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4 小米新零售線下之路,或許只剩小米之家

2017年,小米從低谷崛起,很多人把原因歸咎於線下渠道的架設,這點小編是無法苟同的。

2017年應該是小米擴展線下渠道元年,雷軍深入"鄉鎮"進行市場調研,造訪渠道鼻祖OPPO, vivo的專賣店以及渠道零售商,這是小米鋪發展線下渠道的開端。

隨後小米之家便開始承載著小米新零售的希望,可是很多人也許不知道的是,小米其實效仿OPPO,vivo發展傳統渠道門店,注資成立了河北快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開始線下渠道的瘋狂擴張。
小米新零售線下之路,或許只剩小米之家2017年各大招聘網站,都會以小米之名,招市場BD。很多年輕人,或者說資深米粉,滿懷激動或者說是對小米的情懷,前去應聘。​​


小米新零售線下之路,或許只剩小米之家

那麼市場BD具體負責什麼呢?這就是今天小編要談的主題-為什麼不看好小米直供點?

小米直供點(提供小米全生態鏈產品貨源),顧名思義就是”沒有中間商賺差價",由小米在全國各地的倉庫根據客戶下單的情況,來決定配送的。而一切訂貨是通過一款app完成的,那麼市場BD說白了,就是推APP,讓渠道商繞過中間商,直接通過直供點app下貨。
小米新零售線下之路,或許只剩小米之家

那麼為什麼說直供點註定是失敗的呢?原因如下:

第一、小米留給經銷商利潤問題。小米一直把美國的costo作為學習的典範,所以一直以性價比作為自己的突出賣點,在上市之前還信誓旦旦保證利潤不超過5%。這也是小米傳統渠道或者說直供點將會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記得很多小米BD跟地方渠道商談業務時,動不動就生態鏈,物聯網,智能家居等大概念,把小米的未來描述的極其美好,似乎只要做了直供點就能樂享其成。但商人一定是逐利的,他們有時為了更大的利潤空間願意承擔一定的風險,所以沒有足夠的利潤空間,生態鏈那只是前段的美好,過程卻沒有了硬性條件的支撐,而且傳統手機渠道商利潤點無非就是手機、配件、維修、運營商補貼,所以除手機之外的生態鏈產品對他們而言並不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而消費者也不會習慣到一個手機店裡去買一個智能家居產品,他們可能更傾向於線上或者小米之家,所以侃侃而談的入店率也只是個幌子罷了。
小米新零售線下之路,或許只剩小米之家

這是小米某款促銷高端機型的收益,在發佈之出它在直供點裡的利潤可能為0,BD會安慰你小米的手機很暢銷,可以溢價銷售。而同樣的價位段,OPPO, vivo的利潤空間可以保持在500左右,而這還只是從代理商那裡拿的貨,且每個節假日或者新品發佈配有相應物料和活動支持。這些事小米的利潤空間註定做不了的,也做不到的。所以如果你是經銷商,你會賣誰的手機?

二,供應鏈問題。小米的飢餓營銷一直備受爭議,其實這也是無奈之舉,小米並沒有自己的工廠。雖然雷軍親自把控供應鏈後,有所改善,但是對於小米新品來說,產能任然不足。所以直供點的營銷方式,就是新品配庫存機,而你翻看直供點目錄,你發現新品利潤竟然為0,而庫存機的利潤才25,還不如非正規渠道拿貨的利潤高。部分經銷商是衝著直供點可以優先拿到新品而選擇合作的,可是你會發現新品都快發佈半個月了,你得直供點依然顯示無貨。而想拿到貨又要接受機型配比這樣的進貨方式,慢慢經銷商的耐心自然會被抹掉。本身就不賺錢,只是想趁著市場熱度,溢價賺點錢,竟然還沒貨。而OPPO, vivo不一樣,他們自有工廠,新品在發佈之前導購就鼓勵客戶預約,並且首銷當天全城開售,當然代理商對於首銷的渠道商也有所選擇,這是市場戰略,而並非供應鏈不足。

小米新零售線下之路,或許只剩小米之家

三、擴張市場方式存在弊端。快米前期在擴展市場處於沒有章法,盲目擴張的階段。市場重複開發,開發後沒有人對接跟維護的狀況經常發生。小編了解一下,直供點鋪設過程有個經典戰役叫"會戰”,在快米成立之初,由於市場BD不足,從全國各地抽調人員,集中在一個省份或者城市瘋狂擴展,結果你會發現一個門店幾批人去過,信息登記後無人後期跟蹤對接,因為很多業務本身就不負責這個地方或者說這個省業務板塊,他們只是在幫忙開發市場而已。由於經常出差,加班等,業務流動性非常大。這種模式對直供點的推動作用明顯但卻沒有顯著的效果出來,這就是悲哀之處了,有成本卻無收入。關鍵快米聘請的各大區域經理,大部分都不是在手機行業基層成長起來的,或是快消品,或是外貿業務員,或是天貓小店等行業沉澱的,並不瞭解手機圈子的市場行情,所以市場打法和決策很容易犯錯。專業的人才,是企業資源的核心因素之一,毋庸置疑這點直供點還是得失敗。

所以,小米新零售之路,小編唯一看好的只有小米之家,傳統零售渠道,以現在的小米還無法做到像OPPO, vivo一樣,很多人說可以吃下金立原有的線下渠道?對不起,以目前的小米還是做不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