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3 前景被髮動機所扼殺,沈飛老殲-11戰機號稱國產幻影F-1

前景被髮動機所扼殺,沈飛老殲-11戰機號稱國產幻影F-1

說起殲-11戰鬥機,大家的第一印象恐怕都是沈飛生產的蘇-27“側衛”國產型號,殲-11是我國空軍擁有的第一種國產化雙發重型制空戰鬥機,曾是我國國土防空的中堅力量。不過很少有人知道,我國在上世紀70年代也曾研製過一種名為殲-11的單發超音速戰鬥機,其氣動佈局與著名的法國達索“幻影”F1戰鬥機頗有類似之處……

1969年8月25日,航空工業領導小組在北京召開了一次重要會議,史稱“825會議”。在這次會議上,與會專家從部隊實際需要觸發,並總結越南戰爭和中東戰爭的經驗教訓,確定了高機動性是未來國產戰鬥機的發展趨勢。以現在的眼光看,這個決定無疑是正確的。

前景被髮動機所扼殺,沈飛老殲-11戰機號稱國產幻影F-1

但“825會議”一口氣確定三種戰鬥機的研製就有些脫離中國當時的經濟現狀和航空工業發展實際了。這三種戰鬥機中的第一種是4噸級“小殲”計劃,該機在設計思想上參考越南戰爭中米格-17和米格-21從臨時“埋伏簡易機場”起飛,對美國打擊機群編隊進行成功襲擾的戰例,是一種輕型前線戰鬥機,被要求具有短距離起飛和降落能力,甚至能裝在卡車上轉場部署。“小殲”要具有較好的機動性,加速、爬升和盤旋性能較為突出。“小殲”被交給南昌飛機制造廠研製,最後發展成殲-12戰鬥機,但由於機體過於輕小,航程和載彈量受限且機頭無法安裝雷達,最後沒有投入量產。

前景被髮動機所扼殺,沈飛老殲-11戰機號稱國產幻影F-1

第二種是名為“4號任務”的垂直起降戰鬥機,由601瀋陽飛機研究所負責研製。601所拿出了兩個設計方案,都以殲-6戰鬥機為基礎。第一種方案採用兩臺渦噴6丙為巡航發動機,通過加裝912升力發動機來實現垂直起降。第二種方案採用兩臺渦噴6甲為巡航發動機,同時把發動機作為燃氣發生器,引出高壓氣流驅動四臺升力風扇,產生垂直升力。殲-6進入平飛後,這套升力風扇會被收入機腹。601所最後採用了第二種方案,結果在1972年由於我國缺乏垂直起降戰鬥機的基礎研究和技術儲備,“4號任務”被迫取消。

前景被髮動機所扼殺,沈飛老殲-11戰機號稱國產幻影F-1

第三種是9噸級2馬赫高機動中型戰鬥機,由瀋陽飛機制造廠負責研製。沈飛經過研究後拿出了三個備選方案,第一個方案安裝兩臺經過升級的渦噴-6丙加力發動機,但這種發動機過於老舊,推力只能讓殲-11飛到1.75馬赫。第二個方案圍繞一臺渦噴-7丙加力渦噴發動機設計,但由於是單發設計,其最大起飛重量被限制在了7噸,如果超出將會降低整機推重比,從而影響機動性。但7噸最大起飛重量嚴重限制了該機的燃料和武器負載。

第三個方案最為激進,將安裝一臺當時我國尚未擁有的加力渦扇發動機,以徹底解決推力不足的問題。設計師建議在“三叉戟”客機的羅爾斯·羅伊斯“斯貝”512民用非加力渦扇發動機的基礎上自行研製一種加力渦扇發動機,這恐怕是中國軍機第一次與“斯貝”的結緣。這種“民改軍”的渦扇發動機研製方式在當時已經有了成功先例,在60年代瑞典在研製薩博-37戰鬥機時,沃爾沃公司就以普惠JT8D民用渦扇發動機為基礎,以通過增加加力燃燒室的方式研製出RM8加力渦扇發動機。所以經過長時間評估後,第三個方案最終勝出,成為殲-11戰鬥機研製的基礎。

前景被髮動機所扼殺,沈飛老殲-11戰機號稱國產幻影F-1

殲-11戰鬥機的初步研製在1971年末完成,該機的氣動外形與法國達索“幻影”F1比較接近,在當時的國產戰鬥機中屬於十分先進的設計。殲-11採用兩側進氣的正常氣動佈局,半圓形進氣口為激波錐三元可調式。後掠式上單翼外翼段前緣具有鋸齒而不是國產戰鬥機慣用的翼刀,此外機翼增升裝置完備,前緣有縫翼,後緣有開縫襟翼。平尾安裝位置較低以避開機翼氣流的干擾,機腹具有小型腹鰭。尖錐機鼻內安裝645型或204型火控雷達。殲-11的武器包括兩門30毫米固定機炮和4枚PL-2或PL-5紅外製導空空導彈,該機也可以掛載傳統空地武器執行對地任務。

前景被髮動機所扼殺,沈飛老殲-11戰機號稱國產幻影F-1

根據沈飛的規劃,殲-11戰鬥機長15.76米,高4.7米,翼展8.695米,正常起飛重量8.7噸,起飛滑跑距離500米,最大航程2300公里,最大爬升率197米/秒(5000米高度),整機空戰推重比為1。從上述參數看,殲-11戰鬥機在尺寸上與“幻影”F1相當,但正常起飛重量卻足足輕了2噸多,空戰推重比遠高於“幻影”F1的0.64,因此機動性將遠超後者。

和我國的許多戰鬥機研製項目一樣,發動機成為扼殺殲-11項目的最後稻草。由於“斯貝”512民用渦扇發動機是為亞音速飛行設計的,在改加力渦扇的過程中發動機的大部分組件都需要改進才能適應更高馬赫數。除需要修改風扇和渦輪的設計外,燃燒室也需要重新設計,還需為全新的加力燃燒室提供了全新的燃料控制系統。以我國當時的航發水平來看,這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最後在80年代初,殲-11和許多軍機研發項目一樣,因為經濟建設讓路而下馬。

雖然殲-11項目被終結,但這個編號後來在90年代被重新用於沈飛的蘇-27SK國產化型號,並最終一鳴驚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