水稻之父”之稱的袁隆平,他投身於這項研究,帶領團隊培育出了雜交水稻,讓水稻產量由畝產300公斤上升到1000公斤以上,地進行了大規模地推廣種植,在有限的耕地資源上,創造瞭解決中國人民溫飽的歷史難題,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貢獻。

此外,袁隆平又開拓了研究範圍,2017年成功地進行了耐鹽鹼的海水稻培育,其中一個品種小面積測產可達到摺合畝產620公斤。袁隆平設想將海水稻推廣種植一億畝,如果這一技術成果得到大面積推廣“按最低產量畝產300公斤算,每年將增產300億公斤,相當於湖南省全年糧食總產量,能多養活8000萬人口。”這發展前景可是槓槓的。

再說“吃得安全“的問題。

據統計,全世界每年向環境中會釋放一種有害物質,這種物質有80%以上會進入到土壤中,汙染農作物,人吃了這種農作物後,這種物質會在在人體中積存,嚴重會時會導致軟骨症,最糟糕的還會引發癌症。這種物質有個化學名稱叫“鎘”。

2017年,袁隆平宣佈了一項重大成果:在水稻育種上有了一個突破性技術,可以把含鎘或者吸鎘的基因‘敲掉’,讓水稻種子變得乾淨。因為水稻是對鎘吸收最強的大宗穀類作物,也可以說,水稻重金屬汙染類型中,鎘汙染是最嚴重的一種,此次水稻親本“去鎘”成功,袁隆平院士對人類糧食的貢獻無疑是空前的。

1930年出生的袁隆平院士,現在已是將近90歲的老人了,仍一如既往從事水稻研究。他這一生奉獻給了雜交水稻,奉獻給了人類。他說趁現在身體還過得去,抓緊時間乾點事,希望2020年能夠實現超級雜交稻大面積畝產1200公斤和海水雜交稻研發成功這兩大目標。

滿懷敬意之時,有書君衷心祝願袁老安康長壽、達成夢想。說一句掏心的話:袁老,您可是咱們的一寶啊。無論何種榮譽稱讚,有書君認為都不會過頭,你們以為呢?


傑哥的時間空隙


我怕我說出來過不了審。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這首詩我們都學過。袁老爺子的貢獻是大家有目共睹的,雜交水稻之父也是名副其實。但是非要把中國人吃飽飯歸結於是因為袁老爺子的雜交水稻,這就錯了。中國人可不是隻吃大米。但是為什麼大家都這樣認為呢?我以前也不明白,現在慢慢有點明白了。

我是90後,相信大多數跟我年紀差不多的朋友都聽過爺爺,甚至父輩說小時候沒有吃的,經常餓肚子,有的人家還餓死人等等。

在我小時候,爺爺經常用他年輕時的經歷告訴我節約糧食,碗裡不許剩米粒。我一直不明白。08年我12歲,當年出現了旱災,水災,地震,雪災。導致很多農民沒有糧食收成。我就問我爺爺,你年輕時是不是這樣子所以沒有吃的?爺爺說不是,糧食很多。這時明白了,不是糧食種的太少,而是公糧交的太多。

改革開放後,公糧交的少了,也就不再餓肚子了。

大家可以自己去查查資料和問下家裡的老人,什麼時候開始能吃飽飯的,什麼時候取消的農業稅。自己家的地裡到底種水稻比幾十年前種水稻產量增加了多少。

袁老的貢獻我們不能忘,但是如果誇大事實,一味的“聖人”化,是要吃大虧的。


拉過尤文圖特


對於提出這種觀點的人,應該送去非洲,讓他實實在在的感受一下飢餓,他才會知道袁老的貢獻有多大。80後的人沒捱過餓,根本不知道飢餓的恐怖,以前我特別不理解為什麼家裡總要有儲糧,為什麼飯吃不乾淨父母為什麼那麼生氣,直到我今年開始輕節食減肥,才知道珍惜食物,每天輕度的飢餓感讓我非常不適,不敢每天生活在飢餓中的人是怎麼度過的。體驗過飢餓才會相信易子而食不是虛構,才會瞭解溫飽的重要性。看一下電影《1942》,很真實。


惡老納


一點都不過譽


愛說的周眼鏡


一個出生貴州農村人,84年人,家裡4個人,有水田4.1畝,旱地3.5畝。我清楚的記得,在95年之前,家裡每年都要吃2到3個月的玉米飯和洋芋飯,95年之後才全年吃上白米飯,甚至糧食稍有結餘。原因有二:一是姐姐初中畢業外出打工了,家裡少一人的吃穿用度,家裡輕鬆不少;二是家裡有餘錢買農藥化肥,以前畝產4到500斤稻穀,用了化肥農藥後畝產能到7到800斤。家裡聽說過雜交水稻高產,種過一年,產量和本地品種差不多,但口感差距極大,在市集上價格要比本地大米低2毛(記得當時當地本地大米是1.2到1.3元每斤)。所以我個人覺得我家能吃飽飯真的和袁隆平沒任何關係,靠的主要是科技普及(農藥和化肥的普及),二是政府招商引資,吸引更多人去沿海地區就業(我姐外出打工),真不知道為什麼現在那麼多人把袁隆平無腦捧的那麼高,甚至是覺得他養活了全國14億人,還是說這些人豬腦子,官媒宣傳什麼就信什麼?印度土地只有本國1/3,人口相差無幾,現在的印度甚至還是農業出口大國,這難不成也是他袁隆平的功勞?

袁隆平這輩子的主要成就是雜交水稻,但這玩意吧,剛開始是一個在菲律賓搞研究的美國人提出的二元雜交理論,然後一個日本的農業專家在此基礎上提出的三元雜交理論,但是日本人沒能在野外找到雄性敗育野稻。這理論傳到國內,當時國內有好幾個研究所都開始雜交水稻研究,其中袁隆平的團隊裡,他是總負責人,主要工作是負責跟蹤國外雜交水稻研究的最新成果和理論翻譯,他們很幸運,團隊有個成員率先在野外找到野生雄性敗育的野稻,然後培育出雜交水稻。但是在當時政府的宣傳資料和後來的中學教材裡,把雜交水稻從理論提出到找到野生雄性敗育水稻再到培育出雜交稻種的功勞通通安在袁隆平頭上,這算不算人為造神?至少我覺得,找到野稻的研究員功勞都比他袁隆平大,因為對國內的幾家研究所來說,理論都是一樣的國外泊來的,誰最先找到雄性敗育野稻誰就贏了。另外,後來在國內廣泛普及的雜交水稻是福建研究所研究出來的,因為袁隆平的雜交水稻不抗病。

至於愛因斯坦的成就就不用我科普了吧。總之吧,我個人覺得,袁隆平是一個努力的農業專家,8,90歲還在搞研究,但把他和愛因斯坦相提並論真的是對愛因斯坦的侮辱,國內的楊振寧都能甩他幾十條街,別說外國人不認可,中國的許多科學家也不認可他的成就,第一屆兩院院士他沒能評選上就是明證,難道那些老科學家專業能力還不如那些看兩條官媒造神報道就嗶嗶的普通人?

不知道是哪個撒幣臆造出袁隆平養活了13億中國人的言論,從歷史來看,中國土地上人口的容量極限從漢朝5000多萬,49年5億,現在的14億,其中一方面是領土擴張,更主要的是科技的發展,從5000萬,大明帝國就是所謂的中國的黃金時代,中國人領先全世界哈哈,滿清有一千多個賣國條約。割地賠款,中國人口大爆炸這段時間恰好和西方科技大爆炸相重合,這難不成是巧合?


清粉的祖宗


再拿這位老人說事的…我要艹你們全家!!!真不要臉了是吧…不瞭解就去網上搜這為老人為了我們國家作了多少貢獻!總天天看到一些傻逼在頭條裡詆譭他…!站出來打死你個雜種些!常說吃米莫忘種田人…老師怎麼教你們的?拿回去幼兒園重教!!


一個人的旅途123


袁隆平袁老的貢獻你覺得太多了唄,我不想給你上綱上線,你回去問你爹問你爺,看看他們都怎麼說的,你真特麼吃飽撐得,閒的蛋疼就特麼切了,想成網紅這不是捷徑,找罵麼?


陳勝79076359


袁隆平是千千萬萬中國農技科研人員的代表。

中國農業的進步,生產技術的提高,各種農作物的豐收,是各條戰線通力合作共同奮鬥的結果。不只是良種選育,土壤,水利,農機,化肥,病蟲害防治,宣傳,特別是政府的強有力的領導……哪一樣不重要?都很重要。

千千萬萬的勞動者共同努力,才讓飢餓遠去了啊!

農業是個龐大的系統工程,物重要,人也重要。良種放在懶漢手裡,誰敢保證能豐收。影響農業生產的,還有農業政策,它的影響力,絲毫不亞於良種的作用。

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英模,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代表。袁隆平老先生是農業科研領域的代表人物。人們對整個農業科技戰線上的工作者心懷敬意,比無限崇拜某一個明星科研人員更好。

豐碑只能刻上寥寥數語,承載豐碑的是一個群體,是千千萬萬無名的英雄。

我尊重袁隆平老先生!我尊重他所代表的千千萬萬獻身中國農業的科技工作者!


藍眼山貓1


他沒想被捧,也無關你捧不捧!你以為是網紅要你老鐵點贊嗎??你根本不知道以前稻穀只分單片,鐵青兩個品種,產量不高吃不飽飯的時候


專用工程男


一點不過譽,糧食是社會穩定的基礎,是國計民生的大事情。最有發言權是七八十歲的老人,因為他們經歷過苦難日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